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何处?用当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释?

A金铭888


这几句话出自玄状法师翻译的佛教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别看简单的几句话,里面却包含了宇宙人生的真像。也可以说这部心经道出了一切佛理。一切诸佛无不是依此理成就的。那么这部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何通过简单而现代的词汇和语句使人们一下子就明白呢!?这个问题很不容易解答,因为我们不是佛,没有完全能够通过简单而现代的词汇解释清楚。如果说一定要说一说的话,那么后学只能说说自己通过学习所得的一些感悟了。不过,这也只是后学的己知己见,不一定对,互相学习。

后学文化不高,科学理论也不是很明白,希望各位多多指点。后学觉得这部心经所要表达的其实也可以很简单。色指的是一切物质,而空就不那么简单了,很多人以为是没有,其实不是。空指的是空性和空相。什么叫空性,什么又叫空相呢?我理解啊!这个空性就是没有性格,没有固定的性格,没有固定的性情。如同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这个叫空性。而空相就是没有固定的形象,例如融化了的铁水或者泥巴,它们没有固定的形象,我们需要什么想象就把它们造成什么形象。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再解释什么叫(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易多了。一切物质的本身是没有固定性格特点和固定形象的,正因为它们原本没有固定性格特点和固定形象,才能够造出各种物质形象。

这次后学暂且将这部经中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见。

最后祈愿各位身体健康,阖家欢乐。阿弥陀佛。





仁道居


这句话本身出自玄奘翻译的《心经》,这里重点是玄奘翻译的,因为《心经》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译过《心经》,但现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译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经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

当代人如何理解这句话,至少你的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经》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说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质形式,包括人,动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这些在佛教看来都是空,不仅这些是空,连五蕴全都是空,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所以说五蕴皆空。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五蕴皆空简单说就是佛教诸行无常这条根本原则下推倒出来的结果。


现代人理解这句话,大多数理解为美色,这样虽然不对,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算是对美色的另一种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念诵一下心经里的这句话,至少会在智慧上多一点开悟,对于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昭烈名臣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游记》的唐僧)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经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经的主旨,最要紧的就是“观自在”。自在是不可说的,可以粗解为自然而然的本来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达到解脱的彼岸?佛陀教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知道“色”(现象)的本质是“空”,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的,皆因缘和合而成,缘聚缘散皆是虚妄。如果按照科学术语来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到达量子级别,哪里还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现象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要看到一切现象包括受想行识,三千大千世界最终都是虚幻无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也表现为梦幻泡影,正如浪花浮云、霓虹白露,尽管异彩纷呈,归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种形态(色)而已。只有这样观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门圆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够“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无挂碍”,才能“自在”,解脱苦海到达彼岸。《心经》告诉我们,菩萨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悟正等正觉)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这是“真实不虚”的。



羲皇后人


出自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全称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是般若经系列的总纲,是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我曾经按照我的理解,对它进行了全部的翻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空一个是色。很多人把这个事理解成好色的色。理解这句话的话,先把什么叫空,什么叫色讲清楚,那么就很简单了。

空就是你看破色相,解脱了皮囊,眼耳舌鼻等对你的束缚,看到的那个真相,就像济公大师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到了济公大师那种境界,酒肉不是酒肉了。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空就是指的是真实的世界。

色就是你目前看到的,感知到的这个世界。

确定好这两个概念之后这句话就可以进行翻译了。

色不异空,你现在看到的世界和我跟你讲的那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是跟舍利佛的对话。

空不异色,就是我说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你现在在色界是感受不到的。


色即是空 其实你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真正的世界的一部分。

空即是色,等你真正参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你现在的世界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欢迎批评和指教。不过受垂直度的限制,全文的翻译没有发表在今日头条 知常容 号上


知常容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于《心经》,说的是我们心的训练,要能够在色与空之间如去如来。这里,分享一期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如是我说》中有关这个话题的探讨:

印安说:
人生之路,既要前行,又须回归。“前行”是责任,是担当,是修福;“回归”是归真,是归心,是修慧。

印竹说:
心之训练既需要色又需要空。色可以让我们借相观心,借假修真,勇猛精进;空可以让我们从假入空,空一切相,成万法智!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所说的“色”就是相状,就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所有人、事、物。从整体上来说,

“色”就是指的所有有形、有相的客观物质世界。训练我们这颗心,是要借助于相的,借助于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来观照我们内心的起伏。如果遇到一个人、一件物品和一个事情,如果我们的心情还是会出现很大的起伏,说明我们的内心还有执着,而这种执着是会让我们的心又结了新的心结。我们每一天,如果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心结布满我们新的周围,我们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郁闷,却不知为什么。

所以,借相观心,就是在训练心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觉察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情、看到一个人,心的起伏会不会小一些,会不会慢慢训练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如果可以做到这样,我们的心便如如不动了。

当然,我们的修行有的时候还是要借助于相的,这便是所谓的借假修真。因为所有的相都不会恒常不变,所以佛家把它称为假相。但这些假相有的时候对我们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暂且不说出世间法,就说从世间法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员工,

我们所制定的学习成绩的标准和完成工作业绩的标准,虽然是一个假相,也许它只是个数据,它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但它却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和对境。

学生考试把满分定为一百分,那便是一个相。虽然它只是一个数据,但我们以此为目标,可以衡量我们的学习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是不是在努力、在精进。我们可以借由考试成绩的高标准这个相,来修习我们的真本领。

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企业都会给员工制定任务目标、绩效考核,这个绩效考核的结果虽然只是一个相,但它同样是我们要借由这个标准来打造团队、发展企业的一个修真的过程。这便是借假修真。

借相观心、借假修真是我们前行和发展的动力,借由这些相、这些榜样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加勇猛精进,让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随时从相中抽离出来,这便是从假入空。从假入空,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不要与某种相有过为紧密的粘连。

比如说,我们一次两次的成绩没有达到很高,也许因为身体的原因,也许因为临场发挥的不好,我们心里要很清楚它并不能代表什么,它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我们不要太执着于这个成绩,更不能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去作弊、去想方设法地来提高成绩,以为这样我们就真是好学生,这便是本末倒置了,这便是我们不了解成绩这个相是用来帮助我们修真的。

如果我们执着在那个相里,而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真本领,那个成绩是没有意义。企业中的员工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追逐完成目标而弄虚作假,不择手段,钻政策空子,想方设法的就是把那个目标的数据提上去,团队是一盘散沙,企业也不能因此得到良性的发展,如果是这样,那个业绩目标的数据又有何意义?所以,如果真正懂得了借假修真,我们就能够做到从假入空。

从假入空,便是做了、过了便放下。无论你曾经有多么的辉煌,你得到过多么高的分数、创造过多么大的业绩,那都仅仅代表着过去,其实所留下的是你的成长、是你的开智慧,并不是那些数据。如果我们能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总沉迷于过去,总是想当年我怎样怎样;我曾经为企业创造了这么大的价值,我应该怎样怎样。如果总这样想,这便是烦恼的根源。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会住在某一个相里不能自拔,这增添了我们很多的怨气或者是傲慢心。我们只有一点点地把我们人生中经过的所有人、事、物一一的放下,直至空一切相,我们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人。

而这种智慧之所以叫“成万法智”,是说明这种智慧能生万法。不要以为我们空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正因为我们真的空了,我们才能生妙有;我们才能拥有更多,我们才能做到随时拥有,随时放下;随时需要用,我们就借用过来。但要记住,那是借假修真,用过了,便放下它,这样的人生才能够得大自在啊!所以,《心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在讲我们心的训练要能够在色与空之间如去如来。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也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


萃辰天心书院


谢谢!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理解还不是那么容易。我也就斗胆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认识,请大家多多指教。

1、这句话出自《心经》,是佛对他的弟子舍利子说的。在这里顺便提一句,佛有10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佛要对舍利子说话,主要是因为舍利子读这个问题的时候最为精辟,最为深刻。

2、我们来说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什么?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男男女女,如果你这样理解就太狭隘了,这里的“色”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物质,当然包括男男女女。比如在我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水杯,水杯就是色,表示它是存在的。

3、为什么佛说存在就是不存在呢?我们看这个杯子,之所以能装水,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大,它就能把水装进去,否则就装不了水。而且这个杯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把它做成了杯子,但是这个杯子是没有自性的,它会被氧化,会被打碎。所以佛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

世界上一切的东西没有不被氧化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坏的,万事万物都会坏掉的

4、上面都只是从表面上来讲的,比如我要开办公司,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能在精神层面执着于它。也就是不要太陷入名和利了,掉进去就无法自拔了,那么当下你就是烦恼,你就会很痛苦。所以佛通过讲这些抽象的道理,就是要告诉我们

人类要从物质的利益中把自己解脱出来。

5、我们再来说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色和空是一体两面,就好像是手心和手背一样。代表了物质的存在和不存在,空和有是物质的一体两面,或者说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现象的本质,色是现象,空就是现象的本质

6、这句话佛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经常去打理自己的心灵,在社会中,不要被名利迷恋太深了,有人在名利里头难以自拔。佛要给我树立一个正确的名利观立竿见影,我们就拿做功德,就像是立了一个竿子,它自然就会有一个影子存在,但是影子永远不会影响到竿子的高度,而且竿子走到哪里,影子就会跟到哪里。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体如何理解?如果大家学过物理就知道,如果物质无穷地分割下去,就是质子、中子、夸克,还有暗物质,它都有一个东西存在,就算我们继续分割下去,它永远有3/4的空间,有1/4是它自己的存在。所以这就是色和空的一体两面,自古以来物质都是如此。就好像人有生就有死是一样的道理,永远不可分割开。佛通过这个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有,执着于有就是凡夫,你就有烦恼,痛苦;也不要执着于无,执着于无就是,或者叫边见,等于说是否定了人间,那么人间你就无法生存。我们应该持有第三种态度:空有不二,也就是说在有跟无之间,如果一个人领会了空有不二时,也就领会了佛法的真精神。

8、最后,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讲一个哲学道理,其实是佛在教众人如何解脱的方法。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天台教义上讲的一心三观(空观、有观、空有不二观),还有《华严经》上提到的体相用,这都是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

谢谢!


自由小小影


经常有人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实后面还漏了半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才完整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心经》是般若类经典,虽然只有两百多个字,但是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心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精髓与核心,所以用“心”给它命名,就好像人的心脏一样重要。

而《心经》的精髓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话二十四个字。可以说这句话是大乘空宗思想的精华中的精华。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概念:色和空。

什么是色?简单的说,色就是物质,就是人能看到的一切实在之物。

什么是空?很多人认为空就是空虚、空无、空寂。其实这是错误的,把世间一切事物理解成空无的,这是佛教所批判的“断灭空”。空的意思是虚假。



“色不异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虚假的。大家可能会疑惑,有形的物质是实实在在的,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比如我面前经过一位黑长直的大美女,人长得漂亮,身材又好,这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我看不出她怎么就空了。难道佛教高僧都是魔术师,能大变活人,把人变没吗?

佛教认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就是由各种条件凑到一块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比如,这位美女是她父母结合产生的。她能从一个小婴儿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是因为饥饿时有父母的喂养,生病了有医生的治疗。她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父母基因好加上后天保养的好。她身材好则是因为她经常健身。她此刻能活生生的走过我面前,是因为我们周围的氧气无处不在。

看来这位美女今天能出现在我面前,是无数因缘凑在一块的结果。如果任何一个因缘不存在,可能这个美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这个美女不是永恒的、独立的存在,她依赖于其他条件而存在,这在佛教叫做“没有自性”,因此是虚假的。

美女既然能产生,也就会衰老、消亡,她的美貌也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说不定这位美女转过街角就遇到车祸而毁容呢。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的意思是,虽然事物都是虚假的,但又确实存在着。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虚假的,那我是不是做任何事都可以?反正都是虚假的嘛。

比如我看到那位虚假的美女,能不能拿一根虚假的棍子,揍她一顿?如果我真这么做了,美女一定会拿出一个虚假的手机,打一个虚假的电话,会开来一辆虚假的警车,下来一名虚假的警察,把我抓到虚假的派出所,让我吃一些虚假的苦头,可能我虚假的工作也会丢掉。

所以,如果我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哪怕我的佛学造诣再高,哪怕我把这世界看得再空,也不会这么做的。这就是“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异。我们既不能说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说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虚假的存在,既虚假,又存在,这是中道。

比如我看到那位美女时,不是先看到她的美,后意识到她是虚假的;也不是先认为她是虚假的,后看到她的美。而是既认为她是虚假的,又能看到她的美貌,而且看到她的时候不会产生对美貌的执着。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色指物质,也就是人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维、行动与认识,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质是虚假的存在,那么一切精神现象也都是虚假的存在。


梦露居士



色空关系,说的是开悟后境界。不好用当代人的理解来理解。

色,简单地是这个时间空间组成的世界,以及世界存在的一切。

空,这是自性之空,本来之空,是佛家的特定意思,不是真空,而是真空妙有。

色和空是统一,一体的,怎么理解呢?


我们的色身肉体和我们的自性是一体的,自性是永远存在,自有永有,不生不灭。

我们如果能在当下把色身证入空性,其实不用入,就是明白了自我之本体,打开自性智慧,这个时候就是开悟了。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和为善去恶,也是表达同类意思和境界。


曾子的《大学》,提出止于至善,至善,这是绝对法,是圆满学问。也是要求人们,在当下世界,利用这个肉体之色身,色壳子,去修行,去提高,去打坐啊,一步,一步的进入,最后大圆满。

心经,是浓缩的大智慧,是修行人打开自性之门的钥匙。不是用来理解,是要用来实证的,借用语文教育的思维,无法明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时刻刻,绵绵密密,养我浩然之气,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当下就得到了圆满。


丰富多彩谈国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偈出自于心经,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结构与关系。

很多人把色理解为男女的情欲,这是不对的。

佛经中的色指的是所有物质以及物质引起的现象。水是色,波浪也是色。火是色,热也是色。人是色,思维也是色。色指的就是我们的整个宇宙和人生。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宇宙产生之前是什么,宇宙又是在哪里产生的。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宇宙这个概念:时间是宇,空间是宙。时间加上空间就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所以,宇宙是在哪里产生的,有两种可能:

A:我们这个宇宙是在一个更大一级的宇宙之内产生的,我们这个宇宙也是更大一级宇宙的一部分。因为那个宇宙比我们这个宇宙大,才能装下我们这个宇宙,对不对?

B:我们的宇宙也可能存在于一个既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空间概念的地方。大家闭眼睛体会一下,一个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地方,它肯定是永恒的也是无限的。

我们的宇宙很大,但它实际上是有限的,有大小限制的。只要有了空间的概念,不管它有多大,它都会有尽头,就是有限。

然后大家再体会一下,一秒钟,一年,一亿年,一亿亿年......我们会感觉他们的差距很大,但是跟永恒比呢?跟永恒比,这些时间其实都是无限的接近于0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时间的概念,它就肯定是短暂的。

我们这个有限而短暂的宇宙,它一定是存在于一个无限而永恒的地方。只有无限才能装得下有限,也只有永恒才能装得下短暂。

而佛家管这个无限永恒的地方就叫:空。

我们再回到可能A,就算我们这个宇宙是某个更大一级的宇宙的一部分,但这个更大的宇宙也一定是装在空里的。现在我们还有平行宇宙的概念,就是有无数个宇宙,但这些宇宙也一定是装在空里的。

那么这个空到底是什么?佛家认为这个空才是真正的:我。

这个永恒无限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这个真正的我就是心经接下来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实就是永恒无限的意思。

而我们所在的宇宙,乃至我们的人生,还有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和思维,也就是色,都是这个真我,也就是空,映出来的假相。也就是现在打字的我是假我,短暂而有限。

佛,又是什么呢?很多人对佛的认识是降妖伏魔,法力无边,这是不对的。佛是觉悟的意思。信佛修行就是为了觉悟,看破这个假我,找到那个真我,这就叫:悟空!悟到了那个空,就找到了真我,也就是觉悟了,也就是成佛了。

明白了色与空的概念,问题就容易解答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短暂有限的假我是离不开永恒无限的真我的,而无限永恒的真我也是离不开有限短暂的假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真我就是假我,假我就是真我。

真我和假我,色跟空,是手心手背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能明白了,有些人经常认为信佛是消极避世、看破红尘甚至混吃等死是完全的误解,是对佛教的不了解。

佛教是不否定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的,佛法当在世间求。佛家经常用颠倒梦想来形容我们现在的人生,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都活在虚假之中,而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无常。无常就是不永恒,总会有结束消失的时候。

色即是空,告诉我们的是要珍惜现在,现在就是将来,将来也是现在。

信佛修行是为了幸福快乐,你现在不快乐,未来也不会快乐,你现在不解脱,未来也不会解脱。你要是现在放不下,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这个色实际上就已经离开空了。就变成了色异空。

所以信佛的人,现在不修行,每天烧香磕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佛菩萨来帮你,走的不是正道。而金刚经也明确的说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是”,是这个的意思。是人行邪道,就是:这个人已经走上了歪路。


锐视觉何老师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

用當代人的理解,可以說《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显宗精妙四部境界。以四种抉择方式來闡述:第一層境界是把萬法抉擇爲空性,即色不異空;第二境界是把空性抉擇爲雙運,即空不異色;第三境界是把雙運抉擇爲離戯,即色即是空;第四最高的境界才是把離戯抉擇爲等性,即空即是色

如此深邃的智慧,是佛教提出的萬法本空的理論依據。 對於上根者,通過對心的來自何處、住於何地、去了何方的觀察后,能通達萬法的本性。比如,首先觀察我們的分別心來源於何處?它又住在哪裏?我們的分別心最後又去了何方消失於何處?如此觀察後,我們的分別心了無可得,換句話說,我們的這顆心沒有一個真實有的存在,是虛假之法。因爲是空性的,才會有顯現;因爲能顯現,才是空性的。如果不空,而真實有,是無法顯現的,因爲無法緣取之故。所以,真實之法是不可說,說出來的,無真實性,才有“不可言說”之語。


這裏講了四種抉擇:首先把萬法抉擇爲空性,空性抉擇爲雙運,雙運抉擇爲離戯,離戯抉擇爲等性。離戯抉擇爲等性,是離言思和八種戯論,此時,僅需安住於覺性中。如此真正的卓越智慧,而非尋思分別的。

《心經》最後的咒語告訴如是大家:去安住去安住吧!安住在智慧的覺性海中,安住於直至菩提現前之前,於菩提之道永不离開。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