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的成長,一個都不能少,包括「拖後腿」的兵

戰士的成長,一個都不能少,包括“拖後腿”的兵

秒錶滴答跳動。發令槍響,潮水般的吶喊聲襲來。彷彿有種無聲的命令,張波浪不斷默唸重複著動作要領:“擺臂、加速、邁大步子……”

在第75集團軍某工化旅組織的這場群眾性練兵比武中,橋樑連上等兵張波浪在戰鬥體能項目上擊敗眾多老兵,成為該旅組建一年多以來最年輕的冠軍。

“真不敢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一切!”入伍不到兩年,就站在了全旅最高領獎臺上——張波浪至今都記得那個幸福時刻——聚光燈下的歡呼聲、連長的大拇指、班長和戰友們的擁抱。大家見到他都說:“這個年輕戰士不簡單。”

就像張波浪所收穫的讚歎和欽佩一樣,當搶建搶修連列兵曾照坡站上屬於他的“領獎臺”——體重秤的那一刻,也讓所有熟悉他的人驚歎——入伍僅僅半年多,曾照坡的體重從剛入伍時的160多斤,下降到108斤。

放眼這個旅,除了張波浪、曾照坡,還有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年輕戰士,正在這條軍旅生涯最初的起跑線上加速成長。

“每一名官兵的成長足跡,都是戰鬥力提升的生動註腳。他們成長的快與慢,與我軍強軍興軍的進程息息相關。”在該旅政委曾祥明的眼中,如果把軍旅生涯比作一本書——對於年輕戰士來說,成長就是主題詞,裡面的每一頁都應該寫滿“奮鬥”;對於帶兵人來說,幫帶就是主題詞,裡面的每一頁都應該寫滿“鼓勵”。

“拖後腿”的滋味

因為一個簡單的問題沒有回答上來,爆破連列兵張梓斌捱了一頓猛批。

那天,機關的同志來連隊檢查。全連都帶去訓練了,只留下張梓斌一個人擔任連值日。檢查的領導隨機問了幾個理論常識,他沒有答上來。

後來他才知道自己闖“禍”了——機關通報,爆破連理論學習不紮實……“叫你平時多背理論常識,你不在乎,這下可好,一人掉鏈子,全連挨批評!”班長的批評讓他半天抬不起頭來。在戰友們的眼裡,入伍不到一年、性格內向的張梓斌,說話吞吞吐吐,學習理論“總是比別人慢”。

不久,有上級首長觀摩連隊,正好又輪到張梓斌擔任連值日。作為有著“英雄工兵連”和“應急搶險先鋒連”雙重榮譽稱號連隊的一員,張梓斌也意識到了連值日的重要性。為了“展示連隊良好形象”,有骨幹建議:找一名反應快、機靈的士官,來代替張梓斌擔任連值日。

儘管很想證明自己,可曾經給連隊抹黑的慚愧再次湧上心頭,張梓斌難以開口。但他發現自己似乎已經逃不出“臨陣換人”的魔咒——一次連隊搞課目示範,班長擔心他“冒泡”,就把他安排到場外保障,連“替補”陣容都沒有進。

“在部隊這個環境裡,更多的是強調集體的榮譽,拖集體‘後腿’的人總會被人看不起。”談起“臨陣換人”的現象,原機保一營副營長周遊感觸很深。這位曾經5次在新兵連任職的老連長認為,每個連隊都會有進步較慢的新兵,而他們多多少少有過類似的經歷。該旅去年的一次調查發現,將近兩成戰士有過被“‘臨陣換人’的經歷”,“曾經因為‘拖後腿’而感到過失落”的戰士更是佔到了一半以上。

“拖後腿”的滋味,搶建搶修連的曾照坡體會很深。

去年秋天,連隊組織五公里越野考核,按照群眾性練兵比武的要求,每個班級的成績以最後一個通過終點的人來計算。身高不到1米7、體重卻達160斤的曾照坡沒有及格,全班的成績也因此墊了底。雖然班長安慰說沒關係、好好練,但他明顯感到,大家看他的眼神都變了。

那段時間,他不敢跟戰友說話,吃飯匆匆扒幾口就離開。大家有說有笑,他似乎總插不上嘴。每次訓練,他心裡都“像火烤一樣煎熬”。

年輕的渴望

最終,在指導員劉浩的堅持下,張梓斌還是擔任了那天的連值日。

一些老骨幹不理解:為什麼要犧牲集體的榮譽,來為這些新兵的短板買單?“張梓斌並不差,就算出了問題,也是我們這些帶兵骨幹的責任。”劉浩告訴班排長們,表面上只是臨時換了一次人,實則是張梓斌失去了一次鍛鍊的機會。

是戰士成長重要,還是面子政績重要?很多時候,這是一道現實的選擇題。但在指導員劉浩心中,沒有什麼比新兵成長更重要——“每個新兵都渴望得到關愛和信任,只有平時尊重每個戰士的成長,打起仗來才有更多優秀的人跟著你衝鋒。”

那天晚點名,劉浩當著全連官兵的面說:“我相信,爆破連的兵,個個都是好樣的。”

爆破連值日崗桌一旁的牆上,掛著連隊歷年來的獎牌。如今對於張梓斌來說,每次擔任連值日,就彷彿在“守護著連隊的榮譽”。指導員的信任,讓他開始明白,原來一個人的成長,可以與一個集體如此緊密相連。在那次完成迎檢任務後,他的性格也開朗起來,開始不斷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不久前在旅裡組織的理論考核中考出了全連第三名的好成績。

曾照坡至今還記得,為了幫助他減肥,班長經常帶著他跑步,鼓勵他“體能素質差只是暫時的,永不放棄、敢於拼搏,才是真正優秀的人”。他開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步,有時甚至會跑得噁心反胃、吃不下飯……新兵下連不到半年,他瘦了50多斤。

“新兵的願望總是很簡單的。哪怕班長的一句表揚,都足以高興好幾天。”道路連連長丁秀偉曾經3次在新兵連任職,在他看來,成功也好、挫折也罷,對於新兵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給予他們財富的,就是部隊這片沃土。

就在拿下戰鬥體能項目冠軍那天,張波浪回連隊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晚上點名,連長當著全連表揚了張波浪,全連響起熱烈的掌聲。那掌聲至今響在耳邊,成了他軍旅生涯“最重要的回憶”。

雖然比不上張波浪那樣風光,但曾照坡也收穫過這樣的喜悅。減肥成功後與媽媽視頻通話,電話那頭,媽媽差點沒認出來,哽咽了老半天。這個平時再苦再累都沒向家裡抱怨過的小夥子,知道再也“瞞不住”了,一個勁兒地在電話裡安慰說:“媽,我不是瘦了,是變壯了。”

防化二連上等兵錢宇很是感激他的班長。這個讀書時考上江蘇大學的新兵,曾經不會洗衣服、不會洗碗,“基本什麼活都不會幹”。班長耐心地教他洗碗、洗衣服、疊被子,如今他有一個願望,如果有機會探親回家,一定要好好幫父母做一次家務。他感謝班長,讓他學會了做這些小事,懂得了這些小事背後一個做兒子的孝心。

“新兵成長有快有慢,千萬不能厚此薄彼。那種對成長快的就高看一眼、對成長慢的就嫌棄不管的做法,傷害的不僅僅是一部分戰士的自尊心,損害的更是戰鬥力。”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趙江欣喜地看到,在連隊帶兵骨幹的幫帶下,新兵成長的加速不只體現在“閃光點”上,“更多戰士克服了自己的弱點,甚至把弱點變成了優點”。

成長的“加速器”

官兵的成長緊緊連著連隊的戰鬥力,搶建搶修連連長譚宇對這句話非常認同。

在群眾性練兵比武的建制連五公里武裝越野項目中,譚宇帶著連隊取得了全旅第二名的好成績。

“連隊就像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譚宇清楚得記得,比賽那天,平時跑得最慢的那個戰士,“超常發揮,跑出了個人歷史最好成績”。

如今再次談到“臨陣換人”這件小事,橋樑連連長彭輝坦言,這實際上折射出了當前許多基層帶兵人的思想誤區:“只顧眼前一時的榮譽,沒有認識到人才培養關係到戰鬥力的長遠建設。”

作為技術兵種旅,該旅近年來新裝備越來越多,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戰鬥力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迫。如今,讓新戰士快速成長成了該旅各級帶兵人著急的事。

道路連連長丁秀偉喜歡跟連裡的帶兵骨幹分享自己的“帶兵經”。葉堅軍是丁秀偉帶過的新兵。入伍前,葉堅軍是“電腦遊戲迷”,新兵時曾經哭著鬧著“要回家”,還是排長的丁秀偉專門買了一個生日蛋糕,帶著全排新兵戰友為他過了一個生日。

“大家並沒有因為我的‘懦弱’而嫌棄我。後來一想,有那麼多戰友陪著,我為什麼要當逃兵呢?”葉堅軍至今還有些自責。下連後,葉堅軍憑藉過人的電腦操作知識和本領,當上了連隊“軍網之家”和信息化裝備的管理員,還在一次電臺操作考核中拿下了第一名。

“快慢只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每個戰士身上都有閃光點。”在丁秀偉看來,當父母們把這些十八九歲的大孩子送到軍營,帶兵人也在某種意義上肩負起了父母的職責。一個優秀的帶兵人應該懂得,做每個年輕戰士成長的“加速器”,也是在為單位戰鬥力建設“加速”。

為了讓更多年輕戰士在起跑線上加速成長,第75集團軍某工化旅正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成長總動員”。他們把訓練成績優秀的和相對落後的戰士分開編組、分層訓練,並結合開展“互幫、互學、互教”活動,讓好的官兵追求卓越,讓差的個人儘快補齊短板。

“每一名戰士的成長都應得到尊重。”該旅政委曾祥明說,“每個人的夢想匯聚起來,就是強軍夢;每個人的成長,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成長;每個人的戰鬥力聚在一起,就是一支部隊的戰鬥力。”

版式設計:梁 晨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