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麼多年《家有兒女》才明白的道理

看了那麼多年《家有兒女》才明白的道理

隨著《家有兒女初長成》的開播,人們再一次陷入了對原版《家有兒女》的回憶浪潮裡。



在一片暖心的回憶聲中,我卻格外難過。看了三遍《家有兒女》,每次看都會心疼劉星,也會心疼自己。

因為從小成績不好,父母總是對我有偏見,即使是姐姐做錯了,父母也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先罵我一通,就像劉梅對劉星一樣。

為了改變父母對自己的印象,我很努力學習,當我拿著95分的試卷興奮地給爸爸看時,爸爸竟然使勁拍了我一巴掌,然後氣急敗壞地說,是不是又作弊了!

最初的興奮變成了沮喪,繼而是絕望。我看著胳膊上火辣辣的血印子,一下子疼到了心裡。

弗蘭西斯·培根說,真正可怕的,並不是那種人人都難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種深入習俗、盤踞於人心深處的謬誤與偏見。

不幸的是,這種偏見,正在父母身上悄悄蔓延。

看了那麼多年《家有兒女》才明白的道理


1

《家有兒女》裡有一個情節是,劉星在家擦玻璃,激動地等著迎接劉梅對他的表揚。

沒想到劉梅不僅沒表揚他,還訓他:“你以為我不知道你?你不就是想通過擦玻璃逃避寫作業嗎?我還能冤枉了你?我正式通知你,你得不到我的表揚,回屋做作業去!快去!”

媽媽的態度讓劉星瞬間沮喪到極點,他沒想到,媽媽竟然對他有這麼大的偏見。

小雪為了安慰劉星,就假裝和他同時在桌子上睡覺,然後看媽媽的反映。

果然,劉梅立刻把劉星叫醒,大聲嚷嚷道:

“你昨天晚上又玩遊戲機了吧?上網玩電腦了吧?”

可轉頭看到同樣在睡覺的小雪,劉梅第一反應竟是:

“肯定是昨晚複習功課太晚了!快回房間睡,彆著涼了!”

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特別氣憤,也替劉星鳴不平,憑什麼有些孩子就得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父母戴著有色眼鏡差別對待?

同樣看小說,成績好的孩子就是有助於閱讀,成績差的孩子就是不務正業;

同樣出門找朋友,表現好的孩子就是和朋友商量功課,表現差的孩子就是整天只知道玩;

同樣逃課補習班,乖巧的孩子就是確實用不著,調皮的孩子就是貪玩成性;

......

偏見往往是因為不瞭解並止步於不瞭解,要趕走偏見,就別在瞭解之前輕易下判斷。

正如柴靜在一次採訪中所說:偏見來自無知。

因為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式,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根據孩子的表現產生偏見,以為這是為孩子好,幫助孩子成長,卻不知完全是背道而馳。

看了那麼多年《家有兒女》才明白的道理


2

鄰居黃阿姨有兩個兒子,都已結婚生子,小兒子大學畢業,外企上班,待遇豐厚,大兒子初中輟學,工作不穩定,經濟拮据。

黃阿姨跟小兒子親,跟大兒子關係不好,經常吵架。有一次,兩人又吵起來,大兒子的一句話把黃阿姨氣哭,他說:“你本來就沒我這個兒子,只有你小兒子才是你的兒子。”

黃阿姨又傷心又憤怒:我怎麼就養出了你這樣的白眼狼!

在黃阿姨心中,大兒子生下來就是為氣她的,以前不好好學習,逃學、當混混,現在結了婚表面安心了,卻根本還是老樣子,還得她幫著帶孩子、補貼家用,除此之外,他對黃阿姨的態度是要多差有多差。

但這一切並非全都是大兒子的過錯,黃阿姨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小的喜靜,愛待在家裡,大的好動,喜歡出去玩。所以黃阿姨就認定小兒子乖巧懂事,是學習的料,大兒子調皮搗蛋,只知道貪玩。

可是她卻忽視了,正是她先入為主的看法,才使兩個孩子漸漸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楊百翰大學的亞歷克斯·延森博士研究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想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甚至會影響孩子長成什麼樣的人,並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小影響會讓兄弟姐妹變成非常不同的個體。

博士說:“幫助所有的孩子成功,家長需要承認每個孩子的優點,並小心在孩子面前進行的口頭比較。”

遺憾的是,黃阿姨不僅沒在大兒子身上看到一絲優點,還常常毫無顧忌地說:

“你弟弟不僅沒用我一分錢,還常常拿錢給我用。”

“你買給我的衣服太難看了,瞧你弟弟眼光多好。”

“你這本事還想做生意,別痴心妄想了,多和你弟弟學學。”

偏見,就像一把利劍,它會扼殺掉孩子的健康發展,只有正視孩子,擺脫偏見才能讓孩子的未來發展得越來越好。

父母不公平對待的烙印,深深刻在孩子心中,它很容易毀掉孩子的一生,毀掉一個家庭的幸福。

看了那麼多年《家有兒女》才明白的道理


3

在《家有兒女》裡,劉梅的老公夏東海就從來不會偏見地對待劉星,而是對他和小雪小雨一視同仁。

有一回夏東海參加劉星的家長會,被老師劈頭蓋臉一頓批評。夏東海雖然覺得丟臉,但什麼都沒對劉梅說,因為他不想加深劉梅對劉星“闖禍精”的印象。

夏東海並沒有像劉梅一樣翻舊賬數落劉星,更沒有揮起拳頭採取暴力手段,他冷靜地和劉星就事論事,約法三章。

在他心裡,無論劉星成績好壞,他都和其他孩子無異,他一樣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思考的能力,擁有最起碼的尊嚴。

當父母摘下有色眼鏡,用平和的態度和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實現孩子的健康成長。

從小失去母親的戴爾·卡耐基,小時候就被公認為是“淘氣包”。

甚至父親在迎娶他的繼母時,指著他對繼母說:

“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或者做出別的什麼壞事,總之讓你防不勝防。”


9歲的卡耐基從那一刻起就用充滿敵意和挑釁的目光看著繼母。

沒想到繼母卻微笑地走到卡耐基面前,托起他的頭然後看著丈夫說:

“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卡耐基被震懾住了,他沒想到,這個素未謀面的女人竟然沒有用偏見的眼光看他,淚水在卡耐基的眼眶裡不停打轉。

因為繼母的慈愛和善良,讓卡耐基有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後來的他被譽為“成人教育之父”,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愛是擯棄傲慢與偏見之後的曙光,對孩子的善意期待能夠引起“實現語言反應”,無疑,繼母就是卡耐基最後的那道曙光。

看了那麼多年《家有兒女》才明白的道理


4

好的父母是不根據孩子的行為和表現定性孩子,不給孩子貼上“差生”、“壞”等標籤,即使所有人都說孩子不好,也仍用期待的眼光看待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引導。

梭洛說:“放棄偏見永遠不會為時過晚。”

當父母的,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孩子,遇到事情不急著下結論,不著急否定孩子,多俯下身聽孩子的心聲,用心發掘孩子的閃光點,真的很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所賜的禮物,獨一無二,來到世上都有他們獨特的價值。

願每位父母都能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充滿信心地和這個世界相處,永遠熱情洋溢,永遠善良純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