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农村寻根修祠堂、族谱,你觉得有必要吗?

微尘微视界


农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过年祭祖,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上坟拜土,五服之内的同族(有些家族超过五服也一起动),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全体到场,有族里的管事人负责调度,真是从容有度,修祠堂、族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从历史老看,一般都是与社会的富庶程度有关,修家谱是从宋朝才开始的,到了明朝最盛行,尤其是文教越发达的地方,修谱建祠也越多。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辈系人物,一代又一代分支分叉,辈分明确,一目了然。修家谱是为了寻根留本,知晓本姓氏的由来,了解宗族发展的历史,强化骨肉亲情,承前启后,上可知祖先,下可传儿孙,凝聚家族的向心力,感召力!修谱它最多的意义在于促进家族团结,社会和谐,能使你知道家族的发源历史,认清同宗同族血亲,用现代医学来说,可以避免近亲结婚,对子孙后代负责,至于修建祠堂只能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了
其实中国人是一个寻根的民族,中国有祭祖的习惯,而当一个人发达了,我们都会说光宗耀祖,可以看出祖先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中华民族讲究血缘,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几千年虽说有矛盾,有分裂,但都是炎黄子孙这个事实永远不会改变,终究走向团结,这就是血缘的力量!

影视时光噗


部分农村寻根修祠堂、族谱,你觉得有必要吗?我觉得农村人还能想到寻根修祠堂、族谱,是追根寻祖,不忘本的一种表现,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农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过年祭祖,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上坟拜土,五服之内的同族(有些家族超过五服也一起动),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全体到场,有族里的管事人负责调度,真是从容有度,家族内每个人都平等对待,让每个族人有面儿,重要场合不丢丑。

阿兮也是农村出来的,虽然离开老家农村有三十年,可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还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赶。农村有句老话儿:帮人就是帮己。农村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等他老家没了,自己背出去!”屋芭开门的人家,死了真会没人抬。

农村的祠堂,现在还有的没几个了。至于族谱,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旧被当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

阿兮曾为帮清朝时闯关东去东北的后裔找寻老家,才发现有好多村庄,族谱只显示几代,还是有心人默写出来的。被毁损的族谱,再也无人能说清,同族人各支的关系了。宗族宗亲,是血脉相连的一种凝结,这也是乡村团结传承的重要因素。

当然,也有冒着被批斗的危险,舍命藏出族谱的。那年去招远北栾家河村(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见到他们全村栾姓的大族谱,有三、四百年历史。据说当年红卫兵让烧毁,村会计搞了个假的李代桃僵,冒生命危险把老族谱藏了出来。

因怕被发现,老族谱(不是书本的,是过年挂的族谱,很宽,很大的一幅)藏在阴暗处,也稍有破损。这些都成为历史文化的物证。

八年前,阿兮为另一个外乡人找到老家,续上族谱,认祖归宗,靠的也是人家村里传了多少代的一部老族谱。

胶东这边,近年来有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树下认亲,靠的也是族谱的记载。知道自己的来处,才算活得明白。无敬畏,对一切都不在乎的人,越活越迷茫,不知来处,只剩归途。当悟到的时候再后悔,一切都晚了。


阿兮随笔


祠堂、族谱,在很多人看来,这属于封建迷信,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要破除这些封建迷信。但是,在老农看来,寻根修祠堂、做族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朋友应该能够发现,白鹿原之所以能够在战乱年代还能够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家族观念的强化。在电视剧中,家族里发生大事小情,家族成员都会到祖堂里开会,共同商量做出最后决定。

近些年来,在各个农村地区,很多农民都在修祠堂、做族谱。就拿老农所在的村庄中来说,前几年,村中的几大家族都相继做了族谱。老农也很有幸能够参加这个活动。当然,老农我当然不是信奉封建迷信,而是老农认为这种活动在家族中的实际影响特别好,比如团结族人,族人之间沟通联系,共同商量发展事情都有促进作用。这些,在城市里是没有的,很多城里人甚至都羡慕农民们。

称他们农闲时可以互相之间串门聊天,各家有需要帮忙的时候,邻里之间都会来帮忙。就比如拿某个家庭结婚办喜事来说,要搁到城里人,他们需要花钱请各类人来帮忙,打扫卫生、做菜等等,都需要花钱。但是农民们就不会这样,往往没到你去请别人来帮忙,邻居们就会主动上门来帮着你忙活了。

而这些,老农认为都是这种家族精神在维系着大家之间的感情。所以,老农我认为,修祠堂,做族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惠农志


农村寻根修祠堂,写族谱,这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事情了,北斗七星刘氏家族,十多年前也曾由几位学识渊博的老前辈发动起来,也修过刘氏祠堂与族谱,我还记得当时收取了,每个人口20元的普查修订费,北斗七星当时家中人口共6个,出资了120元,当然,如果你不参与修订族谱,他们也不免为其难,不强迫你出资是吧,只是族谱上也没有你的份儿了。


大家别看一本小小的族谱,其实它错宗复杂,寻根问底,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研究,查阅历史资料,一一去排查。

北斗七星还记得我刘氏家族发源于江西,也知道近几代人的关系,我还经常口中念念族谱,以免忘记了,近十代族谱排例从上至下,也就是"彻,起,中,帮,仲,松,娟,尚,国,龙",北斗七星自己属"仲"字派,也就是说,仲字派上面的派份比我大,而仲字下面的派份比我小,平常遇到派份比我大的该叫佬佬的叫佬佬,该叫爷爷的就叫爷爷了,至于小辈们就叫他们名字了。

修谱,修建祠堂在现在法治中国社会来说,意义不是非常的大,因为大家一言一言都受法律约束,不会受到你家族戒律的传统禁锢了。

北斗七星认为,修谱它最多的意义在于促进家族团结,社会和谐,能使你知道家族的发源历史,认清同宗同族血亲,用现代医学来说,可以避免近亲结婚,对子孙后代负责,至于修建祠堂只能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了,在现代社会,宗族祠堂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只有法院大堂才有权开庭审判他人的权力了。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开门见山,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但没必要的是为此事过度铺张浪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修祠堂、族谱,是一种认祖归宗、不忘本的表现,同时一个家族合修一个祠堂和族谱,也能凝聚家族人情关系,增加认同感。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变迁,那时候的通讯和交通不详现在这么方便,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分开之后很难再取得联系,机缘巧合之下又找到自己的宗族,大家一起修个祠堂、订个族谱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我爷爷也是早些年逃荒的时候和家人走散了,在外地安了家,40多年都过去了,可一直没有老家的消息,走散的时候还小,对老家的也没太多记忆,只记得家门口有个大石磨,上面有“刘氏”二字,后来无意中和过路的生意人谈起这个事,那人竟是从爷爷老家过来的,爷爷这才带我们一个家子人回了来家认祖归宗,重新修订了族谱,当时爷爷看到老家门口还在的石磨,竟哭得像个小孩似的,那时我才知道什么家谱的重要意义。

但有的地方,处于攀比的目的,把祠堂修得像宫殿一样,铺张浪费,这个我觉得就真么必要了,有这些钱还不如去给老家多修一条路有意义的多。

今日新农人——大黑牛


今日新农人


我觉得农村人还能想到寻根修祠堂、族谱,是追根寻祖,不忘本的一种表现,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们老家去年就开始修自己的邹姓宗祠,由于年代久远,那时候修的老祠堂被各种历史因素出卖、租住了,所以现在我们邹姓人为了重新修祠堂,到处捐款!

农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这些方方面面。农村有句老话儿:帮人就是帮己。因为这是祖宗的根所在,大家可以知道是从这个农村的祠堂花出来的,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慢慢重视了,以前还有的没几个了。所以这两年农村兴起了建祠堂。

至于族谱,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旧被当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但我们这里依然还有族谱!

族谱是家族史,而家族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很多族谱记载了史料上未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族谱是对中国历史的补充和佐证。史料都是当权者,统治者收录的,存在历过局限性和真实性,而族谱能真实反映和恢复历过本来面貌!族谱还有理顺和鉴别辈份和谱系,防止近亲联姻,告诉我们,我从哪里来,根在何处!如今,许多博物馆收藏了名门望族的宗谱。祠堂是家族的“根”,供奉祖宗牌位和族谱的地方


农摄天地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农业一点通,看最热评论

农村的风俗,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在农村很多地方都有修祠堂的习惯,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对祠堂,族谱越来越陌生了,因为陌生所以现在的很多人对老一辈的做法越来越不理解,觉得修族谱,修祠堂离自己很远没有必要修了。

其实中国人是一个寻根的民族,中国有祭祖的习惯,而当一个人发达了,我们都会说光宗耀祖,可以看出祖先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所以不管你觉得修祠堂,族谱重不重要,也许你觉得不重要,说不定你的孙子觉得重要,但是你这里没有把自己的族谱修好,就无从追溯了,所以修族谱不单单是你个人的是,还在以代代传承的记忆和责任。


农业一点通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开始重新兴建祠堂,南北方都有。从历史沿革问题和现存祠堂数量来看,祠堂在南方的兴盛程度是优于北方的,有名有较长历史年代的祠堂也是南方居多,早已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代表,有些已经成为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是有实际收入的知名景区。

祠堂文化在近几十年中起起落落,近年来补建祠堂之风开始逐步升温,相继有地方村落组织者,号召族人捐款重修祠堂,修补完善族谱,建设祠堂文化公共设施。

祠堂是家族象征,是具有凝聚族人力量的实体建筑,一个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联系在一本族谱或者一个共同地方里。无论你们之间是否认识,见过几次面,这是个较为稳定的社会共同体。族人在祠堂团聚,祭拜祖先,共图发展,互相帮衬,形成家族教育意识。

重视重振家族祠堂,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些年来的农村土地利用的问题。一个实体祠堂占地面积100到1000平米不等。多为旧老屋基地,或是原退耕还林的土地,在政府管理也存在模棱两可的区域划界。有待调查归类整理,在某些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益存在的。

多方原因归结这是,近些年又开始盛行修建祠堂的原因。当然主要还是拥有传统文化根基存在,才能得到大众认可最终促成。


北京民俗


修祠堂和续族谱都是体现家族凝结力的方式,愿望一致,做法不同。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辈系人物,一代又一代分支分叉,辈分明确,一目了然。修家谱是为了寻根留本,知晓本姓氏的由来,了解宗族发展的历史,强化骨肉亲情,承前启后,上可知祖先,下可传儿孙,凝聚家族的向心力,感召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如此一代代相传,永不遗忘。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外的游子云游四海不忘根,国与家,家和国,紧密相连。

至于修祠堂,小编不太认同。有一个网友说,他们村子修祠堂,,按人头出钱,女1500元男2000元,他们一家六口人就得一万块钱,这个网友觉得没意义。

来看看另一个朋友是怎样认为的:


建宗祠,花钱占地,劳民伤财,越来越奢侈豪华,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开始追求精神寄托,而修祠堂,修祖坟这样的追求 不过是精神空虚罢了。还不如拿着这些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做慈善事业,资助贫苦者。

有的地方已经进行政府干预了:

修家谱一般反对者少,修宗祠的反对者就很多,不知道你们家族有没有修呢?小编家族在七八年前就有人操持修订了族谱,不过没有花费钱,完全手工抄写,白纸黑字,每个大户一家一本。有儿孙的拿到族谱就很高兴,没有儿孙“只有孙女,女儿”的就很沮丧,因为家生女不入家谱。



这里是唐山


如今的人衣食充足了,不搞点名堂出来玩玩就觉得没存在感,只要有其他人开了先例,后面的就学着样跟,不跟就觉得没面子,抬不起头。
这十多年农村搞得最热闹的是修祠堂,特别是南方的农村,追根源重新编制族谱,一浪高过一浪,有些还比拼那个姓氏的祠堂漂亮和豪华。



寻根问祖是好现象,但互相炫耀互相比拼就有点过了,漂亮祠堂的姓氏炫耀自己家族能人多,官多,老板多,一年一度的聚会更是一次比一次隆重。

那么开支问题就是大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集资,先集建祠堂的,后集吃喝的,这样的钱不出不成,不出便会被排斥,富人不是事,穷人就有点麻烦了。



见过一个姓氏按人头集资每人伍百元来装修祠堂的,装修好后又集资每人叁百元来吃喝的,吃喝时还发请帖邀请外村的同姓人来参加,那场景真的很热闹,锣鼓喧天彩旗飘扬。



这样的事小搞没问题,但大搞就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很多人负担不起,聚喝时也有吵架和打斗的事发生过,全是酒后惹的祸。
某历史专家说过姓氏只是人的一个记号,纯的姓氏不会超过20代人,追踪远了发现原来自己不是这个姓。我无事查了一下自己家族近十代人,居然变了两个姓氏,上八代是李姓,上六代随母去嫁改了王姓,上四代被卖掉到农村变成吴姓,但真正的是李姓,很尴尬的是不能去李氏祠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