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弱勢回調 1元股「隊伍」添丁

10月18日,A股主要股指繼續弱勢回落,滬指失守2500點。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報收於2486.42點,下跌2.94%,成交1063.77億元;深證成指報收於7187.49點,下跌2.41%,成交1330.97億元,創業板報收於1205.03點,下跌2.18%。

盤面上,黃金、工藝商品、船舶、石油、化纖、航天航空、有色、安防、煤炭、鋼鐵等板塊重挫;概念股方面,在線旅遊、天然氣、高送轉、次新股、股權轉讓、ST概念重挫。除去186只停牌股之外,在滬深兩市3667只股票中,股價不足1元的股票已增加為中弘股份、ST銳電2只,股價低於2元的股票數量增加至67只,佔比達1.83%。根據相關規則,中宏股份很可能成為A股歷史上首隻跌破1元退市的股票。

而兩市首次出現“仙股”還要追溯到今年2月,*ST海潤當日收盤價報0.97元。在此後的數月間,“仙股”時常出現,今年8月15日,中弘股份股價報收於0.94元,成為A股史上為數不多的非ST公司“仙股”之一。

交銀施羅德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馬韜表示,截至2018年10月18日,以Wind全A口徑,全市場市淨率已跌至2014年牛市啟動前同期水平,也是2007年以來最低水平,而以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為代表的大盤股整體市淨率和市盈率卻未顯著偏離歷史中樞,體現出市場資金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整體扎堆大市值股票,中小市值股票被爭相拋售、流動性整體消失的格局。這直接帶來了低價股佔比的增加,尤其是股價低於1元的“仙股”出現。由於IPO路徑通暢、退市風險被反覆強調,低價股的“殼”價值相對減弱,2016年以來以賭殼、賭重組為主要策略的逆向投資策略損失較大,部分標誌性的私募基金產品清盤,短期無人接盤。

針對低價股出現的原因,馬韜進一步解釋稱,今年國慶長假之後,由於場內兩融快速平倉,部分未被清理的民間配資也顯露爆倉風險,市場賣壓集中體現,帶來了中小盤的快速下跌和低價股比例激增。雖然客觀上存在各地有證券化目標的國資平臺以償還股權質押負債入主部分殼資源的案例,但整體進展緩慢,對於穩定殼價值杯水車薪,由此引發1元股擴容現象。

展望未來,馬韜認為,缺少流動性的市場波動率相對較大,但也意味著反彈力度可能也不可忽視。上市公司“殼”資源價值並未完全喪失,由於其已經證券化,並且位於流動性最好的交易場所中,未來作為不良資產債轉股後快速退出的載體有其意義,預計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和國有資產管理平臺將有可能考慮逐步佈局部分“殼”資源,並穩定股市中低價股的走勢,低價股尤其是1元股目前市場歡迎程度有待提升。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經濟日報 記者:周琳 責編:王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