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10点,生态环境部召开2018年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向大家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有关工作,并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来自境内外的40余家媒体记者来到发布会现场。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首先向媒体们通报了生态环境部近期重点工作进展。
01
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部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已组建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将陆续对山西、辽宁、吉林、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省份开展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进驻工作。
02
水源地环境整治任务已完成8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各地持续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需要完成整治的6251个水源地问题中,517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完成比例83%,达到序时进度的要求。
03
南沙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全面建成
为全面反映南海地区空气质量状况,提升南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服务南海地区国家和民众,通过几年的努力,南沙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已全面建成,具备PM2.5、PM10、SO2、NO2、CO和O3等6项常规指标,CO2和CH4等2项温室气体指标,颗粒物组分(黑炭)以及气象五参数和能见度,共15项指标监测能力,标志着南海地区大气环境综合监测迈出坚实的一步。
04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召开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8年年会将于11月1-3日在北京举办,年会主题是“创新引领绿色新时代”。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有关情况。
他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发布会上媒体问答
关键词一:机构改革
人民日报
机构改革后,应对气候变化职能由国家发改委调整到生态环境部,是否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
李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这次机构改革把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到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这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他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和长远,从来都不是某一个部委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需要地方积极落实,需要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二:应对气候变化
光明日报
中国今后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着力点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高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始终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各国合作应对的重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我们需要持续推进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侯治理体系。过去很长时间当中,中国在推动这样一项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下一步,我们仍然要继续和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这个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强化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信心,推动各国一起朝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方向不断前进。
同时,在国内方面,要进一步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落实我们到2030年的目标,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相关工作,包括进一步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
关键词三:IPCC报告
中新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评估全球温度升高1.5摄氏度与2摄氏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减排路径,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个报告?
李高
这个报告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决定的授权开展的。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科学家也积极参与,很多中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在报告中有所体现。
报告指出,当前全球平均温度相比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已经上升了1度,很可能在2030—2052年之间达到温升1.5度。这个结论向全球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提醒各国要坚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信心和决心,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关键词四:气候大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第24次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波兰举行,对《巴黎协定》细则进行审议。中国对于大会结果有何期望?
李高
这次大会对于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信心和决心,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巴黎协定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在各国领导人推动下达成的。习近平主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体现了世界领导人风范。
今年卡托维兹会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的任务,对中国来讲,我们非常期待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卡托维兹会议取得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使巴黎协定能够在2020年后得到实施。
关键词五:消耗臭氧层物质专项执法检查
中国日报
生态环境部消耗臭氧层物质专项执法检查最新进展如何?发现和处理了哪些问题?
刘友宾
自从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我部及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始终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消耗臭氧层物质(ODS)违法生产、使用和销售行为,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这个态度是一贯的。2010年至2018年上半年,全国查处非法生产ODS案件24起,非法使用ODS案件44起,非法销售ODS案件5起。2018年8月,我部组织全国各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消耗臭氧层物质专项执法检查。
此次专项执法检查一方面从源头端入手,广泛收集信息,查找非法生产线索,捣毁了位于辽宁省、河南省的2家非法生产三氯一氟甲烷(CFC-11)窝点,现场查获各类生产原料177.6吨、非法生产的CFC-11 29.9吨。
关键词六:污染物协同治理
中国青年报
今年两会上,李干杰部长表示,生态环境部职能调整打通了CO和CO2。请问在污染物控制和节能减排协同治理方面,生态环境部有哪些举措?
李高
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一项核心任务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来源是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的消费也是导致大气污染最主要的来源。我们做过相关测算,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会相应的减少3.2公斤的二氧化硫和2.8公斤的氮氧化物排放,所以我国超额实现碳强度下降目标也是为大气污染治理作出了贡献。
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转入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为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统筹、协同、增效提供了机制体制保障。
关键词七: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路透社
近日出台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但去年要求是下降15%,今年的目标是否太过宽松?
刘友宾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对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下降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减少天数”提出目标任务,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应该说,这个目标的设定是实事求是的,是根据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而确定的,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有关方面和地方反复研究,认为今年这个目标设定降低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是对方案的误读。
关键词八:碳排放交易
经济观察报
去年12月,我国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但有媒体称,目前碳市场仍没有完成一笔交易,没有实质性进展,请问存在哪些问题?
李高
早在2011年,我们在北京等7个省市启动了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但实际交易是在2013年6月以后陆续开展的,存在一定时间差,也就是说碳市场的工作需要一段时间作相关工作准备。
去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我们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正式启动。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推进完善全国碳市场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在完成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建设好基础设施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对整个系统和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检验,我们才会过渡到实际交易。
关键词九:汾渭平原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
北京晚报
近日《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印发,该方案有哪些特点?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的针对性在哪里?
刘友宾
近年来,汾渭平原三省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汾渭平原攻坚行动方案提出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4%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左右。
汾渭平原攻坚行动方案充分借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的经验,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调整优化产业、能源等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方案,以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行了部署。
关键词十:煤炭消费管控
华夏时报
有外媒报道称,当前中国的煤电装机容量依然在增多,煤矿生产量也在增加,请问这是否会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上增加压力?
李高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措施。在过去的很多年当中,中国努力采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从2005—2017年出现非常大的下降,从占72%下降到60%,这对很多国家来讲是难以想象的,显示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煤炭消费的决心和措施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结构调整都是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即便有一些反复也是正常的,就像经济发展当中的波动一样。我们的总体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没有任何变化,会进一步强化对煤炭消费的管控,进一步把政策的重心集中到更好地发展非化石能源上来。
关键词十一:黑臭水体治理
第一财经日报
近期,石家庄某地填埋黑臭水体,以及江苏扬中等个别地方反复用清水冲洗河道,走捷径治理黑臭水体的做法,引发不少关注。请问生态环境部对此有何评价?
刘友宾
黑臭水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短板,导致城市的污水和垃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污染了河流。我们一贯主张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坚持标本兼治,解决黑臭水体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黑臭水体治理长治久清。
一些城市因为历史原因,水体面积逐年减少,普遍缺乏生态空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一定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广的视野,不是仅仅治理好几处黑臭水体就完了,应该让城市有更多鸟语花香的生态空间,给人民群众更多的美好家园感、环境幸福感。
关键词十二:二氧化碳排放量
封面新闻
有外媒指责中国,说中国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何评价此种说法?
李高
当今的气候变化是由于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发达国家对于造成气候变化是最大的责任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中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衡量人均排放或历史累积的人均排放,我们要远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量的约30%,为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采取了坚决、有效、有力的措施,我们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全球最多的,所以只要本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end-
閱讀更多 生態環境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