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兒子地位應該最尊貴,為什麼清朝有些皇子被過繼給其他王爺?

北山錄


清朝的幾位皇子過繼,不同時期有明顯的不同。

前期雍正帝把十六弟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其一有奪取遠宗鐵帽子王的意思,雖然雍正不承認;

【雍正帝劇照】

其二就是給跟隨自己的小弟的酬勞,當初九子奪嫡,除開年紀小的弟弟們不說,年長的十三十六兩位弟弟緊跟自己的腳步,當然要給酬勞,十三阿哥胤祥封怡親王,世襲罔替,就不好再封十六阿哥允祿為鐵帽子王,雍正夠意思啊,奪一個最弱的遠宗莊親王的鐵帽子王,再弱也是鐵帽子。

之後過繼的明顯是因為皇室近宗的絕嗣率太高,為了支撐近宗而過繼。

清代皇室的遠宗和近宗怎麼區別呢,在雍乾時代,就以康熙以下的皇室為近宗,康熙以上的皇室就是遠宗了,細細看一下,就知道,康熙以下的近宗並不興旺,遠沒有遠宗子孫旺盛。

【乾隆帝劇照】

康熙還特別規定了近宗的子孫起名的規則,近宗子孫起名字都按字排輩,遠宗並不需跟隨近宗起名字,乾隆時期又定了幾代,到了嘉慶更是規定近支子孫名字必須由他欽定。

知名阿哥永琪的兒子綿億就因為給兩個兒子起名字沒有按照近宗規矩起,被嘉慶嚴厲申斥並勒令改名字。嘉慶說:奕字輩下一字用絲字旁是純皇欽定的,綿億你應該遵守的,你卻給兒子私自取名用金字旁,你自己把你自己當遠宗看待,和近宗疏遠,也別怪朕不把你當親侄子看。訓斥後又把綿億兒子的名字都從金字旁改為絲字旁,因為這事,綿億到底吃了掛落,在嘉慶朝並不得志。

【嘉慶劇照】

最重要的是,不允許遠宗過繼給近宗,其實就是皇帝要保證近宗的血脈的繁衍,不能被遠宗給淹沒了,說白了,還是近宗生育率不好,絕嗣率又高,才讓皇帝有危機感。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皇帝的兒子地位應該最尊貴”,這句話是不準確的。與臣子比,皇子當然是尊貴的。但是在皇族內部,就是另一回事了。

皇帝的兒子裡只有一個可以繼承皇位,但除了康熙曾經立太子之外,其他各朝都是秘密建儲制度。即使大家能夠猜出來繼承人,他也沒有太子的封號,最高的爵位也就是親王。

清代皇子的封爵不是隻看血緣,還要考核,當然這個標準是在皇帝心裡。所以皇子中被封為親王、郡王、貝勒都是可能的,一些犯錯誤或被嫌棄的,可能更低,甚至開除宗籍。總體上並沒有書面制度化的東西。

同樣爵位,或爵位相近,還要看宗室輩分,不能亂了禮數。

宗室之間的過繼,是為了延續香火,不斷祭祀,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平衡和消化。所以部分皇子被過繼出去,一般來說都是能夠繼承個比較高的爵位。

如雍正將十六弟弟允祿承繼莊親王爵位,這是個世襲罔替的親王。

如乾隆將弟弟弘曕出繼十七叔果親王允禮。

如乾隆將兒子永珹、永瑢分別出繼履親王允祹、慎郡王允禧。

如道光帝將五子奕誴過繼惇親王綿愷。

清後期這種事情就沒有了,因為皇帝自己都沒兒子或只有一個,反而需要過繼別人的兒子來繼位。而宗室之間的過繼,還是一直存在的,但需要由皇帝批准才行。


幾葦渡


清朝皇帝過繼皇子給絕嗣的近支叔伯、兄弟為嗣,承襲叔伯、兄弟的爵位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對於叔伯、兄弟的肯定。對於絕嗣的叔伯、兄弟,皇帝把親兒子、親兄弟過繼給其為嗣子,這本身就是一種恩典、一種肯定、一種褒揚。也等於是明確告知天下,皇帝對這位叔伯、兄弟是非常喜歡或器重的。要知道,那可是皇帝的親生兒子,成為某位王爺的兒子了,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如清聖祖十七子果毅親王允禮,因為絕嗣,他的爵位就是由清世宗幼子弘曕承襲的,這等於是清高宗對十七叔允禮最後的恩典,是一種特殊的肯定和褒揚。



二、\t對於那些皇帝不預備作為繼承人來培養的兒子,過繼出去實際上就是否決了這個兒子的皇位繼承權。這樣既可以讓這個兒子能獲得一個個較高的爵位,算是失去繼承權之後,物質上的一種補償,還可以減少諸子奪嫡的風險。因為清朝皇子過繼出去基本都是過繼給近支的親王,承襲的也基本都是郡王、甚至親王爵位。而庶出的皇子,初封親王、郡王的並不多。只要不是野心勃勃之人,對於這些皇子而言,被過繼出去也未必不是好事。既可以遠離權力鬥爭,又可以獲得優厚的政治、經濟地位。更何況,過繼出去只是名分的變化而已,血緣關係擺在那,皇帝老子、兄弟不見得因為過繼出去了就不認這個兒子和兄弟了,無非換個稱呼罷了。當然,清朝皇帝過繼出去的皇子之中沒有嫡子,因為嫡子是有特殊含義的,因而不在此列。



三、\t皇帝對於自己比較中意、且沒有野心的兒子、兄弟的一種變相的獎勵。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清聖祖第十六子莊恪親王允祿。這位庶出的皇子,如果不過繼出去,頂了天也就混個親王,後世代代降襲,最後只能落下個鎮國公的爵位。但是,他四哥清世宗卻硬生生跨過承澤系的小宗旁支,以過繼的形式送給了他一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這頂鐵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整個清朝二百餘年,也就十二頂不用降襲的鐵帽子而已,而親王鐵帽子只有十頂。他十三哥胤祥為了四哥上刀山、下火海,到最後也不過就得了這麼一頂鐵帽子而已,可見這是多麼厚重的封賞。



大致就是這麼個情況了。歡迎補充!


不務正業歪醫生


這樣做至少有三個好處。第一是讓不能繼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爭奪,避免兄弟相殘;第二是讓遠支王族變成近支,拉近他們與皇帝之間的關係,保障皇位穩固;另外還有極少的情況是可以讓皇帝信任的兒子或是兄弟獲得更高的爵位。分別說一下吧。

首先就是讓無法繼承皇位的皇子及早退出皇位競爭,避免兄弟相殘、奪嫡鬥爭。

(弘時)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是此後清朝一直嚴加防範的。於是自從雍正即位以後就採取各種措施保證皇位順利過渡。最著名的就是設立秘密建儲制度,把傳位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而不直接公佈。同時,雍正也率先做了將皇子過繼出去的舉動。雍正四年二月,雍正將皇三子弘時過繼給自己的政敵允禩。雍正即位之初,為了穩住八爺黨,將允禩提升為和碩廉親王,但此後一直不斷找他的麻煩,雍正四年正月已經被革去黃帶子(取消了宗室身份)。雍正把弘時過繼給允禩,其實是剝奪了這個兒子的宗室身份。這是明顯的貶斥。隨後不到一個月,允禩就被改名“阿其那”,幾個月後死於禁所。弘時也在雍正五年被正式削去宗籍,不久鬱鬱而終。

(榮親王永琪)

當然,雍正這樣狠命打擊兒子的畢竟是極少的個案。一般把皇子過繼出去還不至於這麼慘。乾隆曾在乾隆二十八年將自己的四子永珹過繼給自己的十二叔履親王允祹為後,降級承襲為履郡王。而永珹過繼出去之時正好是乾隆封五子永琪為和碩榮親王,已有傳位之心,此時皇長子永璜、皇次子永璉、皇三子永璋都已早逝,將皇四子永珹過繼出去,再加上此前已將皇六子永瑢過繼給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為後,等於掃清了永琪即位的障礙,可惜五阿哥沒過多久也英年早逝了。

第二點,讓遠支王族成為近支,拉近他們與皇帝之間的關係。

(莊親王允祿)

這個最典型的要數雍正將十六弟允祿過繼給莊親王一支。和碩莊親王是清朝最初八個鐵帽子王之一,擁有相應的八旗旗份,世襲罔替,地位尊貴。但其血脈與雍正已相隔甚遠。第一代莊親王是皇太極第五子、順治的哥哥碩塞,第二代為碩塞之子博果鐸,也就是康熙的堂兄。博果鐸死後無子,但是碩塞其實還有其他後代,而雍正強行命自己信任的十六弟允祿出繼為博果鐸之子,就是要拉進莊親王一支與皇帝的關係,由遠支成為近支。同時也是做給其他的那些鐵帽子王看,你們的鐵帽子我不能廢掉,但戴在誰頭上卻是我說了算!

第三點,讓親信皇子或是兄弟獲得更高爵位。

這個最明顯的還是允祿。雖然皇帝理論上可以任意封皇子、兄弟為親王,但清朝除了入關後的最初因功獲封的八個鐵帽子王,其他皇族很難獲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地位。沒有辦法世襲罔替,而只能降級世襲。雍正破例將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定為世襲罔替親王(乾隆時期確認),但破例一次不好破例兩次,於是,另一個親信的弟弟允祿通過過繼到莊親王一支,讓他名正言順的成為鐵帽子王,也是對他的明顯恩寵。

(乾隆將弟弟弘曕過繼為果親王允禮之子)

還有個明顯的例子是雍正的幼子弘曕。雍正死後,乾隆對這個幼弟非常疼愛,但是年紀實在太小,不能封予太高的爵位。但是,乾隆三年,十七叔果親王允禮去世,無嗣。莊親王允祿奏請將弘曕過繼為允禮之子(必然是乾隆本人的意思,否則莊王也不敢提出)。乾隆欣然同意,命弘曕過繼為允禮之子,按理應降一級承襲為果郡王,但乾隆又加恩生為果親王,那年弘曕年僅六歲。六歲的孩子成為親王,如果沒有過繼這一步也是不能做到的。


伊耆角木


一,某些王爵無嗣,皇帝為了酬謝這些王而讓自己的兒子(預定不繼位的)過繼,避免這些王爵因為絕嗣而無人祭祀。這算是相對比較陽光的行為。

二,八旗兵馬是世襲的,皇帝的親兵只有上三旗,過繼自己的兒子給王爵,實際是變相用自己兒子公開奪去一部分的牛錄,起到摻沙子的目的,這是比較陰暗面的原因。


四川達州


出繼,是指無嗣時,由近支適齡族人過繼為子。皇帝無子時常會過繼近支嗣子承襲皇位,同樣的,皇帝的兒子出繼也就很正常。皇帝兒子出繼,其實在很早就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子李寬過繼給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李智云為嗣。而清代皇子出繼的情況其實並不算多,但可能因為清代皇子奪嫡現象,使得大家關注皇子出繼的現象。

清代皇子出繼的現象一共有六例,

即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允祿出繼莊敬親王為嗣;雍正皇帝第六子弘曕出繼果毅親王為嗣(另有第三子弘時出繼允禩之說,允禩本有子,且弘時很快去世,故這裡姑且不論);乾隆皇帝第四子永珹出繼履懿親王為嗣、第六子永瑢出繼慎靖郡王為嗣;道光皇帝第五子奕誴出繼惇恪親王為嗣。

莊親王碩塞,為皇太極第五子,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碩塞有四子,嫡長子博果鐸襲爵,嫡次子博翁果諾康熙時封惠郡王,博果鐸雍正元年去世,無子,雍正遂以其十六弟允祿出繼博果鐸為子,承襲莊親王爵位。其時,碩塞嫡次子博翁果諾尚有兩子兩孫在世,可以襲爵,但最終雍正以允祿承襲,由此還引發宗室大臣的不滿,雍正帝不得不解釋:

“外間妄議朕愛十六阿哥,令其承襲莊親王爵,朕封諸弟為親王,何所不可?而必籍承襲莊親王爵加厚於十六阿哥乎?”(《清史稿》卷219)

但事實上,莊親王系鐵帽子王,要知道,雍正諸弟中,也只有始終陪在他身邊的十三阿哥胤祥才成為鐵帽子王。

果毅親王胤禮,系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雍正六年晉為和碩果親王,乾隆元年去世,無子。

乾隆三年,令六阿哥弘曕襲封果親王。弘曕後因事降為貝勒,不久又復為果親王。

上述允祿、弘曕出繼,均繫有兄長繼皇位以後出繼,對他們來說,已經與皇位無緣,所以出繼並且承襲親王,相對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結局。

履懿親王胤裪,系康熙第十二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晉封多羅履郡王,時其兄雍正已經繼位;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晉封親王,其時其侄乾隆已經繼位,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去世。胤裪有六子,但均早卒,其第五子弘昆於乾隆十五年卒,年十二歲。乾隆二十八年,故以皇四子永珹為嗣孫。不僅如此,永珹長子綿惠亦無子,以皇十一子永瑆長子綿恕的次子奕綸為嗣子。這裡提及一點,胤裪曾經將乾隆生母鈕祜祿氏錯寫為錢氏。

慎靖郡王胤禧,系康熙第二十一子,生母地位很低,雍正八年先封貝子、後晉貝勒,雍正十三年晉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乾隆二十四年,皇六子永瑢出繼胤禧為嗣孫,封貝勒,乾隆三十七年為質郡王,乾隆五十四年晉封為質親王。

惇恪親王綿愷,系嘉慶第三子,其生母為孝和睿皇后,但其出生時其母還不是皇后,故其地位並不如同母弟綿忻。嘉慶二十四年封為惇郡王,道光繼位,晉親王,道光十八年卒。其時,過繼子的選擇無外乎其三個兄弟,其同母弟綿忻僅有一子,五弟綿愉亦無子可以出繼,所以只有其兄道光皇帝,但當時只有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三人,且均為成年,考慮到早夭等原因,並未立即過繼,故道光帝只有發佈上諭“惇親王現無子嗣,而近支無堪以承繼之人,惇親王福晉著賞給郡王半俸,以資養贍。俟將來有可承繼者,宗人府再行照例辦理。” 。時隔六年,即道光二十六年,始將綿愷過繼,其上諭曰:

“朕弟惇親王綿愷尚無承嗣之人,著將皇五子奕誴過繼於惇親王為嗣,即襲封惇郡王。並著欽天監於本年三月內,選擇吉期,移居府第,其一應章服,仍照皇子分例服用,應領俸糈,即於本年春季為始,照例支領。”

雖過繼為嗣,但綿愷“一應章服,仍照皇子分例服用”,待遇似乎並沒有減少多少,只是明確無法繼承皇位。

《瀛寰之志》中姜武飾演的綿愷

永珹、永瑢、奕誴的出繼,均系其父欽定,這就說明他們與皇位無緣,這一方面減少了皇儲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是對皇子最大的保護,上述三位皇子,在出繼之後都得以封為親王。

綜上,皇室同樣是一個宗族,同樣面臨無子嗣的情況,以嘉慶帝支系後裔奕字輩為例,十七人中有十二人無子,載字輩二十二人有十三人無子。所以,這樣看來,皇子出繼,意味著無法繼承皇位,但其相應地位卻不一定下降,

如乾隆皇四子、皇六子雖出繼,但在實錄中多見其參與各項事務,且仍稱四阿哥、六阿哥,奕誴出繼後,其待遇也與皇子差不多。所以,皇子出繼,本質上也與普通宗族的出繼性質類似,而且,除允祿外,多數均出繼近支(叔祖、叔父)為嗣,這也符合出繼的基本原則,也是皇子出繼的最重要原因,如奕誴出繼綿愷為嗣,就是不希望其弟綿愷絕嗣,而合適的人選只有皇子。


楚邾


從漢朝開始便有了推恩令的實行,封建社會一直流傳到清朝,只是每個朝代方式不同,說清朝,首先清朝是少數民族,漢族的文化並沒有全部使用,清朝使用的是清八旗制度,漢軍旗最為低下,說到這皇子,如果是成年皇子,便會封為親王,侯爵,公爵,皇子交給其他人撫養,一者為了減少皇子們的爭名奪利,二者提前退出為了兄弟自相殘殺。清朝不立太子之說便是這緣故!因為皇帝在小孩出身便會立刻秘密立儲,乾清宮的正大光明之後,所以清朝時期皇子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少之又少!


Jmoli


再尊貴的皇子也是皇帝的兒子,古代皇帝妻妾成群,子嗣自然不少。在諸多皇子中有優秀的,也有能力較低的;有一出生便形貌昳麗的,也有呱呱墜地便相貌悚人的。人都是會偏愛帥氣有才的人的。那些不被皇帝所寵幸的皇子,過繼給別的王爺 ,自然也不會有太多不捨。況且即使再怎麼過繼,也是過繼在皇親國戚內部,反正都是在自己家 ,自然也不會心疼。


流年似水O


雍正一生和宗室幹,和貴族士紳幹,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使得國富民強,乾隆一生就是被這些人馬屁拍暈了,除了鋪張奢侈,就是傲慢自大,弄得國家日漸衰弱,中國近代屈辱史始於乾隆這個傻比


為愛堅強908


清朝皇族分紅帶子、黃帶子,都屬於宗人府管理!黃帶子是宗室盡支,實際上都是皇室近支!皇帝一是拉攏近支取得家族多數的支持;二是過續後大多數可以襲爵王位,保持貴族的近支體系!更好的穩固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