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执笔忆流年3


我是“猫叔说历史”,欢迎加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关于陌刀,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如果大家不嫌弃,鄙人愿意为大家摘抄分享,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教。

中国这片大地真是神奇,整个古代史几乎都贯穿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打群架的故事。大约从匈奴强大起来以后,农耕民族就吃了不少亏,北方那片草原几乎没有消停过,今天你来杀一遍,明天他来抢一波,令中原闻之色变。当然,也不是所有朝代都惧怕游牧民族,比如汉武帝时期不是曾经把匈奴收拾得满地找牙吗,虽然汉朝也落了个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根据史料记载,匈奴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战中,中原王朝逐渐取得了很多的作战经验,对付骑兵的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咱今天就着重说说隋唐时期。

隋朝起源于北周,在南北朝时期长期就经常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所以,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隋军对付骑兵的作战方式还是以防守反击为主要办法,具体怎么说呢?就是把步兵、骑兵、车兵结合起来,车兵环绕成弧形,与步兵间隔列阵,阵前举起“鹿角”。所谓“鹿角”就是找一根长木棍,将头削尖,用于抵挡骑兵的冲击。至于骑兵嘛,由于数量较少,就放在方阵的中间,当对方骑兵冲击的时候,步兵和车兵负责抵挡,一旦敌人骑兵被冲乱,己方步兵可移动出阵厮杀,但不能离阵太远,一旦对方溃败,方阵立即张开一个口子,中间己方骑兵杀出追击。这种战法可以说贯穿于整个隋朝,并成为对付突厥最常用的办法。

当然,对于这种机动性较差的战法,隋朝名将杨素颇不以为然,他曾经率领轻骑兵脱离辎重部队,靠奇兵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这些取胜毕竟还是有一定的侥幸成分在,突厥人毕竟长在马背上,从小就善于骑射,跟别人比这个,当然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因此,这种战法不适合大面积铺开使用。李渊在隋朝的时候曾经做过太原留守,他的任务就是守备并州一带,提防突厥人。在与突厥人的作战和交往中,李渊对突厥人的骑射技术赞不绝口,因此提倡推广突厥人的训练办法,选出一批精壮士兵,完全按照突厥人的习俗培养,吃肉、喝奶、骑马,甚至逐水草而居,这批士兵从生活习俗到着装打扮完全都突厥化了,连突厥人遇到他们都以为是自己的部族,这种办法当然也不是不可行,但也不可能大面积推广,我们毕竟是农耕民族,怎么可能都去放羊、放马呢?

李世民时期,唐朝对突厥的战争中,多数情况是以骑兵对骑兵,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流动作战,着实令突厥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马匹的补充问题,突厥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战马损失之后可以立即补充,而中原地区的战马一旦损失,补充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持久性的问题,就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崭新的思路产生了:步骑结合,增强步兵攻击能力。于是乎,可以对付骑兵的一种长刀应运而生,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陌刀。

据史籍记载,陌刀类似于斩马剑,长达一丈,有五十斤重,必须由壮汉才能运用自如。据《旧唐书》记载,杜伏威善于使用陌刀,由此可以推断,隋末唐初的时候这种刀具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大面积推广,唐朝初年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靖负责南方地区的平定,因此发现了这种威力巨大的长刀,后来他将其加以改进,就形成了后来的陌刀,为了能够提升陌刀的战斗力,李靖还苦思冥想,总结出一套陌刀的使用方法,就这样,这种新型的大刀开始了它的传奇故事。

根据《卫公兵法》的记载,陌刀的战术是这样的:全军按照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方阵以步兵为前锋,骑兵为侧翼辅助。每次作战,敌人离方阵一百五十步,弩兵发射,敌人离六十步,弓箭兵发射,待敌人离二十步,所有弓手、弩手变身步兵,手持陌刀抵挡敌人骑兵的冲击。如果步兵难以支撑,奇兵、马军、跳荡冲入敌人阵中厮杀,步兵整队准备再次迎击,等敌方战阵出现松动,骑兵从两翼出击,配合中间步兵方阵的作战,如果敌人逃走,骑兵负责追击。如此一来,步兵也骑兵就实现了完美结合,比纯骑兵的战力还要恐怖。

据《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舞巨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如遇敌骑,人马俱碎”,其他不说,就一句“人马俱碎”足以令人胆寒。大家想象一下,数千人的陌刀方阵,“白刃如雪、排次如鳞”,这是多么震撼的气势。陌刀战法开启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作战的新局面,绝对是冷兵器时期的一大创举。


猫叔说历史


陌刀是一种超豪华的作战武器,直接影响后来的世界名刀——日本武士刀的形成。



陌刀的兴起是在隋朝,盛行则是唐朝,是唐朝专门用来对付游牧民族,尤其是对付擅长骑兵的突厥而装备的。

我们知道,中原王朝历来的主要威胁都来自北方(其实今天也是),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好马,游牧民族又是天生的骑兵,骑兵自然强大,而骑兵对于步兵有着天生的优势,因为骑兵相对于步兵,机动性和冲击力的优势实在太大。如果非要具体比喻,骑兵和步兵的比较就相当于今天快速坦克部队和步兵部队的比较,你想想骑兵的优势有多大。



为了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唐朝开始大量装备这种对付骑兵的武器——陌刀。

陌刀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刀重

一般来说唐陌刀重15斤,唐朝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660克,所以放在今天应该是20斤左右,重刀的劈砍拼刺效果会明显增强。



二、刀长

陌刀基本是1米3到2米3之间,其中刀柄的长度大概在40厘米左右,这样,整个刀身的长度就长。长刀对于的防护范围和攻击范围以及劈砍的力度会明显增强。

三、质量过硬

这也是陌刀的灵魂所在。陌刀制作工艺极为繁琐,为了对付冲击力比较强的骑兵,陌刀的质量肯定是要特别过硬,否则即使在骑兵冲击的时候击中了对方,陌刀本身也会断裂弯曲从而失去持续作战能力。所以陌刀工艺繁杂,保证了其锋利和刚硬。



骑兵使用陌刀时,借助马的速度挥刀,会如砍瓜切菜一般所向披靡。步兵使用陌刀对付骑兵,往往是步兵手持陌刀,拍成整齐的人墙,刀尖冲前,形成了密集而恐怖的刀墙。敌方骑兵冲锋时,步兵双手持刀,腰部发力,人刀合一,上砍人首,下砍马腿,敌兵的冲击力反而转化成了步兵的砍杀力,对付骑兵的效果很明显。

唐朝和日本交流活跃,陌刀的工艺逐渐传到了日本,发展成了后来的武士刀。宋朝以后,由于工艺简单,成本廉价,要求比较低的大刀,长矛,长斧更好地装备了步兵,陌刀逐渐退出并且最终失传。


真历史


陌刀重20斤,精钢打造,长丈八,样子似杨戬的三尖兩刃刀,锋利无比。



陌刀兵都是身强体壮,专门对付骑兵,一刀下去,连人带马劈死,很是凶悍。



陌刀最早是李靖创造,专对付西域骑兵突袭。但因为太重,一般只有大将护卫军才配备。

历史上曾有几次用于大的战场,陌刀队作为先锋部队抗击敌骑兵冲击,方阵间隔20步,陌刀又长又重又锋利,加上骑兵冲锋的反作用力,一刀可以劈死战马,很是血腥,威力极大。对后队骑兵产生极大的心理威慑。



不过,唐代对付骑兵最普及的武器还是槊,是骑兵专配。

陌刀兵是重装步兵,带甲和兵器共有四五十斤重,严重影响其机动性,如果没有骑兵护卫就是活靶子。

因为打造陌刀需要雄厚财力支持,五代十国,民不聊生,没有哪国能支持得起,随后成了仪仗队兵器,减轻重量,装装样子,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到宋代对付骑兵由神臂弓担任。


给历史卸妆的汉子


陌刀可以威慑骑兵,但并不是骑兵克星。

很遗憾,通过查找历史资料,预想中全军齐持陌刀斩敌马破阵的场面只是想象。

先谈结果——陌刀主要是用于近战肉搏,对抗步兵的武器


首先根据《唐六典》记载,陌刀就是长刀,是主要由步兵使用,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断马剑。最著名的李嗣业使用陌刀的好手。他早年跟随高仙芝出征中亚建功立业。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安西都护府战乱频繁。那时各军刚开始用陌刀,大家都觉得李嗣业最为精熟。

安禄山造反之后,李嗣业接受肃宗的命令,反击盘踞长安作乱的叛军。叛军大将李归仁率骑兵队冲击唐军,把唐军打的阵形大乱。危机时刻,

李嗣业挺身而出,之见他脱去铠甲战袍,袒露上身,手执陌刀站在阵前大喊。叛军冲来,李嗣业正面迎敌,冲入敌阵。他把挡自己面前的敌人骑兵连人带马砍的粉碎,一直斩杀了十多个敌兵,总算稳住了军阵。唐军士兵见状,士气大振,都拿着陌刀冲锋,像石墙一样推进......

该战胜利之后,竟然斩得6万敌军首级,长安也被收复。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旧唐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这段历史片段看着很是热血,然而,这里更多表现的是李嗣业的个人勇武。排除文学性的描述,并不是正规对抗骑兵的专业战法。除此之外,其他史书里再也看不到陌刀“如墙而进”的记载。由于是孤证,很可能只是李嗣邺部下当时一时之举。


反观其他资料,陌刀主要用于督战队,城防武器,弩手自卫武器。

可见陌刀主要是由“花装”(携带多种武器的士兵)步兵所持,作特殊用途和正面防御之用。

督战队自不必说,陌刀的强度斩个把人根本不是问题。守城时,陌刀因为长度和尖利的锋刃可以发挥最大作用,让敌兵难以接近城头。攀上城墙个少量敌兵也很容易被长度占优势的陌刀压制。至于五十人队的步兵一齐并排手持陌刀的场面很是威武,但考虑到大约20斤的重量,挥舞不易,会降低士兵们的行动能力。所以用于弩箭齐射,

敌人靠近以后近距离突击。这样保存了士兵体力,才便于发挥近战的威力,便于破坏敌人的进攻队形。

《通典》队副一人,于兵后立,执陌刀,观兵士不入者便斩。
《通典》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踊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通典》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没有最强的武器,任何武器都是合适的使用场所,因地制宜,因敌制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文史小茶馆


我并不同意问题主这个观点。

这件事情一定要说起来的话,就应该从整个中原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开始说起,起源自汉朝时代的斩马剑。



传闻之中,中原民族对付游牧民族一般选择强弩加战阵的这种作战方法,那意思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中原方面拥有着可以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但是这种骑兵的质量并不咋地,尤其是在匈奴冒顿单于改进了骑兵的战斗方法之后,可以说中原民族的骑兵在匈奴面前简直就是渣渣。

万般无奈之下汉武帝在自己的骑兵还没有培育起来之前,选择改装自己的步兵方阵用来对付匈奴崛起的骑兵,因此,这个时候斩马巨剑就发明了出来。

这种剑它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使用起来也好,没有技术性可言,就是面对敌方冲过来的战马,直接一刀挥下去把敌人连人带马劈成两半,这种武器在对付敌人的骑兵的时候可以说效果出奇的好,游牧民族并没有装备相应的铠甲或者是装甲来武装自己。

但是这种武器制造起来极其昂贵,不用说,制造这种武器所需要消耗的大量的铜矿,铁矿就光着武器打造出来就得耗尽一个工匠毕生的心血,而且如此沉重的战刀在挥舞的时候需要士兵强壮的身体,这对于士兵单兵要求特别高,因此,当时整个理论加实战结束以后,汉武帝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终结匈奴在草原上纵横无敌的骑兵必须培养自己的骑兵。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明白了吧,陌刀只是一种用来辅助唐朝骑兵的标配武器,单独的将它编成军队,那么敌人的军队可以选择用放风筝的方式直接把你磨到死为止,至于说这话,要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汉朝人通过百年战争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大唐陌刀,说起这把刀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我说另外一个人,大家就能够想得到就是关羽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据史官考证,汉朝时代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来替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关羽这把刀真正的原型就是唐朝时代的陌刀,关羽的那把刀,据当时罗贯中《三国演义》上来讲,重达78斤,这么沉重的重量。如果说单独士兵将他挥舞起来,只要挥舞几下你就没力气了,就算士兵手里的这把刀已经经过简化处理,或者关键部分选择用质量比较轻的木头作为代替,但是整体重量仍然居高不下。

对于来去如风的敌方的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为主的骑兵部队而言,这种部队直接可以完全放置嘛!如果说将这把刀标配到骑兵身上,首先刀的重量特别重,对于整个战马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我们对于《三国演义》上午将领动不动打几百个回合曾经表示过质疑,那么。普通的骑兵在拿到这把武器之后跟敌人作战的时候肯定不需要来回打几百个回合,甚至连刀挥下去的时间都没有,要知道骑兵与骑兵之间的交错。可以说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所以说,唐朝针对这个情况,在战马上面,研制出了最令其兵胆寒的武器,战槊,很简单,将这把武器直接横在自己前面,一个来回,只要戳进敌人身体,你就赢了。


说实话,问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他所使用这张图片,说他是槊也好,说他是陌刀也行,但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把武器的刀刃比较窄,因此决定的他的攻击方式更多的是偏向于直接横冲直撞,它的使用方式更加偏向于槊。

陌刀,唐剑,这些古代中国历史上,冷兵器巅峰的代表之作,就好像彗星一样扫过中国历史,但是却一去不复返,现在我们甚至连这些武器的原样的考证,都陷入了争论之中,一方面战乱使得相关的关键技术失传,但是说实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争的不断演进导致这些武器很难跟的上,战争推进的步伐,遭到了淘汰,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史诗般的卫国战争前苏联人用最简单的事实告诉大家,纸面上最好的武器并不是最有用的武器,真正能够为宏观战局提供更多资源,牵扯敌方更多资源的炮灰武器,这才是好的武器!

所以说陌刀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我是万万不敢同意的。


漩涡鸣人yy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前些天写的一篇"大唐陌刀的前世今生\


河东三叔


咱们先来分析下骑兵这个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得兵种。骑兵是有一个士兵和一匹或者几匹战马做成的战略兵种。骑兵在古代战争中作用十分重大。历代统治者都想拥有一直完整建制的骑兵。咱们就大概讲述下骑兵的主要优点。


首先,机动性强这也是骑兵最重要的优点。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骑兵可以算作唯一的一支摩托化部队了。优势时骑兵可迅速从后方对敌方形成完全包围。在地方溃败时,骑兵在追杀敌人时杀人像砍菜一样简单。就算在劣势时,骑兵可以从侧翼攻击敌人的粮道,小股骑兵也可以深入敌营,制造混乱。如果是大规模的会战,骑兵可以高速的移动与各个战场,在局部地区对敌人形成以多打少的情况。在西汉初期,匈奴正式凭着骑兵的高机动性趁西汉主力未找到自己时在各个分战场以多打少,打完就跑。


其次,冲击力强。咱们有些人受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影响,认为古代打仗就是大家冲上去一对一的单挑,有些武功高强的大侠可以取敌军首级如探囊取物。实际不是这样的,不说敌人指挥官有没有武功高强的护卫。单单在大战军中你能否冲到敌军指挥官面前都是问题。而且古代大规模作战都是方阵队方阵,按照各个兵种的排序,组成一个方阵直接冲过去。所以第一排的士兵基本上是必死的,而且不能回头,因为你一回头,就会对后面的第二排的士兵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方阵。所以前排的士兵死亡率是极高的,但如果活下来升官或者奖赏是极其丰厚的。毕竟是玩命的。所以古代打仗,在步兵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很短时间分出胜负的。这时候骑兵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古代大型会战(城池攻坚战除外)都是在平原进行,这时候骑兵骑着马经过加速度的冲击直接撞入敌军阵中,根据物理动能定理,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这时候骑兵的撞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基本上可以冲垮敌军前三排的人。当然骑兵也不是从正面冲击,这样基本是拿骑兵的命换步兵的命,骑兵可是金疙瘩,哪个将军也不愿意这样换。

所以骑兵都是从侧翼直插进去,然后一部分拐头攻击敌方方阵,一部分则四处冲杀制造混乱。这时候敌军就开始慌了,敌人竟然从后方杀了过来,这时候士兵一些军事素质不高的士兵就开始溃败了,一但有一部分后退,整个阵型就乱了,这场战争就是算败了。这也是“兵败如山倒”这句话的意思。大部分战争的伤亡不是在正常作战中,而是在一方溃败一方追杀过程中。这时候对于胜利者来说,那不是人头,而是一个个军功。


所以要想克制骑兵,其机动性是无法克制了,只有克制其冲击力强的优点。阻止骑兵冲进步兵阵型,或者减少其冲入方阵的破坏力。经过以上分析,大唐陌刀是最适合阻止骑兵的。

大唐陌刀流行于唐朝前期,主要是为了对付突厥的骑兵。据史料记载:《唐六典》卷十六即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史书:("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新唐书》列传一百一十八张兴传)。由于陌刀出现于隋,盛之于唐,唐时的1斤相当于现代的660克上下,唐时的15斤相当于现代的10公斤左右。

唐朝的陌刀兵是一种有李靖创立对付突厥骑兵的重要利器。陌刀兵都是魁梧男子,臂力极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抚恤待遇高,只要陌刀兵在战场上阵亡,功绩翻两倍,而且家中会有一大笔抚恤金。这样陌刀兵的积极性是十分高涨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画面,一堆骑兵冲向由陌刀兵防守的步兵侧翼。这些陌刀兵威风凛凛,怒视前方的冲来的骑兵,眼中毫无俱意,甚至有种嗜血的舔了舔嘴唇。当骑兵冲过来时,陌刀兵上斩人头,下砍马腿,中间斜劈战马,可以直接将敌军连人带马都碎尸当场。

当然第二排的骑兵会对陌刀兵冲杀,但是陌刀兵不只有一排。虽然很血腥很残暴,但是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只要能阻止骑兵冲进步兵方阵,或者减少其破坏力,那这只骑兵就算废了。

所以说虽然陌刀不能完美的可是骑兵,但是可以大幅度的减少骑兵队己方阵型的破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陌刀也是骑兵的克星了。

我是不创造历史,只是历史的搬运工——瑞说文史。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瑞瑞说历史


但是实际上的骑兵克星是长矛方阵,并且是东西方的共同选择。

步兵从来都是结成方阵作战,因此步兵往往更讲究体系优势而不是单兵优势。相比之下,长矛这种东西,成本不高,训练相对方便,因此成了东西方共同的选择。不管是瑞士的长矛方阵,还是西班牙大方针,还是莫里斯横队,长矛都是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尤其是东西方历史上,长矛挑翻骑兵的例子比比皆是。初唐的长矛步兵就曾克制了突厥骑兵的攻击甚至反杀,明初因为步兵当中保有大量的长矛步兵编制也可以对抗蒙古重骑兵,清朝的火器方阵九进十连环阵中也布置了大量的长矛手用来保护火枪步兵。甚至东西方骑兵都大量装备长矛,可见长矛的威力。


北洋海军炮手


陌刀的故事是唐史谣言中比较知名的一个,其实直到今天,陌刀的形制究竟是什么样子,仍旧是莫衷一是。

不过,如果我们回到史书的位面,而不是网文臆想的位面, 就能够发现,陌刀绝不是什么骑兵装备,那些吹牛b说大唐骑兵在马上使用陌刀的,都是二把刀。

《唐六典》卷十六: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旧唐书》:

“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唐六典》是唐朝官修的政书,其点明本朝的兵器的来龙去脉,肯定比后人胡扯更靠谱。

而看《旧唐书》,里面说到天宝初年,李嗣业到安西,当时各军才“初用陌刀”,说明这玩意儿使用并不普遍,属于“奇门兵器”。

后面说李嗣业肉搏,人马俱碎,确实挺吓人,后面是前军之士尽操长刀,如墙而进,也就是成排向前。

也就是说,平安史叛军时,安西军已经有一定的建制在使用长刀了,而如墙而进,结合是步兵,其实就是步兵方阵的突击队。这一点,和《通典》中记录《李卫公兵法》很像:

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其实这里就是弩手作为突击队,在射击之后,利用弩箭火力的停止作用,在敌人阵列混乱时,用陌刀、棒等长兵进行短促突击。

李嗣业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李卫公兵法》的时代了,过了几十年,唐军的编制也因为广泛募兵,而走向了专业化,比如步军和马军的分衙,作战时的纯队组合,都与李靖时代带领临时召集,再训练三个月的行人更专业。

不过有一点共同的就是,陌刀在唐代两个时代的军事系统里,都是作为突击兵器使用,绝大部分的步兵,使用的仍然是步槊。

其实熟悉冷兵器时代战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长刀的使用,要求很高的武艺和体力,属于强力单兵,也称选锋的爱好;而组织化地稳固对抗,长矛的整齐击刺,对于重甲目标,也一样是噩梦。

因为弓箭射在身上,是否破甲还是个小概率问题,刀砍在甲上,杀伤力也是小概率问题,而长矛结结实实捅在身上,哪怕是铁质重甲,伤亡就是个大概率问题了。


刘三解


陌刀传说中的武器。没有一件实物考古出现。所谓的陌刀阵只是历史文献上的记载而已。

骑兵的克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说法。中国古代的骑兵。主要是游牧民族的轻骑兵。轻骑兵主要的攻击手段是弓箭。从匈奴开始就是弓骑为主。他们依靠的战术是高速机动和远程打击。面对这样的敌人。任何装备的步兵都是天然吃亏的。所以才会出现了蒙古弓骑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局面。

陌刀长,大,重。考虑到士兵还要批甲等因素。它的机动性和持续性都不会很好。只能当轻骑兵开始冲锋的时候,进行一定的抵挡。此外,这个兵种就没办法。对敌人造成伤害。当敌人是重骑兵的时候,他的伤害能力就会直线下降。金国的重骑兵是铁浮屠。穿着铁甲三层。也没听说。宋朝的军队用陌刀把铁浮屠摆平。最终靠着岳飞用钩镰枪。攻击马腿,才把这支部队搞定的。

金国的重骑兵。被蒙古的弓骑,最终打得死去活来。陌刀就更别提了。唐以后。就没有成建制成军过。被淘汰了。

明朝出现过一只军队,手拿的武器是白蜡杆。相比陌刀来讲。长度更长,重量更轻。韧性更好。他是钝杀伤。穿再厚的甲,也不能躲避它的杀伤。抡开了,一棍是可以击碎马头的。这支部队是可以抵挡住骑兵的冲阵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付骑兵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骑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