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中國教育報”(ID:Zhongguojiaoyubao)作者:姚曉丹,“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 光明日報(ID:gmrb1949)
近日,江西省有位小學校長曾潔致信《光明日報》,談及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呼籲“青少年網癮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致信全文↓↓↓
你們好!
我是江西省南昌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玉泉島校區的執行校長曾潔,時下正是開學季,不少家長和老師向我反映:孩子沉溺於網絡、沉迷遊戲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比如,我們學校六年級學生小豪(化名),家裡六口人(爸爸、媽媽、姐姐、爺爺、奶奶),父親性格暴躁,母親教育方法不當。小豪尋找了一條“快樂”的渠道——網絡,他沉迷手機和電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要麼發呆,要麼擾亂課堂秩序,常常不交作業。在家裡他也是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少言寡語,只顧埋頭在網絡中。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正以驚人的速度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滲透,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維方式。敏感好奇且易於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一代更是首當其衝。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虛擬的網絡世界給青少年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知識信息和心靈的挑戰與愉悅,但與此同時,網絡中大量的信息垃圾和黃毒等消極因素也正無情地吞噬著自控能力、識別能力不強的青少年學生。
沉迷網絡導致青少年家庭觀念薄弱,親子關係受損,親子衝突加劇。它還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脅,長時間面對電腦,日常的生活規律完全被打破,身體也隨之變得越來越虛弱。此外,沉迷網絡還容易讓青少年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如注意力渙散、自控力下降、易怒、焦慮、自卑、強迫行為和自殺行為。如今青少年網癮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江西省南昌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玉泉島校區 曾潔
剛開學不久,江西省南昌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玉泉島校區的執行校長曾潔就收到學生家長的求助,訴說自己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孩子一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拿手機開始玩,爺爺奶奶看他小,也沒說什麼,但孩子玩著玩著,就變了。”
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情緒上的失控,曾潔告訴記者,“家裡網絡出故障的時候,他就發脾氣吼爸媽,遊戲輸了的時候,更容易暴躁,還直接摔了手機,媽媽嫌他玩遊戲玩太久,他就罵媽媽。家長向我求助,感覺他玩手機都玩魔怔了,醫生也說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
在無孔不入的網絡空間,怎樣規避成癮的風險?一些研究人員在分析整理部分案例之後,認為青少年過分沉迷網絡的主要責任在家長身上。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家長對此也有一肚子苦水。“很多手機遊戲在製作階段就有令人成癮的設計,父母們在和一大群致力於讓人成癮的企業鬥爭,怎麼爭得過呢?”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說。
什麼是“網絡成癮”?
如今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什麼樣的行為是網絡成癮?網絡成癮與一般網絡使用的區別在哪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佈《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對網絡成癮的定義及其診斷標準進行了明確界定。
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國家衛健委日前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比例接近10%。目前,我國關於這一領域的治療規範仍在制定之中。
儘管網絡成癮治療規範尚未發佈,但陸林表示,網絡成癮現象的出現往往與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等有關,臨床治療過度依賴網絡的青少年焦慮、抑鬱、多動症時,會按照相關治療規範進行。一般而言,這些心理疾病得到改善後,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問題也會得到明顯改善。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範疇。對此,陸林指出,世衛組織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此舉使網絡成癮問題受到社會更多關注,甚至在治療時能得到保險支持。
他表示,網絡成癮不應被簡單定義為一種疾病,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往往伴隨著其他問題,涉及家庭、學校和孩子自身,問題的改善和解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長正確關注和教育、學校支持,以及同伴幫助,都可以減少青少年對網絡的過度使用。
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佔比為25.4%。
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雖然目前尚缺乏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既往研究顯示,遊戲成癮的流行率約為0.7%—27.5%。遊戲成癮的原因有哪些?
專家認為,從患者自身因素來分析,遊戲成癮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未能形成完整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新鮮事物好奇與探究的慾望十分強烈。少數人經受不住其他玩家的蠱惑、宣傳,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往往因為自制力薄弱而深陷其中。
溝通和社交能力低。孤獨感和網絡遊戲使用的增加呈正相關。自卑造成孤獨,難以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的人因為內心壓抑,通過玩遊戲可以得到宣洩和釋放,在虛擬世界獲得滿足感。
存在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遊戲成癮是患者焦慮、抑鬱症狀的表現之一,患者將打遊戲作為緩解焦慮、抑鬱的重要手段,與“借酒澆愁”類似。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如果家長和教師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他們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更容易偏向網絡,因為在那裡,他們是可以完全做主的。“對於家長來說,要給予孩子規範使用網絡的節奏感,比如每天賦予他們固定的時間去瀏覽網絡,對於他們瀏覽的內容給予引導等,讓他們早日形成自己規劃生活的能力。”
儲朝暉認為,目前在大部分中小學校,手機是禁止帶入校園的。怎樣度過課餘時間,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個考驗。“一些孩子認為,好不容易放學了,終於能玩手機了。一些家長也會把手機遊戲當成給孩子的獎勵。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增強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非常重要。”
應補上網絡安全這一課
從學校教育角度考慮,除了“禁”字當頭,還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提出,還應該補上網絡安全這一課。
“網絡安全教育這一課目前來看是缺失的。每到寒暑假,學校總會開展安全教育,比如游泳、乘車、交友等方面,但是網絡安全卻很少涉及。我認為,這恰恰應該是一門必修課,在網絡的海洋中,如何不溺水?這是少年兒童必須學會的。”張海波說。
在與曾潔的交流中,她還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三年級某班男生小光(化名)因為父親沒有穩定工作,沒日沒夜上網打遊戲,兩個姐姐回到家後也是上網玩不停,導致小小年紀的他覺得,打遊戲才是最有趣的事情,上課、學習都沒有一點意思。久而久之,他變得很自卑,也不願意和同學交往。還多次表示不想讀書,只想回家和爸爸一起打遊戲。
曾潔說,網絡的空間很大,除了遊戲之外,一些學生還通過抖音等短視頻交友空間去探索和了解他們沒有接觸到的世界,這對孩子們來說,“誘惑太大了,可沉迷的空間太大了”。
他們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為家長們普及網絡成癮的危害,告訴家長科學的教育方法,也通過一些親子活動、安全知識競賽等讓家長和學生們瞭解更多。在佈置作業方面,他們也儘量少佈置利用網絡的作業,除非是一些親子作業。
“沉迷網絡的孩子與不沉迷的孩子相比,差別很大,一個脾氣暴躁,一個更平和,一個心態自卑,一個更陽光。而且,身體狀態也是不同的。” 曾潔說。她曾到一些基層村小調研考察,那裡的孩子近視率比城市同齡孩子低很多,身體素質也更好。她認為,城市孩子的近視率連年上升和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現狀有關。
專家:父母不瞭解、差關係、缺引導、壞榜樣導致孩子難斷網癮
在家庭教育方面,張海波總結了這樣幾個關鍵詞形容易成癮的原因:不瞭解、差關係、缺引導、壞榜樣。
“不瞭解指的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的上網狀況,只有5.6%的14歲少年表示,父母瞭解他們,而加父母為好友的比率僅為3.7%。父母不瞭解他們的交友,不知道他們是否有直播賬號,不知道他們的上網喜好。
差關係指的是沉迷網絡狀態下的親子關係,父母知道長期上網玩遊戲不好,卻控制不了他們,於是只好強硬地搶奪手機等網絡設備,而這種強硬的方式更是讓親子關係雪上加霜。
缺引導指的是在幼兒時期,一些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些家長甚至用手機帶孩子,讓孩子自己看動畫片,於是孩子在成長為青少年的時候,更容易沉迷網絡。
壞榜樣指的是家長自己也沉迷網絡,孩子做作業,家長就在一邊玩手機。一個孩子這樣向我們反映:‘我爸爸說手機是電子海洛因,但是他自己正吸得開心呢。’這就是壞榜樣。”張海波說。
網絡遊戲的入口端缺乏監管
家庭教育並不是萬能的,孩子沉迷網絡的“鍋”不能讓家長自己背。 張海波表示,企業也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科技企業都應該認識到,自己有教育功能。就像一些直播、短視頻企業,在入口端上缺乏鑑別,低齡化很嚴重,一些小學生也有抖音、直播賬號等。企業應該在入口端就進行分級管理,而不應該把監督的關口都留給家長。
儘管一些企業目前設置了一些防護系統,家長可以一鍵關掉等,但是為什麼收效一般?就是因為在入口端的管控少,孩子們多開幾個賬戶或者用假的身份信息就可以避開這些管控。
一些科技企業說他們是通過網絡算法給孩子推送,無法控制孩子點了什麼、喜歡什麼,這是不負責任的。”張海波認為,網絡的“網”字此刻更形象了,一些網絡遊戲在製作階段就設計了令人成癮的內容,一些科技企業在入口端就缺少鑑別,在這樣無孔不入的狀態之下,青少年沉迷網絡就更容易了。
對於網癮,您怎麼看?
閱讀更多 西昌共青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