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期间士兵被俘后基本不做反抗?

静夜史


这个很简单,遇到残暴的,泯灭人性的你反抗了也没用,而遇到正常的,你反抗是自讨苦吃,当俘虏起码可以活着。

在二战期间,大部分国家还是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即便是对待俘虏,也展现出了应有的人道主义。所以在这样的俘虏营中,反抗根本没有价值,倒不如老老实实地在战俘营里待着。

比如北非战场上做了英国人俘虏的意大利士兵。他们本来就带有浓厚的厌战情绪,对墨索里尼光复罗马帝国荣耀的计划无动于衷,所以在隆美尔到来之前是成群结队地向英国人投降。


他们千方百计地主动投降,什么没有撬棍,没有弹药,甚至在英国人要求下自己建造临时战俘营把自己关押起来。

别说是一向具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了,就连有素养的德军将领手下的战俘,也是没有多少反抗念头的。我们看曼施坦因的一件记事。

在曼施坦因在克里木作战期间,他的集团军甚至压缩他们自己的口粮来满足大量俘虏的最低供给。在费奥多西亚,有一个8000名苏军俘虏的营地。看守逃跑了,然而这8000名俘虏并没有投向解放他们的苏军,反而向塞瓦斯托波尔方向——也就是向我们开来,而且还没有任何人监督。这部分俘虏是不愿意反抗。

至于残暴,泯灭人性的那些轴心国的将军,他们控制下的俘虏,是根本没有能力反抗,看看这张照片就知道了,估计即便看守不用枪也能轻松干倒他。
(东南亚战场上日军的英军俘虏)


大唐安西节度使


有一种死亡,叫做“失去希望”!(原文:大狮)

相信很多人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我们无论是从影视剧中还是从老照片中,看到侵华日军或者纳粹党卫军屠杀战俘或平民之时,许多人排成长队等待着受死,甚至有人主动将脖子探出,以便于配合日本人的武士刀。为何,如此多人,却不选择反抗,而是选择主动受死?

其实这种行为是一种“疾病”,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生存心理研究单位曾有过一段文字报道:人会因为被环境击垮而丧失求生意志,于是会主动选择“放弃一切”,这个人虽然肉身还活着,但是精神已经死亡了,因此恐惧感会逐渐消失,反倒愿意选择少些痛苦快点结束自己的性命。精神死亡通常会伴随创伤而来,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永远无法逃脱现状之时,就会出现“死亡是唯一合理结果”的念头。这种念头不只是出现在战争时期,和平时期同样存在,就算是看似生活富足的人也会有这种念头。但这与抑郁症无关,往往与经历严重创伤有关。严重创伤让某些人大脑额叶掌管个体维持目标导向行为的的前扣带回皮质失灵,动机是应对生活必不可少的关键,如果连动机都失去了,变成行尸走肉也只是时间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精神死亡”存在五个阶段,分别为:社会退缩、表现淡漠、丧失意志、精神失能、精神死亡。

Part1 社会退缩: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心理创伤后,这个阶段的人明显表现出退缩、缺乏情感、无精打采、漠不关心或自私自利。脱离或避免社会接触,变得像植物人般消极被动。

Part2 表现淡漠:这个阶段被视为情感或象征意义上的“死亡”,极度的淡漠十分容易出现在战俘或者被困于大海上面的人群之中。它不同于愤怒、悲伤或沮丧,而是一种意志消沉的忧郁,使个体不再努力尝试自我保护。这个阶段的人通常变得邋遢脏乱,失去维持清洁的本能。一名曾经曾“巴丹死亡行军”幸存英军战俘在战后的日记中描述自己每天早上醒来没有任何生存欲望,完全没有动力去做任何事情。不想逃出去,也不想是不是会被盟军营救,反倒更希望那些日军守卫不要殴打自己而是结束自己性命。

Part3 丧失意志:这个阶段的人缺乏动力、情绪反应迟钝、缺乏主动性且无法做出决定。当你发现你身边某一个人突然不太愿意开口说话,经常放弃盥洗或进食时,你就要注意,此时这个人的精神意志已经逐渐丧失,在以后的1-2周内,如果不加以开导或者保护,这个人便很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Part4 精神失能:到此,就很严重了,个体虽然具有意识但处于极度淡漠的状态。他们对极端痛苦麻木不仁,即使被攻击也不会害怕和退缩,并且经常在失禁后继续躺在排泄物中,一动不动的痴呆呆等死,不会做任何反抗。这就如一张老照片显示日本士兵用战俘做靶子训练刺刀时,面对面前明晃晃的刺刀,许多战俘竟然表现出一种喜悦感而不是恐惧感。

Part5 精神死亡:至此,一个人就彻底被瓦解了,彻底称为一具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任何刺激也唤不醒他们,举凡警告、殴打、恳求都很难让他们重燃活下去的渴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战俘毫不反抗地等待着对方处死自己。笔者曾看过一段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纪录片,当党卫军在一个大坑前用手枪处决犹太人时,几乎所有犹太人以机械性的小跑姿态跑到坑边主动跪下,甚至党卫军士兵在重新填弹时,他们还会扭头去看,眼神中充满催促,生怕对方耽误的时间太长。

美国一家权威的精神疾病研究机构,曾经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生存心理研究单位对上百个“精神死亡”的人员做过研究,结果表明从开始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快则3-4天,慢则1-2周,一个人就完全变成没有思想的“植物人”,如果说灾难片中的僵尸还是吸血欲望的话,这些活着的“植物人”却连一丝丝欲望都没有了。不过可以肯定,在他们死亡之前,往往会出现短暂的“回光返照”,比如某个人突然拿出香烟享受或者突然会笑或者会哭。研究人员表示:“‘回光返照’的时间相当短暂,让“空洞的个体”看起来好像熬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做出目标导向行为。矛盾的是虽然他们突然做出一些目标导向行为,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放弃活下去的念头。”

看到这篇陋文的朋友可以借助于以上五点观察自己身边的朋友,在失恋、创业失败、无法偿还债务、或者亲人病故等情况下,许多人会迅速进入以上所说的第一阶段。这表明这个人的“前扣带回皮质”已经失灵,因此需要尽快帮助其重新找回正常状态。要不然就成了小品《卖拐》中大忽悠说的那句“晚期就是植物人了”。


大狮


另外一讲不反抗的原因是,丧失了作战能力或者其他,有许多被俘士兵是由于负伤之类的丧失作战能力,还有一部分是内心垮掉了打不下去了选择投降,比如说美军只要遇到作战不顺就会投降,部队减员三分之一就可以投降,于是大量的士兵选择投降,苏德战争爆发不久希特勒俘虏苏军一百五十万,这些人是在恶劣环境下丧失了作战能力和对斯大林当时大清洗运动的不满而选择投降,因而投降的当他们决定投降的那一刻时就已经放弃了抵抗。



梦泪孤舟


这是对军人、军人荣誉、战俘概念与性质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最早的战士,是原始部族里狩猎技巧强的勇士担任(非洲等半原始部落现今依然如此)。

更多靠体力打仗的阶段,只要还有口气就还有力去继续作战,几乎是没有战俘一说的。

当战争工具不断进化到热武器时,在勇猛的大力士也挡不住一粒子弹,再聪明善战的部队也经不住炮弹炸弹的轰炸。

此时,失去武器等战斗力的士兵,是该赤手空拳跟敌人玩命拼死,还是保存保存实力(通过交换战俘等方式为国家保障后续兵源),就是不同观念下的选择了。

比如,二战开始,一个飞行员的培养成本就相当于同样身高的黄金价值,那么一个飞行员被击落跳伞后若被敌军围住,是该拼死或自杀还是当战俘,对于国家来说显然后者更好,但若军人荣誉的概念更强,则以自杀维护荣誉更符合军人性格,但相对于国家的损失这种选择就比较“自私”了。

所以,即使没有日内瓦公约对俘虏的保护(这个公约本质也是尽量保护战后不管谁赢收拾残局时不要太惨),很大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士兵在符合军队规则(如弹尽粮绝24小时后)下,是会选择投降做俘虏的。

但做俘虏也不意味着不与敌人斗争,只是斗争的手段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厮杀,而是在尽量保证自己生命的前提下争取战俘的最大权益(包括越狱)。

事实上,那些被俘士兵较多的国家,即使战败,战后的经济恢复时劳动力短缺问题也相对的小,经济恢复的就快;对战俘观念抵触、战俘待遇差的国家,战后遇到的劳力短缺问题也就大。

到现代战争手段下,战士、战斗已经更多的拼智力了(如海航飞行员招募的视力标准就下调、而学历要求提高),因此,对战俘的观念、不同的战斗方式等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更新才能符合发展需要。

失去战斗能力的战士,如何选择自己与敌人继续斗争的方式,究竟哪个选择对国家、民族更好,是未来需要深思的问题。


理得心安


如果是提问者上了战场,也是一样。

首先,谁都想活命,任何人都没有例外。在反抗也没有意义的情况下,意义最大的事情就是活着了。所以,大部分人在分析情况之后,都会选择投降。

其次,大部分国家遵从《日内瓦公约》,给予战俘人道待遇。一些军队在最后的时候缺衣少食,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折磨,还有精神的折磨,所以选择投降不仅又吃有穿,战后还能返乡,相对于残酷的战争环境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

第三,部分士兵算是“被迫”参与战争,是没有鉴定信仰的,不存在为了什么而战,只是单纯的执行任务,所以对这些人来说,打不过就投降,活着最重要。

有其他的欢迎补充。


语文老师28


铁的纪律、严密组织系统。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之一。俘虏兵己经失去组织系统和指挥体系,其实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一样的。一百只羊敌不过三四只狼。现代人已不能体会饥饿的威力,再强的好汉三天沒饭吃,英雄也会变狗熊。俘虏的命运大多都是悲惨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