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感謝你,媽媽

有一天吃午飯時,面對一桌山珍海味,上小學的兒子卻正襟危坐,嘴裡唸唸有詞: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恩老師辛勤教導,感恩同學關心幫助。唸完,便大快朵頤。

我有點哭笑不得。現在很多學校在做感恩教育,初衷是讓孩子學會感恩,出發點很好,但實際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前兩年,網上也報道了某些學校舉辦類似的如替父母洗腳,跪拜父母,感動,流淚等痛哭式感恩教育,造成了“萬人齊哭”的景象,形成了“中國式”的感恩教育。

如果僅僅通過某種形式就能讓孩子擁有感恩的心態,我們當然拍手稱快。可事實當真如此嗎?

不久前,媒體上報道了一則新聞,小學一年級不到8歲的楊錦麟寫了一首“我不感謝媽媽”的詩刷爆了朋友圈。該詩歷數媽媽逼著他刻苦學習,對他嚴厲管教,“逼我寫練習冊”、“每天給我出卷子”、“每天讓我寫生字”,但最後神轉折出現了,“我不感謝她,我還感謝誰呢”?

網絡上,一片讚歎聲,孩子小小年紀構思很是獨特。然讚歎之餘,我們也不由得深思,也許,除去最後的神轉折,前面的話才是楊錦麟的心聲吧!因為據說楊錦麟媽媽讓他寫感謝媽媽的詩歌時,他還不太高興,說:“我不寫,媽媽太厲害了,老讓我做這做那……。”

我不感謝媽媽!

為什麼?

不感謝的理由幾乎都是與學習有關,包括站牆角,也可能是因為不想學習而被媽媽體罰。為什麼媽媽含辛茹苦教育孩子,孩子卻不感恩呢?這種諷刺,簡直是生生的打臉。其中的怨懟滲透在字裡行間。為何親子關係會出現這種情況?

無獨有偶,有媒體報導,一個90後學霸因為找不到工作,竟然大踹母親,並且大吼“都是你的錯”。這位90後,非但不感謝母親為了他念書,竭盡全力提供好條件,反而作出有違人子的事情,實在是令眾多父母唏噓痛心。

我們發現,孩子缺乏感恩心,除了嬌生慣養,把一切當作理所當然之外,與父母面對應試教育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甚至破碎有很大的關係。

我不感謝你,媽媽

中國的應試教育像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的石頭。

西西弗斯因為在天庭犯了法,被天神懲罰,降到人世間來受苦。對他的懲罰是:要推一塊石頭上山。每天,西西弗斯都費了很大的勁把那塊石頭推到山頂,然後回家休息。可是,在他休息時,石頭又會自動地滾下來。於是,西西弗斯又要把那塊石頭往山上推。

每個家長都成了西西弗斯,一刻不停地在推著應試教育這塊石頭。

從幼兒園開始,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不惜代價將孩子送進昂貴的幼兒園。每天教孩子認字,學英語。楊錦麟在5歲時就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書架上,擺放著大字注音多圖提示、我的第一本口頭作文書,說說事、說說物、說說景、編故事小學生想象作文、話題作文、分類作文等多種應試書籍。

當這塊石頭終於推到幼兒園時,我們覺得可以休息一下了。石頭又在上學的各階段落下來了。小學,初中,高中。於是,我們又成了西西弗斯,繼續推石頭。

買學區,進各種補習班、藝術班、培優班。

民進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顯示:通過對部分上海中小學家長的問卷調查,有84.15%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

家長們普遍焦慮,升學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在家長的頭頂。

父母與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快一點,趕緊寫作業。孩子抱怨,看不完的書,寫不完的作業。親子關係變得破碎緊張。有網友吐槽輔導孩子作業:不做作業是親媽,一輔導作業變成後媽。各種抓狂,每天都在上演。

“央視一姐”董卿談起童年父親對她的嚴厲教育,黯然落淚。幼年時的董卿必須每天抄寫成語、古詩詞、古文,並且大聲朗讀和背誦。

也許大多數人會說,正是父親對她早年的嚴厲,才成就了今日的董卿。董卿應該感謝自己的父親。但是,董卿的回答卻更多的是傷感。

“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兒,就是我爸出差了,樂得手舞足蹈,總算有兩天能看不見這個人了。”

我不感謝你,媽媽

“父親非常非常非常嚴厲”,這是董卿對父親的評價。董卿一連用了三個“非常”,實在讓人震撼。

這和楊錦麟的感受何其相似。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在乎的好像永遠是他們的好成績,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意。

很多學校追求升學率,無形中把壓力轉嫁給了家長,家長又把壓力推給了孩子。

讓幼年時的董卿最難以接受的是,父親命令她每天不許多照鏡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說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此外,爸爸還不讓媽媽給董卿做新衣服,認為女孩子不能過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孩子的一切都必須圍繞學習,任何有礙學習的障礙,都會被扼殺,包括穿衣打扮。花一樣的年齡,卻沒有花一樣美好的心情。

而有些家長的做法卻恰好相反,只要學習好,什麼都可以滿足。“你只要好好學習,別的事不要你煩”成為大多數家長的口頭禪。做家長的總是說:“這是為你好。”孩子覺得毫無樂趣,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情緒,嚴重的甚至產生抑鬱傾向,自殺行為。每年開學之初總會發生學生自殺事件,這與父母對孩子學習上過於嚴厲有密切關係。

如果教育僅僅把成績擺到了第一位,而情感教育卻退居其次,甚至缺失,那麼,不感謝媽媽,踹媽媽,毆打父母,甚至殺害父母的事件屢有發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孩子的品格養成中錯失了這部分最重要的教育。孩子沒有或者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真切的愛,包容其作為孩子的那種無私的愛。

我不感謝你,媽媽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王淑貞,生於1897年,一個平凡又具有傳奇色彩的母親。

她生養了 13 個孩子,歷盡千辛萬苦將13個孩子養大,培養了 13 個博士,其中有 3 位被授予“美國十大傑出青年”。

王淑貞教育子女非常成功,而她的教子經卻只有 15 個字。

“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這15個字分別從做人做事的角度來教育孩子。

待人要好即孩子善良的品格;做事專心,即要求孩子做事專注,避免三心二意;少說話,多做事,即要求孩子內斂,避免口舌,培養孩子踏實的品質。

她的教育理念的確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王淑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始終貫穿了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理念,因此,13個孩子個個成才也是情理之中的。

可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教育的本質始終應有清醒的認識。

教育家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好的教育,不需要恐嚇,也不必誘惑,言傳身教,讓他逐漸明白:讀書求知,是為了將來成為更好的自己,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教育的本質是成為他自己。愛他,尊重他,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循循善誘,讓他感受,家是孩子的避難所,母親的懷抱是孩子溫柔的港灣。

那麼,感謝你,媽媽!也將會成為孩子最本真的心聲。

我是笑鍾,如果您有不同觀點,請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