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開國太后」──孝莊文皇后

清朝「開國太后」──孝莊文皇后

孝莊太后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是「太皇太后」孝莊──康熙的祖母。在清代的歷史上,她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清史學家都知道清朝的「興亡兩太后」;清朝的開國、亡國,都有一位太后處於關鍵地位。

「亡國太后」是大家都熟悉的「慈禧太后」,而「開國太后」就是「孝莊太后」。當然,她生前是不能自稱「孝莊」的;那是她的諡號;是她死後才上的「尊諡」。

歷史上稱她為「孝莊文皇后」,但她生前可沒當過真正的「皇后」;她在「清太宗」皇太極「崇德」年間,只是「鳳凰樓五宮」中排名最末的「永福宮莊妃」;皇后是她的親姑姑「孝端文皇后」。「清世祖」順治年間,她是「聖母皇太后」(母以子貴的太后;由「皇后」晉升的太后稱「母后皇太后」);到她的孫子玄燁登基,進入「康熙時代」,她才以「祖母」的身份,稱「太皇太后」。

許多小說或電視上,說她叫「大玉兒」,那是漢人編造的。她的名字叫「布木布泰」,是一個蒙古名字。因為,她是蒙古人,出身於蒙古「成吉斯汗」後裔的「黃金氏族」:科爾沁的「博爾濟吉特」氏。

清朝「開國太后」──孝莊文皇后

大玉兒

塞外的少數民族,如滿族、蒙古族都尚早婚。所以,她在十三歲的時候,就由大清的前身:「後金」的汗王努爾哈赤指婚,嫁給了她的姑父:當時還是「四貝勒」的皇太極為「小福晉」。她為皇太極生了三女一子,兒子名叫「福臨」;也就是後來的「清世祖」順治皇帝。

在皇太極時代,她比較沒有見諸史冊的明確作為。因為,中國曆朝歷代的傳統,后妃是不許干政的。除非皇帝太懦弱,大權旁落(如武則天),或是皇帝駕崩早,新君年幼,由皇太后垂簾聽政;其實歷史上的例子很多,宋朝就有女幾位「垂簾」的太后,而且政績斐然。但一般人印象最深的,當屬清代光緒朝的「慈喜太后」。「孝莊太后」並不曾垂簾;倒不是沒有機會,是她自己不願意,嚴詞拒絕了想藉此討好諂媚她的人。而她第一次展現政治才華的時刻,還沒當上太后,是在皇太極駕崩的時候。

皇太極死得很突然;當天,他還開開心心地為嫁女兒舉行盛宴。晚上忽然傳出「駕崩」的消息;可能因「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之類的心血管疾病引發。因為他是「猝死」,因此沒有留下遺詔。皇位虛懸,他的弟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爭位,使大清面臨內亂的危機。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努爾哈赤先後有兩位「中宮大福晉」;地位相當於漢民族的「皇后」。一位是皇太極的生母孟古姐姐,她去世很早,她所生獨子就是皇太極。她去世之後,努爾哈赤再立的「中宮大福晉」是阿巴亥,也就是多爾袞的生母。滿族的制度是「子以母貴」,母親身份越高,兒子的地位也越高。因此,皇太極和多爾袞都可以說是身份相當的「嫡子」。

多爾袞一直認為他的父汗努爾哈赤是要把汗位傳給他的;這當然有可能,因為努爾哈赤非常寵愛阿巴亥,也十分寵愛多爾袞。為了讓阿巴亥高興,隨口承諾也是「人之常情」。阿巴亥當然會告訴多爾袞,使多爾袞認為自己就是父親「內定」的「繼位接班人」。

努爾哈赤臨終時不在京城瀋陽。他臨終前,唯一受命趕到與瀋陽相距四十里「靉雞堡」,並親眼看著他嚥氣的人,是大福晉阿巴亥。她帶回的遺詔,也是:「命多爾袞繼位」。

清朝「開國太后」──孝莊文皇后

多爾袞

但是,那時多爾袞只是個十四歲的小孩,還沒有兵權與政權。而皇太極已是史稱「後金」的軍、政方面地位最崇高的「四大貝勒」之一。因此,皇太極掌握了絕對的優勢,讓所有大、小貝勒都推戴他繼位。而且,在他登基前,他們還逼死了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矯詔要她殉葬。而皇太極在眾貝勒推舉他繼任時,一直裝模作樣的推託拒絕。一直到「逼殉」了阿巴亥之後,才答應登基。由這一點,被他們否認的「努爾哈赤的遺詔,是傳位多爾袞」一事,也讓人不能無疑;阿巴亥所傳的遺詔,其實是真的!

我們從「後金」後來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由皇太極繼位絕對是正確的!因為,年幼的多爾袞,必然駕馭不了當時「八旗」那些掌握了軍權、政權的「驕兵悍將」;事實上,連皇太極都費了好大心思,才達到「南面獨尊」的地位!但多爾袞對這件事懷恨在心,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一直認為皇太極不但搶了他的汗位,還因心虛而逼死了他的母親。

皇太極對他一直是既籠絡又防範。而且,以皇太極的精明睿智,他也沒有機會發展「野心」。到了皇太極駕崩,他已成年,而且是擁有正白旗的軍權,又有豐富政務經驗的「睿親王」了。他的親兄弟,也擁有兵權的英郡王阿濟格與豫親王多鐸,當然是擁戴他的。除了已死的皇太極,誰也沒他的權勢大;他當然「理所當然」的想把汗位「奪」回來。

其實,當時大多數的八旗貝勒們並不反對多爾袞繼位。因為他實在是有才幹,有能力的;也許也還有對當年逼殉他的母親,支持皇太極登基的的一點愧咎之心吧?如果沒有反對勢力,他也就順利登基了。

反對的人,是八旗中由皇太極親領的「正黃」、「鑲黃」兩旗。他們是皇太極的「親軍」,一向高人一等。如果多爾袞繼位,他們必然就會失勢。所以他們堅持「立皇子」,以維持皇太極的正統宗支。當時,最有勢力的「皇子」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論年齡,他比多爾袞還大三歲。是軍功赫赫,政治經驗豐富的「肅親王」。

於是,大清分成了三派:支持多爾袞的、支持豪格的,和中立的。局面鬧得很僵;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但大清卻是皇太極死了二十幾天了,繼位人選還沒有確定。朝中劍拔弩張,「皇弟」、「皇子」之爭,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機。這危機是誰解除的呢?孝莊!

她知道,如果讓這兩個勢均力敵的人內鬥起來,大清就完了!而這兩個人是誰也不肯讓誰的。所以她提出了第三人選:她六歲的兒子福臨。這個人選,佔了幾個優勢:就兩黃旗來說,他不但是「皇子」,而且因為他的母親地位比豪格的母親高;豪格的母親,並不在後宮最尊貴的「鳳凰樓五宮」之列。因此,就「子以母貴」來說,福臨比豪格更佔優勢。你們說要「皇子」,就給你們「皇子」,你們還有什麼話說?而且,豪格本來就只仗著兩黃旗支持,只要兩黃旗不鬧,他就「孤掌難鳴」。

清朝「開國太后」──孝莊文皇后

順治

更重要的關鍵:她得說服多爾袞肯讓位。她首先「動之以情」:她與多爾袞本是青梅竹馬的情侶,「陰錯陽差」的讓努爾哈赤把她指婚給了皇太極。雖然成了叔嫂,但她知道,多爾袞對她始終是有情的。多爾袞當然不肯讓豪格,但讓他所愛的「布木布泰」的兒子,總是可以考慮的。而且,她又答應讓多爾袞攝政;反正福臨年紀太小,實際掌權的還是多爾袞,讓多爾袞心平氣和。

其次「說之以理」:她告訴多爾袞:如果多爾袞不肯讓位,因而造成大清的內亂,則上無以對祖宗,下無以對子孫。這個「帽子」太大,多爾袞不能不考慮。

更讓多爾袞不能不顧慮的,是她還「脅之以勢」;她出身蒙古貴裔,滿、蒙的關係極為密切,蒙古方面的態度是舉足輕重的。她以福臨是「蒙古外孫」,爭取了蒙古對福臨的支持,又說服了「中立派」贊同她的釜底抽薪之計。於是,讓原先鼎足之勢,變成支持福臨的佔絕對優勢。逼得多爾袞不得不「讓」位,而解決大清迫在眉睫的危機。

雖然就當時而言,危機解除,卻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多爾袞仗著自己的「讓位」之功,擴張權勢,排除異己,終於還是害死了他的對頭豪格。不但如此,還強納豪格的遺孀肅親王妃,引起當時朝野側目。

朝中的王公大臣,有些依附他。有些心裡不滿,卻也只能明哲保身,不敢與他對抗。到後來,他連小皇帝也不放在眼裡。使叔侄兩人勢同水火,把孝莊夾在二者間左右為難。多爾袞權大勢大,囂張跋扈,甚至想逼孝莊改嫁他,被漢臣勸阻。為了安撫他的情緒,孝莊只好逼順治拜他為父,以滿足他的「虛榮心」;這個辦法,雖然安撫了多爾袞,卻使順治更為痛心疾首。

順治漸漸長大,他對多爾袞的仇視,是多爾袞心知肚明的。這令多爾袞不能不擔心:如果有朝一日順治長大親政,他自己將有什麼下場?而且,他當皇帝的野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竟然想把順治廢了,自立為皇帝。

孝莊又面臨了抉擇:她心中不是不愛多爾袞,但不能坐視多爾袞篡位,造成對大清和親生兒子的傷害。她利用「心理學」擊敗了多爾袞;在順治登基的時候,多爾袞和所有的王公重臣都寫下效忠順治的「誓書」;這原是新皇登基時的「例行公事」。所有誓書的內容,當然都是信誓旦旦的表示效忠皇帝,而且會發下「毒誓」:如果違反了誓書之言,會受什麼「天譴」。多爾袞也在當時自己的誓書上誓言:稟公理事,絕不存私心,排除異己。而且一定效忠「皇帝」,如果違誓,就「短折而死」。在這緊要關頭,孝莊把他的親筆誓書拿給他看,指責他違背了誓書上的所有誓詞!

多爾袞死於關外「墜馬」,死時只有三十九歲!對一個一生戎馬,又正當壯盛之年的人,這是不可思議的!也許,就是違反了誓書上的誓詞,讓他自己心虛,才「應誓」的吧?

若照著被欺壓的小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意見,多爾袞既死,巴不得馬上就把他打下十八層地獄,並把他的同黨一網打盡。但,孝莊阻止他們這麼做。因為,她知道:在他主政的八年間,跟他關係糾葛不清的人太多了!如果立刻「清算」多爾袞,會使人人自危。這些人一旦自衛反撲,將造成不可拾的後果。

所以,多爾袞死後,朝廷還曾追尊他為「成宗義皇帝」。為他隆重治喪,備極哀榮。直到兩個月後,新政府的根基已經穩定了,才由為求自保的多爾袞屬下檢舉他的不法,名正言順的剷除了多爾袞盤根錯節的「惡勢力」。

順治親政十年後,死於天花。他本來的意思,認為「 國賴長 君」,想把帝位傳給他的堂兄弟。孝莊知道這樣做非常危險;若這位堂兄駕崩,該讓順治的兒子接位,還是他自己的兒子接位?兩家一定都不會服氣,也不會肯讓的!那不是又要重演繼位之爭了?她可不想再重蹈覆轍!於是,她堅持立「皇子」。因為順治死於天花,她接受了外國神父湯若望客觀的建言:讓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才不致重演皇帝的性命受天花威脅的不幸。而立了八歲的玄燁為帝,年號「康熙」。

清朝「開國太后」──孝莊文皇后

康熙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 明 君之一;這一點,我們從他的尊號是「清聖祖」的那個「聖」字,就可以瞭解;在諡法中,「聖」字可說是最崇高的!

順治的一生功過,孝莊其實是無法負責的;因為從小,多爾袞就把他們母子隔絕了;她根本沒有機會「調教」順治。順治也因為她跟多爾袞的曖昧關係,陷入對她既「愛」又「恨」的心結裡。康熙的英明,卻得歸功於他祖母「太皇太后」的苦心調教;康熙真正是她一手調教出來的曠古明君!

「開國太后」,真是名不虛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