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嬴政
答:哎,瞧这问题,提问有得些夸张、有些标题党、有些危言耸听了。
我简单说一下事情的缘由和经过吧。
话说,河南省巩义市安葬着北宋王朝的九个皇帝,而包公墓就建在宋真宗陵旁,是一个陪葬墓,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
我们都知道,臣子死后能在帝王陵寝旁陪葬,是这个臣子家族莫大的荣幸。
著名的唐太宗昭陵陪葬墓有167座,里面埋葬的不是皇族就是功臣,其中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段志玄、程知节、唐俭、秦琼、温彦博、孔颖达等等,全是名臣名将。
包公是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名臣,则他的墓地建在宋真宗陵旁陪葬,一点也不奇怪。
地方史志,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订的《巩县志》,也明确说包公墓在“巩县西宋陵”中。
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的《河南通志》一脉相承,均以此为据。
但是,包公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传说,包公是在合肥去世的,临终前,让家人为自己做了21口同样的棺材,由合肥当时的七座城门同时往外出殡。
即自宋以后,合肥郊区就建有据说安葬有二十一口棺材的包公陵墓群。
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包公究竟是埋在巩县还是合肥?
按常理判断:包公的真墓是在巩县;合肥的陵墓群应该是包公考虑到自己生前执法如山,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贪官污吏,为免受身后遭到焚尸碎骨的灾难才摆迷魂阵设的疑墓。
1973年春,合肥二钢拟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建石灰窑,在认定合肥包公墓是疑墓、假墓的基础上,合肥二钢领导在《安徽日报》上登出了一个通知,要求包公后人限时将之迁走,逾期将按无主坟墓处理。
但一直到了限令迁坟之日,并无包公后人将之迁走。
那么,接下来,合肥二钢只能按无主坟墓处理了。
当然,无论怎么说,包公都是一个历史大名人,虽然大家都说合肥包公墓是疑墓、假墓,但为确保万一,合肥二钢还是和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共同组成一个小班子——“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进行迁移。
最先发掘的是一个离中心墓群比较遥远的一座小型墓,标识为1号墓。
1号墓很小很小,墓室非常简陋,发掘人员却挖出了一口非常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
这就让人相当意外了。
更意外的是,楠木棺材旁边有两块破碎的墓志铭!
要知道,常规的做法是一座墓葬一口棺材就只有一块墓志铭,这里却出现了两块。
而其中一块让人惊掉下巴——上面写的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
显然,这是包公的墓志铭!
另一块已缺一角的墓志铭上则写“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是包公妻子的墓志铭。
那么,棺材里的骨骸是包公的还是他的妻子董氏的呢?
工作人员好奇地将棺材打开,发现里面的骨骼并不像正常入葬的人的完整骨架,而是凌乱的一堆,甚至某些骨头是破碎的。
工作人员推测,这座墓并不是墓主人的原葬墓,而是迁葬墓。应该是原葬墓被盗过以后,有人匆忙间将这些碎骨头收集起挪到这里来的。
至于棺材里的骨骸是包公的还是他的妻子董氏的,工作人员从中精心挑选出34块送北京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骨头均是男性的,其主人年龄应在40岁以上。
即,如果说这些遗骨必定属包公和包公妻子董氏其中一人的话,那就应该是包公的。
那么,包公的原葬墓在哪里呢?是谁将包公的遗骨打碎的呢?又是谁将包公的遗骨转移到这个1号墓的呢?
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居于墓葬群最中心、规模最大的6号墓属包公的原葬墓。但随着6号墓的发掘,人们在墓内找到了董氏墓志铭石碑缺掉的那一个角——即6号墓乃是董氏的原葬墓。
直等到其他坟墓发掘完了,人们才从一块油菜地里找到了一座规模比6号墓大的石造的墓穴。
该石墓已被盗墓者进行了“大揭顶”式的严重破坏,但其原先摆放墓志铭的砖台大小,与在1号墓发现的包公墓志铭正好吻合——这才是包公的原葬墓。
至此,真相大白:建在宋真宗陵旁陪葬的包公墓其实是假墓;包公真墓就在合肥郊区,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包公真墓被毁样子的样子看,毁墓者并非普通盗墓者,很可能是包公的仇家——包公临死前所担心的那些皇亲国戚、贪官污吏,他们除了搬盗墓中物品,更多的是通过毁坏墓中的砖石、尸骨以进行报复和发泄。
专家们猜测,这场毁墓行为极可能就发生在宋金交战期间,以至于包公的后人在躲避战难之中,草草将包公的遗骨迁葬到了1号墓。
嗯,很可能事实的真相就是这样。
覃仕勇说史
清官包拯墓被发现,进入之后,大家首先发现被破坏比较严重,对于这种大清官,民间的一些盗墓组织就有一个约定,就是包拯的墓不会去盗,为什么会被破坏?其次遗骸中被鉴定含大量汞,包拯的死因又是一个谜团.下文就为大家解释这个两个谜团。
进入后,现场内的专家不敢相信,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盗洞。这次盗窃应该是“官贼”,因为包拯死后,一些民间墓葬组织达成了协议,即一揽子计划。包拯的坟墓不会被偷,因为他是一个站在地上的伟人。因此,这只能是“官方窃贼”。破坏是如此严重以至于连尸体都被破坏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包拯得罪过的那些权贵的后裔做了这件事。也有一种说法,是金兵攻占了北宋以后干的。我们不知道细节。然而,这个地方的骨骼是由专家们研究的,并且已经超过40岁,这与包拯去世的时间是一致的。此外,有迹象表明,这个地方出土的墓葬很可能是真正的包拯墓,因为这个地方是他的家乡,而且非常真实,有很多包拯的家训等等。
熟悉包拯的很少研究包拯是如何死的。包拯在历史书中的死亡是非常奇怪的。他的墓志铭也记载了包拯的死亡和结局。包拯病了几天就死了。为了治疗包拯,他还用了一些中药,疗效不是特别好。然而,他们仍然没有对他进行放弃治疗。
从包拯在官场中的正直和不同的流派来看,他一生中确实冒犯了许多朝廷官员。有人猜测包拯可能已经被杀。后来,一些人开始辨认出包拯的尸体。结果表明,包拯的体内含有大量的汞。专家对此现象给予了相关解释。
一是包拯生病时吃了些药,或者是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汞,这可能是包拯死亡的原因之一。没有证据这些药物和食物来自何方。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后代在棺材中添加了汞以防止身体腐烂,因为汞具有防止身体腐烂的作用。
总之,包拯的故事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结束。他将永远成为谈论的话题。欢迎大家关注并点赞。
人工智能安全机器人医
清官不到头?
包青天尽人皆知,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包公在64岁那年发病,13天后,不治身亡,如此迅疾,后人往往猜测,嫉恶如仇的他是不是让人给报复了呢?
当然,这只是猜测,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答案也就揭开了。
在考古人员找到包公墓前,关于包公最后葬在哪儿有两种说法:一是河南,这是他老人家战斗过的地方;二是合肥,这是他老人家的家乡。两地争论不休,都在抢“原产地”的商标。
1973年,答案终于揭晓。当时,合肥钢铁二厂扩建,发现周围有古墓葬,当时文物保护的意识还没有现在这么强,“死人”必须要“搬家”,于是,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但是,考古人员忙活了半天,只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墓,里面两块墓志铭,一堆乱骨头,这既让人惊喜,又让人泄气。惊喜的是,墓志铭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还能看出来这是包公和他夫人的墓;泄气的是,这分明是被盗过了,啥都没有,一堆乱骨啊。看来,大清官死后也没的安生啊。而且,让人疑惑的是,包公生前那是干到了军队二把手(枢密副使)的位子,死后也不会这么憋屈吧。
后来,世代看守包公墓的守墓人告诉考古人员,真正的包公墓不在这里,此处是他的迁葬墓。为啥要迁葬呢?因为遭到了盗掘,而且是古人干的,官方组织的!
哪个官方?这么猖狂!宋朝的死敌——金人所为。当时历史记载,金兵入侵庐州时,对他们痛恨的北宋高官的墓葬进行了疯狂盗掘。很显然,包青天也没能幸免。
最后,在守墓人的帮助下,考古人员最终发现了包拯的家族墓地,其中有他的老妻、儿子、儿媳、孙子等,大大小小12座,出土了瓷器、银器等文物50余件。
包拯的墓志铭洋洋洒洒3000多字,墓中出土的遗骨,据考证应该就是包拯的,专家还推算出包大人的身高,大概165CM,经过检测,也没有中毒的迹象。包大人应该是自然死亡。
1987年,我国著名建筑师潘谷西先生重新设计了包公墓,将包青天迁葬到了包河东南边,占地3公顷,古朴庄严,十分幽静。
“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包公墓虽然历经劫难,但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他。谁说清官不到头,清官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敬仰。
饮水君
包拯墓在安徽合肥刚二厂旁边一个奇特的黄泥坎下面,不到30平方米,几乎没有陪葬品,让人痛惜的是,包拯的棺材遭到了恶意破坏。
在盗墓行业其实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包公墓谁都不能盗,否则必盗其墓。包拯一生为民,两袖清风,盗墓贼也不会盗取他的坟墓。
那么这些盗墓者是谁呢?正因为包拯公正无私,得罪了不少权贵,是他们派人专门去搞破坏,让包拯死后不安宁,他们在包拯生前不敢做出实际行动,于是采用了这种报复的手段。
五月青橙
关于包拯墓地的开掘故事,就如同一段离奇的故事一样,里面充满了反转和谜团,如果把开掘包拯墓的故事做成一部大的IP,应该会很卖座。
包公墓
闲话少叙,我们现在就来梳理一下这段尘封了45年的往事。
因建石灰窑 包公墓地要迁移
话说在1973年春天,当时正是“文革”期间。在安徽合肥有个合肥二钢厂,要建石灰窑。为此,他们在《安徽日报》上等了一则《通知》,说的什么呢?
主要说的是,合肥市革委会冶金建设指挥部要征用包公墓那块的土地,建造工厂。因此,包公墓附近的所有坟地都需要迁移,请大家持当地革委会的证明信前往大兴公社双圩大队办理。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包公墓按理说应该是文物,这怎么说迁移就迁移呢?
各位或许不知道,那个时期,不论是包公还是海瑞,这些清官都被彻底否定了。为什么?很简单,
因为他们作为清官,延续了所谓封建王朝的灭亡。相反,贪官反而加速了封建王朝最后的毁灭,所以“清官要比贪官更坏”。那么,把一个被批判的历史人物坟墓迁移,在当时没人觉得有问题。
发掘小墓发现楠木棺材 考古队以为是包公墓
不过,幸运的是,安徽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一件事比较重视,专门成立了“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并拨出3万元钱用于发掘。
当时的主持人叫吴兴汉,他带着30多个人前去墓地。让他们震惊的是,包公墓早在“文革”开始时就已被盗掘。没办法,吴兴汉等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墓葬群附近寻找包公后人的墓地。
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剧照
当时,有个工作人员叫陈廷献,出身于盗墓世家。凭着一杆洛阳铲,就能探明墓地方位和深浅,算是一门绝技。他通过勘探,发现周围还有很多同时期的墓葬,应该是包公子孙之墓。
在被盗掘的包公墓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墓,规格很低,也没有封土,像是草草埋葬。但是,这个墓葬竟然用了楠木棺材。在古代,墓葬的规格要依据严格的等级,能用楠木棺材的,一般都是国家重臣。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官职不小。
当考古队开始发掘的时候,又发现了重要的东西——两块墓志石!上面分别写着“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和“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志铭”!
吴兴汉立即意识到,原来这个才是真正的包公墓啊!那么,接受世代人顶礼膜拜的包公墓,究竟是谁的墓呢?事情越来越扑朔迷
事情还没有完。考古队员在这个小墓地里发现了30多块遗骨,根据鉴定,出自同一个50多岁的男性!不是发现了包公夫妇两个人的墓志石么,怎么只有一个人的遗骨呢?
这个时候,就连包公的后人都不敢相信了。包氏宗谱上明明记载了坟墓的位置,形态,就是那座被盗掘的坟墓啊。
事情又起波澜 包公尸骨是从主墓移到小墓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疑问归疑问,发掘工作还要继续进行。随后,考古队又分别发掘了包公两个儿子和儿媳的合葬墓。他们发现,包公儿子儿子的墓志中都有一句话叫“先茔之次”或“祖茔之次”,也就是说,包公的墓应该处在北方,指向的还是最早被盗掘的主墓。
既然那个是主墓,这又怎么解释包公的尸骨在那个小墓里面呢?难道,包公埋葬的真正位置,就连两个儿子都不知道么?
吴兴汉决定继续发掘主墓,在清理了里面的积水和淤泥之后,他们发现了一座面积20平方面的石制地宫。在里面,考古人员发现了包公夫人墓志的一角。由此就可以证明,包公夫人的尸骨应该是从这个主墓移到了那个小墓。
洛阳铲
后来,或许因为盗墓贼的出现,尸骨早已荡然无存。
由此,大家逐渐意识到,原来,那个主墓葬只是一个“衣冠冢”。包公因清正廉洁,生前得罪人太多,所以用“衣冠冢”来迷惑敌人。事情真相大白了,考古队员们开始对墓地发掘进行善后工作。
再反转!原来真实的包公墓在公路下面
事情又再一次反转!当地有个老人跑来找考古队员,说你们都猜错了!那个不是包公墓!真正的包公墓在公路下面!
什么!考古队员们险些要疯掉了!可是仔细一想,这个老人说得也有道理。这个小墓里面,空间很小,虽然大家猜测包公夫人的尸骨遗失了,但是,如此小的地宫面积,放置两个棺材也似乎不大可能。
既然老人说了,那大家就再发掘一下吧!考古队员通过发掘发现,这个墓竟然比主墓还大!里面挖出了一个唯一的文物,是一个木俑,经专家考证是十二辰神之一。在宋代,墓里面能放十二辰神的,都必须是高官。在包公及其包公后人的生平里,只有包公做到了最高的二品官。
那么,由此推断这才是包公真正的墓。这个包公墓,同样也遭到了破坏,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但是,这个墓的破坏程度更厉害,整个地宫也都坍塌了。由此,可以推断,这绝非是盗墓者所为,应该是仇家寻仇,进行了毁灭式破坏。
考古队员们根据这位老人的描述,再加上研究资料,渐渐还原了包公遗骨之谜。
真相大白:金兵曾盗掘包公墓 后被人修复弄错了夫妻两人尸骨
我们都知道,北宋时期,安徽这个地方还是在宋朝的区域之内。可是,包公去世60多年后,金朝南侵,北宋灭亡。金兵所过之处,抢劫、杀戮屡见不鲜,墓地也纷纷被盗掘,包公墓也未能幸免。
后来金兵走后,包家的后人偷偷将包公的墓迁移到了那个小墓之中,还把夫人的尸骨也一起迁移过去,进行了合葬。此外,还建造了一个疑冢。就这样,原墓地就逐渐变为耕地,无人所知。
到了南宋,有官员发现包公墓过于破败,就打算重修。南宋官员误以为,以前夫人的墓葬是包公墓,于是就把那么墓重修了。于是,本来是包公夫人的墓被认为是包公的墓,就这样错误了将近一千年。
那如此隐秘的事那个老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当时守墓的人不仅仅有包氏族人,还有一些当地耕田为生的农民。他们的祖先知道当年金兵毁墓的事情,就这样口口相传,又严守秘密,一直传了将近千年。不得不说也是也奇迹!
由此,包公墓才真相大白!
兮兮说事儿
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佑七年(1602年)安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公墓曾也遭到几次破坏,在包公诞辰200周年时,南宋官员又重修了包公墓,记载了包公墓遭受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是在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所到之处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有意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财宝。包公墓被金兵从上面掀开,基中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墓室内搞得乱七八糟。在遭受金兵战火破坏之后,同年又进行了重修,包氏后裔将包公遗骨从墓室中迁出,安葬在董氏墓中,后人一直拜祭的包公墓却是一个"假包公墓",在以后历代也对包公墓进行过修补。
历经900多年风风雨雨的包公墓,在1973年为了对包公墓进行一次科学清理,以保护好其中的文物的完整,经安徽省著名考古学家关吴兴汉的提议,省有关领导派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成立了"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对包公墓进行了科学发掘,从周边小墓开始,没有想到挖第一个墓就挖出了一个棺材和墓志,墓志已遭到破坏,但还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让他们感到惊喜又是迷惑,有些不敢相信,这个小墓是包公墓吗?墓志怎么遭受破坏?如果这是包公墓,那还要不要继续发掘?正当发掘领导小组人员疑惑之时,在此地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广宏说,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拐角处,你们没挖到。此时,大家精神振奋起来,一鼓作气又在油菜田处挖了下去,果然发现一处规格较高的墓葬。
墓室用条石砌成一个拱形顶的地宫,地宫宽5米,进深4.8米,面积25平方米,地宫内有放置棺材的砖台长2.5米,宽1.3米,高0.33米,但棺材已不见了,在清理地宫时还发现一个男木俑,高34.6厘米,头戴道冠,正面刻了一个"王"字,双手叠于胸前,据考证为"十二时神之一"。后来发掘小组对出土的资料考究,发现此处墓就是包公的原葬墓址。
包公墓的发掘从1973年3月开始,同年8月发掘工作结束,历时5个月,共发掘墓葬12座,其中有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大孙子包永年等墓志,共一万多字,特别是包公墓字有3000多字,出土了包拯及其夫人、儿子、儿媳、孙子等人的墓志和包拯的遗骨(20块遗骨埋葬在包公墓中,其余15块遗骨被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内)及其部分陪葬品,这为研究包拯生平、政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证资料,并发掘开创了包公文化的新纪元。1985年开始对包公墓园进行重建,1987年建成。
周明建16
专家进入包拯墓后发现一代清官包拯的墓遭到了严重破坏,连铺地的砖都被盗墓贼盗走了,其尸骨散落一地,只剩下几十块骨头,像是被人泄愤过,发掘过众多古墓的专家看到眼前的场景都不敢相信,一般盗墓贼只盗取墓中值钱的东西,对墓主人的尸骨不会进行大规模破坏,而包拯的尸骨却被人为的破坏。
包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清官,他不畏权贵,为民办事,在民间声望极高,被人们称为包青天,很多地方都修建有包公祠。由于他生前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不少的人,因此在死后,学习曹操修筑了疑冢,在确定包拯墓之前,河南和安徽一直争论包拯墓的所在地,两地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1973年4月,合钢二厂进行扩建,位于该厂附近的坟墓都得迁走,而一处墓葬群被认为是包拯家族的墓,博物馆专家着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发掘,共发掘了12座墓,出土墓志铭、瓷器、银器、铜器等50余件,其中包拯及夫人董氏、次子、大儿媳、长孙包永年都有墓志铭,包拯的墓志铭有3000多字,记载了包拯的一生,包括他死亡时间和死后由河南运到合肥的经过,这些史料的出现,结束了河南和安徽的争执。
之后,专家对墓葬整理发现包拯没有安葬在这些坟墓中,为了找到包拯的墓葬,考古人员继续发掘,终于在该墓葬西南角发现了一个大墓,但是考古专家发现这个墓被疯狂盗掘过,之后专家发现了十二时神佣,至此确定了包拯的墓,因为十二时神佣在宋代只有二品以上才能陪葬。
专家进一步发掘,墓里面的场景令他们不敢相信,一代清官的墓被人丧心病狂地破坏过,其尸骨到处散落,铺地的砖石都被人掘走,专家经过考察,认为这是官盗,根据史料金兵入侵庐州时,曾对一些墓葬进行盗掘,最后专家认定包拯的墓是被金兵盗掘的。
发掘结束后,一部分遗骨被包遵元带回包拯老家肥东文集安葬,但被当地拒绝,包遵元只好将包家的遗骨搬到自家简陋的披厦内,1975年冬包遵元半夜将包家的遗骨拿出,准备悄悄下葬,但发现没有密封好,大部分遗骨已经腐烂,包拯的遗骨因博物馆研究写报告需求,有35块尸骨得以保存,后来12块被保存在博物馆,20块放在包公墓园内的棺木中。
如有错误,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