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当时叫天京),湘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但是“却没挖出天国宝藏”——这是曾国藩兄弟给清廷的报告里说的,至于挖没挖出来,挖出了多少,除了曾国藩兄弟,谁也不知道,到今天也是一个历史谜案。但是太平天国最后一位重量级人物、忠王李秀成是落到曾国藩手里了,在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述”后被杀。
曾国藩“上缴”给朝廷的“供状”没有提到“天国宝藏”,但是既然李秀成已经“竹筒倒豆子”全部供出了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历史,不可能只字不提财政问题。而且曾国藩也没有按照惯例将李秀成押往京城“太庙献俘”,而是自作主张匆匆杀掉了,给人留下了“杀人灭口”的把柄。清廷言官很是兴奋了一阵,准备撸起袖子弹劾掉这个暴发户,但是曾国藩知趣地“裁撤湘军”,慈禧等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再追问“天国宝藏”的下落。
言官们之所以闭嘴,是因为慈禧认为“曾国藩很忠诚”,杀掉陈秀成不是为了灭口,而是出于“义愤”,因为曾国藩这个“影帝”已经表现出了他对洪秀全的“不共戴天之仇”。
曾国藩进南京,除了挖地三尺找宝藏,还下了一道命令:“戮尸,举烈火而焚之!”这道命令的对象是已经死去两个月的洪秀全。于是洪秀全被从墓地挖了出来,用刀砍斧剁烈火焚烧之后,曾国藩(一说为曾国荃)还下令把洪秀全骨灰拌上火药,装入几颗炮弹里,然后分批发射——这是要让洪秀全灰飞烟灭,而且骨灰也不能凑到一块。
洪秀全固然做了很多错事和坏事,但是作为曾国藩十一年的老对手,还打得曾国藩两次战败自杀(未遂),出于“英雄惜英雄”或者“惺惺相惜”,曾国藩似乎不该对已经死去的洪秀全这样过分。以至于连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了,史料记载,曾国藩开棺戮尸的时候,原本晴空万里的南京城,忽然狂风骤起,暴雨倾盆,一直下了一个小时(半个时辰)才停止。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表现得如此痛恨洪秀全呢?要说单单说仇恨似乎也解释不通——两军阵前枪炮无眼,而且是站在不同阵营,杀个你死我活是双方的本分。而以“儒将”自居的曾国藩,是懂得“战场无私仇”的道理的。敌对双方可以打生打死,但是一方战败或者投降,战斗结束,那甚至是可以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复盘”一下战斗过程,讨论一下双方胜败原因的。
但是就连清朝人自己写的史料,也证实曾国藩兄弟的做法实在是歇斯底里。曾国荃面对已经“投降(真假暂且不论)”的李秀成,“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叱勇割其臂股”。甚至还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 这明显是“严刑拷问”的节奏。这时候洪秀全已经死掉了,太平天国也基本灭亡了,再“拷问”李秀成,要问的事情也就只剩下一件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炮把洪秀全骨灰轰上天,应该不全是为了仇恨;曾国荃凌虐李秀成,自然也不全是为了仇恨。按照惯例,胜利者都是比较“大度”的,饱读诗书的曾国藩如此失态,原因大致应该有三个。
首先,这是为了向朝廷里那些满清贵胄“表决心”——对反叛者我们兄弟时毫不手软,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因为这时候朝廷里已经有了曾国藩“拥兵自重”甚至“割地称王”的流言,据说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派亲信给曾国藩送来一封密信:“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暗示可以支持曾国藩推翻腐朽的清廷。这封信的真伪暂且存疑,但是曾国藩当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是真的。曾家兄弟这样对待洪秀全和李秀成等人,无疑是要表明一个态度:我已经自断退路,绝不会跟太平军余部合作反清。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恼羞成怒——我们兄弟脑袋别在裤腰上,费尽千辛万苦才打下南京城,但是实现侦查得知的数千万两“天国库银”就这么人家安蒸发了。狗咬尿脬空欢喜一场,这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杀人灭口了——他们已经得到了“天国宝藏”,所有的知情人必须干掉,特别是那个“什么都招了”的李秀成,万一他到京城说我们兄弟得到了多少财宝,我们可就长一千张嘴也说不清了——不管曾氏兄弟拿没拿到财宝,在朝廷、特别是“政敌”眼里,“李秀成说有那就一定有”。所以不管李秀成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都不可能活着走出南京。而为了表明曾国藩杀掉李秀成是出于“忠心义愤”,那么必然要对洪秀全做出一些更过分的事情,于是“一炮把洪秀全轰上天”,也就顺理成章了。
清朝要是有奥斯卡金像奖,那么慈禧是千曾国藩一座小金人的,因为曾氏兄弟这番表演,那绝对是“影帝”水准的……
閱讀更多 帶著酒勁聊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