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現象觀

學校文化現象觀

在學校硬件越來越現代化的今天,談學校文化似乎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惑呢?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學校文化常常被“偽文化”和“反文化”的東西所裹挾,有太多的學校文化依然在“落後”裡徘徊——“物化”文化的落後不可怕,可怕的是理念的落後。

文化的實質即“人化”,有人說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釋:一方面文化是用來影響人的,另一方面文化是由人創造的。所以,好的文化裡,人永遠在中央;好的文化裡,每一道景觀都寫滿了尊重。當教育者目中有人的時候,文化自然會彰顯力量。觸摸一所學校的文化,就是要從人出發再回到人那裡去。要建設好的學校文化,首先要能看見當下學校文化裡存在的問題,以及人們對文化的態度。

文化的分裂現象。我們經常在一些學校裡會發現,外顯出來的文化與實際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是沒有關係的,文化與教學無關,文化與管理無關,文化與生活無關,出現了“兩張皮”現象,正所謂“理念喊在嘴上,掛在牆上,卻從來沒有放在心上”。這是學校文化呈現出的一種虛假的繁榮。文化是用來感受的、體驗的。比如,在企業界,海爾銷售的是服務文化,奔馳銷售的身份文化,這些文化不僅需要標榜出來,更需要讓客戶感受到。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的學校文化是否有清晰的定位,是否能讓師生感受到?學校文化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不能簡單地將學校文化窄化為景觀文化、牆體文化。學校文化不能止步於美好的景觀,還要體現在一切與美好相關的物和事上。

學校文化現象觀

文化的過度現象。我不喜歡那些“文化過度”的校園。三步一庭,五步一景,景景相連,校園成了公園。學校裡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符號不是越多越好,當景觀堆砌得太多的時候,容易讓人迷失在“視覺”環境中。這反映了學校在文化建設上呈現的一種淺表化。景觀只是表達了景觀,卻沒有彰顯文化色彩。用過多的文字和圖畫裝點出來的文化,掩蓋不了教育膚淺。文化的過度表達恰恰暴露了學校教育者內在的文化貧困。我們常說“過猶不及”,文化的過度與文化貧血同樣可怕。江蘇省吳江市汾湖高新區實驗小學的校園文化是圍繞“至簡”來展開的。校長張菊榮說,校園文化要實現至簡與至豐的辯證統一。至簡指向表現形式,至豐指向文化取向。至簡而後至豐,校園才能表現出強大的文化張力。

學校文化現象觀

文化的“多與少”現象。好的文化一定會體現出一種辯證思考。而在實踐中,文化建設常常陷入了一種失衡。我曾經用“多與少”總結了學校文化裡的“十二大怪現象”——同質性文化多,有個性的文化少;靜態的文化多,動態的文化少;可看的文化多,可用的文化少;有文字的文化多,有故事的文化少;成人文化多,學生文化少;告知性文化多,體驗性文化少;人造景觀多,自然景觀少;有意義的文化多,有意思的文化少;成才的文化多,成長的文化少;舶來文化多,土著文化少;平面開發多,立體開發少;預設的文化多,生成的文化少。文化是一種可能性,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可能。這樣的現象讓學校文化走向了另一種可能。

理想的學校文化一定指向美好,也許我們無法清晰描述理想學校文化的輪廓,但至少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什麼樣的“文化硬傷”不能碰,什麼樣的“文化病”不能犯。(教育媒體人褚清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