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聯合國“五常”有一票否決權?

半步楓林


聯合國“五常”的一票否決權,從規則設置上,是為了避免聯合國淪為“國聯”這樣無力的虛化組織。從個體而言,聯合國五常都有自己的特色,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貢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號召建立了國聯。但因為國聯採取的是分散的投票政策,所以制約能力有限,一群中小國家就可以擾亂秩序,最後結果是什麼都幹不成。面對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都只有所謂譴責。因此在二戰後期,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等人商量出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的制度。

而現在的五常,可以說都是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血肉和貢獻堆積出來的。

美國自不必說,是整個同盟國的發動機,殲滅了日本海軍全部和陸軍半數,還有原子彈,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老大。

蘇聯為抗擊和殲滅德軍的主力,又在二戰末期一舉摧毀關東軍,為此付出了2700萬人死亡的代價,居各國之首。

英國是二戰前的世界霸主,二戰中軍隊人數在同盟國中僅次於美蘇(沒錯,比中國多),也為同時抗擊德國和日本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到聯合國成立時,憑藉廣大殖民地依然有巨大的影響力。

然後是中國。中國之前被作為落後國家,但在二戰中堅持抗擊日本全面入侵八年之久,牽制日本百萬大軍,斃傷日軍百餘萬,也算是為反法西斯付出了血的代價。把中國拉入常任理事國,主要是羅斯福的主意。因為當時國民政府是美國的跟班,羅斯福把常工拉進來,就等於自己多了一票。

最後是法國。法國似乎有些丟臉,開戰6個星期就向德國投降了,以後維希政權忠心耿耿當德國的奶牛。但戴高樂將軍還是堅持了流亡抗戰,尤其法國的非洲殖民地很多站在戴高樂一邊,後期戴高樂率領大批黑叔叔和阿拉伯人英勇抗擊德軍,僅阿爾及利亞軍隊就出動了30萬之多。而且法國畢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地大國,影響力還是在的。拉攏法國進來是英國丘吉爾的主意,想法和羅斯福一樣,因為英法經過二戰後綁在了一起,到時候投票可以多個夥伴。

如此,五常就確定了。

至於後來新中國取代臺灣國民黨政權,獲得五常的票,這也是站在實力基礎上的。畢竟,一個在朝鮮半島和美國打成平手的國家,足夠獲得這份權力。美國那時候也需要拉攏新中國對付蘇聯,英法則希望新中國能抗衡美蘇的霸權。怎麼看,都比臺灣國民黨政權是個更值得爭取的合作者。

所以,五常的地位和一票否決權,從歷史來說,都是用血換來的。從現狀來說,有助於制止一些強權國家恃強凌弱(雖然有時候沒啥用)。誰想要,可以,拿血來換就是了。


巴山夜雨涮鍋


1920年,一個名為國際聯盟的群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群主是英國,副群主是法國,群成員44個。這個群是以一戰31個勝利國為基礎的,但是美國拒絕入群。像美國這種實力的國家,除非不入群,否則在任何群都必須當群主,國際聯盟也不例外。

1920年群成立時,有四個管理員,也就是常任理事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德國在1926年入群成為管理員,國際聯盟成員有過60多個,由於有國家退出,鼎盛時期群友是56個。

到了1930年代,群管理員內訌,德國日本在1933年退群,意大利則在1937年退群。這三家退群后自己組建了一個叫軸心國的群,群主是德國,3家都是管理員。

蘇聯在1934年入了國際聯盟群併成為管理員,後來與軸心國群關係曖昧,1937年就被英法踢出群了。

國際聯盟也來到最虛弱的時候,管理員只剩下英法兩個,群友們受到軸心國群和蘇聯影響,並不團結。

接著就是兩個群之間的戰爭,範圍從歐洲波及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世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前幾年軸心國群大顯神威,把國際聯盟副群主法國給滅了,群主英國也遭到重創,還吸收了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一大批群成員。

但是軸心國群顯然也犯了戰略大錯,德國向蘇聯開戰,日本向美國開戰,給群樹立兩個強大的對手。

1945年二戰結束,軸心國這個群解散。而戰勝國不但有國際聯盟,還有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大佬。戰後世界需要秩序,需要一個世界級組織來維和,特別是控制那些戰敗國。國際聯盟現有成員國,顯然無法完成這個任務,那麼只能邀請美國與蘇聯入群了。

於是國際聯盟這個群名,改成了聯合國,註冊地由瑞士改到美國紐約,美國擔任群主,5個管理員(常任理事國)是英國、法國、蘇聯、中華民國,6個積極群友是澳大利亞、巴西、埃及、墨西哥、荷蘭、波蘭,這11個群友組成安理會(群核心成員),最初總共有51個群友。

聯合國事情多,不可能每件事都開大會表決,一般是這11個群友組成的小會(安理會)進行投票,其結果所有群友都必須遵從。除非是選舉常任理事國這樣的大事,才開全群大會。

聯合國5個管理員,蘇聯獨樹一幟,與其他四個不對付。在11個安理會成員中,也就波蘭是蘇聯統一陣線的,投起票來肯定是2:9。蘇聯擔心聯合國的任何投票,都會對自己不利,等於聯合國拉自己入群來下套。

蘇聯提出兩點要求,一個是要一票否決權,另一個是要3票。如果不能滿足兩個要求,就帶著一幫社會主義兄弟退群。至於德國和日本如何處置,你們處置你們的,我們處置我們的。

聯合國剛成立就鬧僵了,這時蘇聯還佔著德國與波蘭的大片領土,若蘇聯翻臉,除非美蘇開戰,否則這些土地恐怕都要被蘇聯笑納。

在那個時代,美國唯一不敢打的群友就是蘇聯,在強硬的蘇維埃面前,美國只能接受這兩個條件,讓蘇聯有3票,但5個管理員都有一票否決權。

1950年,世界出了個大事,朝鮮越過38線,把韓國打得不要不要的。這年1月份開始,朝鮮就與蘇聯密謀,獲得蘇聯武器等全方位的支持,若非如此,朝鮮只能拿砍刀上戰場。

朝鮮是6月25日出兵的,聯合國反應很快,當天就召開國際會議,11個安理會成員參會,表決第82號決議。令人奇怪的是,蘇聯似乎早有預料,在1月份就暫時退出安理會,理由是聯合國不讓新中國入群。

這次安理會,10個國家除4個管理員,另外6個是古巴、厄瓜多爾、埃及、印度、挪威、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也是社會主義,選擇棄權,其他9票資本主義全部投贊成票,肯定朝鮮是軍事侵略。

6月27日,聯合國再開安理會,表決第83號決議,內容是出兵朝鮮半島拯救韓國。這次蘇聯還是不參會,迴避質疑和矛盾。會議上南斯拉夫投反對票,埃及和印度棄權,最後比分7:1,聯合國決定出兵。

其實美國在1949年建了一個叫北約的小群,註冊地比利時布魯塞爾,美國是群主,群友除美國和加拿大外,其他都在歐洲,而且都是資本主義朋友,很明顯該群目的是對付蘇聯。

即使蘇聯在安理會一票否決聯合國出兵,美國也可以繞過聯合國,以北約的名義出兵。蘇聯當然清楚這些利害關係,反正一票否決沒用,那還不如撇清關係,來個借刀殺人,借朝鮮這把刀捅資本主義韓國。

後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出兵,朝鮮兵敗山倒,其領導人求蘇聯和新中國救命。話說蘇聯有些不地道,自己挑起事端,卻躲在背後不正面應對,硬是把新中國拖下水。後來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和美國打了個平手,才大致恢復戰前雙方領土,那已經是1953年了。

蘇聯在1955年也建了一個叫華約的小群,蘇聯是群主和唯一的管理員,8個群友都在歐洲,也都是社會主義兄弟,目的就是對抗美國的北約小群。

接著是幾十年的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矛盾,演化為兩個小群之間的對抗,聯合國這個大群並沒有散,大群小群都有存在的意義。

1971年,聯合國這個群,達到127個群友,世界第一大群,面臨一次挑戰。這年群裡要表決,是否吸收一個叫中國的新成員。

新中國人口8.5億,世界第一,國土面積也是排在前幾位的,這樣一個國家早就應該加入聯合國群了。

但是新中國曾在50年代與群主美國打了朝鮮戰爭,在60年代與美國打了越南戰爭,兩次把群主打的灰頭土臉。群主很生氣,不想讓新中國入群,但別的群友紛紛提議,群主也壓不住,只能來一次全群投票。

按照群規(聯合國憲章),如果新中國入群做管理員,中國臺北不但要取消管理員,還要被逼退群。

美國分析了雙方的情況,1970年,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123個,與中國臺北建交的國家68個。中國臺北離半數差得遠,但超過了三分之一。

針對這個情況,群主美國充分利用群規,為中國臺北出了一個計謀。根據群規(聯合國憲章)第18條,臺北發起了一個投票。

聯合國的決議,通常去掉棄權票後,贊成票比反對票多,就通過決議。但是特殊事件,贊成票必須超過反對票的兩倍,也就是贊成票佔三分之二以上,才可通過決議。是否是特殊事件,則要進行投票,去掉棄權票後贊成票過半,就是特殊事件了。

不過發起投票到真正投票這段時間,新中國有加快了外交攻勢,到10月25日投票當日,新中國建交國提升到127個,中國臺北縮減到61個,已經不足三分之一。

這輪投票的結果是,59票反對,54票贊成,15票棄權。也就是說臺灣的提議被否決,在新中國入群問題上,只要有一半贊成票,新中國就能入群當管理員。

群主美國很不開心,又拉著日本等19個群友發起另一個投票:如果新中國入群當管理員,那麼也允許中國臺北留在群內做普通群友。這個投票結果是:61票反對,51票贊成,16票棄權。

群主美國發現,在“一箇中國”的問題上,自己絕不是一呼百應。中國臺北則看出來,新中國入群做管理員大勢已成,與其等著被踢出群,還不如自己先退群,這樣還體面點。

隨後表決新中國入群,蘇聯那個華約小群全部贊成新中國入群當管理員,令人奇怪的是,美國北約那個小群,除美國外,其他群友也全部贊成新中國,群主美國完全被孤立。

最終結果: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

從此以後,聯合國這個群才算把世界大國都拉入群,到2011年南蘇丹入群,這個世界最牛的群,有了193個群友。


地圖帝


五常的一票否決權可以對強權政治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有人說五常的一票否決權,實則是強權政治,其實不然。強權政治是一個或多個國家可以做什麼,而一票否決權是一個或多個國家不可以做什麼。

五常的一票否決權是蘇聯的發明,因為斯大林認為,中美英法均站在西方陣營一邊,蘇聯僅佔有一席,所以必須遵守大國一致的原則,否則蘇聯不參加聯合國。

羅斯福急於成立聯合國,因此忍痛接受蘇聯的要求,這就有了五常的一票否決權。

最後,一票否決權作為蘇聯的發明,自然是以蘇聯利益為出發點。關於出兵朝鮮的聯合國安理會第八十四號決議案,有著一票否決權的蘇聯,卻選擇缺席。當然,斯大林不會因為朝鮮而明目張膽地得罪西方陣營。


五味社


歷史

一票否決權是籌建聯合國時,蘇聯的提議,而美英

所堅持的,是常任理事國多數一致原則

當時五常中英法均親美,意識形態也不同,如果有什麼重大議題需要投票,根據多數一致原則,蘇聯的意見很難發揮效用。因此斯大林強烈要一票否決權,併為此與美英展開了長期交涉。

以當時蘇聯的國力,如果因涉及核心利益而一退了之,對聯合國將是重大打擊,多方交涉考量,最終確定了一票否決制並延續至今。

現今

“五常”的一票否決權看似很像“流氓五國”,但實際卻對國際關係有著重要調和與牽制作用

一票否決權實際上等同於大國一致原則,在遇到大的國際爭端時,聯合國會議為各國交涉圈定了基本框架,在圓桌外交的過程中,國際關係和強權政治變得越來越溫和。可以說,一票否決原則在協調大國關係中,有著建設性的作用。

總之,歷史原因讓它產生,現實作用使其保留。


清和文學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的體現,作為二戰反法西斯同盟的五巨頭(話說中國能進五常多虧了羅斯福力挺),當時英國的丘吉爾極力反對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但在羅斯福的堅持下中國順利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蔣介石還代表中國政府出席開羅會議,一時有三巨頭的說法;回到原題五常在安理會的一票否決權就是對五常維護世界和平以及反對法西斯侵略做出巨大貢獻的肯定和獎勵,這也是一份責任,標誌五常還要承擔維護世界和平和二戰後國際秩序的責任


二、說說日本這樣不反思戰敗歷史的國家還妄想進入聯合國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只要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一天,日本入常就沒有希望,捆綁其他國家入常,就實行一票否決權實行否決,話說巴西、印度和南非什麼時候對世界有重大貢獻了,尤其是安全方面,德國由於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所以五常也不敢將德國納入聯合國安理會使之成為常任理事國,最後也是最現實的一點,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在處理國際糾紛中就為說服彼此費盡心思,何況又要加入一堆國家,那一票否決權的含金量也會下降且做事的難度又提升了。


三、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的一票否決權不是能否決聯合國的一切決議,而是在安理會框架下的協議,如第二十六屆聯合國代表大會就以“兩阿提案”獲得聯合國2/3以上的聯合國成員國同意使得新中國重返聯合國合法席位,所以一票否決權也不是大家想得那麼霸道,五常也要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利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而不是在冷戰期間一樣成為大國鬥爭的工具,希望安理會越來越好,也希望中國能在安理會發揮更大作用,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貢獻,21世紀將成為中國龍的世紀、中國人的世紀


萬里長城永不倒


五常在聯合國的一票否決權是歷史形成的,是用為國際社會做出巨大犧牲換來的,也是為了國際和平的保障,更是對過去國際機制出問題的重要改革。木叔從這兩點點著眼來談。

第一,五常都是二戰中付出巨大犧牲並擊敗侵略者的主力。

無論是中國還是蘇聯,都在二戰付出了巨大努力和代價。比如我們傷亡人數數千萬,蘇聯也一樣,僅僅抗擊德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戰役,就傷亡數十萬。這種犧牲不只是為了本國,而且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法國美國也如是。英國本土遭遇重大襲擊,但是還收留了很多歐洲流亡政府,等於為二戰勝利保存了火種。法國被納粹滅國,但依然在後方抵抗納粹,美國本土雖然沒有遭到打擊,但為了二戰出力出錢出裝備出軍火,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因此這些國家的一票否決權的獲得,是歷史對大國反法西斯成績的肯定,是用鮮血換來的。

第二,在當時看來,一票否決可以保障世界和平。聯合國之前的國際機制沒有一票否決機制,造成決議拖沓,導致戰爭產生難以挽回。

聯合國成立當時,各國認為大國保留否決權可以有效制約日本和德國等法西斯東山再起。因為如果所有國家權力平等,就會形成議而不決的局面,對國際社會不是一件好事。

聯合國之前也有一個國際組織,名叫國際聯盟,這個組織類似聯合國,但各國權力一樣,沒有什麼一票否決權,所以該組織內部勾心鬥角,互相之間你爭我奪,彼此都看不上對方。因為國聯應中方要求調查日本侵略東北的事情,日本不滿,竟然能退出,而國聯對此竟然無可奈何,可見這個組織效率的問題。

也正因沒有任何權威性,所以根本沒辦法阻止戰爭策源地在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產生。聯合國的成立吸取了這個教訓,必須要給大國權力,讓他們有一定的權威來維護和平,不然可能國聯的一幕還會上演。

因此以上兩點,決定了聯合國五常的地位和一票否決的權力。這也是如今聯合國改革,很多國家想要一票否決權,但很難獲得的重要原因。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木春山談天下


1943年10月,蘇聯,美國,英國,三個國家在蘇聯莫斯科舉行外長會議,這個會議影響至今,因為在會議上通過了一個宣言,這個宣言名字叫做《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在這個宣言中,首次明確提出在二戰結束以後需要組建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這個組織就是以後的聯合國。

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參會國家作出了將會在舊金山召開制定聯合國憲法會議的決定,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完美結束,

《聯合國憲章》簽署,其中憲章的第2條規定: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為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

並且憲章寫入了“大國一致”原則,所謂大國一致就是隻要一個大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這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的來源。

聯合國成立以來,為解決地區衝突,維護世界和平貢獻了很大力量,有力的減緩了地區衝突的發展。如今隨著聯合國會員國數量的增加和世界安全局勢的日益複雜,聯

合國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是西方有一個國家妄圖以一國代替全球,四處製造摩擦,更是凸顯了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


一樹梅花一放翁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擁有的特殊權利,作為世界政治大國的象徵,否決權體現的是世界政治大國一致性的原則。

首先聯合國五常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五國都在二戰中付出了沉重代價和傷亡才戰勝法西斯軸心國的。其次聯合國五常是聯合國的創始國,是聯合國成立的原始國。再其次聯合國五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次序和規則的制定者。而讓聯合國五常擁有否決權,是體現聯合國政治大國一致性的原則和政治大國團結的必要手段。這個否決權是五個常任理事國通過二戰的沉重代價和傷亡、對世界和平的貢獻和對聯合國的貢獻得來的。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遠沒有達到這些標準。

看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知道了,就是放在今天,這五個國家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綜合國力,這五個國家都是一等一的強者,如果強者能夠保持一致性原則,那就能體現聯合國的宗旨,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的繁榮與發展。所以五常擁有否決權也是聯合國和世界的需要。


樂水者樂山人


"一票否決“叫大國一致原則,你們以為聯合國安理會投票就這一種原則?事實上,大國一致的前提是絕對多數同意即多數一致原則,安理會表決實行每一理事國一票。對於程序事項決議的表決採取9個同意票即可通過。對於非程序事項或稱實質性事項的決議表決,要求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在內的9個同意票。



也就是說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必須符合:

1.達到絕對多數即9票以上。

2.在1 的情況下,如果是非程序事項或稱實質性事項的決議表決必須要保證5常都同意也就是大國一致。

這種情況實質上是如果投票數達不到9票,就算是5常都同意也沒用。這種投票機制叫雙保險,既在一個議題上保證大多數參與國的支持,也要保證在世界上主導的幾個大國支持。反之也一樣,一個議題如果得不到參與國或者主導大國的任意一方的支持,都沒有用。




別天天霸權霸權的,哪天外星人打到地球來,看你們還霸權不?!對了所謂”一票否決“也只有在聯合國安理會里通用。

再說了世界上幾個主導大國出點事情不是他們出力,還指望著越南,菲律賓這種國家出力?為此,世界性問題徵求這幾個大國有什麼問題?


隔壁家的王老吉


聯合國五常的否決權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具體過程由銘蘇先生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安理會建立的基本思想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舉行外長會議,會上通過了由美國政府起草,經美、蘇、英、中四國簽字的《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明確宣佈,四國政府“承認有必要在儘速可行的日期,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均得加入,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這是二戰期間,四國政府第一次共同宣佈,一致贊同要在戰後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提出了關於建立國際組織較為具體的計劃。羅斯福認為:“英國、蘇聯、中國、合眾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四警察”思想,這一思想成為後來確定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基礎。

中國如何成為五常之一的?

開始,蘇聯主張由蘇、美、英三國作為常任理事國,將中國排除在外,但是羅斯福總統主張將中國納入常任理事國。他在多種場合表示:“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將不僅在東亞,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與繁榮的適當作用。”他表示,他不是沒有認識到中國目前還很弱,但他想到更遠的將來,中國畢竟是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國家,把它當作朋友,總比當作一個潛在的麻煩來源要好一些。他說:“中國作為世界組織的最高理事會的一個成員,就會使這個組織具有世界性,這就有利於把亞洲號召起來,使其效忠於這個組織。” 由於美國政府的一再堅持,中國進入了“世界警察”集團。

法國稀裡糊塗就成為五常國家!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蘇、中各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一座古老莊園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會議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 會議在討論安理會的組成時,美國最初的方案是由4個常任理事國和7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後來又提出吸收法國作第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吸納法國之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如果再增加,那麼決策時就會遇到比較大的壓力,所以五常之後就不會增加名額了。

五常最終確立!

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圓滿結束,《聯合國憲章》正式簽署。憲章第23條明確規定: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為:美、蘇、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從此被正式確立。 憲章同時也規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即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只要一個大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這被稱為“否決權”。對於保持大國一致行動,集中力量反對地區危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體現了人類千百年來希望建立一種國際安全機制,以消除發生世界大戰的危險,維護世界和平的意願。

五常的產生實際上是大國博弈的結果,由蘇、美、英三個國家決定,不管是後來羅斯福主張將中國加入,還是最後又拉入法國,這其中都是大國利益博弈的結果。為什麼這五個國家有一票否決權,因為這是蘇、美、英三個大國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