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宁可舍弃皇冠明珠印度,为何不惜一战也不放弃香港?

用户64537308


英国人的“不惜一战”也就是放放狠话,表达一下政治态度,其实他们在香港既无一战的能力,也无一战的勇气。1945年日本投降后,若不是美国罩着它,国民政府绝对有收复香港的打算和实力,新一军和第13军两个王牌军奉命开到九龙屯兵宝安,英国人已然懵圈了,紧急向美国求救。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新一军在缅甸打日本人都不含糊,还在乎刚从战俘营里放出来的总督和不到一个师的英国兵嘛?况且在1942年和1944年的二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英国人的背信弃义已经让国军上下非常不爽,在越南既然能朝法军开火,在香港也一定敢冲英国开火。

根据1942年初美英的承诺,他们将放弃租界等一切不平等权利,从法理上说也包括香港,日本投降后根据盟军划定的受降范围,香港也在中国战区之内,因此中国军队开进香港没什么问题,是英国人1943年起变卦了,又不想放弃这个“东方明珠”。



(第13军军长石觉)

在此之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英军感觉到危险,曾迭电重庆要求中国军队增援,蒋介石也确实调欧震第四军等部南下了,期间日寇第11军发起第三次进攻长沙作战,就是为了牵制国军去增援香港,结果还没等援军到达,英国人就投降了。

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军暴露出二个显著特点,其一是陆军战斗力羸弱,在新加坡80000人向山下奉文的30000日军投降,武器不算,仅汽车就上交日本人10000辆,而当时中国军队的全部运兵汽车总计才5000余辆。在香港,抵抗最顽强的不是英国正规军,而是香港市民义勇军,最后英军投降的理由都很奇葩:炮弹不够了。



其二是有困难就找中国,要求出兵相助,但根本不尽盟友之力,从香港到缅甸莫不如此,而一旦日本人颓势,英军又开始提防中国军队。1943年缅北反攻开始后,英军始终在新一军的右侧伴随前进,名义上是联合进攻,其实也有防止“驻印军”深入缅甸中部的意图,绝对的小人之心。

新38师在仁安羌救了7000多英国人,而等到孙立人率领4000人马在史迪威的协调下退到印度时,英军居然准备把新38师当“难民”处理予以缴械,孙立人气得都准备开战了。蒋介石特别安排该师扩编的新一军进军香港受降,很难说不是故意的,冤家路窄嘛。





(香港英军投降)

蒋介石确实不怵英国人,但是却真的不敢跟美国人翻脸,这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也有关系,他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和援助。因此在杜鲁门的强烈阻挠下,蒋介石犹豫再三放弃了收复香港的计划。

到人民解放军进军广东的时候,其实收复香港就是抬抬腿的事,主要考虑在西方对新中国全面封锁的形势下,保留港澳这两个窗口。英国人也挺会来事,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





(投降时总督杨慕琦)

1985年开始的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英国磨磨叽叽还有幻想,邓大人的原话不转述了,中心思想就是谈不拢就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收回香港,言外之意世人皆知。“铁娘子”撒切尔只能认怂,香港不是孤悬海外的马岛,真要动起手来,英国陆军一丁点儿机会都没有。

其实印度和香港、新加坡这些地区英国都不想放弃,丘吉尔不是扬言过嘛。但是二战极度削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它的殖民体系已经坍塌,二战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风起云涌。印度是南亚大国,面积和人口总量都很庞大,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无论是人力、财力和军力成本,英国人都已有心无力。

(日军占领香港)


度度狼gg


现在国土面积仅24.41万平方公里的英国,在近现代几百年内,曾称雄世界,是一个殖民大国。人们只所以称之为"日不落帝国",皆因他当时海外的殖民领地遍布全球,是本土面积一千倍还多。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都有米字旗迎风飘过。


题目的两问,分别来说:

一,为何会舍弃皇冠上的明珠印度?

把印度称之为皇冠明珠并不恰当,舍弃不是自愿而是无奈。毕竟1947年前,英国在这里殖民统治了190年。

二战后,民族解放,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建国的运动,风起云涌,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南亚这个4O0万平方公里,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也不例外,1947年蒙巴顿计划,按信仰对这个大印度地区实行了分治:信印度教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成立了印度,信伊斯兰教面积1OO万平方公里成立了巴基斯坦。同时还留了一个大尾巴一一克什米尔地位未定论,至今都是印巴多次冲突破的乱源。这何偿不是英国当初为继续操控两国埋下的伏笔和后手布局。1971年印巴战争,印度肢解了东巴,成立了孟拉加国。这三国目前仍是五十六个英联邦成员国之一。

二,为何不惜一战,也不愿放舍香港?

香港本岛,8O.7平方公里,是184O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迫使清廷签订《南京条约》强行割走的。

九龙,40.9平方公里,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迫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强行割走的。

新界,978平方公里,是甲午海战后,英迫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的,为期99年,至1997年6月3O日到期。

自由港的优越地理、环境条件,几代香港人的精心经营,使香港成为与纽约、东京等齐名的几大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之一。更被中国称为"东方明珠"。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心知肚明,也是心虚的。当解放大军南下势如破竹逼近深圳河时,英国以为会顺势拿下香港,已做好撤退、逃离的准备。中央政府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也需要香港这个自由贸易鄂的对外窗口,故止步于深圳河,再未南进一步。

随着1997年的临近,中英双方围绕香港回归进行十多年的谈判、交锋。英国当然希望97后仍在香港留有一席之地,不甘心彻底出局。

那个以铁娘子著称的撒切尔夫人,先在租、割上做文章,后又以主权换治权以达在香港的继续控制的目的。最后又提出不能驻军的无理要求。

中国坚定的回答,无论发生什么,全港都要如期回归,主权是不容谈判的!驻军是主权的体现,不容再议。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大政方针的敲定,使香港得以平稳过渡,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更进一步走向繁荣。

至于当初英国不惜一战的说法,毫无道理。他即无这个胆量,更无这个实力。


晚亭与落霞同晖


英国依靠着自己的殖民地,在19世纪时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也因为海外殖民地的贡献,英国取得了一战和二战的胜利。然而在二战之后,英国放弃了当时430万平方公里的印度,却态度强硬的留下了仅仅0.1万平方公里的香港。



为何放弃印度

事先要说的是,英国人并不希望印度独立,当时的印度GDP占据整个英国GDP的40%,被誉为“英国国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的独立按照过程越关认为共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印度民族意识崛起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毕竟只有自己确定了独立的目标,才能为之去奋斗,别人才能帮助你。

印度作为英国最早的一批殖民者,一部分印度的精英阶层深受英国文化的影响,学习了太多先进的政治经验,他们不断地寻求着民族独立。到了二战之前,印度和英国矛盾越来越大,独立运动高涨。

但是这一时期英国还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印度,所以印度并没有从英国独立出去。



第二;地缘政治的需要

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这份宪章是为了鼓舞受压迫的各个民族,并且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所以宪章中规定了;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这也就是说美国同意各大国殖民地的独立,也包括印度。虽然丘吉尔和罗斯福联合发表声明,但是丘吉尔却采用了双重标准,公然把印度排除在外。



美国为了瓦解英国的霸主地位,积极的向英国施加压力,为此也通知英国;应该向美国同意菲律宾独立一样,你也应该同意印度独立。

当时的日本在东南亚战场频频胜利,并且高喊“亚洲需要亚洲人来治理”的口号。这一口号相当具有感染力,东南亚的一些殖民国家甚至主动迎合日本侵略,他们认为日本是来为他们谋福利的,其中就有一部分印度的民众。

1942年时,丘吉尔可以说是承受了整个同盟国的压力。面对日军的攻势,如果为了英国的一己私利,导致印度倒向日本,那后果不堪设想。最终丘吉尔被迫同意二战结束之后,印度可以独立。



第三;英国衰落

二战结束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内的厌战情绪高涨。但是始终不愿意履行同意印度独立的承诺,最终在1946年12月印度爆发了一次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印度失败了,但是让新上任的英国首相清楚的认识到英国已经日薄西山,如果强行留下印度,势必引起更大的反抗,甚至引来新任世界霸主美国的不满。与其最终闹僵,还不如好聚好散。最终艾德礼为了稳定国内经济,采取了战略收缩,同意了印度的独立。



不放弃香港

实际上丘吉尔的态度非常坚决,无论是印度还是香港,他都不同意放弃。甚至还表示“自己的职责是保卫大英帝国,而不是葬送它”。

当《大西洋宪章》发表后,美国为了争取中国更加积极的抗日,是支持国民政府收回香港的。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也明确表示香港应当归还中国,并且屡次劝说丘吉尔。



但二战结束之后,各国关系有了细微的变化。英国的衰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同时苏联却乘机崛起,成为了美国的对手,美国为了争取英国这个盟友,也转变了态度。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致电杜鲁门,希望美国支持其收回香港,但可惜的是杜鲁门却支持了英国。最终导致1945年没有收回香港。



时间到了1949年。这一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当时英国人面对强悍的解放军,深知实力相差悬殊,根本没有任何胜算,所以已经准备放弃香港了。

但是这时候解放军并没有选择继续进攻,反而是停住了脚步,并没有进攻香港。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美国对新中国全面封锁,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几乎断绝。而当时的香港作为国际上的自由港,成为了我国唯一和世界贸易的渠道,如果强行收回,则这一渠道也必然断绝。



最终,经过毛主席的周总理的商议过后,决定由英国人暂时管辖,这样等于是在美国人的封锁下留下了一个缺口。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决定是正确的,在朝鲜战争中和中苏交恶后,中国大量进口的物资都是通过香港运进的。当然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完成了其历史价值,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是越关


两者情况不一样。

印度土地广阔,在二战中又征用了很多印度士兵,人口众多的印度想要独立,并为此准备和运动了好几十年,英国对印度已经失去了强有力的控制,一旦爆发民族解放战争,英国未必取得长期战争的胜利,国际舆论也不断谴责,如果再强行制止,得不偿失。



香港则不同了,香港属于一个小地区,是从中国割让获得的,英国对香港的控制力较强,而且香港的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英国不想放弃香港,妄图继续霸占和拥有。



当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英国最后被迫归还香港给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成功收回香港。


津城沐雨


一战后,英国元气大伤,但是依然仗着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获得了广阔的市场,保住了英镑的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从而也保住了英国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这让一心想取代英国金融霸权地位的美国,空欢喜一场。也给美国上了一课,而且教训很深刻。

二战时,美国吸取了教训,决心利用二战拆了英帝国,于是利用战争逼迫英国放弃主要殖民地,当然也就必须放弃南亚了,所以英国是不得不放弃印度的,这一点由不得英国作主。

顺便说一句,二战后,大量西方殖民地独立,一方面是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另一方面是美国在暗中操作。

因为西方国家多是小国,没了殖民地后,就丧失了绝大部分市场和资源。而独立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只有畸形的殖民经济结构。如此一来,美国就能很顺利的掌控西方各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丶政局,从而实现其全球霸业。

再来说香港。香港是当年英国凭军事实力获得的。而中国要其归还时,军事实力相对于英国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表面上是说租约到期,实际上是给英国一个台阶下。炎黄子孙一般在意颜面,也注意给别人留面子。

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想借“英阿马岛之战”的胜利余威来在香港问题上,敲诈一把。结果被邓主席给怼了回去。所以也就只好顺利归还香港。

据说后来有人问英国相关人士“明知中国不会答应英国的无理要求,英方为什么还要提。”而英国相关人士则回答“我们如果不提要求,又怎么知道中国会拒绝呢!”

个人觉得英国人的想法有一定道理,生活中就应该敢于开口,敢于提要求。至于别人同不同意,那是别人的事。


鬼影147951010


那不是宁愿舍弃,而是不得不放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做了英国几百年殖民地之后的印度也觉得不能再跪着了,膝盖疼,得站起来活动活动,印度人不愿意英国给他们当老大是英国拦不住的,要么妥协,要么在遭受巨大损失后妥协,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是香港不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陆局势出现二虎相争的局面,根本无暇顾及香港,同时在一方胜出后,并没有急于收回香港。

当时的大陆遭遇西方国家敌视,不仅采取武器禁运,在很多方面对大陆都有限制,但是香港当时在英国人手中,并不在禁运之列,这就是新中国对外沟通的“驼峰航线”,解决着紧缺物资的内运问题!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香港的的确确没在1949年前后没有回归。

至于说英国不惜一战也要保全香港,这话说的有点大了,英国能在南美洲跟阿根廷动粗,但它还真没勇气按照100年前的鸦片战争样式再揍中国一遍。

这事是有预言的,1949年4月21日、22日的渡江战役中,在长江中停泊的可不止国军军舰,其中还夹杂有英国的几艘军舰,试图阻止我军渡江。

在英国发炮之后,就遭遇到了我军群狼似的围攻,直接掉头跑了!在很长一段时间,英国对于中国的确呈现压倒性的优势,但任何的优势都是有保质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事就不是英国人说了算的,早收晚收什么样的方式收回来,大家能商量就商量,不能商量就不商量,主动权是在我方的。

不惜一战,英国打的起嘛!


历史三日谈


日不落帝国吓唬软弱腐朽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姿势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的独立形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英国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而香港,对于英国人来说,虽然是心里万分不舍,但如果新中国执意收回,那它也是无力抗拒的。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横渡长江时,英舰“紫石英”号开炮轰击我军,一番激战后被我军扣留。已御任首相4年的丘吉尔,曾在英国议会叫嚣:“派两艘航母到中国去,实施武力的报复!”但叫嚣归叫嚣,英国到底还是不敢对我国“实施武力的报复!”我们贵州平坝县有一句土话叫做“拍簸箕吓耗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些人故意虚张声势来吓唬人,其实它的内心空虚得很,害怕得很,它并不敢真的这样做。而当年英国政府的所谓“不惜一战,”其实就是典型的“拍簸箕吓耗子。”
但是


英国确实是交了狗屎运:当时,新中国出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的考虑,作出了暂不收回香港,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再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定。于是,天眷英国,让这厮在香港一直快活到1997年6月30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孤独的人209381559


英国放弃印度?宁可一战也不放弃香港?把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一起,还串联成一个问题,我也是醉了。

英国在十四世纪就开始经营印度,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到1689年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把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前后花了一百多年时间,与莫卧儿帝国、当地土著、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列强发生了上百次战争,浴血拼杀,才有了一块堪与北美相媲美的最大的海外殖民地。你掰着手指算算,英国弄到香港才一战而已,而弄到印度可不止一百战。

但印度也不算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是北美、澳洲,其次才是南亚。但南亚和东南亚的地位比香港可高多了,可以说,没有印度这块殖民地,英国不可能到中国来争夺香港。英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如果没有印度这个补给基地,它怎么敢贸然对中国动手。说英国宁可放弃印度也要争夺香港是不符合当时英国的国家利益的。

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殖民战争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尾声。殖民和占领是有很大区别的。英国当时的殖民主要目的是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大文化和国家的影响力。对于中国,英国的目的就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改变与中国贸易逆差的现象。但当时的中国是个农耕和手工业社会,对外需求很小。英国当时能卖到中国的商品只有钟表、工艺品和洋酒等奢侈品,只有皇室和少数的上层才有需求,大众层面没有需求。中国当时的民生状况与西方社会比不可以道里计,老百姓大多在温饱线以下挣扎,几乎没有消费阶层。而英国方面则完全相反,大量需求中国的生丝、茶、陶瓷等商品。以至于从乾隆中后期开始,几乎全世界的贵金属都流入中国充当贸易结算货币,使得英国不堪重负。直到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大面积种植鸦片成功,才发现鸦片可以使中国市场产生巨大的需求。所以,要说香港与印度有什么关系,就是鸦片的种植与走私,诱发了英国占据香港的动机。

香港是英国在中英鸦片战争中的战利品,其重要程度远不及印度和整个南亚次大陆。1840年,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获胜,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除了2700万两战争赔款以外,中国人最大的痛楚就是割让香港,开启了中国近代最耻辱的篇章。

而英国所谓的放弃印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个时候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虽然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民族意识、民族国家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和流行,印度也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再继续维持殖民地统治对英国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所以,英国在蒙巴顿勋爵的策划下允许印度独立。而彼时香港仍然在英国的手中,那个时候国共两个政府都没有提出让英国归还香港的要求。进入80年代,在邓公一国两制的主张下,中英两国经过多次谈判达成协议,使得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

综上,印度独立是一件事,香港的归属是另一件事。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年代和具体过程都大不一样,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都没有将其放在一起考量过。印度对于英国,肯定比香港重要,而它放弃印度是不得已而为之。英国得到香港的确是一战之下,而得到印度却远不止百战,比香港的难度大100倍都不止。当年为了与阿根廷争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不惜举全国之力,派军舰跨越两大洋,万里奔袭。而马尔维纳斯群岛不过是个靠近南极的荒漠小岛而已,其重要程度远远不及香港,你能说服英国放弃它吗?


国史馆


英国是因为二战的大轰炸,本土被重创之后,再经历了德国的二年潜艇的攻击毁损战,让英国元气大伤,海军的衰落,无法避免远征无力,面对二战后的印度,从二战中的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民族主义高涨,二战后的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英国首相艾德礼的工党,奉行与邱吉尔完全相反的政策,不主张镇压,当时英国财政已经崩溃了,为了印度不落入红色的革命中,英国当时扶持的印度官僚贵族们仍然把持着政权,和平过渡移交,最符合英国的根本利益,英国人并没有因此而损失惨重,英国的商品仍然可以在印度销售,原料也可以获得成功。

英国因此可以缩减财政开支,可以集中力量搞战后重建,给英国人最好的福利。

印度地区430万平方公里获得自治独立。

而香港人并不愿意独立,而是蒋介石想利用二战胜利者的身份来吸收,日本人早已经移交给英国人,英国人认为印度独立是英国人自己的事务,而香港被占英国人觉得面子过不去,租借条约还没到期为由,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蒋介石当时也不坚决,也不敢对英国人开战。




随雨飘渺


要搞清楚的是,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都还属于英联邦,只是高度自治,而香港目前完全属于中国。

英联邦有哪些,最容易区分可以参考每四年一届的英联邦运动会,以下国家或地区参加年份:

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表

亚丁殖民地1962

安圭拉岛 1982,1998—

安提瓜和巴布达1966–1970,1978,1994—

澳大利亚 1930—

巴哈马1954–1970,1978–1982,1990—

孟加拉国1978,1990—

巴巴多斯1954–1966,1970–1982,1990—

伯利兹1978,1994—

百慕大 1930–1938,1954–1982,1990—

博茨瓦纳1974,1982—

英属圭亚那1930–1938,1954–1962

英属洪都拉斯1962–1966

英属维京群岛1990—

文莱1958,1990—

喀麦隆1998—

加拿大 1930—

开曼群岛1978—

锡兰1938–1950,1958–1970

库克群岛1974–1978,1986—

塞浦路斯1978–1982,1990—

多米尼克1958–1962,1970,1994—

英格兰 1930—

马尔维纳斯群岛1982—

斐济1938,1954–1986,1998—

冈比亚1970–1982,1990—

加纳1958–1982,1990—

直布罗陀1958—

黄金海岸1954

格林纳达1970–1974,1994—

根西岛1970—

圭亚那 1966–1970,1978–1982,1990—

香港1934,1954–1962,1970–1994

印度 1934–1938,1954–1958,1966–1982,1990—

爱尔兰 1930

爱尔兰自由邦1934

马恩岛 1958—

牙买加 1934,1954–1982,1990—

泽西岛 1958—

肯尼亚1954–1982,1990—

基里巴斯1998—

莱索托1974–

马拉维1970—

马来亚1950,1958–1962

马来西亚 1966–1982,1990—

马尔代夫1986—

马耳他1958–1962,1970,1982—

毛里求斯1958,1966–1982,1990—

蒙塞拉特1994—

莫桑比克1998—

纳米比亚1994—

瑙鲁 1990—

纽芬兰 1930–1934

新西兰 1930—

尼日利亚 1950–1958,1966–1974,1982,1990–1994,2002—

纽埃 2002—

诺福克岛1986—

北婆罗洲1958–1962

北爱尔兰 1934–1938,1954—

北罗德西亚1954

巴基斯坦 1954–1970,1990—

巴布亚新几内亚1962–1982,1990—

槟城1958

罗德西亚 1934–1950

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 1958–1962

圣赫勒拿岛1982,1998—

圣基茨和尼维斯1978,1990—

圣卢西亚1962,1970,1978,1994—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58,1966–1978,1994—

萨摩亚和西萨摩亚 1974—

沙捞越1958–1962

苏格兰 1930—

塞舌尔1990—

塞拉利昂1966–1970,1978,1990—

新加坡1958—

所罗门群岛1982,1990—

南非 1930–1958,1994—

南阿拉伯保护国1966

南罗德西亚 1954

斯里兰卡1974–1982,1990—

斯威士兰1970—

坦噶尼喀1962

坦桑尼亚1966–1982,1990—

汤加1974,1982,1990—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34–1982,1990—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1978,1998—

图瓦卢1998—

乌干达1954–1982,1990—

瓦努阿图1982—

威尔士 1930—

赞比亚 1970–1982,1990—

津巴布韦1982,1990–2002

从上小国忽略,你会发现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一直就在参加。是的,没错,他们这几个国家的国家元首一直就是女王,只是高度自治而已。虽然放弃香港和放弃印度都一定程度上对英有巨大影响,但放弃香港性质就完全不一样,是完完全全的主权移交,是两码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