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县(开州区)城往温泉方向行至郭家毛成岔路口,再顺着水泥公路往上爬15公里到达山顶,这里就是现在的白桥镇政府所在地——幺店子。
幺店子一向很出名,有着上百年历史,在云、开二县,除在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外,不少上了岁数(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不知道白桥在什么方向,但知道幺店子在什么位置,并认为幺店子是个好地方,是人们向往的地方。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幺店子就是白桥,白桥就是幺店子,显然这说法不够确切,因为白桥是一个乡镇名称,而幺店子是一个地名,是过去和现在白桥的政府所在地,更是一个集镇的名称。当然,也可以说幺店子就是白桥的象征,是白桥的招牌,从幺店子的变迁情况能看出白桥的发展历史。
幺店子也并非从来就存在,其来历富有传说性。据1990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开县志》记载:在清初,开县缩编为三里:江里、东里、浦里。在民国初年,仍沿用清朝的里甲制,县以下的地方基层组织为牌,牌之上为甲,牌设牌头,甲设甲长。当时开县共设36甲,东里占有15甲,白桥为其中一甲。民国18年(1929年),甲改为乡,全县设36个乡,白桥甲改为白桥乡。据民间流传和老人们常讲,在白桥从甲长到第一任乡长都是万中瑞,外号“万眯眼”,是本地人,家住现在的白桥镇月霞村楠木沟,人长得高大肥胖,常眯着眼,为人处事十分霸道,人人畏之。甲的管辖区域划分后,各甲都要选址设办公住处,万眯眼为了选好地址,派出手下几路人马,对印象中比较宽阔点的几个地方进行考察。当时他采用了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考察方法:叫考察人员带上椅子坐在考察地点的路口记录来往行人数量。当时各地交通都不便,没有公路,只有山间羊肠小道,考察人员一去就是十天,回来后向甲长汇报考察地方人员来往情况,排在前三名的是:土墙寺、横石梁、大梁上。当场有人向万甲长献言把办公地址选在横石梁,因为那里离甲长的家——楠木沟不到半里路程。万眯眼这人虽十分霸道,但私心还是小,当时他并没有表态,而后亲自带着手下对土墙寺、横石梁、大梁上三个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还是土墙寺那一带行人最多,每天都有上百人来往,不少还是外地行人,最终将办公地址定在了离土墙寺上边约半里远的地方。
办公地址定下了,办公用房也建了,但附近人户稀少,十分冷静。这时万甲长心里就在盘算下一步棋:在甲的办公地一带修铺子,兴市赶集,定会热闹起来。要修铺子钱从何而来?谁来修?他使出一绝招:叫手下人员把当时居住在白桥境内的富户报上名来,对排在前五十名的富户发出命令,每户必须在指定地点至少修一间铺子,其中排在前三名的那姓易、侯、刘的三个大富户每户至少修三间铺子。命令一发出,谁也不敢违背,因为大家都知道万眯眼这人的霸道,何况他手里还有枪。据说,有几户人家没有按规定时期修好铺子,还领教过万甲长的亲手打挨。不到半年时间,在甲的办公楼前面共修建了六十间铺面,左右两边各三十间,中间形成一条不到5米宽的街面。店铺修好了,还得取个名字来,从当时的后兴坝、火石梁、长店坊数到白桥这条短而窄的街,是最后一条街了,也是最短窄的一条街,于是就取名为“幺店子”,从此幺店子这个地名就永远存在下来了。当时的万眯眼说:“幺店子虽排名老幺,但这个地方至少要大兴六十年。”至今,也没有人能道明在将近一百年前的万眯眼能说出“幺店子至少要大兴六十年”的原由。我猜想,可能是当时修建了六十间铺面吧,或者说是他看到了这里的人气,认为这个地方兴市赶集不会衰落。
幺店子兴市以来,来这里赶集的人很多。但昔日的幺店子并非而今的幺店子。老人们讲,幺店子兴市赶集初期,街道短,街面窄,除街边有两排铺面外,再无其他设施。赶集的日期不多,每月仅三次,逢三赶集,附近人口稀少,座商在平日基本无交易发生。就是赶集日交易商品也少,主要是地主、富农家卖点粮食、肉食之类,在商家买点布匹、食盐等日常生活品回去,贫苦群众是没有机会来赶集的,也不必赶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买卖的。解放前的几十年里,这里发展十分缓慢,街面没有多大变化。
解放后,贫苦群众分得田地,获得自由,事事能当家作主,自然可以自由地赶集。赶集的人多了,街就得扩展,不少有钱人家看到这里的商机,纷纷来到幺店子修铺子,做生意。加之人民公社、综合商店、农具厂、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组、信用社、学校、医院等一些单位在这里陆续建起,各行各业比解放前兴盛多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幺店子的街道长已近500米,但街面宽仍然还是老样子,不到5米,坑洼不平,并且是一条单街。自解放以来,这个地方一直是逢阳历3、6、9赶集,每月赶集九次。不知为什么民间自今会流传着一句不好听俗语:“幺店子:三六九赶集,看人说话。”除逢下雨天外,赶集日,幺店子十分拥挤,街上赶集的人象潮水般涌动,街前街后到处也是谈生意的人,要想从街头的语录牌走到街尾的粮管所,虽不到500米长,如果不从街背后走的话,至少也要半个钟头,有时根本无法走通。那时的人民公社在这条街的上段,每逢赶集日,公社的干部难以走出来,人民群众更是难以挤到公社去办事。
1984年,根据中央和省委规定,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白桥乡政府成立后,抓住契机,将政府办公楼从街上搬出来建在了毕家丫口上边一带,既方便了政府办公,也方便了群众办事,更带动了场镇发展,原有街道继续利用,新的街道不断延伸,老街新街连为一体,群众赶集再也不象过去那样拥挤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集体单位体制改革,原座落在幺店子老街上的乡供销社、粮管所、食品店、农具厂和综合商店等纷纷解体,信用社、卫生院等乡属单位随着乡政府的搬迁,也纷纷落户新街,使得老街上的人气锐减,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来到新街上赶集。从民国初万眯眼修建的那条古老的街,现已不存在,连房子也就没有一间了。老街虽不存在,但“幺店子”这一名称永远存在,新建场镇仍叫“幺店子”。
1992年,开县进行撤区并乡,由于有“幺店子”这个场镇存在,白桥乡幸得保留,原上桥乡并入白桥。乡得到扩大,场镇建设也在加速,从1995年起,白桥乡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场镇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现已有街道4条,农贸市场1个,有商业门面600余个,集镇人口近3000人,已成为开县重要边贸集镇之一。场镇功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街道硬化2700米长,路灯工程于2009年底完工,街道两边已植绿化树,还有老年活动室,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由于集镇建设加强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开县第二轮乡镇建制调整,白桥乡不但没有被撤掉,而在2010年4月,由县委县府申报,重庆市批准,白桥由乡变为了镇,这意为着白桥在今后集镇建设会加强,各项事业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会快速提升。
幺店子确实是个好地方,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它地处开县东北边陲,云开两县交界带, 周边与云阳县的后叶、文龙、路阳和开县的金峰、厚坝、白鹤、郭家、温泉、河堰8个乡镇毗邻。距开县城38公里,距云阳县城约70公里,交通便利。附近有远近闻名的猫儿寨、乾隆洞、红岩寨、泰河寨、金峰岭的古代金钟和朝阳洞的岩中悬棺,很有观赏价值。这里海拔800米,视野辽阔,站在幺店子,没有雾的天,近能观白桥全境,远可以看见一字梁,郭家羊子岭和白鹤火电厂的高烟囱。幺店子的气温更令人赞颂,民间广为流传:“幺店子的风,一年只吹四次,一次吹三个月。”这虽是夸张,但确属冬天不算冷,夏天没有一点热的感觉,电风扇少有人用,空调更没它的用武之地,当地人自豪地说:“我们上空有个中央大空调,住在它下面犹如神仙般地过日子。”笔者本人在幺店子工作近30年,夏天还从未用过凉蓆。这里真是一个修建休闲避暑山庄的好地方。更值得一提的是,幺店子的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文明礼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没有好赌博的人,没有坑人娱乐场所,没有拉帮结派现象,没有欺行霸市行为。正因有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人文特征,我相信,幺店子明天会有更多人关注,明天发展变化会更快,明天会更加美好,明天会更令人向往!
閱讀更多 開州劉登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