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 中國未來的城市羣發展

規劃 中國未來的城市群發展

用中國巨大財力砸出來的繁榮,和自我生長,具有造血功能的繁榮,有本質的區別。未來的城市群,急需打破權力主導的體系。那麼,未來10年將稱霸中國的大城市群有哪些?

在當前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格局中,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是否有若干綜合經濟實力強大的城市群與全球城市區域。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城市群已成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趨勢。

在中國,受技術革新、要素流動和產業更新換代等因素影響,區域經濟也正由傳統的省域經濟與行政區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變,城市群已成為中國區域發展的主要空間形態。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中國城市群總面積佔全國的25%,卻集中了全國62%的總人口、80%的經濟總量、70%的固定資產投資、76%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和92%的移動電話用戶、98%的外資和48%的糧食。

未來10年,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20大城市群,可以說,他們的發展將會主宰中國的未來。

規劃 中國未來的城市群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一個重要的區域規劃。規劃按照“2+8”的模式制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8個次中心城市。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規劃》明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區域定位,並將對產業佈局、產業轉移對象進一步明晰。

根據規劃,到2017年,京津冀科技創新中心地位進一步強化,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率明顯提升。到2020年,科技投入、研發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5%,區域形成分工明確、產業鏈與創新鏈高效連接的創新驅動。

據悉,此次京津冀協同的最終目標是,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例如,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探索新的管理運營模式,打造產學研結合的跨京津冀科技創新園區鏈;加快建設天津濱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試點力度,強化對周邊區域的引領輻射示範作用。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祝爾娟認為,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為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發達國家強調要突破行業、區域、國別界限,構建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國乃至全球資源的“創新共同體”,以保持其科技創新的世界領先地位。”

“到21世紀中葉,京津冀一體化將重現當年洛杉磯的崛起,這是一個世紀性的超級大國事件。”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表示。

曹和平認為,京津冀一體化可能涉及50餘個縣,經濟整合規模或達1.5億人,其規模將遠遠大於當年洛杉磯崛起。

規劃 中國未來的城市群發展

長江中游城市群(位於長江經濟帶)

2015年4月,長江中下游城市群規劃獲國家批覆,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國土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三大跨區域城市群支撐之一,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覆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

由此,中國國家級城市群由原來的3個擴展至5個(另一個是成渝城市群)。長江中下游城市群面積是長三角城市群的3倍,珠三角的5倍,面積為世界之最。

“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對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國務院在批覆中寫道。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於合軍介紹,去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大約是6萬億元,約佔全國的8.8%,略低於京津冀城市群,與珠三角地區的九個核心地市的經濟體量大體相當。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一個特別明顯是,發展態勢十分良好。

於合軍稱,今年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長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經濟增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規劃期是2015年到2020年,遠景展望到2030年。於合軍說,它有利於探索我國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有利於農民就近城鎮化。

規劃 中國未來的城市群發展

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經濟帶)

2010年,國務院批准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長三角以上海為核心,區域內25個城市被分為核心區和輻射區。

並形成以上海為核心,沿滬寧和滬杭甬線、沿江、沿灣、沿海、沿寧湖杭線、沿湖、沿東隴海線、沿運河、沿溫麗金衢線為發展帶的“一核九帶”空間格局。

目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佈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已成為國際公認的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成渝城市群(位於長江經濟帶)

以2011年獲批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為依託的成渝城市群,橫跨四川省和重慶市,以成都、重慶兩城市為核心,包括四川省內11城市以及重慶整個地區。今年年底前,成渝城市群規劃或將會上報。

從資源和區位優勢看,成渝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是西部地區發展基礎最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具備打造成為有全國性影響、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的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所以,將成渝城市群納入國家級城市群,有利於改善我國城市群數量不足、空間分佈不合理等問題,更有利於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局面。

成渝城市群包括重慶全域和四川的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資陽、內江、宜賓、瀘州、自貢等11個城市。這樣,不僅可以徹底改變重慶成都雙核獨大的局面,還可以補上兩地中小城市“塌陷”的短板。

不僅如此,成渝兩地經濟有很大的互補性,相互支撐和帶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如果僅僅是重慶或成都與東部省份相比,顯然是勢單力薄的,但兩者加起來基本可以和沿海發達省份去比較。

實際上,成渝城市群不僅會產生1+12效應,更會是1+1=4。成渝組成一個國家級的城市“狼群”,不僅可以避免彼此在以往競爭中的內耗,更重要的是,會在西部地區形成一個頗具潛力的增長極。

特別對中國企業乃至全球的企業,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尤其在當代資本過剩、產能過剩的大前提下,最需要的就是市場,這裡,可以催生出一個成長空間極大的市場。

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密度、綜合競爭能力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並不遙遠。

珠三角城市群

1994年“珠三角”概念首次提出,2008年12月正式發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珠三角城市群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並與港澳緊密合作。

長株潭城市群

今年,國務院批覆同意《環長株潭城市群發展規劃》是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覆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對於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環長株潭城市群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外圍分別發展常德、岳陽、衡陽、婁底4個次級城市圈(帶)。總面積9.96萬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萬,GDP佔全省79%,是湖南重要的一大區域,對全省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早在2011年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就把“環長株潭城市群”列為一項重要內容,並著力的發展這一戰略型新興產業。

現今上升到重大國家戰略,說明環長株潭城市群進一步提升,對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將是一大機遇,對湖南來說是一大福音。

除此之外,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可以看出,未來中原、哈長等城市群也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將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實現做出巨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可見,伴隨城市群崛起,中國傳統的省域經濟和行政區經濟逐步向城市群經濟過渡,城市群的區域增長極作用越來越明顯。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此前表示,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需要打造20個城市群。

具體是5個國家級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個區域性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6個地區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

對於城市群規劃的進展,方創琳透露,哈長、成渝、海峽西岸三個跨省城市群規劃,正在加緊編制中,今年年底前有望陸續推出。

除了城市群佈局,11月3日公佈的《建議》還對“十三五”時期,整個區域發展空間佈局做了設定: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劉勇表示,傳統說法叫“四沿戰略”(沿海沿江沿邊沿線)。區域經濟是一個整體,講究“點線面”結構,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從而形成一體化結構。其中“線”的構成尤為重要。目前,這三條軸線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瓶頸需要破解。

此外,《建議》指出,要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重點地區一體發展,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闢農村廣闊發展空間。

在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方面,方創琳認為,若干重點經濟區即是重點城市群地區。換言之,“十三五”期間需要增強20個城市群的建設。這20個城市群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遠,沒有競爭,只有競合(競爭中合作)。但每個城市群內部的各個城市之間存在競爭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