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降價未遂」並不是好事,爲房價背書可能適得其反

橫盤期越長,奇葩事越多。

合肥的一家開發商想降價賣房子,結果被懟回去了。

從2017年開始,調控開始引入了“限價”,房企在申請預售證時報備的價格,必須符合調控的基調,有根紅線,不能超過這個價。彼時,房企想要調價,不能往上調,但還是可以往下調。事實上,目前已經有很多樓盤的實際開盤價低於備案價。

當然,這次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降價未遂。雖然到目前為止,合肥當地都沒有證實,但基本已可以確定。

開發商是做生意的,如果大量的開發商都有這個魄力,搞這麼大幅度的降價,那麼這個市場早就不能玩了。

新聞中並沒有曝出具體樓盤,我只能不靠譜地以均價來參考一下,中國房價行情網的數據,10月份合肥226個新樓盤均價為 14922元/平米,6000元等於是打了個6折。

對於合肥新房均價來說,不算個小數目。

房企“降價未遂”並不是好事,為房價背書可能適得其反

​不過隨著調控的持續,橫盤期的拉長,房企的焦慮是可以看得見的。習慣了高週轉,一旦在銷售端卡殼,房企資金鍊就會出大問題,影響的不僅是房企,後面還有銀行、購房者……

對於房企來說,高週轉是一定要玩下去的,房子一定要加快賣出去,但降價卻面臨很多的困難。

1、地價

地價對房價的影響是最大的,通常情況下,買單價1萬的房子,土地成本可能高達6-7成。如果再算上建安成本、稅費和利潤,留給房企的降價空間非常少。降價2成就鐵定虧本,更別說降價4成了。

但是從最新的土地市場成交情況來看,顯然房企是在加大力度儲備土地,至少開發商層面,預期並未徹底扭轉,所以我更願意相信合肥這次僅是個案。

2、融資成本

房地產開發,靠的高週轉,靠的是槓桿。

數據顯示,房企啟動一個項目,一般自有資金不超過30%,購房者的定金和住房貸款佔比當大約在20%,剩下大部分開發資金來自房企各種方式的融資。

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應全部披露了2018年三季度財報。3572家上市公司淨利潤共2.18萬億。其中91家金融機構共拿走了45.28%的利潤。

房企的發債融資成本還在不斷上升,目前利率普遍已經超過了10%。利率的上升壓縮了房企的利潤空間。

房企“降價未遂”並不是好事,為房價背書可能適得其反

3、利潤

對房企來說,蓋房子是為了賺錢,房企在所有環節都精打細算,控制成本,目的就是擠出利潤空間。成本控制到極限,要保住利潤就得穩住房價。所以對房企來說,主動降價最大的阻力其實是來自於自身。

對於大部分房企來說,雖然遇到了銷售不暢,但只要現金流仍然為正,那麼就不會主動動降價的心思,更遑論大幅降價。

我們看到的開發商降價,它仍然有自己的底線:預期利潤率必須得到保證。所以你看房企開促銷的時候,往往都是拿出一兩套不那麼好的房子打折銷售,或者改精裝未毛坯等等,這些都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利潤率。假設直接整個樓盤降價,利潤率是不可能得到保證的。

以合肥14922元/平米的均價為標準,降價6000元,等於打了6折,敢這麼打折的開發商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現金流將斷,後續就是偷工減料,甚至爛尾……

房企“降價未遂”並不是好事,為房價背書可能適得其反

實際上,以上因素綜合一下,我們就能看出,目前開發商定價的彈性空間是很小的,下有地價融資成本的支撐,上有備案價的限制。

除非整個市場真的不行了。開發商預期徹底崩塌,後續土地持續流拍,購房需求徹底消失……

當前房地產調控幾乎已經做到了無死角,面對這樣的調控,如果還沒有足夠信心,面對一兩個個案就直接剛性懟回去,不讓降價,最終可能適得其反。

樓市調控已經持續了這麼多年,參與其中的都是用錢投票的,也必然要接受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損益。

調控不可能完美,限購限售限價,必然會導致一部分局中人虧損甚至出局。類似合肥這種個案可能還會出現,降價就降價了,只要對全局不產生影響即可。

背書,並不一定是好事,畢竟總有兜不住的時候。

房企“降價未遂”並不是好事,為房價背書可能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