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親近孩子,不如適度疏遠孩子,你認同嗎?

鍾勇180607335


1.三歲之前,無論怎樣親近孩子都不為過。

在嬰兒期,他們會覺得,他們和媽媽是一體的,而且他的一舉一動,都必須被媽媽的眼睛看到,然後自己才存在,如果沒被看到,自己就不存在,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媽媽越與孩子親近,他們的自我發展才更完善,同時也為將來的分離打好基礎,才不會出現分離焦慮。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也反應在最初內在關係模式的形成。也就是說,在嬰兒出生後到六歲以前,父母或者養育者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會內化於孩子的心裡,成年後也會以這種模式與身邊的人建立關係。

2.三歲以後,可以適度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

由於三歲前,孩子與媽媽建立好了二元關係,心中住著一個愛的人,孩子就有了最基本的能量,可以與媽媽分開,去接納三元關係的存在。所以這個階段,媽媽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不僅愛他,還愛爸爸。慢慢孩子會明白這份關係,明白這份愛他不能獨享,而是要分享。孩子就不會霸佔媽媽的愛,關係自然有了合理的空間。



3.構一個平等而相互尊重的關係模式。

特別是在孩子一歲半以後,自我意識開始出現,會拒絕成人的幫助,自己嘗試去做。這時候,養育者就應該支持他,不是阻止他。隨著孩子逐步成長,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幹,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也能做到。隨著他們自我能力的提高,自然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會減弱,你想親近孩子還不一定想要。

孩子在大一點,會處處試著自己拿主意,父母不能用權威立馬去反對,而是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想法,支持他們的行動,做一位開明的父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把他們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在交談。當孩子感受到了尊重與信任,反過來也會尊重和接納父母的建議,形成一種既有自我主張,又有接納他人意見的開放心態,活出真正的自我。一個有真正自我的人,是獨立的。

所以,親子關係中,在最初如果構建出了健康的關係,成年後,父母就不會為孩子過分依賴而苦惱了。祝好!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分享給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巧妙媽育兒


什麼是過度的親近呢?就是分不清彼此,二者幾乎處於融合的狀態,邊界極其模糊。試想一下孩子什麼時候跟父母處於這種狀態中呢?0-6個月大時,那個時候孩子覺得媽媽是自己的一部分,餓了,馬上有吃的;尿了,馬上有人換尿布……孩子處於無所不能的自戀狀態,他甚至認為他用意念就可以控制這個世界。但是隨著孩子認知的發展,他會越來越認識到“自我”的存在,知道自己是獨立於任何人與事物的個體,然後才會慢慢發展出有獨特個性、能夠適應社會的健康的人格。假如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想緊緊的抓著他,不願意放手,孩子幾乎處在與父母融合的狀態中,那他就不會發展出那個獨立的自我,他就不知道此刻的這個人到底是誰。

人格成熟的父母,是會自動的適度遠離孩子的,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彼此之間有交疊,但又有獨立的空間。“父母之愛是唯一指向分離的愛”,我想每個父母的初衷都是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只是有一些無意識的東西在控制著有些父母無法與孩子適度的分離!



靈聽心理


我覺得親子心理距離應隨時間變化而成U型發展最好。(1)嬰兒期0-1歲,是安全感的建立和信任品質養成階段,心理距離最緊密,且以父母主導。父母一定要多擁抱、撫摸、親吻孩子,切忌冷漠和疏離。(2)幼兒期1-3歲,心理距離以父母引導為主,孩子如果提出不合理或父母做不到的要求,父母應選擇拒絕、延遲滿足等方式面對。對用哭鬧要挾父母就範的孩子,要堅持不與理睬,但待孩子終止哭鬧後,一定要及時擁抱、安撫。(3)孩子進入小學後,心理距離要適當拉開,要多給孩子社會化及親近老師和同伴的機會,鼓勵孩子逐步學會獨立處理師生和同伴關係,並承擔責任。(4)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父母要轉換教育者的角色為朋友陪伴的角色,時而在前,時而在後,時而在左右。(5)孩子新家庭誕辰後,親子距離一定退居二線。遇事做到有求再應,不求不應。(6)孩子中年後期,父母老了,親子距離開始逆轉。這時老人對子女的情感依賴逐年增加,但大多羞於明表,多以身體不適為主訴,這時子女一定不要疏忽情感反哺,要多哄哄老人(如捶背、擁抱等)。


徐秦二級心理諮詢師


能根據自己走過的路給予兒女啟發,是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過度的親近孩子,不如適度疏遠孩子”【發現爸爸】有話說!

但凡做一件事,需要明白我們進行選擇的目的是什麼。正如“過度親近孩子,不如適度疏遠孩子”這一觀點,如果沒有其他附加說明,這觀點是明顯有欠周全之處的。

孩子的成長有不同的階段需求和階段特點,優秀的父母是一個懂“進退”的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要應時而動,什麼時候挺身而出,什麼時候退隱其次,什麼時候悄然離開,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所謂“放養”。

例如,在孩子0-2歲,父母需要給予孩子最大程度的親近,讓孩子擁有充分的安全感和愛。

在孩子3-5歲,父母要教會孩子規則意識、社交能力和專注能力,擁有這些能力的孩子更容易自信、積極和熱愛學習。

在孩子6-9歲,就是培養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關鍵階段,其中包括了時間管理、獨立能力、自律能力、興趣培養等等。

在上面這三個階段,需要父母給予孩子密切的留意和引導,這也是父母的教育能發揮最大作用的時期。

當然,親近不代表溺愛,該是孩子力所能及可以獨立做的事情,該遵守的規則,父母還是要有原則地教育孩子。畢竟,溺愛不是對孩子好,而是在折損孩子的未來。

※ 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意義,猶如雕刻之於大理石的分量,【發現爸爸】每天為您的智囊庫添磚加瓦。更多育兒攻略可參閱公眾號:發現爸爸。


發現爸爸


我並不認同過度親近孩子這一說法。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唯一的依靠。而且對於孩子來說,依戀父母是他們的天性所在,而父母是他們最好的導師,如果父母疏遠孩子的話,對孩子的教育會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疏遠孩子並不存在是不是度的問題。想象一下現在不少父母下班之後都在玩手機,那麼他們是否在潛意識潛意識當中就在疏遠孩子呢?

現在的幼兒園都提倡父母能夠多多的陪伴,而孩子多和孩子在家裡做一些親子小遊戲,例如一些DIY的遊戲,讓發揮孩子愛玩創意無限的天性。如果你在進行所謂的適度疏遠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之後他也會適度的疏遠你,你在年老的時候想見到孩子那一想,那裡想是孩子親近你呢?還是孩子適度疏遠你呢?

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唯一的正確的答案就是要親近孩子,而不是所謂的適度疏遠孩子。建議提問人有空的話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多多親近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是非常非常非常依戀父母的,他們巴不得一天24小時依戀著父母。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是這樣想呢?不要讓所謂的適度疏遠孩子這一錯誤的觀念而影響自己與孩子的感情。有痛的話還不如多多的在家裡與孩子做一些DIY的親子游戲,培養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如果你對DIY的親子小遊戲感興趣的話,不妨關注一下我的自媒體號,裡面有很多有趣的親子游戲,希望也會感興趣。


生活來點DIY




咖啡貓來自大陸


親子教育方法是對是錯的判斷標準是,孩子對父母是否有不滿。

如果有,說明教育方法是錯的。

時間久了,孩子就印象父母是不好的,孩子的應對是:

要麼忍著討好父母。

要麼叛逆頂撞父母。

要麼內向冷漠父母。

要麼沒有情感反應被動服從父母。

要麼以上幾種情況交替出現。

這是孩子幸福人生的殺手。


婚姻家庭心理通


不認同!孩子依賴父母的時間,最多十年。如果在這十年裡給孩子完整的愛(不是溺愛),可以讓孩子在接下去的時間裡,更加自信!因為孩子知道無論他怎麼樣(前提是不作奸犯科),父母永遠都會愛他支持他相信他!有著滿滿的愛,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更努力。

幹嘛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疏遠孩子呢?孩子遲早要遠走高飛啊!


一同成長


對待孩子分親近和疏遠幹嘛呢?就正常對待孩子就行,對孩子好比什麼都強,不要考慮哪種方式對孩子好!都好,只要你內心裡是想對孩子好就行!


我是郭家林


低幼兒粘人不僅不是壞習慣,適當粘人的寶寶直接有利於將來的溝通和交流!不僅可以促使幼兒找到滿足感,而且還可以幫助幼兒享受愉悅感,所以這段時間的寶寶最好自己帶。平時寶媽不要一個人帶孩子,這樣會導致孩子過度依賴一個人,孩子的爸爸也應當多花時間陪著孩子,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