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语知花
《尹喜内传》来做个回答吧,尹喜内传号称是鬼谷先生所写,至于这个鬼谷先生是不是和鬼谷子是一个人就不得而知了。其实这个文章最早也就出于两晋的时候,那时候佛教兴盛,道教看不下去,就写出了这个故事。挺好玩,可以用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老子其实一开始想去大秦国和安息国的。这个大秦国指的是罗马,安息国指的是伊朗那一代的帕提亚帝国。
但是不幸他被人告了,这个人叫徐甲的人告了他,说老子欠他工资,老子说我不是给你说好了吗,等我从大秦国和安息国回来就用黄金给你。
尹喜要追随老子而去。
老子说你把我的道德经诵读一万遍到成都来找我。
尹喜就读了一万遍,到了成都,遇见一个卖羊的,卖羊的把他领到了青羊宫。
老子接见了他,然后带着他四处周游。
他们还拜访了西王母。“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紫梨。”
拜见了西王母,西王母拿了碧桃和紫梨来招待他。
不过我想,这碧桃那不就是绿色的桃子吗?
绿色的桃子那不就是没有成熟吗?
这个老子下不了口吧。
这个是我们想多了,大概西王母的神仙桃种类跟咱们这桃的种类不一样吧。
西王母在哪儿?在昆仑山啊。
也就是老子出了关一口气跑到了昆仑山。
后来他们就去了印度,在印度征服了印度国王,创立了佛教(当然佛教不会承认这个),这就是老子化胡。
综上所述,老子去了大秦安息,然后回到了四川,然后去了昆仑山,然后又去了印度。
之后就不知道了。
锦翼
根据史书记载,老子于公元前499年出函谷关,从此不知所终。
老子最终到达的地方,历史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终南山之说,有甘肃之说,有洛阳之说,有四川之说。不过,老子的确很有可能最终归宿于四川。
老子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给尹喜的时候,曾经与尹喜约定分别后相会于蜀地青羊肆,即现在的成都青羊宫,这是历史传说关于老子将到成都的古老记载。而唐朝末年,唐僖宗避难成都的时候,曾发现一块玉砖,据说是老子遗物。
老子出函谷关是为隐居,在老子的时代,西南蜀地已经是文化繁盛的区域,比如金沙遗迹以及三星堆等。相比中原的年年战乱,蜀地的安宁祥和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蜀王望帝、丛帝又是远近闻名的贤良君主,老子不辞辛劳,由秦岭入蜀,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道教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源于道家学说,而老子是道家的顶级代表。道教也将老子尊为太上老君。因此,道教的诞生与老子的存在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恰巧,道教的诞生地恰恰是四川,位于成都大邑的鹤鸣山,被称为道教祖庭。此外,除了鹤鸣山以外,成都青城山、射洪金华山、三台云台山,以及成都青羊宫等,都是道教最初扩张的区域,而这些地方,都位于四川。因此,这也可以从旁推测老子的确长期在成都隐居,道教在四川的影响才会这么大。
除此之外,成都西南的新津老君山,则更直接地用名字,展示了老子于成都以及四川的莫大渊源。
苏绽
首先先简要说下,老子为何要西出函谷关?
老子曾在东周做收藏馆的馆长,得以博览众书。只是老子生不逢时,周景王去世后,王室起了内讧,王子朝做了叛贼,从收藏室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宝物,逃到了楚国。老子是馆长,又是楚国人,岂有不受牵连的道理。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阳,西出函谷关。
再说下,尹喜得到了全部传承吗?
尹喜是当时函谷关的关令,用现在的话说是老子的铁杆粉丝,对老子十分敬重,当的情况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是擅离职守,又处于一个可能受到牵连的尴尬地位,无论如何也难以向朝堂索要关牒,《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所以说,尹喜也只是稍受老子点化而已,其天赋资质也无法得到老子的全部传承。
至于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的去向,《史记》言,“莫知所终”。于是,老子出关后的去向也成了历史谜团,古来学者众说不一:
一、教化胡人说。《后汉书•襄楷传》载“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老子讲柔能克刚,出关骑的是性格温驯的青牛而非以速度著称的烈马。胡人是游牧民族,刚烈好战,老子出关或许就是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去教化胡人,只是在西部没有找到任何痕迹证明此说
二、临洮成仙说。此说认为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修身养性,闭门炼丹,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成仙。
三、与西去说相反,《庄子》、《韩非子》、《礼记》等古书记载离开周室后,老子并未西去,而是东去回老家(今河南鹿邑)隐居。很多人认可这种说法,因为炎黄子孙看重的是落叶归根,而且史料中有“孔子问礼”的记载,老子故乡与孔子故乡相隔不远,这为孔子问礼提供了相对便利的交通。不过,现实中没有切实的证据验证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总之,西出函谷关后的老子究竟去了哪,还需要更多实物和史料证实。
涂鸦吐泡泡
话说当年,老子把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交给尹喜,骑上青牛,从函谷关向西,飘然而去。他到底去了哪里?众说风云,版本不一。下面两版本较为靠谱。
去了西方传扬《道德经》
老子为了传扬道德思想,决定背井离乡,一路西行,传播道德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在风蜡残年,希望实现自己的原想,于是决定从函谷关开始西行,最终点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怡养天年。
至于有没有达到自已的传播愿想,有没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怡养天年,后人没人见过他,所以不得而知。
玉皇大帝招去天庭任教员
玉皇大帝得知老子著有《道德经》,使人类有了做人的行为规范,于是玉皇大帝心动,天庭众仙,个个要他指点教异,亲力亲为,太累了。
人间有位如此教育高人,何不招来教异那些不听话的刁仙?这样,天庭便有了规矩。
而那此用法力收回的妖怪,定期举行学习班,让老子的道德思想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希望他们改邪归正,早日修成正果。洗新革面,重新做人!
至于老子是不是去了天庭,反正他也再没回来过,后人也再没有见过他,所以不得而知!
然而,老子的《道德经》却是人间愧宝,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民!
珅哥谈风水
老子就是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他西出函谷关来到了火焰山,认识了铁扇公主,老子掐指一算还有一段情缘未了,于是和铁扇公主做了夫妻生下红孩儿。后来天庭重建,老子不得不上天,又放心不下妻儿,于是留下青牛在凡间照顾母子俩,名义上是夫妻,实际上是主仆。青牛也就是牛魔王,虽和铁扇有夫妻之名,却万万不敢行夫妻之实,孤苦寂寞之下外面养了房小,也就是玉面狐狸。这也就解释了红孩儿为什么能使三昧真火,他爹老子就是天底下头号玩火的行家;也解释铁扇公主这样一个毫无来历的女人为何拥有芭蕉扇这等鸿蒙至宝,老子是鸿钧弟子,当年分宝岩上拿的,一同取走的还有金钢琢。孙悟空知道这一节,这等机密自然是老牛告诉他的,当年他们可是好兄弟,牛魔王经常向猴哥诉苦。孙悟空借取芭蕉扇钻进铁扇公主身体,又揍了红孩儿一顿,报了当年炼丹炉之仇。老子心中虽然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因为这事不光彩,不过孙悟空也怕老子报复,虽然他出师从菩提老祖,修的是道,但最终不得不托庇于西天佛祖门下,做了斗战胜佛,就是因为老子在仙界实力太大,有一百种方法将猴子挫骨扬灰。
武陵百晓生
个人感觉写出道德经,应该不是在逼迫的情形下写出的,倒是有 可能尹喜见得老子后,请求老子留下一二才写出的,这时候就留下了咱们中国的巨著道德经。
然后就骑着一头牛向西行了,就没了详细记载,下面咱们就来推断一下老子的去向。
也有很多专业的考古和历史砖家来推论,但一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现在大家一般的说法就是,出了散关,经过流沙去印度了,然后并在印度传了教,还教出了释伽牟尼这个牛X大徒弟!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说这一说法只是道教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给虚构出来的。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年老的老子到了甘肃临洮就停下来了,然后开始了炼丹修道的生活,后来在临洮超然台升仙了直接。
更有人胡猜说那时候除了函谷关治安特别差,老子半路被人打劫了,导致出了意外,给弄挂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并没有西去,二是往东走了,《庄子·天道篇》其中有一段这样记载,大概说了老子走后就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老家就在现如今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而且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
大致推论下来俺个人感觉老子后来退休后回来老家养老这一说法可信度比较大!
(我是谷朴说,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您的留言和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同哟)
谷朴说
世界那么大,老子去转转。
孔子拜见老子后,对弟子们说:
神龙见首不见尾,我看老子就是一条龙啊!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出关后,莫知其所终。
骑着骑牛、乘着紫气的神秘老人到底去哪里了呢,后人说法很多。
老子化胡
西晋时期,道士王浮依据《太平经》中“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搞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出关后,西行去了印度,点化了释迦牟尼,也就是说道教是佛教的祖师!当然,这只是道教自己贴金,当时佛教就不服,有个名为白远的和尚和王浮盘起了道,但不分胜负!
和尚们不甘心,你编我也编,
他们把“老子化胡”改编成“化游天竺”,说老子西行是为了向佛陀求道,皈依了佛祖!但是,老子化胡说影响更大,流传更广!后世的佛教徒一直要求朝廷焚毁此书,并最终在元世祖忽必烈时实现了愿望,从此该书不再流传。但是,后来在敦煌石窟中又发现了残卷。
落户甘肃
2006年,在甘肃兰州召开了“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当地学者经过考证认为:老子出关后,在甘肃修道传教,最终在临洮飞升崖“飞升”!他们认为,甘肃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老家,又有大禹治水导流的“流沙”圣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老子出走是因为“见周之衰”,礼崩乐坏,到了甘肃一看,这地儿不错,有上古遗风,“礼失求诸野”,于是就在甘肃炼丹修道,优游卒岁!
《庄子·养生主》说:“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据此,专家分析,老子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也就是现在的临洮。他的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陇西李氏成为李氏十三支望族中的第一,出了很多大名人,比如飞将军李广、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
回到老家
与流行的出关西去不同,还有一种东归的说法。
史记记载,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就是现在河南鹿邑。《庄子·天道篇》中说,老子离开洛阳后,就东归返回老家,“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智者”!
河南鹿邑离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不远,于是,两位智者有机会相见,“
孔子问礼于老子”,传为美谈!以上这些究竟谁是谁非,谁也说不清楚,一切都是云山雾罩,神秘莫测,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啊,谁让老子他老人家是龙呢?
饮水君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他去世后被追谥为聃,所以又称李聃。也有学者认为,老子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所以被后人敬称为“太上老君”、“太上玄元皇帝”。他是春秋时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以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皇家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经常到他这里查阅资料,并向他请教了许多高深玄奥的问题。
后来,周室衰微,诸侯坐大,东周王室又发生了内乱,老子见局势纷乱如麻,便决定辞官退隐。
辞去官职后,老子离开东周的都城洛邑,辗转西去。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时,负责守关的关令尹喜一眼就认出了他,热情地把他请到了关楼上。尹喜把老子迎进了城楼上的大厅内,态度恭谨的请他坐下,并奉上茶水。
函谷关地势险要,关外左右都是土坡,夹着一条大路。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寥廓苍茫,没有尽头。
关令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学生一向仰慕您的道德学问,今日有幸得见,想拜您为师”。
老子不亢不卑地答道:“我已经是风烛残年了,肚子里的那些货色很有限且已经过时了,而且记性差,说起话来颠三倒四,怎么好意思去教授别人呢”
尹喜见他再三搪塞、推脱,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您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您不愿收我为徒也便罢了,但必须得留下点东西来,否则就不许您出关”。
老子心知推脱不了啦,便让尹喜准备好笔墨和竹简,闭目思索片刻,便一口气在竹简上写了五千个字,这就是震古烁今、被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伟大典籍。因为这部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第一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学问博大精深,只可惜他一辈子只给后人留下了这五千字的著作。
尹喜捧起老子刚写好的竹帛,认真的拜读起来。老子催促道:“时候已经不早了,我还要赶路,请您放我出关” 。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几日,因为自己还没完全读懂并领会老子这五千字书稿的精髓,见老子坚决要走,只得马上将他送出关去;老子之所以能给后世留下这五千字《道德经》,还要感谢虚心好学的函谷关令尹喜,可他心里也留有遗憾 :毕竟没有得到老子的真传,就连竹帛上这五千字也未来得及完全吃透、弄懂。对此还有另一种说法:老子写完《道德经》帛书后,携尹喜一同西去,后来,尹喜每日求教于老子,终于得以传承其全部衣钵。
老子出函谷关后骑着青牛扬长而去,从此不知所踪。那么,老子出关后到底去了哪里?
《史记》 记载: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也就是说,他骑牛出关西去后,再也无人知道其最终下落了。《后汉书》记载:“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秦国的西边是夷狄,也就是古代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饲养牲畜的地方, 夷狄指的是今日的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带。有学者推测,老子出函谷关后“涉流沙,绝大漠”西入夷狄,后来在秦陇地区的夷狄落脚,也就是说他在今天的甘肃临洮(还有西域(新疆)甚至天竺(古印度)之说)一带归隐山林,整日打坐炼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史记》说他活了160多岁?)在临洮岳山超然台白日“飞升”。也就是说,他最终得道成仙了(民间传说)。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老子西出函谷关,
骑着青牛到天边。
拐弯西南过大山,
化身佛陀在西天。
普渡众生妙法传,
跨海往西吐真言。
先知圣贤把经传,
博爱济世在人间。
七天造物说圣言,
一元之始曰公元。
一分二来二分三,
三分万物不可言。
三教本是一体生,
太上老君始得还。
归来中原老君山,
养得青牛炼仙丹。
老君仙踪何处觅,
道法自然妙成天。
行者视野
老子世代为周之贵族,可能是周室“姬”姓后裔,理由是,周王室之典籍乃国之重器,王子朝逃离时执意要搬空带走,敬王胜利回都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列国征集典籍以充守藏室,敢问,如此重要的东西会交给外人看管?!“聃”应当是爵位封号,可能是周文王幼子聃公的后人。
老子圣诞于周天子简王末年正阳(黄帝纪年2124年六月初一),即公元前573年,古于周天子元王五年秋(黄帝纪年2226年八月二十三),即公元前471年。史记老子“肤发皆白”,像今天的白化病患者,古人无知,周天子灵王见曰“上吉”,赐氏“老”,始称老子。曾任景王伴读,又任悼王、敬王和王子朝的老师。景王薨,王子朝杀悼王占王城自立,敬王联合诸侯平乱而攻之,老子为表中立自愿出任守藏室,先后为史记上的太史儋等有可能是老子后人或其侄孙辈。王子朝乱坐政三年,
老子仍在朝中为官,公元前516年,随王子朝逃离都城奔楚,王子朝被刺死后,为逃避追杀,老子改氏为“李”(古“姬”与“季”同音共用,如聃公季载,去撇为“李”),回到祖源陕西龙山隐居,葬于灵台天眼位。其后人有复出者,皆以“李”为姓氏,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