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養好魚蝦要從保持水中溶氧下手!

水生動物的養殖離不開水,水生動物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頭並導致死亡。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響到魚、蝦、蟹等水生動物的生長和發育,從而關係到養殖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養殖生產過程中對溶氧的調控顯得十分重要。

傳統意義上的水產養殖,多采取的是肥水養殖的方法,主要是培養易於消化吸收的鞭毛藻類,而隨著養殖高密度,集約化的發展,顆粒飼料的大量應用,水中的營養源並不缺乏,而是缺乏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存的環境,單純的"肥水"養殖就顯得無足輕重甚至引起魚兒的不適。

//

一、水中溶解氧的來源

//

水中溶解氧,很多人只理解為只要開動增氧機或者加水換水就能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其實,這隻能說是一種增氧的很機械的方法而已,是短期和及時的增氧,並不能真正、持續有效的解決水中溶解氧穩定的問題。

一是水體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是空氣中氧氣擴散溶解於水中。

在晴天情況下,池塘水體溶氧95%以上來源於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培育好水體中的浮游植物極其重要。

//

二、水中溶解氧的重要性

//

調控養殖環境的前提是增加水體中有益微生物的比例,找到真正限制水體平衡因子,使池塘的物質能量流處於穩定、平衡的狀態,是我們水產養殖的追求。水中溶解氧的高低也決定其它生物的生存,對其他生物的存在也起著很大的影響。如:細菌、真菌、底棲生物等,所以說保持水體中溶解氧充足是水產動物生存的前提。

水生動物的養殖離不開水,水生動物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頭並導致死亡。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響到魚、蝦、蟹等水生動物的生長和發育,從而關係到養殖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養殖生產過程中對溶氧的調控顯得十分重要。

//

三、溶解氧的消耗

//

水體中耗氧分生物耗氧和化學耗氧,生物耗氧指水體中魚類、浮游動物等動物呼吸及夜間無光時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呼吸耗氧。化學耗氧指水體中有機質等在細菌作用下氧化分解的耗氧,而往往水體中化學耗氧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一般達耗氧量的72%。

池塘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池塘中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氣,俗稱“水呼吸”,這部分耗氧佔溶氧總收入的70%左右,晴天由於過飽和的氧氣向空氣中溢出的數量僅佔到10%左右,養殖對象的耗氧並不高,僅僅佔一晝夜耗氧的15%-20%左右。

魚類通過鰓呼吸水體中的溶解氧,當水溫30℃時,單位時間內每公斤體重魚耗氧(400毫升/千克·小時)是人的兩倍,而水體中溶解氧卻遠遠低於空氣中含氧量(20℃水溫、飽和溶氧僅6.1毫克/升),因此,魚類經常受到低氧的威脅。

當水中溶氧低於4毫克/升時,魚類減食量13%;

低於3毫克/升時,減少吃食36%;

低於2毫克/升時,減少吃食54%;

低於1毫克/升時,停食,出現浮頭現象,嚴重時出現泛池。

當池塘出現缺氧時,人們常常會認為是養殖對象的貯存量過大所導致,實際上往往是由於有機物質的大量耗氧和水質惡化所引起的。大量的有機質貯存於池塘底部,主要養殖季節極易形成“溫躍層(隔離層)”,底層的有益微生物由於氧氣缺乏繁殖數量下降,導致了底質惡化。

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關係水產動物的生存與繁殖,當溶解氧含量低於2.0毫克/升時,水生生物將受到嚴重威脅,同時還會產生一系列生化過程,如有害細菌大量繁殖,氧化還原電位下降,尤其是底層極度缺氧時,沉積物變黑,放出硫化氫、甲烷等有害氣體。

“穩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養好魚蝦要從保持水中溶氧下手!


一般養殖池塘要求養殖水體中的溶氧應保持在5-8毫克/升,至少應保持3.5毫克/升以上。若溶氧低輕則使生長變慢,易發疾病,重則浮頭死亡;而溶氧過高又會引起魚氣泡病。一般溶解氧在4毫克/升以上動物生長正常,原則要求溶解氧越高越好,隨著溶解氧提高,攝食量加大、生長速率提高,當溶氧低於2.0毫克/升魚類生長受到嚴重抑制,並出現浮頭。

//

四、化學耗氧量(COD)

//

COD是指水體中易被氧化的有機物和無機物(不包括氯離子)所消耗的氧的數量(以氧的毫克/升表示),化學耗氧量(COD)是反映水體中還原物質汙染程度的綜合指標,水體中的還原物質包括有機物、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池塘中有機物來源包括飼料和有機肥料、死亡的有機體、生物排洩物等,有機物分解需消耗大量氧氣,從而影響動物的生長。

//

五、透明度的理解

//

透明度由光照強度、水中懸浮物和浮游生物量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池水的肥瘦和浮游生物的豐欠。透明度一般要求在20-30釐米左右為宜,透明度20釐米以下表明池水過肥,水質條件惡化,夜晚易出現缺氧,而透明度40釐米以上表明浮游生物過少,對濾食性魚類生長不利,且溶氧降低。

透明度是養殖水體的重要指標。水體透明度是指光透入水中深淺程度,其計量單位用釐米表示。養殖水體透明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中懸浮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多少,故透明度大小不僅能反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強弱,而且還能大致反映水中餌料生物的豐欠和水質肥瘦度。

影響水體透明度的因素很多,如季節氣候、天氣變化、水體條件等。透明度隨水體的渾濁度改變而改變。

夏季水溫高,由於水中各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養殖水產動物魚、蝦、蟹等排洩物多,有機碎屑豐富,這是會使池水透明度降低。

晚秋、冬季天氣轉冷,水溫低,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沉澱,懸浮顆粒少,這是水體透明度會升高。

由於施肥、投餌區及其附近有大量細菌、浮游生物聚集、繁育,其水體透明度比其他地方低。

在養殖生產中,要根據養殖對象的不同來調節水體的透明度。

“穩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養好魚蝦要從保持水中溶氧下手!


1、對養魚來講,水過肥或過瘦都不利於魚類生長。透明度的適宜範圍一般20-30釐米。小於20釐米,表明池水過肥,水質條件惡化,夜晚極易缺氧;大於40釐米,表明浮游生物過少,對濾食性魚類生長不利且溶氧降低。

2、對於養蝦來說,既要肥水、浮游生物豐富,又要溶氧充足,透明度一般應保持在15釐米左右。養蟹水面要求的透明度應保持在25釐米以上,可通過種草、投螺吸收水中和土壤中的肥分,以淨化水質,為河蟹營造適宜生長的水質環境。

3、對於養殖肉食性名貴魚類如鱘魚、鱖魚等、尤其是室內水泥池工廠化養殖,水的透明度要在45釐米以上。

在實際生產養殖中,我們不怕水肥,水肥說明藻類的種類及數量豐富,產氧能力高。我們害怕的是“水質既肥且藻相單一”,這種水質遇到天氣突變時極易出現“倒藻”(轉水)。我們認為:無論什麼樣的養殖對象,只要“菌相藻相豐富穩定,符合養殖對象的生長需求的水就是好水”。

//

六、導致溶氧不足的原因

//

1、溫度: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產動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溫時耗氧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2、養殖密度:養殖池中放養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3、有機物的分解:池中有機物越多,細菌就越活躍,這種過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進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4、無機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低氧態無機物時,會發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從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5、天氣的因素:天氣陰雨、或氣壓低,無風等情況下,會加速水體中溶解氧的失衡,導致水體缺氧。

//

七、溶解氧與其它有毒物質的關係

//

保持水中足夠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質的化學反應,轉化降低有毒物質(如氨、亞硝酸鹽和硫化物)的含量,例如:水中有機物分解後產生氨和硫化氫;在有充足氧存在的條件下,經微生物的氨氧分解作用,氨會轉化成亞硝酸再轉化成硝酸,硫化氫則被轉化成硫酸鹽,產生無毒的最終產物。因此養殖水體中保持足夠的溶氧對水產養殖非常重要。如果缺氧,這些有毒物質極易迅速達到危害的程度。

//

八、保持水中溶解氧平衡的方法

//

其實,要使水中溶解氧平衡的保持方法很簡單並不複雜,只不過是一個系統性的操作過程。即:減少有機質耗氧,培養立體藻相,進行立體增氧,在熱天時,因為夏季高溫易形成水的隔離層,應儘量打破這種溫躍層(隔離層),使水中溶解氧均衡。

//

九、穩定水體溶解氧的方法

//

溶解氧是衡量水質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增加水體中溶解氧最有效的方法是:

1、清塘。在空塘漁閒期清除池底裡變臭的底泥,降低化學耗氧量。

2、培育一定量的優質的種類的浮游植物。培育浮游植物達20毫克/升~100毫克/升,並保持浮游植物的嫩而不老,使水體中浮游植物保持高產氧狀態。

3、熱天儘量採取降溫措施。比如:加新水、瘦水,冬天可以肥水升溫。

4、養護底層。強化改底,減少底層有機物質的耗氧。

5、機械增氧。開啟增氧機,並定期挪動移位,使其池塘底部淤泥全部形成活性汙泥,參與到整個池塘生態系統的構建中。晴天白天經常打開增氧機,把含氧量高的上層水帶入底層,使底泥中有機質迅速分解,從而減少夜間耗氧量。

6、培養、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加快池塘有機物質的消耗,保持池塘的藻類的多樣性及數量的穩定。

7、減少不必要的生物耗氧。抑制或減少浮游動物的數量,清殺野雜魚蝦等,有些塘中野雜小魚成千千上萬萬萬尾搶餌耗氧,也不願混養肉食性魚類消滅吃掉,惟恐傷害了主養魚兒,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可以適度套養比如翹殼、加州鱸等小型肉食性魚類,既不大可能傷害主養魚又殺滅了野雜小魚,既或有一定的傷害但也划得來,水體溶解氧會充足得很多。

8、科學投餌。熱天不要過多投料,減少過剩飼料的沉積。

9、及時增氧。當缺氧發生時,最好的最方便的辦法是注入新水,有條件的可使用增氧機增氧。條件不具備或緊急情況下可使用增氧劑,使用增氧劑對水體底層可起到增氧作用,同時也可起淨化水質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