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善用兵者,修道保法”——今日份心灵鸡汤。

还记得这篇文章吗: 文中,屋主提到了这一点,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

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什么是肠道微生态环境?

在说今日重要新闻之前,大家先来了解三个概念:

说到生态系统,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我们居住的地球与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人体微生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体内微缩版的“大自然”,而肠道微生态,是这个人体生态系统的其中一大部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某一个大洲或一个半球,它包括了肠道菌群、营养和代谢产物等,在健康人体内,它们相互作用、构成动态平衡状态,我们称之为”肠稳态“,一旦这个动态平衡像跷跷板的两头那样出现了大的起伏,人体的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复杂、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

肠道正常菌群和肠黏膜结合形成的机械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可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并有效阻止有害物质的入侵。


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母乳的“小心机”

为了让后代得以健康延续,聪明的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开发”出来一种超级“食物”——母乳!

既往的科普文中,我跟大家说过母乳的诸多好处和神奇之处,比如它的各种营养素含量会随着宝宝月龄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动态改变;比如它会主动给宝宝提供各种抗体,以保障小家伙们有足够的战斗力对抗环境中病原体的威胁;再比如,为了不让后代”早衰“,母乳喂养甚至可以预防孩子长大后发生肥胖、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几率……

其实,这些旧知识,不过是母乳各种”心机“中的一部分,不用足心计,怎么能实现人类大规模繁衍后代、称霸地球的目的呢?

下面,我们的重头戏来啦!(着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文末,看极简版总结)


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10月24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上,肠道微生态的话题占据了整个封面,一起出现的,是一个裹在襁褓中的婴儿,和一个粗体关键词——SECURITY BALNKET,意为安全伞/保护毯。

顾名思义:肠道微生态平衡=婴儿的保护伞

我们今天有关母乳“心机”的话题,围绕的就是这期的重磅研究——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机构的“Temporaldevelopment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the TEDDY study”。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关于婴儿临床微生物组研究之一。

研究者发现:

  • 婴儿肠道菌群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详见下文),母乳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的丰富程度,由母乳喂养决定!母乳喂养一旦终止,双歧杆菌含量将迅速下降,不论是否已经引入了固体食物(也就是辅食);
  • 婴儿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类会随着食物种类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丰富。


养过娃的家庭、或者遭受过肠炎困扰的朋友,对双歧杆菌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你可能被医生要求服用过含有双歧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属的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它的家族包括了婴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等。

双歧杆菌对宝宝和大人有什么意义呢?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著名的“治安警察”和“清道夫”,它们联合肠道内其它益生菌株,发挥着强大的“保卫健康”功效——不仅仅是大家熟知的治疗腹泻和便秘,还包括了营养、免疫、抗感染、预防过敏、对抗肿瘤和慢性病等一系列复杂却极其有益的作用。事实上,母乳喂养带给婴儿的各种抗体,一部分是来自母乳本身,另一部分是仰仗包括双歧杆菌在内的肠道有益菌通过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和淋巴组织分泌产生。

有趣的是,这些益生菌还是人体内的“

生物工厂”,给人体制造某些消化酶,以及维生素K、维生素B1、B2、B12、烟酸、叶酸等维生素,外加通过“肠-脑轴”调节人体的情绪、神经反射,辅助缓解多发硬化、抑郁症、阿尔默茨海综合征等……

简直就是无敌小战士+环卫标兵+超级药厂+幸福使者的合体‍⚕️‍!

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母乳“小心机”之“细菌战”

回到《Nature》的这篇研究,研究者对来自德国、瑞典、芬兰和美国的903名儿童(从他们3个月起定期采集样本,到46个月龄为止)的12,500份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婴儿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伴随年龄增加,在三个不同阶段发生变化:

  • 发育阶段(3-14个月)——双歧杆菌占主导地位,母乳喂养宝宝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多于非母乳喂养宝宝
  • 过渡阶段(15-30个月)——微生物种群开始多样化(双歧杆菌比例略下降)
  • 稳定阶段(31个月以后)——微生物种群趋于稳定化,和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几近相似,典型的成人微生物组群——厚壁菌门细菌的数量趋于平稳。

并且:

  • 无论是只喂母乳还是与配方奶粉一起喂养,母乳喂养与121种不同的细菌种类显著相关;
  • 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内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的水平较高;早期肠道中短双歧杆菌占最重要地位,在6个月后被两歧双歧杆菌取代;
  • 非母乳喂养的宝宝,3至14个月期间,大肠杆菌占主要地位;
  • 停止母乳喂养(不论因何断奶),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成熟更快(等不到30个月就会被迫“长大”),且大部分双歧杆菌都会流失,并快速被厚壁菌门细菌取代,提前进入“稳定阶段”。(这令屋主想起人们形容谁谁谁长得“老”,会这样说:XXX长得有点儿“着急”);
  • 除了母乳,出生方式(顺产或剖宫产)、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比如是否有兄弟姐妹、家里是否养了一只高冷的喵或者汪)也会对宝宝的肠道微生物群造成影响;
  • 发育早期不同的微生物构成与一些疾病的发展之间具有微妙的关系。比如:婴儿3-14个月大的时候,体内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β-氧化和酰基辅酶A合成有关的基因增加。这些基因中有一些在降低I型糖尿病发病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如果宝宝接受母乳喂养时间过长,会导致双歧杆菌长期占优势,进而影响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使得“过渡阶段”被强制延迟——这或许提示我们:
    母乳喂养的终止,到底何时为“最佳”

关于厚壁菌属,屋主额外叨唠一句:既往研究中发现:肥胖者和动物性食物为饮食主体的人,肠道内厚壁菌属明显占优势!

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屋主极简版总结:

  • 生命早期1000天,是宝宝终生健康的起跑线和奠基期;
  • 母乳喂养必须且重要——母乳喂养给予宝宝的,绝不止是“各种营养素”这么简单。鼓励并支持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条件容许则继续母乳喂养至2周岁,对于宝宝肠道微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 后期吃的贵,不如早期喂的对——婴儿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决定他们人生后期肠道微生态;
  • 婴儿肠道微生物群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包括营养、生长发育与免疫在内的整体健康;
  •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虽然研究里的宝宝们都是非西班牙裔的白肤种宝宝,不能代表中国宝宝,但是,依然能给我们带来重要提示和借鉴,不仅仅是正在孕期、等待新生的孕妈妈,还有产科和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们。毕竟,大量的数据再次支持了母乳喂养那些“看不见”的优势……

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打得漂亮!

遂谦碎碎念

提醒诸位即将临盆的准妈妈们:剖腹产分娩出来的宝宝,肠道益生菌绝对没有顺产宝宝更有健康优势!所以,除非基于您的情况被医生建议剖宫产,否则能自己生最好自己生。

想到前些天为了要剖腹产而毒殴医生的那家人,真想问问那位大着肚子还要扇医生耳光的准妈:医生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岂是您作为非专业人士所能想全的?为了您和宝宝的利益劝您顺产,反被打残,苍天泣冤啊!

感谢您的阅读,更多专业营养科普内容(成人及母婴),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搜索微信公众号“遂谦的营养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