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如何支持以色列建國的?

孤獨王子青蛙


蘇聯在以色列建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蘇聯對巴勒斯坦政策的變化決定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這一特定歷史進程的速度和程度。

1947年4月底,蘇聯政府決定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蘇聯副外交人民委員葛羅米科當時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作了關於支持猶太人建國的著名演說。他首先提到了猶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苦難。隨後詳述了為什麼猶太民族有建立自己國家的權利。

第一次中東戰爭中,蘇聯對以色列採取了暗地支持的做法,默許東歐國家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並且施壓阻止其與阿拉伯國家進行軍火貿易談判。

從1947年12月至1948年5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出售了價值1300萬

美元的輕重武器。1948年下半年,以色列又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購買了900萬美元的武器。巴勒斯坦猶太代辦處和後來的以色列政府先後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價值2200萬美元的武器裝備。捷克斯洛伐克和以色列的軍事合作一直持續到1951年。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裡安曾經說過:“毫無疑問,與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交易是對我們的最大幫助,它拯救了我們;沒有它,我懷疑我們能否活過第一個月。”首任以色列駐蘇聯公使果爾達·梅厄(GoldaMeir)曾經在回憶錄中寫道:“在獨立戰爭的頭6個星期內,我們主要依靠(雖不是完全)哈加納在東歐買到的炮彈、機槍、大炮、彈藥,甚至飛機。那時連美國也宣佈對中東禁止出售和運送武器……5月18日蘇聯承認以色列國對我們有巨大意義。”

以色列一直希望蘇聯能夠直接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但是,蘇聯方面考慮到國際影響,一直不願

直接和以色列進行軍事合作,它更願意站在幕後,由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出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裝備。

可以說,沒有斯大林的支持,以色列國至少不會在1948年出現。


鋼鐵滄瀾


【我是頭條號作者、國際問題專家高尚濤,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您的閱讀和評論】

以色列人在建國籌備過程中,通過打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旗號,成功誘使蘇聯改變政策,支持猶太人建國。



1947年4月2日,聯合國召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會議。4月28日至5月15日,在紐約召開第一次特別會議。會上就巴勒斯坦的前景提出了四種方案:一種方案主張在巴勒斯坦成立一個使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享有平等權利的阿拉伯——猶太聯邦;一種方案主張建立阿拉伯國與猶太國兩個獨立國家;一種方案主張建立一個阿拉伯國;一種方案則主張建立一個猶太國。



1947年5月14日,葛羅米柯代表蘇聯政府在會上發言。他非常同情猶太人在戰時遭受的不幸和苦難;希望考慮“建立他們自己的國家的願望”,如果“拒絕猶太人有實現這個願望的權利,是不公正的。不以這個權利給予猶太人民是沒有理由的”。因此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獨立的、二元的、民主的和同樣性質的阿拉伯——猶太國”。同時表示,如該方案不能實施,則可考慮“把巴勒斯坦分成兩個獨立的自治國家,一個是猶太國,一個是阿拉伯國。” 最後,會議授權組建了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對一切有關巴勒斯坦問題的爭端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議。


1947年5月26日至8月31日,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先後在調查基礎上提出了巴以分治方案。 1947年11月25日,委員會以25票對13票通過了分治計劃。阿拉伯國家強烈反對。美國代表積極支持巴勒斯坦分治決議。11月26日,蘇聯代表葛羅米柯發言支持了分治方案。他表示,巴勒斯坦實行分治的決定“符合阿拉伯人的利益,也符合猶太人的利益”;“符合聯合國的原則和宗旨”,也“符合各國人民的民族自決的原則”。因此,它是“唯一行得通的辦法”。

在以色列立國的第一次阿以戰爭中,以色列軍隊遭遇了初期不利,在關鍵時刻,蘇聯和美國共同支持兩方休戰,為以色列爭取了寶貴的喘息和補強時間。休戰期間,蘇聯又通過捷克斯洛伐克向以色列出售了大量的先進武器,為以色列最終贏得第一次中東戰爭奠定了基礎。


高尚濤


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領導層又不是傻瓜,怎麼會輕易上當受騙被以色列人“誘使”支持其建國呢?實際上,蘇聯之所以幫助猶太人獨立建國,主要還是為了在中東獲得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以此

打破西方包圍圈並獲取能源、航運、安全等諸多戰略利益

二戰後的中東雖然名義上還是英法殖民地,但這2個老牌列強由於國力嚴重下滑,已經很難掌控地區局勢。面對蘇聯和美國2個超級大國的勢力擴張,英國一度想通過組建所謂的“阿拉伯聯盟”來維繫其搖搖欲墜的殖民統治,但遭到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武裝反抗

而蘇聯就趁著英國疲於應對中東亂局的節骨眼趁虛而入,在1947年4月聯合國召開的討論巴勒斯坦問題會議上,做出了有利於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表態。在蘇聯帶動和協調下,包括蘇聯、美國和東歐各國在內的33個國家投票贊成巴以分治,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促成以色列獨立建國的國際協議。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蘇

聯不僅率先予以外交承認,還支持前者在1949年5月加入聯合國。值得注意的是,分治決議通過後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利克就明確指出“我們很清楚以色列遲早會倒向西方”,但在堪稱戰略博弈大師的斯大林看來,就算以色列最終投靠美國,蘇聯也一樣能夠獲得長久而深遠的戰略利益

俄羅斯學者帕維爾·蘇多普拉托夫就在所著《情報機關與克里姆林宮》一書中披露,斯大林之所以堅定支持以色列建國,就是為了首先加劇英美之間乃至西方陣營內部的矛盾,接下來再利用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不和迫使阿拉伯國家選邊站倒向蘇聯

事實證明,斯大林這招確實高瞻遠矚。別看蘇聯早已不復存在,但直到今天中東各國如果想尋求強有力的外援,除了投靠美國,就只能選擇與俄羅斯拉近關係。特別是與以色列結下世仇的

敘利亞,更是成為冷戰後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唯一堅定盟友

而伊朗、埃及、土耳其、沙特等地區強國,同樣不能忽視俄羅斯作為“中東大玩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別看上述各國中不乏親美派(埃及、沙特都是鐵桿親美),但他們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也要通過斥巨資購買俄製武器(比如S-400防空導彈)來討好俄羅斯、平衡對美關係,而這些問題早在

70年前斯大林就已經琢磨得一清二楚

所以說,支持猶太人建國對斯大林和蘇聯來講是一樁“包賺不賠”的買賣。正因為如此,蘇聯從軍火、人力、資金等方面對新生的以色列給予了大力援助。1948年4月初,蘇聯通過捷克斯洛伐克將一批包括1萬支步槍、4500挺機槍、300萬發子彈在內的軍火運抵以色列人手中。當年夏天,蘇聯又通過捷克斯洛伐克給以色列運去超過5000萬發子彈、2.45萬支步槍、5100挺輕重機槍,這些武器彈藥數量之大,甚至到了連當時以方領導人都驚呼“部隊輕武器已呈飽和狀態”的地步。

除輕武器外,蘇聯還通過捷方向以色列運去10架二戰後期德國生產的戰鬥機,這些戰機剛交付第二天就參加了戰鬥,成功擊退了已推進到距特拉維夫僅50公里處的埃及裝甲部隊。此後,又有59架英制“噴火”戰機被捷方賣給了以色列,並派出空軍小組幫後者看守機場、訓練飛行員和傘兵。

為解決以色列建國初期的人力(兵員)短缺問題,蘇聯默許東歐猶太人向中東移民。據統計從1948年中期到1951年,東歐各國就向以色列輸送了近30萬猶太移民,其中捷克斯洛伐克甚至組建了一支上千人的“捷克旅”(主體是猶太移民)分3批開赴巴勒斯坦參戰。

可以說,正式依靠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大力“輸血”援助,以色列才得以渡過最危險的時刻,逆轉了戰局和整個中東歷史軌跡。而蘇聯在中東的勢力擴張,也基本上沿著斯大林所設想和規劃的路線不斷演進——1955年蘇聯開始向埃及提供經濟、軍事援助,並通過在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支持埃及反抗英法和以色列的進攻,贏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廣泛好感。很短時間內,蘇聯就打開了中東外交局面,與阿拉伯國家貿易額猛增3倍,對阿貸款達5億美元,還將大量軍火傾銷至該地區,至今俄羅斯還在享受著斯大林時代創造的戰略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