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探源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世人皆知,然重陽節起源於何朝何代,何時又有了“重陽”之名,世人卻不甚了了,又因眾說紛紜,故探源之。

古人之陰陽觀,至少在倉頡造字前就已形成。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傳說伏羲造八卦,八卦分陰陽,太極圖又稱陰陽圖。在文字發明前很早就有語言及符號,其順序是先有語言,再有符號、圖形,後有文字。文字以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周易》以九為老陽(太陽)七為少陽,以六為老陰(太陰)八為少陰。為什麼六是老陰而八是少陰?說法有二。一說是“乾”體有三畫、“坤”體有六畫,陽得兼陰而陰不得兼陽;二說是《周易》為變者佔,變化大者為老陰、老陽,六、九為揲蓍之數。

古人稱陽者為天陰者為地,所以古又將天稱為“重陽”。屈原《遠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東漢文學家、天文學家張衡《西京賦》:“消霧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澄。”《楚辭注》解釋:“上為陽,清又為陽,故曰重陽。”至少在東漢之前,“重陽”是天的意思,更指晴朗、清澄的天空。

2

“重陽”作為節日之名,最早見於《西京雜記》:“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西京雜記》傳言為西漢末期經文家劉歆所著,東晉葛洪輯抄。關於本書的作者,《隋書·經籍志》未曾著錄,而新舊唐書均著錄為東晉葛洪著。這是因為六卷本之末有葛洪跋文一篇。跋文言:“洪家世有劉子駿《漢書》一百卷,無首尾題目,但以甲乙丙丁紀其卷數。先父傳之。歆欲撰《漢書》編錄漢事,未得締構而亡,故書無宗本,止雜記而已,失前後之次, 無事類之辨。後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終癸為十帙,帙十卷,合為百卷。洪傢俱有其書,試以此記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小有異同耳。並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今抄出為二卷,名曰《西京雜記》,以裨《漢書》之闕。”該書真正作者是誰至今還未有定論。

唐朝以前其他文獻皆稱之為“(九月)九日”節,或“重九”節。如三國時期魏文帝《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陶淵明還有一首寫“重九”節的詩,名曰《己酉歲九月九日》,兩首詩中均未提及“重陽”一詞。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此宋指南北朝宋。南陳江總有《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心逐南雲逝,心隨北雁來。故園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即使唐朝將此民間節日定為全國節日,唐朝詩人亦多稱其為“九日”節。如:王勃《蜀中九日》;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趙彥昭《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王之渙《九日送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九日》《宣州九日聞崔四待御與宇文太守遊敬亭餘時登》《九日龍山歌》《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九月十日即事》;杜甫《九日五首》《九日寄岑參》《九日藍田崔氏莊》;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李泌《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唐朝詩人中,孟浩然最早提到重陽節,但並未以“重陽”作詩名。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詩云:“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過故人莊》又云:“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以唐朝詩人詩文名稱多以“九日”為題可知,“九日”節是傳統名稱,至唐朝中晚期逐漸被改稱“重陽”節。

“重陽”成為節日名稱後,就很少代指天(空)了。

3

古人喜陽數,古文中陽數一三五七九出現次數遠多於陰數二四六八,重陽數之日俱為節日,如正月初一為元旦節、三月三為上巳節、五月五為端五節、七月七為七夕節、九月九為重九節,而二月二、四月四、六月六、八月八俱無節日。民間稱二月二“龍抬頭”,有人據此稱二月二為“春龍節”或“春耕節”,此說毫無道理,未見二月二有春耕者!

九月九秋遊節與三月三春遊節相對、並提,其起源來自遠古祭祀之風,是所有節日中起源最早的。《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至少在周朝以前,古代君王就有四時之郊祭,主要是祭祀天地。古時君王舉行四時大祭,百姓必前去圍觀,春秋兩季觀眾最多。春祭、秋祀時前去參觀的老百姓自然也將君王祭祀之日視作民間遊玩之日,至漢朝時發展為民間的春祭、秋祀以及春遊、秋遊。民間將這兩個節日選定吉日,定為三月三和九月九。

古人又將祭日稱為禊日(禊事活動之日),如王羲之《蘭亭集序》稱“修禊事也”。民間祭事活動的目的祓除不祥,而百姓均信奉香草植物能祛邪辟惡,屈原時代就有佩帶香草的習俗。春祭多在水邊,秋祭多在山邊,故重九又有登高之俗。山上盛產茱萸這種濃香植物,重九節佩帶茱萸,如同端五節插香蒿。

至於為什麼佩茱萸而不佩菊花?一是因為菊花並沒有茱萸那麼濃烈的香氣,不足以被祛邪辟;二是漢朝以前菊花尚未普遍栽培,多為野生。菊花作為觀賞植物傳到日本,有記載的年代是公元八世紀前後,如今成為日本人最敬重之花、皇室之花。菊花與刀是日本貴族的象徵。

重九節亦祈求長壽。九為老陽之數,又與久諧音,如魏文帝所言“宜於長久”。古帝王皆欲萬歲、長生,百姓亦欲長壽,故民間喜愛這個節日,有飲宴求壽之俗。菊花酒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保健酒”。

2018.10.17重陽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