二戰時日本爲何明知國力遠弱於美國,卻還要急著和美國開戰?

秘密在


奉獻精品內容,請隨手訂閱本號!

很多人會想到諾門坎戰役日軍被毛子痛揍,但實際上獲勝的蘇聯付出的傷亡比日軍還大。雖然蘇聯無論從裝備、人員素質、彈藥消耗量各方面都完全碾壓日本,但是終歸以慘重的代價取得了勝利。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吧:

諾門坎戰役蘇軍作戰物資消耗量:8萬噸,炮彈炸彈消耗量:3.1萬噸;

諾門坎戰役日軍作戰物資消耗量:低於2000噸,炮彈消耗量:低於1萬發,南京戰役日軍炮彈消耗量:30萬發;

八年抗戰中國消耗的彈藥有多少呢?主流的說法:20萬噸。

所以說日軍由於諾門坎被打怕而不敢北進的說法站不住腳。當然,1941年,即使蘇聯遠東部隊回援莫斯科,仍然有130萬大軍在遠東防守日本。更重要的是,遠東地區資源當時還未來得及開發,所以日本北進西伯利亞,沒有油水。

日本之所以南下對美開戰,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對日本的貿易封鎖。不得不說,日軍侵華,其物資絕大多數都是由美國人“提供”。抗戰之後,在中國政府的不斷抗議與斡旋之下,美國最終在珍珠港事變爆發前斷絕了每日貿易。

可以說,美國人的釜底抽薪成為了日本對美開戰的導火索。再加上大罵陸軍馬鹿的海軍馬鹿們早已摩拳擦掌按耐不住寂寞,導致了日本在“武運長久”的道路上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科羅廖夫


二戰期間,日本雖然因為在亞洲戰場連戰連捷有些膨脹,但對於自身和美國之間在硬實力上的差距心裡也多少是有數的。後來之所以豁出去和美國開打,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確切的說,是為了結束侵華戰爭“泥沼化”(日本史書慣用此詞形容侵華戰爭)的狀態。

1937年7月發生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日本全面侵華的引線。雖然近衛文麿內閣本想大事化小,但架不住軍部的壓力,源源不斷地向中國增兵。蔣介石發表講話,國軍奮起抗日,但接連丟了上海和南京。可是此時,日本卻不知該如何收場了。因為國民政府拒不投降,而此前日本又發表了“不與國民政府為對手”的宣言,斷絕了外交往來。本來想撈取華北權益,3個月結束戰鬥,結果失態失去控制,日本人終於發現鯨吞中國比他們想的難度大太多了。而此時,在中國擁有利權的英法美等國通過各種渠道支援蔣介石政府,為國軍提供糧食、武器等。如此一來,日本更不知道這仗打到什麼時候是個頭了。

此外,兩個月之後德國侵佔了波蘭,憤怒的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日本由於和德國簽有日德防共協定,和德國是軍事同盟。當時日本的阿部信行內閣不想和英美鬧僵,對大戰採取不介入政策。後來的米內光政內閣也是一樣。不過,眼看著德軍在歐洲戰場連戰連捷,巴黎陷落,歐陸制霸指日可待,日本人還是坐不住了。當時日本社會普遍認為應和德國聯手,結束在中國的戰爭。

於是日本進軍東南亞,一方面得到石油橡膠等物資,另一方面切斷歐美的援助路線。在北方,日本和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這樣日本政府就消除了對蘇聯的顧慮。這些行動最終激怒了美國。1941年7月,日軍當時日本的石油、鐵等戰爭物資主要來自美國,美國對石油禁運,日本就沒有辦法繼續戰爭。因此,日本對美國人恨之入骨。


東瀛遊俠


其實不僅題主看得出當時日本打不過美國,連當時海軍馬鹿們都看得出日本打不過美國啊!就連對戰局最樂觀的山本五十六在戰前做的推演,也認為美日全面戰爭的情況下,日本先手也只能把優勢保持到1943年初,之後美國就能把戰局翻轉過來了。放在實際的歷史線中,日本的表現還不如推演,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1942年2月15日日軍攻陷新加坡,1942年6月7日中途島海戰日軍大敗,戰局就翻轉過來了,優勢保持了半年都不到。

至於為什麼日軍在看得出跟美國開打戰局肯定不妙的情況下還要跟美國開戰,其實就是二戰時期日本面臨的地緣戰略與國家戰略的死局所決定的——在羅斯福總統圍繞日本設計的“ABCD”包圍圈越收越緊的情況下,日軍要把在中國大陸的侵略戰爭持續下去就必須從美國方面獲得資源,要從美國方面獲得資源就不能把侵略戰爭持續下去;要不從美國方面獲得資源就必須搶佔南洋資源地帶,要搶佔南洋資源地

帶就必須跟英國、荷蘭實際上也就是跟美國開戰,而要跟美國開戰,它又必須搶佔南洋資源地帶。縱觀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面臨的情況,可以這樣總結:想進門,但是鑰匙在門的另一邊。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戰爭設計實際上是一種被動應付的“走一步算一步”:先手搶佔優勢,一波流把美國太平洋艦隊消滅,攻陷新加坡,拿到蘭印的石油,然後再說下一步——沒準兒英美鬼畜就求和了呢。偷襲珍珠港自然就成了這一賭博戰略的第一步,結果呢,不僅英美鬼畜沒有求和,鬼子從明治維新以來造就的國運也徹底玩完了。


軍武次位面


日本要和美國作戰,本來就是為了擊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為他們在東南亞的活動掃清障礙。

而且,日本並不弱,至少比不上美國,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發展的日本海軍在步步追趕美國。在中途島之前的珊瑚海戰,日本至少有戰術上的優勢,擊沉美軍重航母列剋星敦,但是之後的中途島一役日本折損赤城(二代),加賀,蒼龍,飛龍四艘航母,自此一蹶不振。

日本人深知美國擁有深厚底蘊,反攻是遲早的。包括山本五十六。所以日本很早計劃建立一個防禦圈。珊瑚海,就是日軍計劃解決澳大利亞的戰鬥,但是美軍阻擊了日軍,讓他們吃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擊。(由於陸軍絕大多數陷於中國,沒有足夠的兵力登陸澳洲,故採用海軍切斷澳洲於美國的聯繫。),之後中途島一敗再加上在瓜島的徹底失敗,日軍徹底失去了優勢,接下來美軍發動萊特灣海戰,馬里亞納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徹底毀滅了聯合艦隊和日本帝國。

其實珍珠港偷襲,日軍在大成功的情況下並未徹底消滅美海軍。因此最後的戰敗也成了定局。無非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負隅頑抗,才延長了戰爭。

總得說,莫斯科是歐洲的轉折,中途島就是太平洋的轉折。

(這麼看中國功勞很大呢)


邵逸飛


我是軍事妹子,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有不同意見可以留言討論下。

首先,對於關乎國運的日美戰爭,日本並不是瘋了,他們之所以敢於和美國開戰,最根本的原因是全日本上下一個奇怪的共識:如果在一次決戰中擊敗對手,那麼將迫使對手承認失敗。

馬關條約簽訂,都罵李鴻章,可是他一手建立的北洋艦隊覆滅,此時的他又能怎樣?

日本有這樣的認識和兩場戰爭是分不開的,這也是兩場關乎日本國運的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在海戰中擊敗了北洋水師,迫使中國割地賠款,其中賠款竟達白銀2億兩,這場戰爭讓日本完成了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跳躍,一舉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此時日本似乎找到了一條快速發展的捷徑,那就是戰爭。

日俄戰爭海報:俄海軍猛揍日本海軍,開戰前沒人會想到日本能打敗俄國

之後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幾乎全殲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沙皇俄國的遠洋艦隊,同時在陸地上擊敗了俄軍,迫使俄國簽署停戰協議。這次戰爭日本擊敗了西方老牌強國,國家地位也從亞洲強國一躍成為世界列強。這兩場戰爭決定日本國運的戰爭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不是全面戰爭,而是類似於局部的大決戰式戰爭,所以到二戰時,全日本無論精英還是平民,都認為戰爭就是大決戰。

偷襲珍珠港就是大決戰思想的產物

這一點可以從侵略中國看出來,在戰爭初期日本就規劃3個月打敗中國,就是看準了日軍戰鬥力強於中國軍隊,如果在一系列決戰中打敗中國軍隊,佔領中國包括南京在內的重要城市,那不就贏了嗎?而對於美國,其實大部分日本精英知道自己國力遠不如美國,但如果能在太平洋上的通過一系列海上大決戰,重創甚至全殲美國海軍、對美軍造成重大殺傷,那麼美國也許會承認日本即得勝利,那樣日本就贏得了勝利。

山本五十六本身是反對擴張戰爭的,但不得不打時,他只能期望大決戰來擊敗美國

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在策劃偷襲珍珠港時就是這麼認為的,他早年在美國留學工作,深知美國戰爭潛力,但若是能一舉全殲珍珠港艦隊,並在之後的太平洋上,通過大決戰消滅美國海軍有生力量,慘痛的失敗也許會讓美國和大清帝國、沙皇俄國一樣,簽署停戰協議,承認日本的勝利......

可惜通過戰爭獲得的最後都會在戰爭中失去,日本最終一敗塗地了。覺得我的回答有意思,就關注我吧!


軍事新觀察


首先日本中國遠征軍戰事不順,美國前期支持日本軍事擴張,兩國貿易往來不亦樂乎,然大事將成時美國卻要切斷軍事物資的供給。日本無奈提前南洋侵攻以獲得戰略資源維繫中國戰場勝勢。這個時節點上在南洋徹底擊潰了英國皇家海軍又擊退英國遠東駐軍的日本,唯一忌憚吃水噸位和主炮口徑與日本海軍同一個量級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如項上懸劍時刻威脅著南洋海運生命線,進而威脅中國之戰事,威脅日本國策之根本。其次當時所有研究美國問題的日本學者都認為美國缺少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缺乏舉國參戰的決斷力和統合力,這出發點沒什麼大毛病,事實上在歐洲和大西洋美國對正在橫掃歐洲的德意志帝國態度搖擺不定,遲遲不肯介入歐洲戰場。在亞洲和南太平洋對鐵桿盟友英國的節節敗退視而無睹,僅僅在東南亞象徵性部署了幾個混編師。所以美國戰意搖擺一戰可定結論受絕大多數日本學者的認可。綜合以上所述,日本偷襲珍珠港是道必選題。拋棄了百年蠶食中國,而決意要三個月滅亡我們急功近利的日本再也沒有了第二選擇,走上了以國賭戰的不歸路。


用戶50763567573


從國際政治大環境來說,當時的日本在政治上已經與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組成了所謂的軸心國,雖然與西歐盟國沒有直接開戰,但是下一步怎麼辦確實也已經迫在眉睫;在軍事上,日本已經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並建立了偽滿洲國,且展開了全面侵華,這已經觸及美歐國家的利益,歐美傾向於調停,並要求日本恢復戰前態勢,這與日本的戰略是有矛盾的;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二戰的爆發是日德等新崛起的資本主義強國要求重新界定世界秩序的必然要求,從日本國家的自然狀態和地緣政治環境來說,它只能向東亞大陸或東南亞擴張,而這與傳統殖民帝國和新崛起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看如何去處理這種矛盾,就當時國際政治形勢來看,用戰爭的方式解決這種矛盾是慣用的手法,所以戰爭只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問題。

從國內來看,日本是島國,自然資源匱乏,發展空間受限,在軍國主義佔統治的情況下,對外發動戰爭進行擴張也是必然。日本的陸海軍矛盾尖銳,在明治維新就已經存在,甚至在二戰時期連天皇都對兩軍種的矛盾感到無奈,有海軍將領說在二戰中要花60%的精力去對付陸軍馬鹿,而只能花40%的精力去作戰。兩軍種在擴張的戰略上分歧嚴重,陸軍主張北上,與納粹德國聯合共同擊敗蘇聯後進一步擴張;海軍主張南下,通過佔領印度支那後奪取戰爭急需的鋁、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本來侵華戰爭由陸軍主導,同時也取得了整個戰爭的主導權,但是遺憾的是張鼓峰和諾門坎兩次戰役,徹底打垮了日本擊敗蘇聯的自信心。因此南下戰略佔了主導,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經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因此對西方宣戰其實已經迫在眉睫。從這個角度來說,偷襲珍珠港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軍事上的傑作。

但是日本確實還是低估了美國的戰爭潛力,只用了一年就在中途島打斷了日本的脊樑骨,讓它期望通過戰爭來取得戰略上的優勢來最終通過談判取得在東亞優勢的戰略設想徹底破產。這件事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內部紛爭帶來的後果遠比外部壓力帶來的要嚴重(沖繩之戰的代價其實讓美國對用武力登陸日本本土作戰非常謹慎),二是眼光到了,實力要跟得上,不然就如同日本一樣,一次戰爭就把明治維新以來所有的對外擴張成果全吐了出來。


古風93814281


因為石油問題,美國已宣佈石油禁運,英,荷也支持配合,而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最多隻供使用一段不長的時間,因而日本決定對美開戰。當然美對日本施加的其他方面的壓力也大大的加強了


志摩37918289


日本的海上運輸線路都被美國封鎖了,東南亞的資源都運不過來,石油運不過來,你說日本怎麼辦?等死嗎?就算珍珠港不發生,美國也不會放任日本不管的,美國不想讓日本做大,日本戰勝對他有什麼好處?


小扶狸遇


二戰爆發的時候,日軍在亞太地區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所入侵的地區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征服了東南亞各國,太平洋眾多島嶼,以及朝鮮半島,對華入侵正在逐步展開,而且進展非常順利,所到之處,民不聊生,橫屍遍野,日軍是二戰時期最令人恐怖的軍隊,他們的戰鬥力是用可怕來形容,在亞太地區幾乎找不到對手。那時日本擁有全球最強的海軍力量,日本海軍擁有的航母數量也是最多的,航母所搭載的零式戰鬥機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日本海軍像一隻海上猛獸迅速吞噬著亞洲各國的制海權!當時唯一可以對日本海軍以及它在亞太的利益構成威脅的就是美軍駐守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日本考慮到如果有一天美軍參戰,會對日本在亞太的控制權構成嚴重威脅,並且可能會切斷日本賴以生存的能源運輸。為了消滅這個潛在的威脅,日本選擇不宣而戰,先發制人!日本做了偷襲珍珠港這個錯誤的決定,更大的錯誤是選錯了偷襲的時機,讓美國海軍保留了有生力量,絕地反擊!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直接對日宣戰,成為加速二戰結束最重要的力量,日本東亞共榮圈的幻想破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