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人是如何记录大熊猫的?

舆地铲史官


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没有“大熊猫”一词,此词是在 1869 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发现并由当时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阿尔丰斯·米尔纳·爱德华鉴定并命名之后才有的称呼。那么,中国古代居民是如何记录大熊猫的呢?

关于大熊猫的最早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教熊罴貔貅籀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之句中的“貔貅”,这种动物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大熊,有学者认为这种熊类就是大熊猫。随后,汉代的扬雄(公元前 53~公元18 年)所著《方言·卷八》“:貔,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来,北燕朝鲜之间谓之妚,关西谓之狸”,这说明大熊猫在先秦两汉时期曾经广泛出没于季风区的森林之中。

图/清人画作中的驺虞


对于熊猫较为明确的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陆玑《毛诗疏》中记载“驺虞”有:“白虎黑文,尾长于躯,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应信而至者也”,从白虎黑文与不食生物两个特点可以明显看到大熊猫的形象特征。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 685年 10 月 22 日(武则天执政的垂拱元年)女皇曾将一对大熊猫活体和 70 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这说明大熊猫的在古代就被当做象征国礼的珍惜物种,这与现代大熊猫相比已经不逞多让。

图/日本出生大熊猫“樱滨”(左)和“桃滨”


晋代国人对于大熊猫习性与分布地点的记载就已经十分清晰,从晋代的文献中有关于大熊猫食铁和竹的记载,“似熊....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貘。今出建宁郡(云南省北部)。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当时的大熊猫被人们神话为可以吃铁,消铁的神兽。


秦汉以来,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原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被人类所占据,尽管这种占据并不是直线式的,但是一旦该地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另外,由于气候的原因,大熊猫最喜爱的天然箭竹林仅存在于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的少部分地区。就这样,大熊猫的生存区域被不断压缩到西南地区的高山深谷之中,我们对于熊猫的印象最终成为了身居四川深山的神秘国宝。

图/箭竹林中的大熊猫母子


参考文献:1.邓文霞:《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大熊猫形象》


历史研习社


回答这问题首先想像下古人为什么要记录大熊猫?据说古代熊猫是很多的还能杀来吃,因为各种原因到今天越来越少才变珍稀动物,比如今天的家猪你会记录么?若干年后猪如果快绝种了,一颗猪牙可能换一套房子,一条猪毛能变成广大女性最爱的饰品的,可能又会有人问在公元2018年有人吃过猪肉么?见过猪跑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