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喜,云南省建水监狱一监区三级警长,五次被评为单位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他是服刑人员眼中的好警官、同事眼中的好战友、妻子心中的好丈夫、女儿心中的好父亲。然而,这位好警察却在2018年3月20日因公牺牲,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亲友悲痛,同事悲痛,连服刑人员也悲痛!记者闻讯,追踪采访,深深被杨警官的事迹所感动。
杨国喜生前照
春风没留住他的笑脸
3月19日,杨国喜还一如既往地将服刑人员送到教育中心上课,带服刑人员张某到会见厅会见。3月20日凌晨1点30分左右,正在监狱备勤宿舍备勤的杨国喜感觉脖子至胸口疼痛,不得不叫醒妻子,送他到建水县人民医院看病。经建水县人民医院确诊,他的疼痛是由主动脉夹层引起的,但县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必须要转院治疗才行。听到要转院,杨国喜有些犹豫,因为早上还有一个会要开,况且,还没完成交班“四交清”……
杨国喜工作照
3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救护车拉着杨国喜急往昆明救治。一路上,杨国喜基本处于昏睡状态,当救护车刚过晋红高速第一个隧道,杨国喜的病情更加恶化,随车医生护士当场实施抢救,但抢救无效,杨国喜再也没有醒来。
“监区长,我身体不舒服,可能要住院治疗两天,向你请个假,今天的监区会议,我不能参加了。”这句话,成了杨国喜对一生挚爱的监狱事业及领导同事的最后告白。
此时,杨国喜才47岁。中道而殇,三月的建水大地,草长莺飞,到处春意盎然,但春风虽美,百花虽艳,却没能留住杨国喜那令人熟悉的笑脸。
“党员就该多做一些”
“党员就应该多做一些!”是杨国喜常挂在口头的话,也是杨国喜一直认真践行的信条。
监区长杨成刚清晰记得,杨国喜牺牲的前一天,是监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日,杨国喜和同事普金昌忙前忙后张罗着将服刑人员送到监狱教育中心上课后,又带着服刑人员张某到会见室亲情会见。
“他本身有高血压,加之当时天气炎热,两趟跑下来,我见他有点吃不消了,就劝他要不要休息一下。可他却说‘我休息了怎么保障双警执勤?没事,咱一起干吧!”
普金昌介绍,日常工作中,杨国喜每天都是第一个进监管区,有什么事情也是抢着做。多年来,已身为老警察、老师傅的他每天都坚持在服刑人员现场管理第一线,往往一站就是两个小时。
“他19岁就参加工作了,这么多年,每天都是来单位比别人早,回家比别人晚。”杨国喜的同事王云生告诉记者,每天7时10分,杨国喜准时来到监区,认真佩戴好4公斤左右重的单警装备,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杨国喜徒弟张强回忆,杨国喜曾有过半年调了三回岗位的经历,但他从无怨言,总是乐呵呵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工作中,他总是认真值守,有时我们看不过去想换他休息一下,他总是笑着说:“党员就应该多做一些!”
为警徽而坚守
杨国喜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的精神养成绝非偶然。
杨国喜从小生长在监狱警察家庭,父亲是建水监狱警察。从小对父亲的崇拜,让他对警徽心生向往,梦想将来也当警察。
“他对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责,有着精准的把握。也许,这得益于其家庭的影响。”
“工作上,杨国喜始终牢记身为警察的责任,忠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他在岗期间从未发生责任事故,有他在就让人放心。”
建水监狱政治处主任李坤介绍,他还记得2016年8月初,家住红河县阿扎河乡的服刑人员侬某,其父亲早年因车祸截肢,其奶奶已是垂暮之年,拨打亲情电话又没联系上他父亲,家人的温饱让侬某忧心忡忡。为排解侬某的忧虑,杨国喜及时向监区领导反映侬某情况后,监狱领导立即组织人员与侬某亲人取得了联系,同时启动服刑人员困难帮扶基金为侬某家属送去了专项帮扶资金,消除了侬某的不稳定情绪。
李坤说:“这不仅是为服刑人员排忧,更是在为监狱的安全稳定解难。工作中,杨国喜总是善于从细节入手,从日常工作中发现服刑人员的细微行为变化,及时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服刑人员走出困境。”
在建水监狱,同事们都能一眼就认出杨国喜的监狱警察《个别教育谈话记录本》,只因他怕本子脱页,就特意进行了线装加固。翻开记录本,所记信息也如杨国喜的性格般细致,针对每一名服刑人员不同的情况特点,他都详细记录了与其谈话内容及分析处理意见。
杨国喜(右三)因工作突出2016年获记个人三等功
没人能想到,杨国喜口袋里的遗物,竟然是一份折了又折,边缘已经磨损得破旧不堪的一监区服刑人员名单。107个服刑人员名字,每一个名字旁都或多或少画着只有杨国喜才明白的不同标记。
2007年12月,云南省监狱管理局决定在建水监狱三监区(现八监区)试点组建集中关押、治疗、改造艾滋病犯监区。
消息传来,一时间,“谈艾色变”的阴霾笼罩着整个监区。
“当时,监狱给的政策是,原来三监区的警察可以自愿选择去留,但杨国喜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到2011年,三年期满,按照政策杨国喜同志可以申请调离,但他又一次选择了留下,一干就是6年,连续在这个充满了未知风险的‘战场’干满了两期。”
回忆往昔,时任三监区监区长陈卫林仍为杨国喜竖起了大拇指。
同事为他送别
陈卫林告诉记者,当时,杨国喜经常以监区老党员的身份找他汇报,表示工作再危险、再困难,也总要有人去干,他愿意留下来工作。后来,监狱领导担心他的身体情况,才多次劝说后将他调离。
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病犯管理能力,杨国喜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专家讲座,通过在监狱医院工作的妻子查阅资料,快速学习掌握了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逐渐对艾滋病有了全面深入的认知,并对每一名病犯的病情都有了掌握。
邵某因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2012年投入建水监狱八监区服刑改造。杨国喜就是邵某的管教警察。
“邵某刚入监时,因CD4值(衡量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指标)偏低,体表感染,全身上下都有皮屑掉落、血迹渗出。加之刑期漫长,邵某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自认‘刑期比命长’,两次企图自杀。”
时任八监区监区长高飞告诉记者,邵某两次企图自杀都被杨国喜及时发现,而第二次企图自杀的场景,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
那是201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邵某突然用头撞击监舍窗户玻璃,顿时头部鲜血直流。杨国喜及时赶到,控制住了邵某,并和同事一同将其送往医院治疗。一阵忙活后,大伙才发现杨国喜身上已沾染很多邵某的血液。
“血液中的(HIV)病毒载量是很高的,幸亏防范及时,杨国喜才没有被感染。”
“其实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而监狱警察需要用关爱去点燃它。”高飞说,从那以后,杨国喜决定拿下邵某这个“刺头”,点燃他求生的欲望。
经过不断地耐心沟通,邵某终于向杨国喜讲出了心里话:“当时认为得了绝症,家人亲友也都躲得远远地,心里就想着死了算了。没想到你们这么关心我。就凭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国喜用真诚和努力焐热了一颗浪子的心,邵某从此遵守监规、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开始,一点点改变。现在的邵某,即将刑满出狱,自身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非常感谢杨警官没有放弃我,这辈子我都忘不了!”面对记者的采访,邵某眼含泪花。
“党员就应该是监区的战斗堡垒,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让他们(艾滋病服刑人员)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并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高飞说,杨国喜生前谈及艾滋病服刑人员管理时,多次这样说道。
如今,“每一名服刑人员都是一本书”“要将工作做到你能力范围的极致”“轻伤不下火线”等杨国喜生前的经典语录仍旧在同事蔡创胸腔震荡。
没能兑现的承诺
“少言寡语,倔强认真,但生活温柔。”是杨国喜的真实写照。
在监狱老干休所,邻居们经常能看到杨国喜背着腿脚不方便的父亲上下楼梯,忙里忙外,照顾得无微不至。
遗体告别那天,小妹杨梅悲痛欲绝,几次晕倒。“自己的这个三哥,不爱说话,但心里却那么柔软。他刚工作那两年,每个月工资也就160元,但他都要拿出一百块给正在读书的自己。”长大后,三哥的那句“不要贪小便宜”一直铭记在杨梅心头,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这句话成了她的座右铭。
杨国喜逝世后,妻子谷慧兰一想到他,便痛得撕心裂肺。
“他给过的承诺太多,但很多都没有兑现。”回想起与杨国喜生活的点点滴滴,谷慧兰一再哽咽不已。
他一直承诺要多陪陪妻子和女儿,但十五年来,丈夫和她共同陪伴女儿的时间少之又少,上一次的全家福,还是女儿7岁时拍的。前些年,为了照顾女儿,同在建水监狱上班的自己和丈夫的班次总是交错的,丈夫上班的那一周,自己就在家带女儿,自己上班的一周,又是丈夫一个人在家带女儿,这样的时日维持了六七年,两个人因为班次交错,就像两地分居。
2013年,杨国喜即将从八监区调到四监区,考虑到家庭,谷慧兰希望丈夫能提出申请,和自己在同时间段上班。杨国喜说考虑考虑,但最后还是因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就不了了之了 。
想到女儿都15岁了,一家三口也就去过一次西双版纳,谷慧兰提议明年春节,一家人出省自驾游。或许是觉得亏欠妻子、女儿太多,这次,杨国喜果断地作出了承诺。
可是,这却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兑现的承诺……
年复一年坚守高墙,杨国喜用平凡和奉献凝练了监狱人民警察的价值追求,铸就了新时代的警魂,以一个平凡人的无私奉献为狱警塑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閱讀更多 紅河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