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从业者最善于制造噱头,更善于借题发挥。这不,ICO的前景还不明朗,比特币ETF的前途也未可知,稳定币正争论不休……STO(证券型代币发行)又横空出世,占据了各大头条的眼球。
区块链的世界从来不缺创新,也从不缺忽悠。各路“大佬”你方唱罢,我登场。新型融资、投资手段频频上场,让很多人云里雾里的,傻傻地分不清楚。
STO的热炒,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可以替代ICO的具有公信力的新型融资方式。真的这样吗?
STO究竟是什么?STO与ICO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未来STO发展的前景在哪里?是否又会成为机构割韭菜的利器?
STO的本质
时下,ICO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并且多个多个国家政府已经命令禁止开展ICO形式的融资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货币世界里就诞生了一新名词:安全代币发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 简称:STO)。在全球范围内,STO正在逐渐成为私人资产证券化以及风险资本融资的有效替代方式。
STO即证券化代币发行,指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目的在于在一个合法合规的监管框架下,进行通证的公开发行。相对于1CO来说,这种方式更加受监管部门的欢迎。
STO是现实中的某种金融资产或权益,比如公司股权、债权、知识产权,信托份额,以及黄金珠宝等实物资产,转变为链上加密数字权益凭证,是现实世界各种资产、权益,服务的数字化。
早在今年8月份STO萌芽不久,海内外就有过不少关于STO模式的讨论,不少人认为这将是IPO的2.0版本。将现有的监管条例和ICO进行有机的结合,它能够将有实际价值的标的资产的所有权,通过为所有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权利。再与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由之前的纸化证券经过现阶段的无纸化未来有望进化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账本记录的高级无纸化。最后通过跟监管机构制定的监管条例相结合,按照法规发行。
STO和ICO、IPO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在2017年区块链行业的大牛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ICO(Initial Coin Offer),从去年到现在,全球总融资规模超过百亿美金,成为了去年大牛市发动和加速的巨大引擎。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只要声称自己是ICO, 一份十几页的白皮书,几页PPT,就可能融到成百上千万美元了。至于ICO项目融资来干什么,并不是每一个项目方都会说清楚的。尤其是监管环境比较模糊,各国尚未形成统一观点,早期区块链技术的不成熟,也使得ICO项目充斥了诈骗币、传销币、庞氏币、空气币。ICO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乱象,其根源就在于权责不对等。
在各国监管态度不明朗的情况下,项目方为规避风险(例如为了避免美国证监会的关注),往往声称自己发行的Coin或Token是实用型通证,而非证券型通证。
大多数ICO和发币项目都是在建立去中心化网络,通过代币经济(Token Economics)设计在这个新生产关系网中发挥代币的作用,其中大多数ICO的代币属于实用型代币(Utility Token) , 但部分有一定证券属性。
STO之所以能取代ICO,很大的区别在于STO所代表的资产已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STO通常具有传统证券性质例如利润分配、股利分配、投票权、资产抵押担保债券等,通过非公开募集和公开募集方式对外募资。
在权益和监管的双重保障下,STO 矫正了此前 ICO 出现的各种乱象,使得区块链项目投资更加规范化,更具可持续性,从这点来看,STO 更像是区块链世界中的 IPO。
与IPO相比,STO创造了一个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与ICO相比,STO加入了监管的元素,更符合政府的要求。STO似乎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好方案。
STO是个超级市场,是一片广袤的蓝海领域。相比ICO,它更加合规,与之前的虚拟货币的小众市场相比,它更能打开机构投资人市场,为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
STO有点像IPO,但又有些不同。我们购买证券,交易是在纸上签署完成的。证券型通证也是执行相同的功能。但它们的区别是,security token通过区块链交易来确认资产的所有权。
STO以传统资产为基础,如果全面铺开,是一个前景无限的超级市场。
看上去很美
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被认为是“编程货币”,那么可以将证券型通证ST视为“可编程所有权”的版本。这意味着任何拥有所有权的资产都可以并且将被TOKEN化公共和私人股权,债务,房地产等。
也许很多人看到了STO有着无限的市场潜力。但它也同很多区块链的创新一样,梦想难以照进现实。目前,它如镜花水月般遥不可及。
首先,STO要面临着第一道关是证券通证化平台之争。
如果ICO可以简化成“白皮书+交易所”的架构,STO则是“资产+资产化平台+交易所”的架构。
STO对初创公司的技术和财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在已有平台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技术上来说STO最底层是Ethereum公链和ERC-20 Token标准,然后往上在协议层多家平台在提供合规的证券代币标准。但Ethereum可能不是长期的STO的首选平台。因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能被建模为智能合约,而且STO中使用的许多架构与智能合约几乎没有关系。
Securitize、TrustToken、Harbor、Open Finance和Polymath是目前ST平台的领导者,但很显然这些平台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STO对数字货币交易所也有一定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STO必须在SEC监管下的交易所流通,比如全球首个接受SEC监管的证券代币交易所TZERO,在TZERO之上进行代币销售是符合美国证券法的。而时下很多数字货币交易所是脱离监管的。
其次,STO和所有的区块链项目面临着同一样的问题,杀手级的应用在哪儿里?如果没有没有杀手级产品的出现,那么STO可能会像很多DAPP一样可能会多年一直不温不火。
最后,STO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监管门槛、基础框架、技术构建、应用落实等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可以说,STO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例如在大部分国家,目前的法律条例只允许合法投资人购买证券型代币。与此同时,现在验证这类交易的参与者都是经过验证的合格投资人或企业投资者的机制还很不完善。除此之外,代币托管的合规性也存在不少问题。
前路漫漫,STO从模型到落实,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以RegA+为例,看一下STO项目的推进时间表:
未来可期
前不久,有新闻曝出美国交易所运营商纳斯达克(Nasdaq)可能通过一个新平台进入加密货币市场。
该公司以将Facebook和特斯拉等企业推向市场而闻名。目前他们正在研究一个证券代币平台。这类平台将帮助企业发行代币,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作为一种募集资金的方式,也就是证券代币售卖(STO)。和ICO不同的是,STO能够遵守美国现行证券法。
纳斯达克CEO Adena Friedman在CNBC节目接受采访时表示,纳斯达克对于数字资产持有开放态度,将会考虑在未来提供数字资产交易。
加拿大证券交易所Canadian Securities Exchange 在2018年2月称将建立STO交易平台。
目前,Polymath 和 Harbour 等公司正忙于为资产代币化和证券型资产制定标准限制;第一批专门研究 STO 的交易所刚刚上线。
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势来改革现有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 Polymath 公司,是 STO 的先行者之一。
另一个采用 STO 的典例是 Securitize。Securitize 是一种符合法规的云服务解决方案,专门为证券的代币化符合监管,并根据 KYC / AML 要求简化投资者的注册流程。该平台同时提供定制智能合约以满足发行人的需求。目前,Securitize 已为至少 4 家运营 ICO 的公司提供了服务,并或将获得 5 亿美元的相关收入。
STO未来可期,很多业内人士给出了相同的看法。
数字货币分析师肖风说:“不管是DAICO、STO还是IBO,在有效地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管上,均优于ICO的。”
GVC引力资本创始人&CEO高建武表示:“STO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股权,因为它们为所有者提供直接、流动的经济利益和快速交付收益。每种类型的所有权都可以被代币化(tokenize),这是一个巨大的数万亿美元的规模的市场。”
区块链和通证经济研究者陈智鹏说:“现有的STO大多对应现实中公司的股权、债权或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如果仅仅简单地将现有的证券通证化,那么确实创新不足,产生的价值有限,纯粹只是证券在区块链上的简单映射而已。”
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Michael Yuan认为:“各国对证券型Token都是欢迎的,因为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做事,也包括美国。基本世界上每个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都有法律明确定义哪些是证券,以及什么样的证券在什么时间可以卖给哪些人。STO 已经表明自己买的是证券,就会遵循这样的法律。STO与传统证券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传统证券是所有权的凭证,而STO发行的是可编程的智能证券。STO在美国的合法性已经得到证明,比如说CyberMiles投资的OFN,就是美国第一个合法合规的STO交易所。现在已经上线,正在合规地运营。”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曲折地发展过程,STO亦如此。
但内参君要提醒的是,任何创新,都要恰逢其时。过早地包装和炒作,难免会再次沦为资本或项目方收割韭菜的工具。
目前,从Hype Cycle曲线来看,我们目前似乎正处于ST膨胀期望的顶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我们过度到“幻灭期”,经过较长的市场培育启迪期,STO最终抵达“生产力高原”而迎来收获的季节。
特别声明:区块链行业ICO项目鱼龙混杂,投资风险极高;各种数字货币真假难辨,需用户谨慎投资。《链内参》只负责分享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閱讀更多 鏈內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