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下小女人》劇情過半,收視率一直是呈上升趨勢,倪大紅、蔣雯麗、田海蓉、喬大偉、郝金明、李光復一眾戲骨的詮釋下,收穫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
除了演員們抗打的演技外,劇情引人入勝,人物性格塑造飽滿。在小酒館裡二兩白酒,一碟花生米,從國家大事到家長裡短,給網友們塑造了撲面而來的年代感。這種氛圍的營造和貼合人物的設計,離不開劇組從小細節上對服飾、道具、場景等方面的用心,那叫一個精緻。
劇情剛開始,蔣雯麗飾演的徐慧真,身穿立領帶盤扣的桔黃棉襖,挺著大肚子在衚衕裡攔三輪車,梳著兩條大麻花辮,靠著斑駁的衚衕牆邊上,忍者陣痛和車伕討價還價。倪大紅戴著頂舊氈帽,系塊塑料當雨披,一下子把人帶回到解放初期的那個年代。
徐慧真坐月子,自己熬加熱小米粥,用到的小煤爐,用火鉗子挑開,抽開下面的煤爐風門蓋,一連串動作下來,不僅體現了那時候燒煤球的節約,還給很多沒見過的網友普及了使用方法。
再開理兒睡的竹搖床,樣式簡單大方,藍底百花的小被子,估計給不少如今爺爺奶奶輩的觀眾帶來了不少的回憶。劇中的出現頻次比較多的四合院,青磚灰瓦,雕樑畫柱的細節,就連不同身份人家的院落,牆角擺放的瓶罐都有講究。就連小酒館大門斑駁掉漆,露出裡面的石灰白色底子,都做得很真實,十分貼切當時的生活水平。
再看徐慧真小酒館幾次宣佈開張的告示,用的還是黃色草紙,字有大有小,簡體和繁體字混雜,跟解放初期的推行漢字簡化,百姓們文化生活水平基本不高的情況很吻合的,可見劇組營造年代感不僅是在細節上,還緊跟當時的時代背景。
牛爺提鳥籠遛彎,片兒爺麻煩改下筷子插饅頭,田海蓉的“摩登”燙頭髮型以及蘇州絲綢上衣,倪大紅幹“窩脖”時穿的墊肩,滿滿70後、80後回憶的糧票和糖紙,小酒館中各行各業的酒客,有拉洋車的、蹬三輪的、當教師的、唱戲的。劇中還聚集了老北京文化裡的精髓:拍洋畫、鬥蛐蛐、拉洋片、吹糖人、抖空竹……盡是舊時光的老味道。又無不透露出一股又一股特有的濃郁老北京味兒。
就連倪大紅的“座駕”,從三輪車,自行車,拖拉機、三蹦子、到第五代吉普車不斷升級中。而劇中的兩位女主的髮型服飾,徐靜平和賀麗霞姐妹倆之間談論的話題,都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讓觀眾一下就能融入其中。
有了真實環境就提供了好的氛圍,好劇本,好演員表演投入,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創作條件。想不吸引觀眾關注都難了,真心為這些幕後工作人員點贊。與那些大製作時不時穿幫的影視作品相比,這真的是一部良心國產電視劇了。
歲月流轉,情懷依舊。小女人的大戲仍在繼續,我們一起追劇吧。
閱讀更多 娛樂八卦時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