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遼寧艦會拆掉12具重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大國武器大觀


對於航空母艦上裝備巡洋艦的火力,這種事美國人也幹過,不過是在二戰以前,象美軍的列克星頓,約克城這些航母在最初設計的時候都是裝備有10門左右的203艦炮,這些艦炮就安裝在航母艦島附近的位置。但是這些艦炮在後來的改裝中被拆掉了,當時拆掉的原因是這些艦炮的氣浪對於飛行甲板上的飛機極具毀滅性,如果使用這些艦炮,飛行甲板上就不能有飛機。

美國的航母經過百年的發展,它的各種設計思想已經非常成熟,對於機械製品的改進都是要經過上一代產品經驗總結才能比較妥善,從零開始的第一代產品最好的結果就是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經過早期的探索,美國人開始把航母定位在了大甲板,輕武裝,用艦載機作為主要的武器。

而蘇聯的航母自己開始探索的時候,就是那艘德國的齊柏林號,那艘也是和當時美國的想法是一樣的,把航母當作偵察巡洋艦使用,除了飛機還有不少的艦炮。具體到了蘇聯的航母,蘇聯沒有象美國海軍那樣有航母戰鬥群,蘇聯海軍受制於蘇聯的造艦水平,大船不多,所以以單艦在大洋中活動的機會比較多,所以蘇軍非常強調單艦作戰能力,蘇軍的艦船的單艦火力都要強於同樣噸位的美國海軍艦艇。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七十八十年代,隨著蘇聯海軍艦艇數量的增多,同時噸位也開始加大,蘇聯海軍也開始組成航母編隊,但是這時候,蘇聯海軍的航母編隊還是要小於美國的航母編隊,何況當時航母的艦載機雅克38這種東西,只相當於海鷂,有的性能上還不如海鷂,英國有美國航母可以依託,蘇聯可沒有,當時幾艘基輔級航母如果真的在大洋決戰中和美國航母對陣,蘇聯航母會死的比馬里亞納海戰中的日本機動艦隊還難看,為了不那麼難看,給航母裝上一定的反艦火力就成了必然選擇。從基輔到瓦良格都是這種設計思路,不過到了象瓦良格和庫茲涅佐夫的時候,蘇聯海軍的航母編隊已經初見規模,不用在用航母幹巡洋艦的活,蘇聯的航母已經開始減少自身的武器配置,開始向美式航母風格靠攏,在下一艘航母上已經是把重型反艦導彈取消掉了,不過這艘只存在於設想的航母永遠只是設想了。

中國趕到瓦良格的時候,這個船殼上邊本身也沒有重型反艦導彈,而且中國有很多的武器思路是和美國人跟接軌的,對於航母來說,就是用艦載機作為主要的作戰武器,航母上的武器主要是各種點自衛武器,如防空反潛等任務,都交給編隊其他軍艦去執行,所以重型反艦導彈的發射井肯定是要拆掉,留下的地方幹別的使,不知道是不是用來擴大機庫或者用來做什麼別的用途。

況且,當瓦良格變成遼寧的期間,中國明智的限定了當時中國海軍就是要保衛中國的領海,也就是說,遼寧的作戰區域不是全球大洋,就是家門口的護城河,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航母可以得到岸基飛機的有力支援,對於單艦的作戰能力要求並不是那麼高。而且包括前4到5艘的國產航母都是一種科研訓練艦,在這些航母上邊會試驗各種系統,遼寧號航母首先是實驗了滑躍甲板和攔阻索等,第二艘是看看國產的材料動力系統能不能滿足要求,下一艘有可能是實驗常規動力電磁彈射系統,再下一艘才可能是核動力什麼的,應該說這樣的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


有痰


中國現在有兩艘航母,一艘是從烏克蘭買來的遼寧艦,另一艘國產航母還在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強的航母就是美俄航母,對於中國航母來說,到底是要學習美航母還是俄航母呢?兩者差距很大,最近,遼寧艦大修就給出了答案。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遼寧號航母接受大修大改,不但對艦橋艦島進行了“切割整容”,而且還對遼寧艦上的火力部署做了大規模的清除,268個導彈位全部都被造船廠的工人們拆掉了,例如甲板上的12枚“花崗岩”SS-N-19反艦導彈,甲板外側的SA-N-9垂髮系統,這兩個導彈部署位置就已經能裝彈192枚。

對此俄羅斯專家表示不解,稱這樣做會削弱遼寧艦的反艦和防空能力,讓6萬噸的航母變成活靶子。

不得不說毛子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紀的大炮鉅艦的時代,認為航母+超音速反艦導彈就天下無敵了,如若保留“花崗岩”導彈系統,全部艦首都被佔據,裝載戰機的數量就少之又少了。

例如美國的一艘航母上有82架,甚至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規範載機大約為90架,但是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簡稱庫艦)上僅僅只裝41架艦載機,而現代化海戰是以奪取制空權為主要目標,航母主要的進攻手段就是艦載機,導彈必須得為艦載機讓位。

不過也不怪俄羅斯思維老舊,其航母設計也是考慮到其國情,毛子從太平洋的海參崴出門,當面就會撞上日本海上自衛隊和美國第七艦隊,甚至還包括韓國海軍菜。從波羅的海出門也很悲催,沿路一堆虎視眈眈的北約國家,黑海艦隊不談,被關在澡盆裡的艦隊,所以毛子的航母一出門就得自備戰鬥機,這也是有如此多導彈位的原因。

拆了導彈之後,遼寧艦載機對比庫艦也不會減少,裝載20至30架殲15,外加十幾架各類保障飛機沒有問題,但離美航母還是有段距離。


武器跟蹤狂人


當然是因為沒用啦!原本的12具反艦導彈發射器並不是我們國家加裝的,而是涅瓦設計局在原本設計的時候給安上去的!而之所以安裝反艦導彈,那是因為俄羅斯對於航母這種兵器,在理念上與世界各國有所不同。


庫茲涅佐夫型航母之所以加裝垂髮裝置主要還是因為蘇聯的戰略需求問題。當時蘇聯最擔心的就是美國的核彈,它的海軍並不像美國那樣以攻擊為主,防範美國的核攻擊才是其主要職業。所以蘇聯對於庫茲涅佐夫型航母的定義其實並非航母這種純攻擊性武器,而是載機巡洋艦。也就是說艦載機並非是這艘戰艦的主要武裝力量,艦體本身的火力才是這款戰艦的優先考慮,所以才會有了在航母上加裝反艦導彈這種奇葩設定。
而對於我國來說,蘇聯時期的這個理念就有些錯位,建設藍水海軍是我們幾代人


的夢想,走向遠洋才是未來航母發展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們需要的則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再加上未來我國航母編隊有055這種艦隊防空主力做屏障,航母本身也並不需要太大的火力去個敵軍戰艦死磕,拆掉那些反艦導彈也就理所當然了。
當然了,我國的航母上也不是一枚導彈都沒有,些許對空攔截導彈還是安裝了的,這個不止我們,老美的船上也有。作為航母最有力的防護手段,攔截導彈才是一艘航母真正需要的導彈類型。


飛豬漲姿勢


遼寧艦的前身是蘇聯海軍完工大半的“瓦良格”號,蘇聯解體後,無力再發展航母,所以這艘航母的建造工程隨後也終止了。我國的企業於1998年購買了“瓦良格”號,2002年拖至大連,2005年開始改裝。



當時“瓦良格”號從黑海造船廠抵達我國的時候,只是一副空殼子,除了保存還算完好的船體,剩下的只有幾臺主機;其餘的配套電子設備在出售前就已經遭到破壞和拆除了,俄羅斯宣稱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核心機密洩露。


和俄羅斯海軍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一樣,“瓦良格”號上原來也預留了12單元SS-N-19反艦導彈垂直髮射裝置,不過我國在改裝的過程中,並沒有保留這個系統。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拆除這套重型反艦導彈的裝置呢?



蘇聯在航母上配置重型反艦導彈是出於冷戰思維的考慮,當時“瓦良格”號配置的武器規格還包括 24聯裝SA-N-9防空導彈垂髮裝置、8座“慄樹”彈炮合一近防系統、6座AK-630近防炮、2座RBU-12000深彈發射器。


從上述中可以看到,蘇聯海軍設計的航母均具有一定的“巡洋艦”風格;比如60年代蘇聯發展的“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其定義就叫“載機反潛巡洋艦”,直到後來的“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還沿用這一風格,當然這種風格放在今天已經顯得落伍了。


我國在改裝“瓦良格”號時已經明確,要走潮流的編隊作戰與依靠艦載機的思路,而不是復刻蘇聯這種強調單艦全面作戰能力的路線,所以對於“瓦良格”號上原有的反艦導彈艙佈局設計進行了修改,將之改裝成艇員艙室與儲物室,這樣既擴大了艦上的休息室,同時也能提高航母的自持力。


梁無咎


這還真不是我們拆的,只不過是封閉了而已。

遼寧號的圖片太多了吧,W君這邊就不放了,放點原汁原味的。

要說真心話,W君其實還很喜歡庫茲涅佐夫元帥級的設計的。

畢竟,這12具反艦導彈的發射裝置在航母上並不佔太大地方。


中國當年實際上也向了發出邀約希望購買P-700反艦導彈,但是這筆買賣最終沒有談成。所以遼寧艦上的那12個導彈發射井是空的,而且也沒有希望繼續裝彈就給封閉了。


那麼我們回頭看看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上的發射井吧——眼饞一下。

這是庫茲涅佐夫元帥號的平兩視圖,在滑躍甲板中段,我們能看到一堆黑色的小方塊,這個位置就是導彈發射井了。本身並沒有佔航母太大的空間。

在庫茲涅佐夫元帥級別之前的蘇聯航母叫基輔級,採用直通甲板設計,現在通常的滑躍甲板位置就是巡洋艦的配置,裝有8個導彈發射器和艦炮防空導彈等一系列的巡洋艦武器。所以基輔級航母的最恰當的稱呼叫做載機巡洋艦。 但其載機雅克38由於需要垂直起降因此腿短的可憐,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於是在庫茲涅佐夫元帥級上就改用了傾斜甲板佈局和滑躍式起飛的方式。


但毛子總是有火力缺乏恐懼症的。於是就將水平安放的導彈發射器改成了垂直髮射了,將發射井放在了滑躍甲板中段。

發射井打開就是上圖的樣子。唯一的不足(而且就是這麼一點點不足)就是發射導彈期間會影響飛機起飛。


庫茲涅佐夫元帥號發射P700導彈的樣子。這12枚導彈一般的情況下是需要齊射的,會形成一個導彈群向敵方的航母戰鬥群飛去。在集群控制下分別攻擊航母和其周圍遊弋的其他大型軍艦。每枚導彈攜帶750公斤重的戰鬥部,基本上對航母就是一發重傷。更何況是12枚齊射呢。


6.8噸一枚的P-700,多帥啊!


最新的消息是俄羅斯起初要對自己的庫茲涅佐夫元帥號進行改進,也計劃封閉垂直導彈發射井,但後來思來想去的,直接給發射井進行了升級,使之可以發射更先進的紅石和俱樂部兩種反艦導彈。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連導彈一起買來,所以只好封閉了。一聲“可惜”難解眼饞之情。


軍武數據庫


首先澄清一下這個準確的名詞應該是發射井不是發射器,1143.5航母上的前型級1143.3“Kiev”上前甲板整的那一大堆東西才能叫反艦導彈發射器,1143.5安裝反艦導彈的是12個傾斜式的發射井,位於起飛甲板中前部,每個發射井可以裝填1枚P-700“花崗岩”(北約代號為SS-N-19“海難/艦毀”)巨型反艦導彈,該型反艦導彈發射重量為7.5噸,幾乎比米格-21還要重,可以攜帶1噸重的巨型半穿甲高爆彈頭,在冷戰中後期可謂是蘇聯紅海軍為了突破美軍航母戰鬥群的防禦而打造出的又一神兵利器。

至於為何1143.5級的“瓦良格”號被拉到中國後並未使用這12個發射裝置,主要原因也並不複雜。一是俄國並未向我國轉讓P系列巨型反艦導彈的技術——這個不難理解,在紅海軍的作戰序列裡,那個什麼3M86、Kh-61其實都是敲敲邊鼓的角色,Kh-35這種貨色更是跟小手槍沒什麼區別,紅海軍向美軍航母發起的全力一擊,主力靠的全是P-700、P-1000、P-1200這種射程遠、重量大、威力強的巨型反艦導彈。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怎麼可能拿出來隨便賣呢?當年,有傳言說烏克蘭準備將僅有的一艘“光榮”級巡洋艦“烏克蘭號”轉讓給我國時,還打算連帶轉讓P-1000反艦導彈的技術,結果被俄國方面及時喝止了。搞不到P-700的技術,就算我們有心為它配套反艦導彈也沒得配啊,難道配套YJ-8這種短腿貨?

二是中、俄兩軍對於航母戰鬥群地位與使用原則的不同,俄國海軍對於航空母艦的使用原則在冷戰時期是作為前出艦隊的伴隨防空力量而存在的,主要任務是使用艦載機在艦隊外圍構建防空網,攔截蜂擁而來攻擊蘇聯艦隊的美軍F/A-18A、A-6攻擊機等艦載機,為艦隊逼近美軍航母、在防禦圈外圍發動反艦導彈齊射創造機會,最後一擊靠的是各艦齊射的反艦導彈。在這種情況下要創造足夠的火力密度與突防強度,參戰的每艘戰艦最好都攜帶反艦導彈,航空母艦自然也不例外;而中國海軍對於航空母艦的使用觀點更類似於美國海軍,即將航空母艦視為Task Force的核心艦隻,通過承擔多元化的任務(戰鬥巡邏、對地攻擊、反艦攻擊等)來確保T-F作為移動的海上打擊基地存在,並掌握這一海區的制海權以確保己方力量可以自由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艦載航空兵的出動效率、任務強度、任務廣度全面壓倒了單一的反艦攻擊的需求,而1143.3航母的導彈發射井在發射時與發射後都嚴重影響艦載機的放飛作業(發射準備時間較長,發射後尾焰對甲板燒蝕嚴重),兩相取捨的結果就是我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改裝時徹底捨棄了這一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CV-16、CV-17兩艘航空母艦儘管沒有如1143.3型航母一樣在飛行甲板前部安裝導彈發射井,但是對於這一閒置出來的區域,我軍似乎也未能做出其它安排,傳言說我國的造船企業將其同機庫區域打通後用於擴大艦載機的停放面積的傳言是不屬實的,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閒置區域有可能作為備品航材庫,儲備油水艙室存在,也有可能就是一個空艙室。


軍武次位面


遼寧艦前身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製造的1143.5重型海上作戰平臺項目,與西方的航空母艦不一樣,原蘇聯海軍的航母事實上是重型載艦巡洋艦,可脫離護航艦艇掩護,獨立遂行海上各種作戰任務。

艦上除了配備垂直起降的雅克141艦載戰鬥機、反潛直升機、搜索警戒直升機以外,還有大量的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反潛魚雷、反潛火箭、大口艦艦炮、小口徑近防炮等各類武器裝備,具備強大的防空制海反潛以及對陸上目標攻擊的能力。

國內引進尚未完工的瓦良格號,純碎是為了改造成航空母艦,因為國內無法研製和獲得垂直起降的艦載戰鬥機,蒸汽彈射包括電磁彈射技術又未曾掌握,所以只能將此艦改造成滑躍起飛的航母。

瓦良格號在艦艏的飛行甲板下方裝有1座12單元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內置12枚最大射程可達550公里專門用來反航母的花崗岩反艦導彈。

儘管花崗岩反艦導彈威力巨大,僅需一發就能使航母失去戰鬥力,但此彈位於艦載機起飛的跑道線上,發射反艦導彈時,艦載機起飛作業必須臨時中斷。

但國內在改造時,卻拆掉了威力巨大的花剛巖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原因其實很簡單,國內海軍不似前蘇聯海軍將航母當作重型載機巡洋艦來使用,強調單艦的反艦防空反潛作戰能力,而是與西方海軍一樣,非常重視航母艦載機的戰鬥力,至於反艦防空反潛,那是護航艦艇和艦載機的作戰任務,而不是航母的使命。

畢竟12單元的花剛巖反艦導彈發射裝置,佔據了巨大的飛行甲板,戰時不利艦載戰鬥機的起降作業,甚至貽誤戰機,對強調艦載機攻擊能力的當下,發射反艦導彈時,必須停止艦載機的作業,是無法令國內海軍接受的。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對本文有不同意見,歡迎參與討論。



國平軍史


我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正在以我國海軍訓練艦的身份為海軍培養並且輸送人才。僅僅30年的事件,遼寧號從黑海畔殘破的造船廠的廢鐵變成了一個國家耀眼的明星,中間不但是付出了人力物力去將它修復,更是為了讓它更像航母而改動了與原版誤差的數據。遼寧號的前身是1134.5級重型載機巡洋艦瓦良格號。之所以叫做重型載機巡洋艦是赫魯曉夫時期航母無用論思想的影響。而把遼寧艦從重型載機巡洋艦變為航母,它付出了許多的代價,其中一項便是把超高戰力的導彈發射器拆除。

與大部分人的印象不同。遼寧號並不是如同美國航母一般是個純粹像母雞一樣放飛小雞的平臺,與其說遼寧艦是母艦,不如說是公艦——遼寧號的前甲板上有12具重型導彈發射器,可以發射置美國航母於死地的重型導彈。如此利器,為何要拆掉呢?遼寧艦拆掉髮射器以後由於空間編排問題,原有的發射器位置只能封死,無法被開闢成新的機庫,對於戰鬥力是一種提升。此外,將沒必要的功能清理出艦載機滑跑跑道無疑對甲板的健康程度是有利的。

至於蘇聯人為何要在航空母艦上安裝發射架,據說有兩種考慮:一,即掩人耳目,指航母為載機巡洋艦以避免老古板上級們的責罵。二,將一切水面發射平臺擁有發射重型反艦導彈的能力,從而給飽和攻擊的實現加一分力。


紫龍防務觀察


首先明確一下,“遼寧艦”做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次級艦,在性能配置上兩者基本一至,根據公開資料,“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資料更豐富,我們進行對比分析。

上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蘇聯赫魯曉夫時代所提倡的“導彈萬能論”,主要基於導彈的高效費比,難於攔截、威力大、相較於飛機既經濟又划算。同期,蘇聯大力發展潛艇,以不對稱方式對陣美國(古巴危機時一敗塗地),而航母只是做為潛艇的掩護力量存在。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蘇聯早期各型航母名稱都冠以“載機巡洋艦”,艦體佈局雜亂,大量裝備反艦、防空武器,只能起降垂直短距飛機。

“新羅西斯克”號載機巡洋艦。

“巴庫”號載機巡洋艦。

“基輔”級重型載機巡洋艦。

這是小編在天津“基輔”航母上拍的,甲板上載機確實太少,艦頭部分如上圖所示,都是武器裝備,佔用大量空間。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是蘇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第三代),設計艦載機為4-50架,裝備12枚反艦導彈,由早期的“玄武岩”改為“花岡巖”。相對於西方航母來說,裝備大量反艦、防空系統,自身防禦火力極強,但是擠佔了大量艦體空間,在強調體系對抗時代,整體性能反而下降。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發射P700反艦導彈,這麼大動靜,一時半會很難再起飛戰機。

導彈發射瞬間

這是小編在天津“基輔”級航母拍的“玄武岩反艦導彈”(SS-N-12),看個頭就知道會佔用大量空間。

花崗岩反艦導彈P700

做為引進的同級“遼寧艦”,中國軍工人員在吸收各國航母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改裝,艦體更為整潔,艦內空間更大,可以增大載機容量,並且提高載機起降效率。


河東三叔


人站在“花崗岩”反艦導彈的發射井旁邊,映襯出該導彈系統之龐大!

蘇/俄航母安裝大型反艦導彈和其它重型武器是有傳統的,早在第一型通直甲板的“基輔級”上就安裝“重巡洋艦”等級的重型反艦導彈、遠程防空導彈……這主要還是蘇聯海軍的作戰思想所致,蘇聯海軍沒有類似美國海軍那樣的大型航空母艦,而且艦載機質量上也很差,從“雅克–38”垂直戰鬥機入役之後這種差距仍然沒有縮小,正是由於自己對艦載機沒有多少信心,蘇聯海軍要求“基輔級”也要安裝重型反艦導彈,也就是說:艦載機不行,還有射程超過500㎞的反艦導彈,也能威懾到美軍航母和其它大型水面艦艇!突出的是單艦作戰能力,即便是沒有其他戰艦護航也能單獨完成任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12個發射井的位置的確不好!雖然也在停機區之外,不影響戰機的停放空間,但是它們就佈置在“滑越起飛區”中心線上…就算飛機起飛時頂蓋關閉,也會給蘇33等戰機飛行員起飛造成心理壓力,一旦飛機起飛時偏離“滑越線”壓到“井蓋”上有可能出重大事故的!

到了“庫茲涅佐夫級”這種作戰思想與設計被延續下來,包括它的姊妹艦“瓦良格”。但是“瓦良格”離開窮家抵達我國後,我軍將它續建成“遼寧艦”時摒棄了這一笨重的武器系統!原因是我軍不需要!蘇/航母作戰思想與現代航母作戰理念格格不入,現代航母作戰仍然是以“美式航母編隊”為標準,講究的是群體作戰,而非單打獨鬥,要發揮編隊整體優勢!航母雖然僅有一些近程防禦武器,但是它的進攻武器就是艦載機,而且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艦載機越來越先進,機上所攜帶的精確制導彈藥的打擊效能已經讓人有些不可思議了…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求航母自身攜帶重型反艦導彈去攻擊目標,顯然是在走“邪路”!

這種航母發射重型反艦導彈的情景只能在“庫茲涅佐夫號”上可以看見。
“基洛夫級”核巡洋艦也在發射“花崗岩”,外形讓人浮想聯翩😂

其實,由於是頭部有進氣道,怕有異物進去,在頭椎是加了一個帽罩罷了。



等導彈點火升空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這個頭椎罩就被拋投掉了。

“花崗岩”這種超大型導彈是蘇/俄獨有的武器,重量大(戰鬥部也大)、射程遠、超音速飛行,對1980年代的美軍航母編隊是重大的威脅,但是到了1990年代末特別是21世紀後,它已經成為一種落後的武器了!原因是“花崗岩”發射之後採用高彈道飛行(萬米高空),只是在末端幾十公里才下降該度“砸向”目標艦,也正是由於這種“高彈道”飛行給了“宙斯盾”非常從容的跟蹤、測算、發射“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去攔截。就這種基本不能變軌的落後武器我軍怎麼可能看上眼?而且,這種蘇/俄獨有的武器,不但要購買導彈,整套的跟蹤、火控系統都要購買!這錢花的不值得呀!

“遼寧艦”艦艏,前面兩架殲15中間站著那位引導員的位置,就是以前“花崗岩”的垂直髮射井。

武器裝備的自行生產或者外購,都要以適合自己的建軍思想和使用原則為準,特別是外購裝備,仍然要以消化吸收外購武器的設計經驗為主!而不是不管適合與否他有我也要有,以最先進的設計理念和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吸收好的摒棄落後的,才是正確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