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上的鰱魚鯉魚等,怎樣區分是人工養殖的還是野生的?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鰱魚主要指淡水的白鰱和鱅魚(也叫作花鰱)。所有的鰱魚幾乎都熟以濾食蜉蝣生物為主,其中白鰱主要濾食藻類等蜉蝣植物,其鰓耙比較緻密;花鰱主要濾食蜉蝣動物,其鰓耙結構較疏鬆。

所以從食性角度來說,人工養殖的鰱鱅魚和野生的鰱鱅魚都不是吃飼料生長,區別不大。相對來說人工養殖的水體往往比較肥,鰱鱅魚長得快些,但個人感覺口感和野生差不多。

鯉魚是雜食性魚類,自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水草、有機質、有機碎屑等等,生長速度比較慢,通常2-3年才能長至1斤左右的上市規格。人工養殖通常投餵飼料,生長速度快,魚苗下塘後通常1年左右即可上市。當然人工養殖的鯉魚口感要比野生的差很多。主要表現在肉質較鬆散,有土腥味,還有魚非常肥,脂肪含量偏高。

口感方面的差距我們沒法在菜場購買時來採用,那麼我們如何從外觀上判別呢?

抓住兩點:1.天然水域的鯉魚餌料遠沒有人工養殖池塘裡豐富,所以往往野生下鯉魚長得不是很胖,魚型細長偏瘦。2.野生的鯉魚由於生長週期長而且長期的自然水域條件會讓其體表顏色更加深豔。所以體色發青黃的多數是野生,而體色發白光澤度差的多半是養殖的。




水產養殖工程師


鰱魚和鯉魚人工養殖和野生這個真的不好判斷,像魚塘不投料養殖的是算野生還是養殖,如果單純的江河裡面鰱魚和鯉魚目前很少,一般菜市場賣的基本上沒有。

鰱魚一般是指白鰱魚和花鰱魚也就是大頭魚,白鰱魚主要吃浮游的藻類為主,而花鰱魚主要吃浮游的微生物為主。

江河湖泊的魚一般而言比較瘦,尤其是大頭魚魚頭較大,而魚身較薄,如果有經驗者,可以拿起頭來鼻子對著魚嘴巴聞一聞有沒有汙泥味道或者是廢油味道,目前不少魚塘遭遇汙染會有廢油味道。沒有廢油味道一般來說養殖與野生沒有太多差別。

目前鰱魚如果與羅非混養是會投料的,最簡單的方式是看魚頭與魚身的比例,投料的池塘魚頭很小,魚肚子的肉很厚,看起來不大的魚重量很大,剖開魚肚以後可以看到裡面有油脂。

一些菜市場有不少人說自己的魚是野生的,價格高一大截,沒有必要太輕信,實際上並不是真的是野生的,而是購買池塘裡的養殖魚,放在清水裡養一段時間,讓魚吐出汙泥味道或者是廢油味道。

野生與養殖,作為筆者養了十幾年魚的一個從業人員,說實在話,還真是不容易分別。樓上一位說鯉魚一斤重需要2-3年,筆者不太認同,我們一年不投料大的可以達到2斤左右,小的一斤左右。這跟投放密度有關係,我們一畝投放鯉魚不超過80尾。投放密度大了,不長個沒用。


杜坤維


鰱魚鯉魚很難區別是否野生的,事實上所有的魚都很難區分。基本上賣野生魚的檔口一般都是各種魚大小不一的,但也不能排除往裡面摻幾條養殖魚。所以,想吃到野生魚,最靠譜的辦法是自己去河裡抓。或者認識幾個狂熱的野釣愛好者。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