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怎麼選的?爲什麼沒看到其他黨派參選呢?

下一個站點1


據統計,美國共有130多個政黨,能叫得出名字的也有30多個。理論上這130多個政黨都是可以參加總統競選的,但是實際上很多根本就放棄這個權利了,真正有實力角逐總統職位的只有兩個,那就是民主黨和共和黨。


也就是說原本美國是貨真價實的多黨制,但是由於殘酷的競爭,被活生生地逼成了兩黨制,其他130個黨派毫無存在感。不要說我們外人,就連美國本土人都不知道它們的名字。


在美國,政黨是一個非常鬆散的組織。它們不屬於政府機構,所以不能用納稅人的錢來維持運行組織活動。因此,這些黨派平時幾乎毫無存在感,就連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沒有固定的辦公室,每次選舉的時候臨時租個酒店辦公,更不要說那些小黨派了。


最能讓一個黨派出名的機會,就是國會議員的選舉和總統的選舉。全國加起來超過500人,所以競爭相對就沒那麼激烈。但是總統全國只有一個人,那個競爭就非常激烈了,選舉的流程也非常複雜,耗時相當漫長。正是因為這個選舉非常的複雜和漫長,所以要耗費大量的金錢。一般的小黨派根本就擔負不起,所以它們也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美國總統的選舉很麻煩,首先要獲得黨內的提名作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這個提名不是黨內元老級人物拍板決定的,這個最終提名也是由全美國公民一人一票公投產生的。各黨的選舉人最終確定之後,全美國人要再進行一次公投,在這些選舉人當中選出最後那個總統。


需要說明的是,總統並不是完全由得票多少決定的,因為候選人得到的是選舉人票,選舉人票的多少決定誰是總統。像2016年的總統選舉希拉里的得票總數比特朗普多,但是特朗普的選舉人票比希拉里多,所以特朗普成了總統。


整個選舉過程長達一年時間,在這一年時間裡,政黨要在全國各地的報紙、雜誌和電視臺、網站上面投放巨量的廣告,還要經常租下非常大的體育館搞集會拉票活動,整個過程中要印刷大量的宣傳材料免費發放,同時還要僱傭安保人員帶著候選人全國各地趕場子拉票辦脫口秀。


整個一年的選舉活動會耗費大量的金錢,保守估計都在20億美元左右。一個不知名的小黨派根本無法籌集到這些資金,所以他們一開始就不浪費那個經歷。所以美國的大選就變成了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個老牌政黨之間的遊戲,這也是我們常說美國選舉時金錢遊戲的原因。


局勢君


其實提問者的這個提問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美國總統的選舉方法,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基本上看不到除了兩大政黨候選人以外的其他政黨或者無黨派人士參加總統選舉。對於第一個問題,個人已經在其他問題的回答裡回答了,具體見(1)美國的總統候選人是怎樣選出來的(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68680434211750152/)?;(2)美國大選是怎樣的過程(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15007144822046980/)?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這裡就不贅述了。而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就是,美國的政治制度的設計造成的結果就是小黨根本沒法贏得總統選舉。但並不是說美國沒有其他政黨,也不是沒有其他政黨候選人或者獨立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只不過是他們有可能贏得國會某個或者某些席位,但卻不能贏得總統大選而已,某種意義上小黨或者無黨派的總統候選人只是兩大黨的候選人的陪跑。


美國目前的國會眾議院選區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美國就會發現美國是一個多元社會,存在著眾多利益集團,但美國如此眾多的利益集團,卻沒有形成多黨制,而是形成兩黨制。美國總統這一職務,也從未落入當時兩黨以外任何其他黨派手中,這與美國的選舉制度、政府制度、社會力量的分野等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1912年大選結果


首先,美國形成兩黨制,美國總統除了華盛頓之外,幾乎都是當時兩黨制下的兩大政黨的候選人贏得,其首要原因在於美國的選區制度。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單名選區制。所謂單名選區又叫小選區或者單數選區制,即每個選區選出一名國會眾議員或者州議會議員。選舉時不需要絕對多數,惹事相對多數,只要某個候選人獲得相對多數票,不論是否過半數,即可當選。單名選區制度相對應的選區制度叫做多名選區制度或者複數選區制度。相對於複數選區制度,單名選區制度天然有利於大黨,其原因在於:(1)單名選區制度實行勝者通吃,失敗者則一無所有。因此為了獲勝,各黨派就有意願願意結成較大的政黨聯盟,政黨規模越大,政黨數目越少,最終必然形成兩黨爭雄的局面;(2)單名選區制度抑制了小黨的形成。小黨如果要參選,在面對大黨的候選人所擁有的政治資源時,很難獲得多數選票,即使能夠獲得一定選票,最終還是失敗。兒選民也不願意把選票投給小黨而打水漂,因此只能投給兩個大黨其中之一。這在美國總統選舉中表現的最為明顯,獨立候選人或者第三黨候選人在總統大選時,不是沒有參選,但甚至連贏得某一州的勝利,都比較吃力,就別說贏得全國過半選舉人票了。在美國曆史上,老羅斯福為了爭取不連續的第三次總統任期,自組第三黨進步黨參加總統大選,但最終的結果只是分走了共和黨的部分選票,最終老羅斯福獲得了27%的選票,共和黨的候選人塔夫脫獲得了23%的選票,而民主黨的威爾遜以42%的選票獲勝。這大概是第三黨獲得最多普選票的一次。


1912年大選地圖

(藍色為威爾遜獲勝,綠色為第三黨進步黨的老羅斯福獲勝,紅色為塔夫脫獲勝)


其次,美國聯邦和各州實行單一行政首腦制度也對兩黨制的形成與長期存在起到了重要作用。單一行政首腦,即總統的選舉辦法,也就是所謂的選舉人團制度可以說是建立和維持兩黨制的最大動力了

。總統這一職位是兩黨必爭的職位,總統選舉可以說是美國一切政治生活的焦點所在。而我們知道雖然我們經常說美國每四年一次大選,公民選舉總統,但事實上,美國總統的選舉並非是直接選舉,而是選舉人選舉。在制憲會議上,總統如何選舉,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制憲者們提出了至少四個方案,即國會選舉、人民普選、各州州長選舉、各州選舉人選舉等。其中州長選舉這一方案,基本上沒有進入正式考慮範疇;而人民直選的方案也被很多代表所反對。因此,爭論的焦點是國會選舉和選舉人選舉這兩個方案。事實上在制憲會議初期,選舉人選舉的方案已經被否決,由國會選舉總統已經確定了。但在會議過半後,關於總統選舉方式的問題又重新被提出來了,經過反覆爭論,制憲者們達成兩點共識:一是由於國家幅員遼闊,人民不瞭解情況,沒有選擇最高行政長官的判斷力,容易被少數陰謀家操縱,因此讓人民直選就像

讓瞎子分辨顏色一樣不合理。

二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不僅分開,還要相互獨立,總統不應該受國會控制,不應由國會選舉產生,而應該由其他途徑產生。最後,制憲會議採納了選舉人團的方案,一個政黨的候選人,只有在獲得過半數總統選舉人票才能當選。因此政黨就必須使得其綱領對各類選民都有吸引力,已建立支持其候選人的儘可能廣泛的選民聯盟,並盡力避免本黨分裂。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政治力量和選民的兩極分化。應該說,

制憲會議在確定採納選舉人團制度時,並沒有考慮到黨派政治問題,但是制憲會議確立的這種選舉人團制度,某種意義上,並不利於小黨、地方政黨。儘管時至今日,兩黨的區別越來越小,但多數選民還是不會投第三黨的票的,因為投這種票基本上只有表示“抗議”、“不滿”的作用,根本沒有實質意義。


特朗普就曾經參加過第三黨改革黨的總統候選人初選


其三,美國社會中始終存在兩種鮮明對立的利益,這是促成美國兩黨制形成與發展的社會基礎,也是美國一直是兩黨制的原因。美國社會從殖民地時期開始,就圍繞著各種重大問題分為兩派。例如圍繞是否脫離英國獨立,就形成了獨立派和效忠派;圍繞美國1787年憲法,就形成了支持憲法的聯邦黨和反對憲法的反聯邦黨;早期東部工商業利益集團和西部農業利益集團的對立,構建了美國早期兩黨制;而南北方在奴隸制問題上的衝突,導致了南北戰爭以及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分野;而今天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分立又重新定義了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分立。因此,美國曆史上這一系列兩大社會觀念的對立,在政治上自然而言就形成兩黨制。而在這種兩黨制下,雖然存在其他小黨,但其他小黨的政治綱領,並不能像兩黨的政治綱領這樣,分別獲得社會幾乎一半的力量的支持。換句話說,美國兩大政黨已經基本上將選民瓜分殆盡,其他小黨只能在兩黨的夾縫中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小黨雖然能夠推舉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但無論如何也比不過兩大政黨的候選人的曝光率,也得不到像兩大政黨候選人那樣在全國範圍內的廣泛支持,其競選總統的難度,遠遠高於兩大政黨的候選人,我們在觀察美國大選的時候,也基本上不會注意這樣的連攪局者都算不上的陪跑候選人,自然就覺得美國除了兩大政黨之外,就沒有其他政黨的存在了。


hording


這是西方式傳統典型民主共和選票式,輪流坐莊,這種方式到一定時間靠選舉人推舉後選人參加競選通過激烈拉票,搶票,甚至是賄賂人心,才能搶佔票源優勢。這其中利弊可想而知,沒錢很難進入角逐份量,這是西方通常看見的狀況,見怪不怪。不要抱太多幻想,西方選票制,不能夠代表全世界,我們東方要靠自身努力,要靠 中國共產黨積極廉潔努力,不斷完善自身積極性和創新向善向上努力!


林慶生267


美國的總統選舉採用的是選舉人制。如某一人在某州獲勝就全部獲得該州的選舉人票數,沒有反對票。美國是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其它小黨微不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