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都是南京還是北京?

尋找我的愛16


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度,也就是說南京和北京都不是唯一的首都。兩京制之下,皇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稱“京師”,另一個稱留都或行在。

明人王士性說“兩京之制,始自周家,後世間效為之。我朝以金陵(南京)開基,金臺(北京)定鼎。今金陵雖不以朝,然高皇所創,文皇所留,廟謨淵深,實暗符古人之意。”明朝兩京制度是繼承了前代的制度。在中國古代,兩京乃至多京制是國家建都的重要原則。

明朝的兩京制是從明太祖到明英宗,歷六位皇帝七十餘年的醞釀,才最後奠定的。

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在應天府稱帝。但定都的問題仍然猶豫不決,直到八月才決定建都應天府,名之南京。同時又以開封為北京,鳳陽為中都。洪武八年(1375),罷建中都。洪武十一年(1378),去開封的北京稱號,改南京為京師,作為全國唯一政治中心。明太祖並沒有放棄兩京的想法,為籌建兩京,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太子朱標巡撫陝西。太子從陝西回南京後不久薨逝,兩京之事作罷。

上圖南京明城牆、雞鳴寺

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布政使司為北京,二月改北京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閏七月,開始營建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正式定都北京,稱京師,原應天府為南京,稱留都。

上圖明成祖永樂皇帝

洪熙元年(1425)三月,明仁宗決定徙北都南,仍以應天府為京師,北京稱“行在”。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駕崩,還都南京的想法併為實現。明宣宗在位十年間,既不改變其父時的兩京稱號,又維持其祖時形成的兩京格局。到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才恢復明成祖舊制,再次明確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從此成為定局。

明朝兩京制與歷史上的兩京、多京制比較,自有其特點。

《客座贅語》卷二《兩都》條引戶部郎中謝彬的話說:“商遷五都,不別置員。周營雒邑,惟命保釐。漢、唐舊邦,止設京兆。宋於西京,僅命留守。保釐、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聞兩都並建六卿如今日也。”

也就是說:明朝兩京制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留都也設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機構。


鄧海春



1368年正月初四,大明太祖高皇帝在南京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朙”【明朝官方用字“朙”】有圖片證明



靖難之役成功後,因南方皆是“心向同情明惠帝”時常發生“剌駕事件”。更因北平是根基地,成祖遷都北平。同時南京為陪都保留一切規制。魏國公留守南京。才遷都【兩京並行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