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西夏、辽国可以称之为中华帝国意义上的“三国时代”。
北宋
北宋赵匡胤用一条盘龙棍打出了大宋天下四百军州。开国时的宋军真的是气吞万里如虎,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使得北宋仅仅19万禁军南征北战,就破荆南、收后蜀、灭南汉、降吴越、伐北汉,一时间兵锋无人能挡。北汉虽然急切难下,但在赵匡胤当政时已经打的他们只有太原一座孤城,人口3万户,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北宋人多势众,经济和文化发达,是为正统所在。虽然北宋饱受诟病,但那是北宋后期“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的——北宋为了国内稳定,是中国历代以来唯一的一个实行募兵制的国家。政府给军人发工资,以后这种情况逐渐成了一种赈灾的方法,成了福利,各种灾民、二流子充斥着军队,使得北宋兵额100万,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战斗力却日渐下滑。随着王安石变法,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恢复,在北宋末期,宋军再开河湟故地,将西夏包括压缩在阴山一带,如不是靖康之变,被金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困扰宋朝百年的西北乱局有望解决。
(北宋时期疆域图)
因此,从国家综合实力来看,北宋无疑排名第一,这从北宋亡了还有南宋,两宋延续319年历史即可略见一二。但是弱宋之论也是事实,而且影响至今。
严复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著名历史学家贺昌群也指出:自近古以来,中国人之文弱性,大抵皆渊源于宋。宋代政治重文轻武,学术思想重王抑霸之结果,遂使文武分途,武者既不学无术,文者则好为党争而不负责任,不切实际,专以文章斗其议论。
此诚为殷鉴也。
(南宋时期疆域图)
契丹(辽国)
契丹人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力,敢于同唐朝(武周)叫板,孙万荣发动反对武则天的叛乱,武周损兵折将,还搭上了一位大将军,最后在别的民族政权的协助和孙万荣内部出了叛徒的内外夹击下,叛乱得以最终平息。契丹人的崛起,经由此时,足足被压制了200多年,直到907年唐王朝灭亡后,中原大乱,契丹才又再一次开始了统一的进程。
辽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草原游牧部落,缺少城池和粮秣,因此战力不能持久,还属于匈奴式的打秋风。后晋石敬瑭时期,燕云十六州轻松到手后,辽国开始了风云蜕变之路,从此辽国有了城池和农耕基地,更为重要的是,辽国开始有盐铁生产基地,这些物资对于一个游牧来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以往中原王朝通过贸易战,对盐铁进行贸易禁运就能够让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打折,辽国得到十六州,中原王朝失去了经济制裁的能力,只能在军事上与游牧民族角逐。这也造成了北宋在收复十六州失败后,限于北宋的战略态势,以致于不得不在平原广植树木,用以迟滞辽国骑兵的进攻。
(辽国疆域)
辽国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是辽国的经济弱项,以及贫乏的人口(辽国灭亡时契丹族只有500万人口)使得辽国在战争潜力上,比不过宋朝。
虽然辽国曾经东征西讨,建立一个了东西幅员万里的大国,但是辽国对于漠北草原的控制是一种联盟性质,在辽国后期已经逐渐尾大不掉了,对于东北的统治更是灾难。辽国最后灭亡于境内的民族起义,阿骨打起兵时只有1500骑兵。阿骨打起兵10年后,辽国灭亡。辽国残余势力退往西域,建立西辽,继续存在了80多年,直到蒙古骑兵的到来。
辽国的军事实力兼具草原游牧和农耕民族之长,在这个五个国家中可为第一。即使到了辽国腐败透顶的后期,被金国打都快灭亡了,宋朝结盟金国攻燕云,15万精锐部队也不能取胜。由于此次兵败,宋朝军队伤亡很大,这使宋朝整体的国防力量明显不足。另外,女真也看清了宋朝的真正实力,宋朝只是一个泥足巨人,这使女真人起了窥伺之心,为将来的女真南下攻开封、灭北宋埋下了隐患。
终北宋一朝,其实有很多好机会北上西进,然而宋朝军队的不给力,让宋朝空背着一个历代最富的名声,却落了一个“弱宋”的评价。
西夏
西夏在国内叫自己是大白高国,地方千里,疆域面积80多万平方公里,占据了河西四郡和青藏高原北部,面积虽然不小,但是土地质量不太好,大多是沙漠,能看的上眼的就是河套地区和阴山脚下的河西四郡。虽然作为农耕用地不太好,作为养马地,却是再好不过。西汉时期的养马地,基本都在西夏的控制中,因此西夏建立起来了一支以游击战术为主的骑兵队伍。
由于建国时条件艰苦,西夏也想起了打宋朝的秋风的主意,李元昊带着10多万骑兵流动作战,在与宋朝对战的每一次战役中,李元昊都能以多打少,以骑打步,占尽了优势。
但是西夏人口少,只有300万人口,其中党项本族人口不过百万。多数在1226年的兴庆府之战中,被蒙古人屠杀殆尽,据说与西夏王妃不好惹,咬死了成吉思汗,引发了蒙古士兵的报复。
但是西夏人全民皆兵,300万人口,竟然竟然能拼凑出50万的骑兵部队,军事动员能力也可以说没有朋友了——这也难怪,作为一个抢掠性政权,西夏如同后世的后金政权,不抢劫就没有办法活下去,而且还是政府组织的正当行为,人心的欲望就被放大了。
(西夏地形图)
每逢战事,西夏男丁基本都要倾巢而出,虽然精锐部队也就那么万余人的“铁鹞子”,但是铺天盖地的50万部队,也给对手造成了严重的防守压力。
后来的宋朝不得不采取明王朝的办法,筑城,一点一点的挤压西夏的战略空间。也就是宋朝有钱,能玩的起这样的战术。明朝也玩过这样的战术,结果被财政活活拖垮了。
吐蕃王国
唐朝时期,青藏高原的气候远比后世温暖湿润,可以养活大量人口。这是吐蕃王国在公元8世纪崛起为地区强权的基础。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各部,在向唐朝进攻的过程中,遇到了强有力的阻击。唐太宗也发现吐蕃战力非同小可,打了几次就没打了,于是文成公主和亲,教化吐蕃。唐高宗中前期、中期,吐蕃逐步吞并、整合了白兰羌、吐谷浑,吐蕃的人口与军人就更多了。
唐朝时,吐蕃联军经常有组织过40万人规模的军队作战,这在藏族史书和汉族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吐蕃国疆域)
到了五代、宋代时期,青藏高原的气温大幅降低,此前在青海草原一带的草原也逐渐退化了成为荒漠,可以养活的人口数量也大幅降低。至迟到870年,唐朝晚期,吐蕃由于接连受到阿拉伯、唐帝国的攻击,加上不断恶化的气候条件,吐蕃逐渐衰落。随着地方封建势力的增加,吐蕃的分裂越来越明显。唐王朝在一次攻击中,将吐蕃的精锐武装力量击败后,还斩杀了吐蕃的论恐热(宰相),吐蕃再也无力维持中央集权,陷入分裂。因此,宋朝在宣和年间,重新占据陇右,打的不是吐蕃诸部,而只是吐蕃诸部中的一个——青塘吐蕃。
此时的吐蕃,经由当年唐王朝的和平演变(文成公主带去的佛教),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雄风了。
大理
大理国,是由唐朝的“六诏”演变而来。诏的意思是王,六诏就是六个部落的王。后来,南诏之统一六诏,并向外扩张。可是遇到了唐王朝势力最强大的时候。西南地区曾经有几次冒出过地区强权,都迎头碰到了中原王朝的强盛期。天意不给西南机会啊!
剑南节度使曾经多次攻打南诏,可都损兵折将,“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云南的两次战争就让唐朝中央付出20万精兵的代价。可见南诏的战斗力也很强。
(大理国疆域及区划)
在安史之乱后,南诏乘机扩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唐朝晚期,名将高駢带领几千名士兵攻击南诏,遏制了南诏的侵略势头。后来南诏被以白族贵族段氏为主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权所代替,也就是大理国。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大笔一挥,“此(大渡河以西)外非吾有也”,不主动进攻大理国。大理国也投桃报李,主动给宋递表称臣,承认宋为宗主国,是正统。
此后大理一直没有与宋朝发生大规模战争,而且大理国是佛国,国民深受佛教教化,彼此不争。在北宋中晚期,大理国还发生过权臣篡位的事,可是篡归篡,权臣并没有对段氏大肆诛杀,而且在2年后,还遗命后代将政权还给段氏。
大理国小国寡民,不求闻达于乱世,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美男子,直到蒙古人从西藏那里南下,行军1年,作战仅几个月功夫,段氏国王请降。蒙古攻打西夏还曾有过几十年血战,攻占大理几乎没有遭遇到太大的抵抗,可见大理战力不强。
综上,排名:1、北宋>2、契丹>3、西夏>4、大理>5、吐蕃
可能会比较争议北宋排名第一,这是因为史书上北宋是正统,加上宋朝特别能抗,别的政权都沦陷了,宋朝还在苦苦支撑,如果材料科学的爆发发生在宋朝,蒙古人也未必能够得逞。宋朝的军事理念、文官政府理念,都很超前,是人类近代文明的早产儿。
閱讀更多 白鹿野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