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当下,美国对伊朗发动了新一轮制裁,伊核危机再度发酵。然而,与此前稍有不同的是,此波危机的导火索是由中东另一个地区强国——以色列——点燃。就在今年劳动节期间,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用以情报组织“摩萨德”为其精心准备的、印有全套伊朗“阿玛德”(Amad)核武研究计划的PPT,让中东、美国乃至世界为伊朗的“闷声造核武”行为而窒息。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6年年初开始,“摩萨德”便派情报人员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绍拉巴德区一座疑似藏有伊朗核武计划相关材料的库房进行监视。经过两年的潜伏,以方情报人员认定该处确实藏有相关资料,遂于今年一月伊朗增兵叙利亚、疏于国内戒备期间,突袭该仓库,将重达半吨的文件、光盘全部盗出,通过秘密渠道转运至以色列境内。整个过程仅用时一晚,而伊朗人直到两个月后才发觉机密文件失窃。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内塔尼亚胡用英文公布伊朗核武的研制进程

这已经不是以色列人第一次“偷东西”了,坦克、雷达、导弹艇、战斗机,只有想不到,没有偷不到。而这一次对伊朗核武机密资料的窃取,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四十年间以色列对周边拥核国家的种种制裁、拦截与打击行动,这些行动无一例外指向两个国家:伊朗、伊拉克。在面临生存威胁时,犹太民族以必胜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地打响自己的“两伊战争”,化解了核威胁。

巴比伦的“歌剧”

在中东,以色列是最早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然而对犹太人而言,拥有核武器还不保险。在西边,邻近的伊拉克在萨达姆夺取政权后一直热心于核武器的开发。上世纪70年代,手握石油和“石油钞票”,伊拉克顺利地从法国和意大利那里获取了相关核材料与技术,萨达姆高傲地宣称,伊拉克要成为“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阿拉伯国家”,并要以此对抗犹太人的核弹。

1979年,伊拉克在法国的技术援助下建成了一座功率为40兆瓦的轻水核反应堆,向生产核武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尽管伊拉克离真正突破“核武器门槛”仍有一段距离,但萨达姆的表态无疑极大地刺激了以色列,特别是考虑到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有争当阿拉伯世界领袖的野心,伊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还直接参与了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因此在危机意识强烈的犹太人看来,萨达姆的核计划必须被尽早消灭于襁褓之中。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正在建设中的伊拉克“奥希拉克”核反应堆

与此同时,刚经历“什叶派革命”的伊朗在对待伊拉克拥核一事上的态度与以色列出奇的一致,由于教派纷争,霍梅尼早就与萨达姆矛盾重重,在战争阴影笼罩“两伊”的大背景下,率先拥有核武器的一方显然将占据优势地位。正因此,面对伊拉克的“核隐患”,波斯人甚至比犹太人的行动更加激进、超前——“两伊战争”打响仅一周后,伊朗空军四架美制F-4战斗机便超低空掠过“两伊”空域,其中两架前去轰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发电厂以吸引伊军防空火力,另外两架的目标就是位于巴格达市郊的“奥希拉克”核反应堆。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伊朗空军的F-4战斗机与波音-707加油机,当年的空袭行动中,波音-707为航程不够的F-4扮演了“空中保姆”的角色

伊朗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艺让伊拉克防空部队毫无反应,12枚MK-82炸弹在六秒钟内被准确地投向了反应堆。然而,由于炸弹在高空投放,波斯人的空袭仅仅炸坏了反应堆冷却塔、管道以及储存液体放射性废物的设施,投到反应堆圆顶上的炸弹被坚固的混凝土外壳弹开,这些损伤仅用两个月便被伊拉克人修复。但对犹太人而言,波斯人不仅用实际行动激励了他们,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伊朗甚至将轰炸前后侦察机拍摄的反应堆照片秘密交予以色列,这可是从未有过的新鲜情报!

以空军据此很快拟订出自己的袭击计划,行动代号为“歌剧”。根据计划,以军战机将低空飞越约旦、沙特领空,穿过沙漠轰炸反应堆。整个计划不仅需要有足够航程、可携带精确制导炸弹的战斗机,还需要躲过阿拉伯国家的防空雷达。为此,以色列向美国求助,获得了当时最新型的F-16多用途战斗机及MK-84炸弹,并根据伊朗人提供的照片及“摩萨德”从伊拉克发回的反应堆详细数据,在以色列腹地的内盖夫沙漠建造了全尺寸的核反应堆模型。

在半年的训练过程中,以军刻意将飞行训练空域选在了约旦与沙特接壤的沙漠上空,并得以探别到阿拉伯国家防空雷达的“盲点”;将各盲点连线,便形成了一条保证在飞行过程中不被雷达发现的“盲点之路”。以军飞行员还进行了飞行编队,用于护航的F-15战斗机在高空飞行,负责轰炸任务的F-16则在F-15的下方低空单飞,飞机之间保持尽可能小的安全距离。如是,该机群反射到雷达荧屏上的成像看上去就像一架波音-747飞机。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负责护航的F-15战斗机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歌剧”行动的绝对主角——F-16战斗机

最后,以军飞行员特别演练了低空飞入核反应堆上空的投弹线路,防止波斯人的“事故重现”——炸弹被反应堆坚硬的水泥外壳弹开。万事俱备,1981年6月7日下午3时55分,14架约旦空军涂装的以军战机腾空而起。为了保密,在飞机起飞后两个小时,总理贝京才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并告知18位内阁部长:“歌剧”行动已经开始。在一个日夜充满了战争威胁的国家,对于这种“先斩后奏”、不经内阁批准的军事行动,各位部长早已习以为常,“歌剧”行动便被书面地“批准”下来。

和训练时一样,14架战机紧贴约约旦-伊拉克南侧边界线飞行,熟练掌握阿语和英语的以军飞行员一次次地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谎话蒙骗阿拉伯国家的空中管制员。就这样,编队一路“招摇撞骗”,低空直飞巴格达郊区的“奥希拉克”反应堆。6时35分,红日当空欲西沉,以军机群背对阳光飞抵目标上空,在1100米的高度上将16吨的MK-84炸弹准确倾泻在“奥希拉克”反应堆上,随后大摇大摆地穿过约旦飞回以色列,机组成员毫发无伤。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歌剧”行动示意图

半年的准备,三个小时的飞行,打击行动却用时不过两分钟。以军的炸弹将反应堆坚固的圆顶掀开,连同宝贵的地下核实验室一同炸毁。据五角大楼的美国专家估计,反应堆的修复至少要花三年半的时间。“奥希拉克”一声巨响,吓走了惊恐万分的法国和意大利专家,将被以军打的措手不及的伊防空军高级将领集体打入了死牢,更重要的,则是彻底摧毁了萨达姆的“核武梦”。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描绘F-16战机轰炸“奥希拉克”的画面

“歌剧”行动成功实施后,以色列总理贝京这样谈到行动的意义:“摧毁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自卫,因为这些武器将让以色列屈服并毁灭犹太民族,采取‘先发制人’行动保卫本国公民是必要的。”面对萨达姆的“核威胁”,犹太人毫不妥协,将伊拉克的核计划完全扼杀于摇篮之中并向世人昭告:任何有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企划,得到的将会是与“奥希拉克歌剧”相似的回应。

而历史,即将重现。

纳坦兹的“震网”

与伊拉克同期,伊朗最初的核计划同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并一度得到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大力支持,但当巴列维国王被推翻后,美国便不再支持伊朗发展核力量。然而,种子已然种下,只待生根、发芽——25年后,伊朗总统内贾德宣布重启铀浓缩活动并称“将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此话援引伊朗前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尽管上世纪80年代初,两国在对抗伊拉克核武计划上有着良好的合作,但意识形态与宗教上的尖锐对立确是两国关系上迈不过去的坎。2005年,正值伊朗与美国激烈对峙,作为“山姆大叔”中东马前卒的以色列一下子成为了夹心饼干中的“夹心”。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伊朗的纳坦兹核工厂

面对又一波的生存危机,犹太人还会选择演奏“歌剧”么?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以军高级将领将空袭伊朗核设施作为首选,但此时已被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弄的焦头烂额的“山姆大叔”不愿再入新的“火坑”,因此极力阻止武力打击计划。想要破坏伊朗核设施,“歌剧”奏不响,只能另辟蹊径。这时,美国中情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电脑病毒破坏伊朗核设施的内部运行,给其核生产活动制造麻烦。由于伊朗的铀浓缩离心机脱胎于法国60年代的同类产品,技术落后且性能不稳,因此伊朗使用了很多辅助器件和安全控制系统才勉强维持离心机的运行,但这需要大量使用外国产品并与外围承包商进行合作,造成了诸多安全上的漏洞,给病毒植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S7-300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伊朗离心机的安全控制系统由它操控

听到了这个方案,以色列人非常动心,立刻打消了空袭的念头并将“摩萨德”搞到的纳坦兹核工厂设计图交予中情局。在美以两国情报、电脑、核物理、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专家的密切配合下,日后被称为“震网”的电脑病毒被制造出来,它采用了4个从未公开、无法防范的电脑系统漏洞从而确保病毒能被植入伊朗核设施的工程控制系统。按照“摩萨德”提供的图纸,专家们还利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的核试验基地进行“模拟攻击”,确保病毒能突破任何防火墙,一击致命。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震网”病毒的攻击原理

一切运作妥当后,无孔不入的“摩萨德”情报人员对四家纳坦兹工厂外围承包商的电脑进行了渗透,他们的员工经常进出工厂并对工厂的工程控制系统进行定期维护,这就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通道。“摩萨德”情报人员将携带有病毒的U盘送入工厂内,插入操作端口,“震网”便如期潜伏到了西门子的工程控制器中,并给离心机发出错误的运作指令,让其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到报销。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伊朗核工厂部分离心机出现异常停机;到2010年年初,2000台离心机出现故障,伊朗浓缩铀产量骤减。同年11月中旬,伊朗被迫宣布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几天后,伊朗两名核专家遭到谋杀,一死一伤。

“震网”对伊朗核计划的打击是巨大的,由于国际社会的制裁,本就不充裕的离心机资源被病毒造成的损毁消耗殆尽,伊朗不得不中断了本国的铀浓缩活动。德国电脑专家就称,"震网"病毒让伊朗的核计划整整拖后了两年,最终实现了比“歌剧”突袭核工厂还要好的破坏效果。“震网”的横空出世,既为伊核谈判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又减少了因火力打击造成的“战争风险”,伊核危机就此峰回路转。

“摩萨德”在伊朗境内的反核活动向来低调而又神秘。2010年前后,伊朗核计划中多名研究人员死于非命,而在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后,不放心的“摩萨德”不断“回访”,终于在2016年发现了伊朗原子能机构将大量军用核技术资料秘密转移、规避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的线索,并为窃取资料等待了整整两年,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内塔尼亚胡“念PPT”的那一幕。

内塔尼亚胡公布的PPT成为了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重要诱因,或许在特朗普的总统任期内,美国对中东和伊核事务的兴趣被高估了,但对四周环伺伊斯兰国家、缺乏战略纵深和有效领土的以色列而言,“两伊”拥核与否从来不是一种“战略兴趣”,它直接关乎到这个犹太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中文语境中,“以邻为壑”似乎是个贬义词。但在犹太人看来,国有恶邻,必筑沟壑,必要时,甚至要“御敌于恶邻境内”。经历过纳粹残酷的种族灭绝、长期饱受生存困扰的犹太人,当然不能容忍敌对国家掌握核武器,否则“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就会成为残酷的现实而非鼓动人心的政治口号。

因此,以色列一面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力量,另一面对一切周边国家的拥核行动采取坚决的抵制和打击。信息时代到来,技术不断创新,手段总有不同,但犹太人抵制“核威胁”的决心和毅力,四十年如斯,从未改变。以色列用事实告诉世人:真正的民族大义,没有什么比坚定维护本国利益、确保民族生存和发展权益来得更直接、更透彻。这种近乎狭隘的“民族大义”,也让以色列屹立中东七十载,时刻风雨飘摇却又稳坐泰山。

1、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НАУЦИЛУС»,Анализ кода Stuxnet,Москва,2011.

2、“巴比伦行动”,载自徐康德编《蓝天风云 百年空战》,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11月,第86页.

3、“以色列特工一夜搬空半吨核武档案,伊朗两个月后才察觉”,载自“讲武堂”微信公众号,2018年5月2日,

https://mp.weixin.qq.com/s/UybfNZ81yGuzPOaadGBMc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