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農村,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車?

頁川木木1


七十年代的農村有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以現在的什麼車?

如今即便是在農村裡,也很少看到有人騎自行車了。不過在城市裡,因為共享單車盛行,騎自行車的人還是比較多。不過,相比於過去,如今很多人騎自行車多半是為了鍛鍊身體,或者是追求一下時尚。

但是在過去,自行車可是國人主要的代步工具,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想要擁有一輛自行車。甚至有些人在結婚的時候,自行車也是標配之一。老輩人應該都很清楚,以前結婚也有著“三轉一響”的說法,其中說的分別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在當時,擁有一輛自行車是一種特別自豪的事情。那在七十年代的一輛永久牌自行車能抵上一輛什麼車呢?

前些時間,和父母以前看《平凡的世界》,在這部劇裡面就多次出現了自行車。並且還是個寶貝疙瘩,只有村支書家裡有一輛。當時就問了父親,一輛自行車在過去多少錢。

父親就說,在70年代的時候,要想買自行車是非常難的,就算是有錢也未必買得到。就和現在很多人購買蘋果手機一樣,那是銷售非常緊張的。當然了在過去是不高預售的,但是卻是計劃經濟,也就是說一般一個地方的自行車銷售的數量非常有限,要購買就必須先去供銷社預定,然後經過漫長的等待才會有貨。

聽父親說,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自行車好像和現在的一些普通自行車的價格差不多,也是120元左右。而永久牌自行車是當時的知名品牌,是自行車中的“蘋果”,所以價格貴一些,一般要到150元左右。

而在當時農村裡,一個勞動力一天也才能掙10個工分,換算成人民幣也才幾毛錢,也就是說一個才掙幾塊錢。如果是工人的話,一個月的工資也就是30塊錢左右。因此如果想要購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那就至少需要把全部的工資存半年以上才行。如果按照現在年輕人一個月5000元的工資來算的話,七八十年代的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摺合成人民幣是3萬元左右!不過從當時的市場價值來看,永久牌自行車是非常稀少的,一般人家都買不起,說它是當時的“寶馬”一點都不誇張。

其實,近些年物價飛漲,很多東西都漲價了,但是工資的漲幅並不大,再加上人民幣也在不斷貶值,所以以現在的眼光來評估三四十年前的一輛自行車,這筆賬還真的不好算!各位朋友們,你認為值現在多少錢的車呢?


農夫也瘋狂


我說70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一輛十多萬小轎車,年輕人肯定會笑掉大牙,下面聽我說道說道。

70年代經濟落後,物質貧乏,吃穿住都成問題。縣公安局才有一輛破吉普,中央高級領導才有國產紅旗轎車。

當時,農村青年結婚有條件的才買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

一輛永久飛鴿名牌自行車,1.要憑票供應,那時實行計劃經濟。2.價格150多元,那時剛上班工資10多元,要整整一年多的工資。

我們家1978年買過一輛,還是積攢了好幾年的錢,同村的不超過3輛,稀罕物啊!別說14吋黑白電視機了,那時村裡還沒有電,點的煤油燈,80年代中期才通電。現在老家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有小車了,百萬寶馬奔馳也有了。(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開笑臉o


科老師1

七十年代,人民公社的生產隊工資,每個工0.2~0.3元,甚至低到幾分錢一個工。10元錢要值多少個工?憑票的肉也要0.77元一斤,憑票的布也要0.5~0.7元一尺,一雙膠鞋也要2~3元。一輛永久自行車或飛鴿自行車120元。那時農民一年的工資買一輛自行車還差很遠的。當前農村的零工每個工150元左右。而肉10~12元一斤,20~30元可買一件做好的衣或褲,一雙膠鞋10~30元。一輛自行車500-700元。若用工資比物價,農村那時的物價是現在的幾十倍甚至更多!

物價要與工資相比,才有意義。工資漲,物價必定跟著漲。工資漲的比物價漲的慢,生活水平降低了。工資漲的比物價漲的快,生活改善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總的來說,還是工資漲的比物價漲的快。不然,怎麼來的買房買車和旅遊區人打堆呢?說現在物價比工資漲得快,還真不是實際情況啊!


科老師1


七十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不是那麼容易買到的,尤其是農村。那麼那時候的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車呢?相當於一輛10萬左右的車。當然了,現在買一輛10萬左右的車比那時候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還容易得多。那時候,就算有錢也要有購車卷才能買,而購車卷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弄到的。

我們可以通過工人和農民的收入和購買力來大致評估下,那時候的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現在什麼價位的車。

70年代末時,一臺永久牌自行車在170到200這樣子。如果你沒有購車卷的話,到別人那裡私買,大約100到200,還要有門路才可以。

那時候人民的收入情況,在城市的工人,每月工資為學徒工為20左右。普通教師工資為20多這樣子。而農民呢,每天公分大約一兩毛。

也就是說,那時候,無票的話,一個學徒工和一個教師差不多一年半才可以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一個農民,兩年多的收入才可以買到一輛永久牌自行車。

換成現在。現在城市裡的國企工人,大約工資加隱形福利收入在5000多。教師收入在8000多。農民收入平均在3500。那麼一年半總收入為9萬左右。教師的一年半總收入在14萬左右。農民的兩年總收入8萬左右。

可能從百姓的收入情況來看,可能不是很準確。我們又從大家的購買力來看這個問題吧。

70年代末,一斤豬肉5到7毛。那時候買豬肉不僅要錢,還要肉票。沒肉票的,還要花大價錢花人情去買別人的肉票。

基本上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可以換差不多350斤豬肉,當然了,很多人是寧願要360斤豬肉,也不要一臺自行車的。360斤豬肉,按現在的價格,大約需要人民幣5400。

那時的,大白菜5釐一斤,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可以換36000斤大白菜。按現在價格看,市場上大白菜為2到3塊一斤。粗略計算,一臺永久牌自行車現在價值80000左右。


那時的麵粉一斤1毛8。現在一斤2到4元。也就是說按麵粉算的話,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大約價值3到4千這樣子。

所以,從購買力來看,不同的參照物,換算到的價值也會不同。當然了,我們不能單單從數據去看問題,要知道,那時候很多東西是有錢都買不到的。

而從現在那些經歷過的老人家口裡得出結論幾乎是,現在買一輛10萬左右的車比買那時候永久牌自行車容易多了。如果時空可以轉換,很多經歷過的人,都說願意用現在幾十萬塊的車去換那個時期的永久牌自行車。


所以,當很多人都在吐槽現在女孩子結婚要買汽車的要求過分時,不妨想想70年代的老一輩吧。他們那時候結婚,所要求的三響一動,轉換到現在也是一次幾十萬的付出。

所以,男孩子們,少點吐槽,多點努力去賺錢吧。


村哥小凡


在改革開放前的七十年代,物質上還是很緊缺的,買東西都是靠票的,糧票、布票、油票等等,當然自行車一樣也很緊缺。父親回憶那時候如果有一輛自行車是無比自豪的,父親當兵的時候是事務長,有一輛專有的自行車,可以風風光光地騎個夠。

在農村一個村裡都沒有幾輛自行車,去相親的人為了“掙面子”都會借一輛自行車,但很多人都不會騎,只能推著自行車。據父親回憶,70年代永久、金鹿、三槍牌的自行車是很緊缺的,有票的可以稍微便宜一點買,價格在150元左右一輛,而沒票的就要託人去買,價格得在兩百多元一輛。

那時的二百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又能買輛什麼車呢?據說70年代的“萬元戶”就已經算是富豪了,跟現在的“百萬富翁”的感覺差不多。有數據顯示,如果算上通貨膨脹等其他因素,70年代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55萬元,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那麼70年代的200元前則相當於現在的5萬多元,這5萬多塊錢在物質豐富的現在能買的車很多。同樣是自行車,5萬多塊錢能買到一輛不錯的碳纖維自行車,不過一般的農民是不捨得的。不過更多的人會選擇用5萬多塊錢買一輛小型的電動汽車,或者買一輛緊湊型的入門級汽油車。

你家裡的“大梁自行車”還有嗎?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七十年代的農村,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車?

相當於現在什麼車這個我不懂,現在什麼車變化太快。七十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這個自行車我懂,不是說多時尚,身份的,而是作用很大。

73年吧!我們場大豐收,分了12張購自行車票,我家兩張,結果父親幫哥哥買了一輛,還幫我讀初中姐姐買了一輛放著(陪嫁用的)。

那年是香菇大豐收據說收了一萬多斤,那時外貿也有1一2元一斤,白木耳大豐收有2百多斤,那時有60一90元一斤,還熬了一噸多山蒼子油,市果雜外貿公司收購後,獎了場裡一輛手扶拖拉機,若干個收音機和12張自行車票。整個場裡只有六十多家,幾乎大翻身還清以前所有帳,每家約有600多元餘。

我們家三個勞模,得了兩張票,哥哥是場裡小學老師,場會計,後來調到公社小學去了,離家十里路,那時我也去了公社小學,姐姐走讀初中。三個每天要早上去下午回的,爸爸幫買了輛加重永久自行車,哥哥就早上帶著我和姐姐去上學,下午回來時,有時還砍一梱柴,先我倆扛著,哥哥上車再放一半肩上,後面我倆扛一半的,騎行著沙馬路回來。每天那車都是裝著幾百斤騎來騎去,那質量真是槓槓的,當然那時公社裡都只有十幾輛,人們是有些羨慕,也唯有我們這樣作人力車了,他們的都是天天鏈條上油,前面永久紅小牌用塊小紅布包著。騎到那都放在明顯位置。



姐姐那輛鳳凰女式自行車一直用布包著,放了三年,她出嫁時加了一臺蝴蝶牌縫紉機一起陪嫁去了,我讀到四年級時個子還是很小(8歲),也用哥哥的那輛伸一隻腳入三角架,象柺子一樣踩著半圓學會了騎自行車,一次後架著一捆百十斤柴火,去學校交柴火,騎到了那下坡溜入了小水庫,人是浮上來自己爬上了岸,車留在水庫裡了,回來叫了哥哥和他同事們幫弄出了,那次被父親吊著打到至今五十年還記得。

那時我是擁有了自行車,但沒覺得多時尚,只是家中特別實用,能一個人裝好幾百斤騎行。


老艾葉


老王研究發現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自行車比現在的一般汽車要牛逼,要說是寶馬也差不多。當時流行的牌子有飛鴿,永久和鳳凰。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年輕年齡婚姻的必要新娘嫁妝是:三轉一響三圈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而一響是收音機。老王認為如果你過去騎永久自行車,那麼拉風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估計跟當前的跑車差不多一樣牛皮哄哄。

老王研究發現人們非常喜歡自行車,在每天外出之前,應該用毛巾仔細擦拭。老王發現即使在一些泥濘的道路條件下騎自行車,他們也不願意讓自行車接觸地面,跟不用說讓自行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行走。老王研究發現願意騎這輛自行車,心愛的女孩在身後,欣賞路邊的美景,吹著春風,真的令人羨慕比現在的寶馬還上檔次。

老王研究發現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資為19.5元。經過一兩年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工資將升至21.5元。那時,永久卡自行車的售價約為180元,即使每月存錢一次。15元工資也需要存錢一年。老王研究發現根據當時大家的淨收入,計算當前的工資。那時的總工資是每年260元,現在大約是6萬元。根據工資增長率,目前工資相比當年的工資上漲近230倍,這意味著當時的永久自行車放到現在,價值也一樣高達4萬元,4萬元才可以買到自行車。

目前國家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安全機器人可以定位孩子的位置和傳輸孩子的實時視頻,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因此大有前景。建議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結合個人實際情況,用高科技創出新天地。


人工智能安全機器人醫


我81年讀初中,班上的魯勁松爸爸媽媽是公社幹部,家裡有一輛自行車,他騎車搭過我幾次。86年家裡給妹妹買了一輛鯤鵬牌28自行車,騎了好多年。我90年參加工作,熟人幫忙在公安局買了一臺處理的舊自行車。92年買了一輛嶄新的鳳凰牌26自行車,真好騎!93年給老婆買了一輛安琪兒的女式自行車。鳳凰自行車94年去幫人家修電視機的時候,被人偷了。老婆的安琪兒後來大舅子騎出去也被人偷了。


天空155038705


七十年代的農村,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車?在七十多年的農村,很多東西真的不是用錢來衡量的,就像自行車,有時候你有錢還真的不見得能買得到,因為在計劃經濟年代,對於自行車我記憶很清晰,很清楚的記得問過我老爸我們家的第一輛自行車是什麼時候買的,老爸告訴我是1973年買的第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在過去很像永久牌、鳳凰牌名列第一,然後是飛鴿和紅旗,這是當時全國銷量最大的四個品牌。



這輛永久牌自行車能夠買到手,在當時說實話,是屬於很拽的一件事情了,花了175元,在當時我老爸每月30塊錢工資的年代,需要積攢很久才能夠湊齊這份錢,而且最主要的是購買自行車需要憑票購買,而且票還需要縣裡的領導批示,才能夠得到,在那個年代,其實不只是自行車需要票,吃飯需要糧票,有全國的,有地方的,買布需要布票,每人都有一定的限額,最搶手的當然屬於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能夠將這三件東西全得到,擱到現在那絕對的是牛X閃耀。



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車?這個很不好比較,按照半年工資計算,相當於現在2-3萬塊錢,但2-3萬塊錢能買什麼車呢?其實自行車在過去體現的價值,遠遠不止是在金錢上,主要是稀缺度,七十多年代的自行車跟九十年代的小汽車一樣的稀少,按照稀缺度也可以跟奔馳寶馬相比較,摺合當時的物價有的東西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就像過去在農村蓋房,有十幾畝地的家庭,辛辛苦苦種植1-2年就可以蓋上五間房,擱到現在你單靠種地,別說1-2年,十年二十年你也蓋不起來,也側面說明物價上漲,什麼都漲,就是糧食不漲的現象,而且錢也貶值的厲害,我們雖然掙的越來越多,但花銷也是越來越大。。。

有時候會很懷念過去的時光,雖然賺錢很少,壓力反而沒有現在的大。。。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1975年我們農村老家一個大隊(就是現在的村委會有5百多農戶)只有三輛自行車,他們都是在外面拿工資的,煤礦挖煤的,現在我們老家有車的人多得很,但大都是十五萬以下的車,只有五輛三十萬以上的車,以此推算,並參考現在的物價指數,當年的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剔除憑票供應這一因素,僅從價格上來看,應該相當於現在三十多萬的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