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

FEMS


按照史料记载,吐蕃人的祖先是先秦时期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羌人。五胡乱华时,羌族就是乱华的主力军之一。不过吐蕃的祖先当时没有参与乱华,因为羌族是一个联盟,汉朝时期大概分了四个分支。其中乱华的那支叫

西羌,汉化程度最深;而吐蕃人的祖先是发羌,活动在西藏一带,当时还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水平。另外还有两支分别是活动在昆仑山脉一带的婼羌和生活在川西高原上的氐羌。(婼羌是最早进入新疆的黄种人,氐羌和五胡乱华的氐族同属一脉)


南北朝后期,生活在西藏地区的发羌人与西藏当地的孟族、迷唐等部落相融合,形成了吐蕃族。之后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由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并开始向外扩张,先后征服西藏地区的诸羌部。比如后来西夏党项人的祖先,当时就被吐蕃人征服了。注意,当时只是征服了西藏地区。

唐朝前期,由于当时青藏高原的东部还有一个鲜卑人建立的吐谷浑政权,阻碍了吐蕃向东的扩张(阻碍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单凭吐蕃的实力还拿不下吐谷浑。于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主动与唐朝互通关系,迎娶了文成公主,奉行对唐和好的政策。而唐朝一方也因为跟吐谷浑的关系不好,因此也对吐蕃的主动示好表示了极大的诚意。

在处理完与吐蕃的关系后,唐贞观九年,唐太宗正式与吐谷浑开战。唐朝前期的著名大将几乎是轮番上阵跟吐谷浑死磕。最早是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击吐谷浑,唐军一直杀到青海湖后才班师回朝。之后是名将李靖西征,这次唐军集结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等一票大将出征,大破吐谷浑军。逼得吐谷浑王自缢而死,整个吐谷浑部落向唐朝归顺。

但是唐朝打吐谷浑打的太狠了,导致吐谷浑元气大伤,吐蕃在青藏高原上没了对手。到了唐高宗时期,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根本无力抵抗,吐蕃随即统一了青藏高原。吐蕃占有吐谷浑后,其北境直接与唐河陇相接,威胁着唐朝的河陇、西域。唐军在薛仁贵的统帅下对吐蕃实行反击,结果大非川一战,唐军几乎全军覆灭,从此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从大哥与小弟变成了竞争对手。

唐玄宗初期,唐朝君臣上下一心,国力达到了巅峰,军事上对吐蕃的限制有一定的成效。仅在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的辖区内就布置了十五万精兵戍守,将吐蕃死死的按在了青藏高原上。至于吐蕃一方,当时内乱频频,极大的损耗了自己的实力。混乱的吐蕃在与鼎盛的唐朝交战中多次兵败,最后丢了青海,只得求和于唐朝。但是唐玄宗并没有彻底打死吐蕃,使得吐蕃一直在暗中观望,准备在唐朝虚弱的时候给唐朝致命一击。这个机会还真没让吐蕃等太久。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人的机会来了。


安史之乱后,由于唐玄宗的昏庸无能。唐军失了平叛的先机,被安史叛军占了东都洛阳,后来又占了长安。为了平叛,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李亨跟回纥人达成共识,邀请回纥军协助唐军平叛。为了表示诚意,唐军的河西与陇右精锐部队调往东线平叛。这就导致唐朝在河西的防御出现了空虚,被吐蕃人乘虚而入。

吐蕃当时的赞普是西藏历史上最有能力的赤松德赞。他执政之后,不仅平定了吐蕃内乱,还任用了尚野息、尚悉东赞、尚赞摩和论悉诺等一批人才,使得吐蕃势力大振。因此吐蕃对唐朝的河陇地区展开了蚕食。先后攻陷了唐朝的威戎军、神威军、天成军等军。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唐代宗继位后,剿灭安史之乱进入了最关键时刻。整个唐朝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东面,结果就忽视了西线的防御。吐蕃乘虚深入内地,进军速度非常之快,只用了两个月就杀到了长安城下。唐代宗听说吐蕃军杀来了,不敢做任何抵抗,直接逃到了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立了一个傀儡皇帝,还纵兵抢劫,把长安城扫荡一空。(唐朝历史上对吐蕃最大的一次惨败)


备注:唐代宗不跑也不行。当时吐蕃号称二十万,驻守长安的唐军只有两千……

当时正在家里赋闲的郭子仪听说长安被吐蕃攻陷后,立马出山,招兵买马了四千人,凭借个人威望收复了长安。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唐军收复长安,是吐蕃人主动撤离的,双方并没有血战。这也导致两年后吐蕃军卷土重来。而吐蕃第二次兴兵,比第一次还厉害!这一次他们联合了回纥人,在唐朝奸细的引导下,以三十万大军直取长安。听说吐蕃再次进兵后,唐代宗急召郭子仪,令他平叛。郭子仪接诏后,先是说服了回纥,拆散吐回联盟。接着又联合回纥军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打的吐蕃元气大伤。

但此时的唐朝已经没有能力跟吐蕃进行全方位对抗了。唐军的目的仅仅是保住关中,至于陇右、河西、西域,则只能放弃了。这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唐朝在先后失去陇右与河西之后,与唐朝中断了陆地连接的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后来又坚持了四十二年,但一直都等不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援助,最后非常壮烈的被吐蕃人给吞并


在攻占西域与河西走廊后,吐蕃的势力达到了极盛。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还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王朝。唐朝不敢与吐蕃争锋,只得挑唆吐蕃与回纥之间的关系,令它们在西北相互消耗实力。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挺管用的,吐蕃在与回纥的战争中消耗了巨大的国力。为了弥补战争的损失,吐蕃又转头攻唐朝。结果被唐朝节度使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人多次重创,打的回血无力。为了缓解压力,吐蕃主动向唐朝求和,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从此之后吐蕃陷入了衰退期。(回纥也衰退了)

九世纪中叶,沙州(敦煌)人张议潮发动了大起义,河西的唐人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等十州(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重挫了吐蕃人在青藏高原之外的统治。河西、陇右地区也归附回了唐朝。

其实在张议潮起义之前,吐蕃王朝内部就已经四分五裂了。末代赞普达玛在位期间,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史称朗达玛灭佛,佛教徒视其为牛魔王再世,故称其为“朗达玛”(“朗”意为牛)。最后达玛被佛教僧人贝吉多杰刺杀。其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互争位,导致了吐蕃分裂。(张议潮也是在吐蕃分裂后才起义的)

由于王子相争,也直接导致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两边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自立,参加混战。这一混战,极大的削弱了吐蕃的实力。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川南地区的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奴隶起义军甚至把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都刨了。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

最终吐蕃王朝在内乱、起义、外部势力的三重打击下,全面崩盘。统一的吐蕃分裂成了四个王系:拉萨王系、阿里王系(古格王朝)、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吐蕃王朝也正式宣告解体,覆灭。



回看吐蕃的兴亡史,它的灭亡原因可以归咎于五个原因:

第一、内乱严重。

吐蕃的内乱,那不是一般的乱。首先是赞普与权臣的矛盾、其次是权臣与驻外大将矛盾、第三是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矛盾。臣子之间相互杀,臣子与赞普之间相互杀,导致好几任赞普都是在内讧中被谋害的。比如第三十六任赞普赤德祖赞被大臣谋害了、末代赞普达玛被佛教僧人刺杀了。一旦赞普被谋害,必然是内讧连连。这样高频度的内战,不灭亡就是见了鬼了。

第二、扩张太快,体制落后。

吐蕃鼎盛时期的人口有一千万,但它的本族人口其实只有三百万,剩下的都是后来通过战争征服的。这些被征服的人,很难说对吐蕃有什么忠诚。而吐蕃又是怎么管理这些人的呢?非常的落后。

吐蕃王朝,它是奴隶社会。所以吐蕃的管理体系更像唐朝设立藩镇之后的模式,或者说像先秦时期的分封制。也就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很薄弱,甚至连王朝的核心领土(青海地区)都长期被权臣把持。这样搞有利于王朝的极速扩张,因为将领们抢到的财富可以都往自己口袋里装,扩张的积极性很高。但缺点就是除了西藏之外,通过对外扩张短暂占领的河西走廊、甘肃南部、云南、西域等地,最后都被各种军阀和地头蛇们掌握了。如果中央强盛时,地方还能听命;一旦中央内战了,地方就会摆脱中央的控制。比如南诏摆脱吐蕃臣属地位、河西走廊的汉人反吐蕃起义,重新归唐就是典型案例。

第三、穷兵黩武,四面为敌。

吐蕃的三十七任赞普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它们北与回纥开战,东与唐朝连连冲突,南边和南诏也不太平,西边又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的霸权。可谓是四面皆为敌。青藏高原的物产本来就不丰富,吐蕃的国力不足以支持这种长期的战争。所以吐蕃的扩张其实是带有一定的抢劫性质的。如果打赢了,有战利品,那么扩张就是赚的;但如果打输了呢?会极大的消耗了自己的国力,甚至连吃饱饭都很难。第三十八代赞普可黎可足就是因为败仗太多了,国力支持不了了,所以才主动与唐朝休好,以缓解阶级压力。但此时修好已为时已晚,挽救不了吐蕃最后的崩盘。

第四、宗教原因。

众所周知,宗教是一个非常烧钱的项目。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的土地不用课税,加之僧侣免除赋役,使得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不仅与普通地主存在矛盾,还严重损害了唐朝的国库收入,所以才有了后来唐武宗灭佛。吐蕃当时的情况跟唐朝比,也没有好到哪去。末代赞普达玛继位后,面对自己爷爷、老爹留下来的烂摊子很是头疼。于是他就开始灭佛,寄希望于通过打压佛教的势力挽救政权。结果佛没有灭成,他自己倒被僧侣给刺死了。他的死直接导致了吐蕃内乱!



第五、气候变冷。

温度对于农业(包括畜牧业)来说,是很重要玩意。古时候由于科技水平落后,生产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万事顺心。而一旦有个什么大灾荒,比如蝗灾、水灾、旱灾之类的,那必然是饥民满地,爆发农民起义的前兆。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连中原王朝都承受不起,那就更别提青藏高原这种自然条件本来就不好的地方了。

吐蕃能崛起,从气候角度来说,是沾了当时气温上升的光。南北朝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开始上升,吐蕃也开始从部落联盟发展出奴隶制国家。唐朝时期,气温到了最高点,吐蕃也就碰巧建国。在其后两百年,温度居高不下,吐蕃的国势也是蒸蒸日上。等到了唐朝后期温度开始下降后,青藏高原这种特别依赖于天气的地区,也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兴起了。

备注:唐朝时期的问题,比现在高一度。比宋朝高四度。


Mer86


吐蕃王朝在7—9世纪的时候是超级霸权般的存在,厉害得不得了,东面吊打大唐帝国,西面可以虐杀阿拉伯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东、西方世界的超级大国,但吐蕃王朝可以同时和这个两个超级大国开战,而且一直占着上风,可见它的厉害。


上图是吐蕃最强大时候的势力范围


但是吐蕃的厉害不是太持久,一百多年就崩溃了,原因就在于他太厉害了,消耗太大,青藏高原的经济基础是比较差的,靠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和游牧经济支撑一个超级军国帝国,可以得志于一时,却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帝国,因为他耗不起,天天打仗,财富消耗过大,而吐蕃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远离发达的农业区,又使得他打出去以后,占的地方的经济基础也很不好, 吐蕃向东发展占的西域、河西走廊,论经济实力当然比不上江南,而向西获得克什米尔一带,也比不上中亚的河中地区,所以战争的胜利不能使他的综合实力有迅速的提升。


著名的唐蕃会盟碑


由于一味地把国力用来对外扩张,吐蕃王朝的内政就比较惨了,国内老百姓的负担重,生活困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吐蕃王室大力提倡佛教来安定人心,来让老百姓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样吐蕃形成了发达的佛教文化氛围,佛教一发达,成了另一个消耗社会财富的东西,要知道“信仰”的花费是很贵的,没钱你玩得起信仰吗!这样吐蕃人不但要负担王朝的赋税,还要负担佛教繁荣的开销,再加上青藏高原的经济基础本就不好,这么一百多年折腾下来,彻底被掏空了,最后世俗贵族为了佛教僧侣集团夺取社会财富的控制权,发生内讧,这就加速了王朝的崩溃。


吐蕃王朝时代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


只爱潘多拉


首先可以明确得一点,在盛唐下毗连存在的吐蕃王朝,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它强大到可以于东打的唐朝统治者不敢轻举妄动;来自西面的威胁也被他扼杀在萌芽里,在弱肉强食的年代,以吐蕃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如此的实力,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一般来讲,某地某时孕育出强大的文明并不让人奇怪,但说中华境内,先后就有鲜卑的北魏、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等等,但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是依山傍水,或者说水草肥美之地。

唯独吐蕃是在苦寒的青藏高原立国,并且绵延存续两年余年,这对于一个王朝国家来说,真的太难为它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本就脆弱,土地能够养活的人口十分有限,但是松赞干布却一直维持着吐蕃在军事上的强大。

这更难为他了,当然,成败在此一举,过度庞大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拖垮吐蕃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对外战争中不吃亏,靠的是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得来的势力。


军事势力越强大,则意味人民的生活越苦难,松赞干布为了减轻老百姓在现实中困境的苦恼,就大力提倡佛教,试图让他们在佛教教义中找到解脱的良药。

但是,佛教的过度膨胀又导致生产人口的直接减少,不但如此,佛教徒普遍脱离生产,而他们的口粮又全靠信徒供应,这又构成了社会新的负担,老百姓更过不下去了。

古代驭民五术中有疲民的策略,但却不曾有杀民一说,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要造反,因此,但凡是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朝代,基本上存续没有超过两百年的,折腾也就是百十来年。

这也是吐蕃王朝的宿命,地理环境的天然劣势,在它强盛之处就以同样的逻辑为它埋下了土崩瓦解的炸药包!


历史三日谈


吐蕃王朝,一个统治青藏高原长达二百多年的王朝,自7世纪正式建国到9世纪四分五裂而灭亡,期间,8世纪末9世纪初,吐蕃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一度攻下大唐不少疆域,然进入9世纪之后,却迅速衰落,进而灭亡,其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为囊日论赞(松赞干布的父亲),自他成为赞普开始,南征北战,征服了很多部落,形成了日后吐蕃王朝的雏形,在他被暗杀后,松赞干布成为赞普,迅速平定内乱,然后迁都逻些(拉萨),建红山宫(后来的布达拉宫的一部分),在这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定文字,修订律法,吐蕃做为一个王朝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松赞干布与大唐交好,娶文成公主,促进了吐蕃与大唐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为吐蕃带来了文化和经济等的繁荣。

之后到了八世纪,吐蕃和大唐的关系紧张,更在安史之乱中,吐蕃趁大唐无暇顾及,占领陇右和河西的大部分大唐土地,疆域最大的时候,东面与大唐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还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然盛极必衰,朗达玛去世后,所有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各地起义不断,派系斗争不断,最终使得吐蕃四分五裂,然后灭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吐蕃王朝的覆灭?四姑娘以为原因如下:

连年征战

战争是相当耗财力的,而在吐蕃历史上,曾发动过数不清的战争,虽然疆域一度很威武霸气,但实际上国内财力却消耗过大,经济完全跟不上战争,长此以往,国力越来越弱,就是一副强撑起的空架子。而且赋税的重压也会让百姓苦不堪言,默默忍受到一定程度,其爆发的威力是很大的。

尊崇佛教

松赞干布继位后,对佛教很看中,青藏高原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个人爱好,吐蕃最高统治者对佛教的宣传出了大力,松赞干布、赤德松赞、赤祖德赞是“三大法王”,都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赤祖德赞时期一度实现了政教合一,然而佛教却不被大部分旧贵族所接受。佛法盛行,用于建造佛寺的财政负担加重,而赤祖德赞又实行七户养僧制(七户人家供养一个僧人),大量的人成为佛教徒,使得百姓的赋税进一步加重,加深了矛盾,而且,佛教和原生苯教之间还存在着斗争,这都使得吐蕃王朝内部矛盾重重。

灭佛

朗达玛被反佛势力推上最高位,然后开始灭佛,针对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来摧毁佛教,致使青藏高原的佛教遭到沉重的打击。这遭到了僧人们的记恨,所以朗达玛做了四五年的赞普,就被一个名叫拉隆多吉的僧人杀死了。

朗达玛一死,所有的矛盾全部爆发,最后导致吐蕃王朝覆灭。


萧晓四姑娘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以后,其后吐蕃又通过近百年的对外战争,极大的扩张了吐蕃的疆域。当时的吐蕃成为了欧亚大陆上的六大势力之一,其余的五个势力分布是大唐、回鹘、大食、罗马和法兰克。吐蕃从公元633年到公元842年灭亡,存在了200多年。对于吐蕃的灭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吐蕃统治阶层内斗。

吐蕃的统治者是赞普,赞普和吐蕃的贵族关系一直很微妙。比如当时吐蕃有四大家族,娘氏、韦氏、农氏、蔡邦氏。这些贵族实力很大,但在赞普权势很大的时候是能够维持平衡的。可问题在于王朝晚期的时候,这些贵族已经很难控制了。

比如吐蕃晚期的时候赞普常常被杀。牟尼赞普在位一年零九个月被自己的母后蔡邦氏所杀。次子继位以后,又遭人杀害。

不光吐蕃赞普和贵族有矛盾,这些贵族自身也有纷争。早期由于吐蕃推行军事扩张,通过不断的胜利掩盖了贵族之间的矛盾。进入晚期以后,这些贵族的矛盾便激化了。为此,他们甚至还兵戎相见。比如拥立奥松和拥戴允丹的贵族之间便爆发了战争。

第二、宗教冲突不断。

吐蕃本原来的宗教是苯教,与后来传入的佛教矛盾很大。由于上层喜欢佛教,很多信佛的官员得到任用,他们在吐蕃国内强行推行。这便与苯教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比如赞普主持佛教和苯教辩论,最后佛教获胜,于是赞普禁止苯教的传播。这使得苯教势力非常不满。

当然,佛教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佛教内部还有“顿悟派”和“渐悟派”的争斗。这些宗教冲突加剧了吐蕃的分裂,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


第三、长期对外战争。

吐蕃能够强大是因为长期推行对外军事扩张,但是百年的征战使得吐蕃的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破坏。毕竟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汉朝衰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帝打仗打得太厉害,所以“汉以强亡”。

长期以来,吐蕃靠着以战养战,掠夺大唐边境地区的财富。比如吐蕃攻破了瓜州以后,在当地获取了大量财宝。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很难长期维持的。毕竟经济才是一个王朝存在的根本。

第四、四面树敌。

吐蕃虽然很强大,但是他四面树敌,使得自己陷入孤立,导致了其更快走向灭亡。

公元786年,吐蕃和大食在中亚争雄。

公元787年,吐蕃借着会盟之名,劫持了大唐文官武将近千人,并大肆入侵大唐。

公元789年,吐蕃和回鹘争夺北庭。

公元793年,吐蕃压迫西山八国,使得西山八国归顺大唐。

公元794年,吐蕃和南诏反目成仇。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王朝,是唐朝的劲敌之一。

唐朝时的吐蕃之强,远非宋元时期的吐蕃诸部可比,史称为“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尤其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全面由盛转衰,而吐蕃却进入了全盛时期。为了镇压安史之乱,唐朝将安西、河朔等地的精兵大量内调,导致边防空虚,遭到吐蕃全面入侵。“自肃宗以来,吐蕃接连入寇,尽陷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诸州,陇右之地不复在手”。


正是吐蕃的君主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吐蕃王朝的疆域达到极盛:其疆域西起帕米尔高原,南至恒河流域北岸,东至甘肃、四川,北越天山南脉。不过,吐蕃的强盛并未能持续太久,很快就步入了分裂中。那么,强大的吐蕃王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

一、统治集团内斗。8世纪末叶,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庞大的吐蕃丧失了扩张力。

二、宗教事务纠纷。在一代雄主赤松德赞去世后,吐蕃内部因佛教和苯教之争相互倾轧,宗教之争成为制约吐蕃的重要原因。

三、对外战争失利。内乱不休的同时,吐蕃的对外战争也陷入不利局面。9世纪初,吐蕃在与唐朝、南诏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大量的精锐力量被消耗在云南、川西、陇右等战场上,加速了吐蕃的没落。


公元846年,吐蕃末代君主朗达玛因为坚持“灭佛”政策,被愤怒的佛教徒暗杀。他死之后,吐蕃崩溃,国内甚至出现了诸贵族拥兵自立的局面。此外,唐朝则逐渐收回了在安史之乱后被吐蕃攻陷的河西、陇右等地。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5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驱逐吐蕃军队,收复了瓜、沙、伊、肃等11州,而此时的吐蕃已经名存实亡,瓦解为诸部了。


古风吹落梨花卷


吐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王朝。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吐蕃地处西陲。《旧唐书*吐蕃传》说,“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按照《新唐书*吐蕃》的记载也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

相对于长久以来干扰中原王朝的北方草原民族来说,吐蕃与中原王朝长久以来没有交往。为什么吐蕃王朝可以自成一体而不和中原王朝有往来?这也是吐蕃王朝自身的特点造成的。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西藏地区的昌都卡若遗址,以及拉萨的曲贡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遗迹都可以证明在数千年前的西藏地区已经处于农耕文明的状态。

卡若遗址距今有四千年,相当于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卡若遗址发现了房屋的遗迹,还有很多石制的生产工具,以及谷物。曲贡遗址的生活时期略晚于卡若遗址时期。曲贡的考古发现显示当时的西藏人过的是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并兼以狩猎。


下图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作为礼器使用。

四千年前的西藏人已经过着稳定的定居农耕畜牧生活,并且手工业发达。四千年前的西藏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上说到的这些都是吐蕃王朝所建立的背景,也是吐蕃王朝远胜于西戎以及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根本原因。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吐蕃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吐蕃王朝真正的立国之君是第三十二任赞普,被称为“囊日论赞”,这是一个尊号。他在位期间扩展势力奠定基础,以至于在被贵族中的反对者杀害以后他的儿子能在良好的基础上征服诸部,真正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

囊日论赞的儿子,使吐蕃王朝强盛起来君长就是松赞干布。囊日论赞时破唐旄使吐蕃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而松赞干布时则征服了白兰、党项、吐谷浑,使之纷纷臣服。

强大起来的吐蕃能使西域诸国共臣之,于是向东遣使朝觐大唐。早在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因为突厥、吐谷浑都得尚公主,所以也遣使赍币求婚,但唐太宗不许。使者回去说是因为吐谷浑入朝,所以天子不许婚。于是松赞干布率领羊同部一起共击吐谷浑,逼吐谷浑远走青海之阴,而吐蕃取吐谷浑赀畜,接着又攻破党项、白兰连连破之以显示实力。并且扬言说,“公主不至,我且深入”。贞观十五年终于联姻成功。

在唐朝经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时期,吐蕃则大力开疆拓土进入鼎盛时期。吐蕃王朝一度东到贺兰山、秦州、岷江与唐为界。但吐蕃王朝的奴隶制社会属性并没有随着它的强大而有所提升,统治制度的欠缺反倒让占领了大片区域的王朝政权负累重重,这是吐蕃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白居易的《新乐府》里写过,“自云乡管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这就是当时非常形象的写照。

吐蕃的灭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宗教的内部的斗争,对于政权的影响举足轻重。史载“达磨既死,吐蕃遂大乱”。达磨就是吐蕃的末代赞普,达朗*乌冬赞。《新唐书》说达磨的哥哥弃足德赞在位时已是三十年病不事,委政于大臣,对于中原王朝失去了抵抗能力。兄终弟及传位给达磨时,达磨嗜酒而好畋猎,凶愎少恩,国政就更混乱了。达磨不喜佛法、摧毁佛教,最后被僧人杀害,从此吐蕃土崩瓦解。

下图为唐代中期形式图


沅汰


在历史上,青藏高原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在中国唐朝时期,几乎和唐朝兴起的时间相同,吐蕃王朝忽然神秘地崛起于青藏高原之上,成为这里几千年历史中最强大的政权。

疆域最大的时候,吐蕃东部边界到大唐长安城不过千里,北面一度兵临天山北部,东北到甘肃宁夏一带的贺兰山,南面越过喜马拉雅山直达恒河北岸,东南以大理为属国,西部直达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中部,俨然一个庞大帝国,东面经常跟唐朝打仗还互有胜负,西面也不断跟阿拉伯帝国交手,对于南面的天竺和北面的一些西域小国,基本上都属于吊打了。



吐蕃建国于公元618年,灭亡于842年,从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开始到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相当于秦始皇一样的人物,青藏高原各部在他的带领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而且他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钱币和度量衡等,还创造了文字,使得青藏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开始融合并出现统一社会的形态。


松赞干布与唐朝采用友好的政策,所以唐太宗还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并且生长干部还接受了唐太宗的册封,然而在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开始与唐朝交恶。


670年,吐蕃灭吐谷浑,又侵入属于唐朝的西域,675年唐控制西域,687年-689年吐蕃再占西域,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又复收西域,唐朝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但是在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吐蕃又趁机扩张占领西域多地,直到851年左右唐朝张议潮才又重占陇右河西北庭,可以说吐蕃曾长期对唐朝形成军事上的强大压力。

吐蕃骑兵装束和武器配备

吐蕃的衰落和灭亡有多种原因,下面简单表述一下。

1.对外战争太频繁。

吐蕃的衰亡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它长期对外战争的结果。不单是对唐朝,吐蕃对周边国家一直战争不断,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

2.内部矛盾愈演愈烈。

到了八世纪中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比如吐蕃王朝自朗达玛死后,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据一方,互争权位,攻伐不己。



3.地方起义不断冲击吐蕃的统治。

中期以后,吐蕃各地都有大规模起义,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支,一支是东北部的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的大暴动,自号“浑末”军,这个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是河陇地区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还有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党项、回鹘、羌、汉和其他民族。另一支是发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其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直接导致了吐蕃王国的灭亡。


科普大世界


是什么造就了吐蕃王朝的覆灭?公元7世纪到8世纪,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曾经强盛一时,不但曾在安史之乱后压制唐朝,还曾经一度和阿拉伯帝国争雄中亚。但在公元8世纪之后,吐蕃王朝迅速衰落,分崩离析,而在这之后青藏高原也再没出现过比较强盛的王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吐蕃王朝如何由盛转衰?

说吐蕃由盛转衰,当然首先要说说吐蕃极盛期是什么样。吐蕃的极盛期差不多就是赤松德赞赞普在位的时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到797年期间,而这个赤松德赞很有可能是唐朝与吐蕃和亲的金城公主的儿子(不过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争议)。他在位期间吐蕃大军曾经于公元762年安史之乱还未平息之时攻陷唐朝首都长安,甚至还将金城公主的近亲李承宏立为傀儡皇帝。虽然不久后吐蕃退兵,但原属唐朝的河西走廊地区被吐蕃占领,安西与北庭两个都护府从此成为飞地,最终也都落入吐蕃之手。

吐蕃极盛期的赤松德赞赞普像

而在西线,吐蕃大军则多次力压阿拉伯帝国,力阻伊斯兰教的东传,并曾先后占领中亚地区的重镇撒马尔罕和喀布尔,成为中亚一霸。所以当时的吐蕃也是亚洲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极盛期的吐蕃王朝

不过吐蕃当时虽然强盛,但其内部却一直还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从唐朝和印度传入的佛教与吐蕃本土原生的宗教苯教之间的争斗。在吐蕃的前期和中期,佛教得到历任赞普的支持,在吐蕃的上层占据了优势。但苯教在民间却仍然势力很大。到了吐蕃末年的可黎可足赞普时期,苯教支持的势力发动政变,可黎可足被杀,而他支持苯教的兄长达磨被扶持上了赞普宝座。达磨上台之后,在吐蕃境内开展了大规模灭佛运动,禁止佛教,杀死高僧,关闭寺院。

末代吐蕃赞普达磨像

而这些举措又引起了佛教势力的不满,结果达磨又在公元842年被一个喇嘛给刺杀了,之后达磨的两个儿子和其它一些将领之间爆发了内战,吐蕃王朝陷入混乱之中。原本被其占领的河西走廊也在张义潮等人的带领下于公元848年发动反叛,脱离吐蕃的控制。而到公元869年,吐蕃各地开始出现农奴起义。8年之后,起义军愈发势大,甚至将吐蕃历代赞普的王陵挖开,对吐蕃政权造成了颠覆性打击。虽然最后各地起义相继被镇压,但实力受到沉重打击的各地领主再也无力重建统一王朝,吐蕃自此陷入分裂之中。

莫高窟里描绘张议潮归义军起事的古壁画

吐蕃衰落的客观因素

而除了吐蕃自己因为贵族内讧导致的连番内乱之外,一些客观的因素也成为了促使吐蕃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点确实是属于“不可抗力”的。

近年一项对青藏高原历史气候研究的图表,图中绿线代表青海湖地区历史植被情况,中间的高峰期时间正好就是吐蕃王朝的鼎盛期,说明吐蕃王朝的鼎盛期和当时良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现在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虽然景色绝美,但生态环境确实不算特别好,生态体系非常脆弱,气候比较恶劣。但青藏高原在历史上却并非始终如此的,随着地球整个气候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青藏高原也曾有过温暖湿润,水草丰美的时代,当时甚至青海湖等地还出现过大片的森林。而这个时期就是吐蕃王朝极盛的时期,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吐蕃王朝当时能够强盛一时,跟适宜的气候促使人口大幅增加,进而使其能够大量饲养马匹,建立起强大骑兵部队有很大关系。

但不幸的是,在公元9世纪以后,随着地球气候的再次转变,青藏高原的气候也逐渐干旱,无法再养活那么多人口,吐蕃也就逐渐走向了衰落,甚至吐蕃末期的大规模农奴起义可能都跟这个气候变化过程有很大关系。


所以总体上来说,吐蕃自身固有的宗教冲突,即不同宗教势力之间不各调和的矛盾,以及自然气候的变化,是吐蕃王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而在地球气候变化之后,青藏高原长期无法养活大量人口,因此也就没能再重现吐蕃王朝时的“盛世”了。


桃花石杂谈


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最大的威胁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国的西部却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事实上这股势力曾在号称当时全世界最强的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异军突起,成为足以与两大帝国分庭抗礼的强劲对手——这个对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这个王朝最鼎盛时期成为和东面的大唐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并立的亚欧大陆一股强大的地缘势力。

事实上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其实也是唯一的一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区的吐谷浑汗国扩张,为此还曾与唐朝爆发过冲突:松州之战唐军沉重打击了吐蕃,松赞干布随即与唐朝和亲,接受唐朝册封,吐蕃借此从唐朝引入先进科技、工艺及历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与此同时吐蕃开始控制周边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小国并曾联合泥婆罗援助大唐使节王玄策攻破天竺。

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

正当论钦陵在和唐朝的战争中一再取胜之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

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

尺带珠丹继松赞干布之后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双方在大昭寺会盟。同时吐蕃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战败。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尺带珠丹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黄色藏纸记载)。同时对没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员,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他消弭多次内乱,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吐蕃社会井然有序,充满勃勃生机。尺带珠丹在位时期奠定了日后吐蕃强盛的根基。

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

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知蕃军强盛,纷纷投降,成为属国。蕃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人纷纷逃窜,蕃军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

公元763年吐蕃趁唐朝忙于安史之乱而无暇西顾的良机一度攻陷李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另立了亲吐蕃的傀儡皇帝。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久怀不满的南诏王异牟寻趁机投靠唐朝,攻击吐蕃。同时用和亲政策拉拢回鹘(即之前的回纥),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网。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然而在吐蕃的扩张过程中其实就已潜伏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在吐蕃国内问题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了这支雪域雄鹰的折翅:

吐蕃内部的问题首先在于吐蕃从来就不是一个像唐王朝那样的大一统帝国,而是以松赞干布的悉勃野部为核心通过压服其他高原部族而形成的联盟体系——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使用武力征服的手段,而是在各部族之间合纵连横分化瓦解,松赞干布对归附自己的部族往往选择吐蕃王室子弟与之结成政治联姻的策略,这样一来原来的各部族首领就成为了吐蕃王朝的外戚贵族。在松赞干布这样的雄主面前这些外戚贵族自然不敢造次,然而并不是每一代吐蕃君主都这么强势的,渐渐地在吐蕃内部就形成了王权和外戚贵族势力之间的博弈。在王权和贵族博弈的同时吐蕃宗教界也正在进行一场大博弈——我们知道今天的西藏地区信奉的是藏传佛教,然而在吐蕃王朝崛起之初这里的原生宗教是苯教,吐蕃王朝时代恰恰正是佛教广为传播并逐渐取代苯教在这一地区的地位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间是曾爆发过激烈冲突的。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间的矛盾之外,在当时残酷的奴隶制度下备受压迫的奴隶对统治这个国家的上层贵族的忍耐也越发走向尽头。

当吐蕃内部问题重重危机四伏之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实际也处于极其不利的状态:尽管吐蕃足够强大,但长年累月的战争不断消耗着吐蕃的国力——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青藏高原的高寒自然环境在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来就较为滞后,而战争则使吐蕃国内的农牧业生产进一步受到摧残。更糟的是在长期的战争中吐蕃实际上已成功实现四面树敌的格局:在西域吐蕃同大唐和阿拉伯帝国争雄,同时西域本土部族也并非真心归附吐蕃;在昔日的北庭都护府辖地吐蕃和回鹘展开了争夺;在南部吐蕃曾侵入过天竺的恒河流域;在东南吐蕃极力想要控制南诏政权,导致南诏在公元794年选择归附唐朝对抗吐蕃。可以说吐蕃的东、南、西、北皆为敌国,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四战之地。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最终吐蕃在周边各国的共同打击削弱下日渐衰落,与此同时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