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時光—農耕的生活

如果有人問我,最體恤哪一類謀生的人兒,毫無疑問,那一定是勞動者,尤其那些在田裡揮汗的。

因為我知道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瞭解他們日未出便作、日落了還未息的不易,也深知他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時,那雙眼的虔誠。

至於為何得而知,不是從書本,不是從熒幕,亦不是從大人口中,而是源於我曾有過的一段農耕生活。

21世紀初的中國,GDP擠進了世界前十,大多地區都在以掩耳不及迅雷的速度發展。但遺憾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改革的影響力在海陸豐似乎一直不痛不癢。

小的時候不懂,後來視野寬了些,漸漸納悶起來:明明是廣東唯一的紅色革命老區,明明是擁有西近深港、東朝大海、上倚潮汕這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為何我們的海陸豐,經濟狀況仍舊如此不堪?

而今,涉足了些人,涉足了些事,才終於明白箇中的緣由。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零幾年的我們村,與外界不同,大部分家庭仍是以養殖農耕為生。毫不例外,我們家,也種著小小的幾畝田,養著白白的幾頭豬。

於是乎,十五歲以前的生活,除了學習吃飯,我的其餘時間,大抵或在田裡,或在搗騰豬食。

那時候,我還不曉得如何把羽毛球打好,也不曉得什麼叫截拳道腿法,卻和姐姐們一樣,知道怎麼插秧才能使秧苗存活,知道怎麼握鐮刀才能割稻子割得又快又不傷手。

而那個時候,和老爸、和老媽、和大姐、和二姐,雖然很辛苦,但總算一家子平平安安。

“純阿,淑阿,續阿,稻子熟了,咱們明天去割稻子好不好?”

“嗯……好阿。”

“那我明天早上叫你們。嗯……一天怕是割不完,咱們早點去吧。”

“老爸,是不是還是四點多?”

“嗯,沒事,不用擔心,你們今晚早點睡,明天我叫你們吧。”

“嗯嗯,好。”

第二天凌晨四點多……

“淑,淑阿”

“嗯”(應了一聲便又睡了)

“起來了,淑阿”

“嗯…嗯…嗯…”(斷斷續續地應,最後一聲應了又睡了)

“阿淑,起來了”

……

這段差不多的對話,每年都會出現那麼幾次。當稻穀由綠油油的一片變成金燦燦時,我們便知道,我們又要摸黑去割稻了。而每次叫二姐起床時,那惺忪的睡眼,是叫了應,應了又睡。現在回想起來,滿是心疼。

或許在老爸告訴我們第二天要早早去農作時,有失落感存在,但也只是那麼一瞬間。十幾歲的我們,早已知道老爸老媽的不容易。

但又或許是孩子的天性吧,青春前期的我們,總能在枯燥勞累的農作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休憩方式。

我記得,我特別喜歡踩割稻機,自然,大姐二姐也喜歡,因為在我們眼裡,那玩意,比割稻好玩多了。於是乎,當我們覺得累乏的時候,便蹭上割稻機的坐墊,讓手可以偷得一時閒。

那時候的大姐,已輟學出來,在小叔的小排檔打下手。後來在和大姐的聊天當中,才知道,那時候的她,已深諳家裡的條件,又出於強烈的懂事,才決定出來打工好讓我們這些弟弟妹妹繼續讀書。

而對於二姐,大抵是年紀相仿的緣由,我總是屁顛屁顛地跟在她身後,讀書路上如此,幹農活也是這樣。對二姐的印象,喜歡藏點東西,卻也很勤很懂事。

村子裡的農田大多集中在東邊,那個時候,每片田都有人耕種,有的甚至還苦於農田的不足。

所以每年到了種水稻的時候,東邊的那一大片農田上,就顯得格外地熱鬧。有時候插秧插累了,大人便會和隔壁的也在插秧的鄉鄰嘮嘮家常。而我們小孩,也會時不時地玩玩泥土,以消消倦意。

而插好秧後的一兩個月,東邊的農田就會變得特別地美。一眼望去,田野裡都是滿滿的一片綠油油。我特別喜歡這種景象,每次置身其中,心情總是莫名地好,而當微風陣陣地拂過,更是格外地愜意。

到了六月亦或是十月,稻子熟了,東邊的那片農田就會變成金燦燦。這個時候,東邊就會又一次地熱鬧起來,有的拿著鐮刀割稻,有的踩著割稻機脫粒,有的鋪著“天遮”在曬稻子。

收穫後的稻子,還需要曬上那麼幾天。於是,大巷小巷,便隨處可見那金黃色的稻子。這曬稻子也是一個需要人看的活,你要是一不留神,可能就餵飽了那隔壁的雞母。

我們這裡的稻子是一年兩熟制,所以經常是,收割一次,就得藏著吃半年。於是乎,家裡就有了那種特製的大大的鐵皮米倉。

除了種水稻,那時候,我們家還時不時地會種些花生、番薯和空心菜。那在大樹底下,一家子齊刷刷地、笑呵呵地摘著花生的情景,相信大姐二姐也還歷歷在目吧。

說到番薯,我覺得這是我接觸最多的一種農作物了。因為那個時候,每天都要給豬絞番薯、悶番薯。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學會了最早的一道菜,煎番薯。現在想想,要是有糖再加點進去,便是拔絲地瓜了。

對於那時候的記憶,除了爸媽,更多地是大姐和二姐。不論是幹農活還是買菜做飯,不論是餵豬還是洗衣服洗碗,都有她們的影子。雖然都還只是十幾歲出頭,卻早已能為爸媽分憂。

後來的小妹大了些,也學會了割稻,也會和我們幹些農活,卻還沒來得及學會插秧,我們家便漸漸地不種田了。

但總歸是件好事,當個小小的農民,只是圖個餬口,也並不是那麼地容易。

儘管不能像城市的孩子那般,在那個年紀吹著涼涼的空調,聽著舒舒服服的歌,但農耕的生活也不全盡是苦。它還教會我們不讓自己捱餓的本領,以及從小就有的獨立性。自然,也讓我們明白,窮人家,辛勤地勞作,日子總會一天一天地好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