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靴子终于落地。

近日,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按照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AEOI)标准,该机构已在9月底首次与外国税务机关交换金融账户信息。

这意味着,自2014年签署AEOI以来,瑞士以严格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而吸引全球客户的银行业发展模式走向终结。

一场“逃离”瑞士的潮流早已掀起。根据毕马威统计数据,瑞士私人银行数量从2005年的179家下降至112家,而整个行业的净利润自2010年以来下降12%。《金融时报》报道,包括美林、摩根士丹利和顾资在内的大型外资银行,均对在瑞运营机构进行了清理。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在公认的欧洲金融中心之一苏黎世,随着金融科技作为全新增长极不断发展,以及英国脱欧后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行业出现更多不确定性——在今年发布的两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3)中,苏黎世的排名在下降7位后,再次上升7位。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参与AEOI,几乎囊括大部分所谓的“避税天堂”。而更多来自各国内部的具体措施,还在推动这场“风暴”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如今,“跌落神坛”的苏黎世,要如何参与新一轮竞争?

1

“天堂”不再

这场席卷银行业的风暴已酝酿十年有余。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对瑞士早有微词的美国拉开对瑞士银行的“制裁”。当年,美国指控UBS(瑞银集团)帮助美国客户逃税,并对其处以高达7.8亿美元的罚款。从那时起,包括瑞士信贷集团、苏黎世银行等在内的80余家机构,均被美国列入目标名单当中,瑞士银行共支付罚款高达60亿美元。

美国的“愤怒”事出有因。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加布里埃尔·祖克曼(Gabriel Zucman)2015年出版的《国家的隐藏财富》一书指出:

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利润中,超过一半都流入“避税天堂”,这部分财富占美国企业利润的20%,背后是每年1300亿美元的企业所得税。

据粗略统计,在全球范围内,以此方式实现避税的财产规模甚至达到8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个人金融财富的8%。

被广泛认为管理着全球近1/4财富的瑞士,正是这些“避税天堂”中的佼佼者。为何资本对瑞士趋之若鹜?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严格的银行信息保密制度。

上世纪30年代,面对一波银行破产潮,瑞士政府决定加强对银行业的介入,并首次将信息保密纳入法律框架,期望以此推动行业重振。事实证明,策略是成功的:二战期间,借保护财产进行宣传,瑞士银行业成功吸引来自英美大客户,并实现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轮快速发展。到2004年,金融业在瑞士GDP中占比已升至11%。

但这种发展模式背后,还衍生出一条完整的隐匿财产避税的产业链条。祖克曼发现,在瑞士,有60%的外国银行账户,通过消除信息的空壳公司,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百慕大、泽西岛等不征税的国家或地区注册基金或信托,实现匿名避税。这些事务在瑞士银行中只需几百美金就能迅速办妥。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希望治理这个灰色生意的声音在多个国家渐起。在美国采取举措后,包括德国、法国在内的大量欧洲国家也开始响应。2014年,由这些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发布AEOI标准,瑞士作为首批47个国家之一签署该标准。

今年9月,瑞士同欧盟国家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格恩西岛、冰岛、英属马恩岛、日本、泽西岛、挪威和韩国等9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首次交换金融账户信息,正是此前签署行动的具体落地。

但这只是开始。据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公告,到2019年,在合作国家满足保密性和数据安全标准的前提下,瑞士银行业数据共享方将扩展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瑞士的“避税天堂”地位,似乎即将不再。

2

如何自救?

负面效应已在瑞士扩散开来。根据毕马威统计数据,瑞士私人银行数量已从2005年的179家降至112家,而整个行业的净利润自2010年以来下降了12%。

数据保密制度的消解,正是瑞士银行业元气大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集中体现在离岸财富管理上。根据彭博社的数据,到2015年,瑞士管理的离岸财富占全球份额已被亚洲对手反超,从2006年最高点的50%下降到25%左右。

金融业的急剧萎缩让瑞士银行从业者人人自危。在今年初发布的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苏黎世排名由第9名下降至第16名。

在苏黎世从事理财顾问的Gábor Komáromi认为,尽管大公司还可能有未来,但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更多小公司则将遭受更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毕马威苏黎世金融咨询部主管Christian Hintermann预测,在现存的约60到70家表现较差的银行中,将有一半在近期消失。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如何应对可能失去的优势,走出金融业困境,是瑞士现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0月10日,瑞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银行保密法将不适用于约束瑞士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人员,终结了瑞士在此问题上长达14年的辩论。尽管如此,瑞士银行仍在更多国家的诉讼中寻求保留保密措施的可能。

瑞士银行家协会(SBA)公共关系负责人沃纳曾表示,尽管签订AEOI,“瑞士在打击洗钱等方面,有非常严格的法律保护将保持不变,同时瑞士银行法所规定的对银行客户保密的总条款也不会发生变化”。

但苏黎世已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以挽救对金融公司减弱的吸引力。

近年来,瑞士多次放宽对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的监管措施,这也让苏黎世在区块链与金融科技领域中有了更多发展空间。传统大型银行也希望加入其中,谋求转变。2016年,瑞士信贷集团与UBS联合瑞士通讯集团、连锁商店企业Migros投资3900美元,在苏黎世联合开展了一个以金融科技为主的孵化项目。《金融时报》撰文认为,该举措的目的是解决苏黎世在吸引创新企业方面的弱势,推动苏黎世成为欧洲金融科技中心。

据瑞士卢塞恩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去年对27个商业中心的一项分析,金融科技领域,苏黎世的排名仅次于新加坡。

3

突围机会

事实上,对于苏黎世而言,情况还有更多转圜余地。在9月出炉的最新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苏黎世的排名再次回归到第9名。报告分析,情况转好得益于英国脱欧后为欧洲其他金融中心带来的机会。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路透社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脱欧影响下,位于伦敦的金融机构预计将转移及新建的岗位多达5000余个。花旗银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等金融机构纷纷表态,将向外转移业务,甚至重新定位欧洲业务总部。

欧洲国家嗅到变化的迹象,纷纷拿出攻势,势在打造下一个伦敦。今年7月,法国总理菲利普承诺,将放宽金融监管,与其对应的是,巴黎宣布将破例兴建7栋摩天大楼,提供更多办公空间。而来自卢森堡、法兰克福和都柏林等城市的代表涌入伦敦,不停召开宣讲会,向当地金融公司介绍落户优势。

苏黎世也是其中一员。瑞士最大私人银行之一,Julius Baer的首席执行官Boris Collardi认为,作为非欧盟成员,瑞士能与脱欧后的英国有更多在银行业上的合作。而随着AEOI签订让瑞士银行可能面临的客户洗牌,苏黎世银行可以接收更多来自伦敦的客户。

而在UBS集团董事总经理Andreas Kubli看来,在欧洲金融中心可能迎来全新格局之时,苏黎世有机会通过打造自身优势突围。“因为整体情况尚不明朗,苏黎世应该培养更多初创企业,成为欧洲的金融科技之都。”

文字│杨弃非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