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明是我市云城區安塘街流動人口管理協會會長、社區居委會主任,先後任安塘街紅營小學民辦教師、安塘街紅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現任雲浮市四屆青聯副主席、安塘街紀工委副書記、安塘街兩新組織黨總支部書記,任廣東省第十次、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我市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黨代會代表,我市第四屆人大代表,此外,劉石明還是我市唯一的一名十八大黨代表。
從下崗教師到“村官”
1993年,改革開放的第15個年頭,中國走進高速發展階段。年僅16歲的劉石明走上了工作崗位,在紅營村委會紅營小學任教5年,他因沒有全日制大專文憑而被迫下崗,5年堅守教師崗位,一朝下崗的劉石明陷入了迷惘,正好此時安塘街道一鎮委員看中了他年輕有文化,推薦他去競選紅營村的村委。紅營村有7個自然村,四面環山,距安塘街十多公里,是安塘街最偏遠的一個村,改革開放的10來年裡,雖然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與外面相比依然落後,以前村級集體經濟年純收入不足5000元,是市、區的貧困村委會之一。許多人對貧窮落後的村委失去信心,紛紛選擇出門務工,看到這樣的現狀,劉石明下定決心參加競選,為村裡盡一份力。1998年,劉石明競選上任紅營村委村支書。
當時紅營村正好由管理區更名為村委會,成員只有5人,其他村幹部年齡在四五十歲,而劉石明只有21歲,成為了全區最年輕的“村官”。一上任,就面臨著各種難題,在修的小學因為資金缺乏,施工隊停工了;分攤到戶的修路任務完成得參差不齊,紅營村內短短几百米的路顯得凹凸不平,有村民因此而摔傷,建校和修路成為劉石明的棘手難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劉石明和村幹部商量要把學校改造成一幢三層的教學樓,但預算要40多萬元,由於紅營村總體貧困,集體經濟收入低,儘管政府進行財政補貼30多萬元,但紅營村委自身要負責10多萬元,校舍建設一度陷入停滯狀態,“孩子們上學的事情拖不得!”劉石明便想盡辦法發動村裡人募捐,經過籌資,學校重新復工,教學樓好不容易建起來了,還欠下幾萬元債,但經過劉石明帶動村裡發展經濟,最後債務也還清了。“要想富,先修路”,紅營村的村道崎嶇不平,晴天揚塵,雨天積水,時常有村民摔倒,瞭解情況後,劉石明立即組織村幹部,抓緊工期,從政府處領到建材物資,很快把村道實現硬底化,並命名為“致富路”。
路修起來了,發展經濟也就順理成章,劉石明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種植沙糖桔,將安塘紅營村發展成為當時云城區沙糖桔最大的種植基地,村民人均種植2畝以上,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2000元增加到7000多元。劉石明說,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安塘街道、吹到了紅營村,因為國家的支持,我們才可以大刀闊斧的發展經濟,改善民生。2008年,劉石明離開了紅營村支書、主任的崗位,到安塘街道擔任流動人口管理協會會長,負責流動人口方面的工作。直到現在,他還時常往返於鎮村之間,處理紅營村的大小事務。
從外來務工者的“大家長”到“十八大代表”
2008年,改革開放邁進第30個年頭,劉石明到安塘街道任流動人口管理協會會長。由於安塘街過去對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側重管理而輕服務,外來人口都害怕管理人員。劉石明通過自主設計和印發宣傳單張,向流動人口解釋自己的服務意圖,並主動上門走訪,像“大家長”一樣,為流動人口跑腿辦事,解決困難,漸漸地獲得他們的信任。經過劉石明的熱情服務和主動服務,安塘街道的流動人口管理逐漸趨於有序化、制度化。
劉石明10多年來的努力,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2012年9月,劉石明光榮地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當選後,劉石明更加不敢懈怠,將為民發聲作為自己的職責,為更好地貼近民眾,2013年1月和2015年1月,劉石明分別在安塘街和雲城街金龍社區組建了兩個十八大代表工作室,工作室作為基層黨建的一個品牌,成了黨委政府溝通聯繫群眾的橋樑與紐帶。劉石明介紹,兩個工作室自開設以來共接待來訪207人次,走訪調研275次,服務群眾38次,反映問題99個,收集意見226條,當場解答問題41個,轉有關部門解決72個,已辦結63個。
至今為止,劉石明已在基層工作了整整25年。在此期間,他目睹了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汽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中,原來用來曬稻穀的禾地變成了停車場;農村的泥磚房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村民住上清潔明亮的樓房,甚至到市區或者城鎮裡購買了商品房;紅營村的村民們和城裡人一樣跳起了廣場舞。這一系列的變化,劉石明是切身的見證者,更是最有力的推動者。
雲浮融媒中心
記者:覃婭婕
值班主任:陸致彤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 雲浮發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