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第11集:咬定青山不放鬆

「平“语”近人」第11集:咬定青山不放松

理想信念教育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的工作,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這集的主題就是“信念”,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理想信念有一系列重要的論述。

【小故事】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一件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在長征途中,在一位老人家借宿,這位老人叫徐解秀。臨走的時候,三位女紅軍看到老人家也比較窮苦,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就把當時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條給老人留下了。後來老人反覆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來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抓落實就像敲釘子,如果釘不到點上,釘子要打歪;釘到了點上,只釘一兩下,釘子還會掉下來。如果我們把理想信念相關的三個問題比作“三根釘子”,那怎樣才能釘好呢?

「平“语”近人」第11集:咬定青山不放松
「平“语”近人」第11集:咬定青山不放松

01“第一根釘子”:我們為什麼要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說:“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說,志存高遠的人,再遙遠的地方也能達到,再堅固的東西也能突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事業英勇犧牲了,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力量。

——這段話是2013年的6月28號,他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的。在講話當中,總書記特別強調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出自金纓·清《格言聯璧》,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名言警句大全”。

【解析】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叫做志存高遠,志向到底能夠遠到什麼程度啊?按照《格言聯璧》的說法,叫做“無遠勿屆”,這是一個成語,我們一般寫作“無遠弗屆”,出自《尚書》。《尚書》原文是這麼寫的:“惟德動天,無遠弗屆。”說只有德行可以感動天地,沒有哪個地方遠到不能夠被德行感動。其實不光是德行,志向也有這樣的力量。志向到底能夠遠到什麼程度呢?《格言聯璧》給了兩個具體的意象,一個叫窮山,一個叫距海。那也就是我們說的,山之涯,海之角,我的志向往那個方向走了,哪怕到了山邊、到了海邊,只要我的志向還要往前走,那麼山和海都不能限制我,這是說的遠度。

再來看第二句話,講強度。說“志之所向,無堅不入”,“無堅不入”也是一個成語,我們一般寫作“無堅不摧”,就是沒有什麼堅固的東西不能夠被破壞掉。那麼堅固的東西是什麼呢?《格言聯璧》的作者也給了兩個具體的意象,一個叫做銳兵,一個叫做精甲。銳兵是什麼?尖銳的兵器;精甲是什麼?精良的鎧甲。也就是說當你面對的是兵器的時候,志向是什麼?志向就是鎧甲,你再銳利的武器,你也突破不了我的鎧甲;面對鎧甲的時候,志向是什麼?志向就是兵器,你再厲害的鎧甲,我的兵器也一定可以把你刺穿。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樣堅固的力量,可以堅固到居然能夠抵禦志向的力量。

【經典小故事】《後漢書·耿弇傳》,講了一個叫作耿弇的大將軍的故事。這個大將軍怎麼回事呢?當年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耿弇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只有21歲。然後他就去投奔南陽的劉秀,跟劉秀起兵。當時他就勸劉秀,說我們去收復河北,然後再從河北平定山東,然後我們就可以安定天下了。那時候劉秀也不過是一小股力量,耿弇更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所以誰都覺得他這個說法太誇張了,不可能實現。可是,耿弇因為有了這樣的志向,他就產生了那種拼命三郎的勇氣。

有一次打山東的時候,他的腿被敵人的箭射中了。怎麼辦呢?他抽出佩劍來,直接把箭頭砍斷,接著戰鬥。就因為有這樣捨生忘死的勇氣,所以耿弇真的成了常勝將軍。他原來預設的目標,收兵河北也罷,平定山東也罷,乃至於幫劉秀安定天下也罷,就都實現了。所以劉秀看著耿弇,很感慨地說了一句話,叫作“有志者事竟成也”,現在大家熟悉的“有志者事竟成”就出自這兒。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格言聯璧》這句話,其實也是在講樹立遠大志向的問題。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改革建設年代,人都要有理想,有信念,用理想和信念激發出人的鬥志,我們的人生才能無遠弗屆,無堅不入。

「平“语”近人」第11集:咬定青山不放松

02“第二根釘子”:我們應該有怎樣的理想信念?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1號那一天,他在參加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的時候,面對在黨校學習的黨員領導幹部講的一段話。

“位卑未敢忘憂國”

——出自陸游·南宋

【解析】出自於他的一首詩,叫作《病起書懷》。這首詩本身並不特別流行,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一句卻是當之無愧的詩眼,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受感動。

眾所周知,陸游是一個愛國者,他生在宋金對峙之際,一生就渴望收復失地,還我河山。但是,我們也知道,當時的南宋政權並沒有勇氣和實力去北伐,所以陸游一直請纓,在宋朝的朝廷並不討好,因此他也一直被貶官。這首《病起書懷》,其實也是一次貶官之後的作品。

既是貶官,又生了一場大病,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感傷呢?一定會感傷的,陸游也很感傷。但是,他感傷的不是個人的前途命運,而是“京華父老望和鑾”,或者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那時候陸游還活著,但是他也非常悲憤,九州何時才能一統啊?這個就不是一般的傷春悲秋,而是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大關懷。陸游這樣憂心忡忡,他是皇帝嗎?當然不是。他是宰相嗎?他也不是。他就是一個罪臣,是一個無能為力、無權無勢的人。但是,他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個就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

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叫作顧炎武,說過一句話:“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句話後來被梁啟超精煉成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無論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也罷,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罷,正是這種普通人默默無聞的責任與擔當,才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值得我們永遠發揚光大。

其實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在樹立理想信念,在報國,在樹立這樣的志向。有什麼樣的理想信念,決定著一個人人生的高度、深度、廣度。對於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有什麼樣的理想信念,也決定著為人民服務的高度、深度和廣度。所以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對廣大黨員的理想信念的教育。

【身邊典範】有一位94歲的老人。他的名字相信大家應該都不是很陌生了,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老人。黃老是我們的學習榜樣,他的一生充分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是什麼?就是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1988年,中國的核潛艇到南海進行第一次深潛試驗。這個試驗的危險有多大呢?我給大家打個比喻。就比如說,這個潛艇上面撲克牌大小的一塊小的鋼板,在潛入水下數百米之後,它承受的水的壓力是1噸多。整個艇體長100多米,有任何一小塊鋼板出了問題,任何一條焊縫出了問題,任何一個閥門洩漏,造成的結果都可能是艇毀人亡。

深潛的當天,南海的海面風平浪靜,但是水底卻是驚心動魄。當潛水艇按照既定程序慢慢下沉到既定的深度時,海底萬籟俱寂,沒有任何聲音,能夠聽到的只有巨大的水壓在不停地壓迫艇體發出的“咔嗒、咔嗒”的聲音,在海底聽來尤其是驚心動魄,讓人心驚膽戰。黃老在這樣的寂靜當中,在這樣極為緊張的氣氛當中,鎮定自若地根據各個部門彙總來的信息,做出各種決策和進一步的判斷。當潛水艇按照既定程序下潛到既定深度,然後又上浮到安全深度的時候,深潛試驗正式宣告成功,艇上的所有人沸騰了,擁抱、握手、歡呼。

當時就有人問黃老,說黃老,您當時不害怕嗎?黃老說,怎麼不怕?但是我是總設計師,第一,我對它有信心;第二,就算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我也責無旁貸。

我們都知道,黃老其實一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做著這件大事。當年他參加到核潛艇科研項目時,領導是這麼跟他說的:要時時刻刻保守國家機密,絕不允許洩露工作任務和單位;一輩子隱姓埋名,當無名英雄;進入這個領域就要準備幹一輩子,就算是犯了錯誤,也只能留在單位裡打掃衛生。面對這樣的要求,黃老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就此隱姓埋名三十載,沒有回家。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黃老曾被家裡的兄弟姐妹們埋怨,不要家、忘記養育他的父母的不孝兒子。面對親人的誤解,黃老輕聲但篤定地回答,對國家盡忠,就是我對父母最大的孝。

這就是一位老共產黨員——“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動人故事。

「平“语”近人」第11集:咬定青山不放松

03“第三根釘子”:怎樣堅持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說到做到,並不容易,在我們失敗的時候、受挫的時候、不如意的時候,可能也有過意志動搖,想過一醉方休,想過得過且過,有過怨天尤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時候,我們需要七個字——“咬定青山不放鬆”

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幹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增強“四個自信”,保持政治定力,這就是堅定理想信念。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出自鄭板橋·清《竹石》

【解析】他寫的不是真實的竹子和石頭,而是寫在《竹石圖》上,這是一首題畫詩。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所以一生有好多很怪的地方。比方說他自己講,說我一生只畫蘭、竹、石三樣。為什麼呢?他說這不是一般的蘭、竹、石,這是“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以及什麼呀?以及他這個“千秋不變之人”。那一聽這四句話,大家就知道了,這個不是歐洲那種寫生而是具有中國氣派的寫意了。換句話說,他寫的也好,畫的也好,不僅僅是竹子,更是竹子背後的精神。

什麼精神呢?其實最核心的就是頑強而瀟灑。頑強在哪裡?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咬”字上。這個竹子根基好不好啊?根基一點都不好,它不是生活在肥沃的泥土上,它是紮根在裸露破碎的山石之上,從石頭縫裡鑽出來了。但是,它緊緊地咬住青山,絕不鬆口,一定要在這山石上生存下去,挺立起來,這是何等的堅韌而頑強啊!

再看第二個特點,瀟灑。瀟灑在哪裡呢?在“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任”字上。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山石上的竹子是沒有人精心呵護的,風來了,它得挺著。雨來了,它還得挺著。可是正因為風裡雨裡,千磨萬擊,它就養成了一種笑傲江湖的氣性了,也有了笑傲江湖的資本了。怎麼樣笑傲江湖啊?那就是“任爾東西南北風”。無論你怎樣八方風雨,我自然挺立不動,這就是瀟灑呀!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氣派,獨立而堅強!

今天在這個新時代,其實我們也要隨時做好迎接各種各樣的磨難的準備,我們會面對著重重的改革困局,我們會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利益的誘惑,那麼,我們共產黨人、黨員領導幹部能不能夠經受住這重重的考驗和磨難,我們能不能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我們應該怎樣去堅定理想信念?

我們的信念從何而來?

答案是從理論中來,也是從實踐中來。

第一,我們的信念從理論中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彷徨中的中國人發現,原來我們不能靠帝王將相,我們不能靠軍閥財團,只有人民才是最可以依靠的力量。正像大家所知道的一樣,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個早就在馬克思的《神聖家族》中萌芽的理論,和中國的現實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第二,信念又是從實踐中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我們站了起來,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結合起來,我們富了起來,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的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我們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證明了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都相信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都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有一個強國夢,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不要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志存高遠,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有的志向和格局。

經典誦讀:

《格言聯璧》節選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病起書懷》節選·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竹石》·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