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人類的每一次戰爭都無疑是一場災難,但是戰爭的同時催生了各國國防軍事的進步,二戰期間,各國的武器科技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短短5~6年的時間,就能完成以往20年所發展的成就。各種各樣的輕武器被髮明出來,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武器之最。

1、最坑爹的手槍:南部14式

十四年式手槍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手槍,發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8×22mm南部手槍彈。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這種手槍使用南部式8mm子彈,瞄準基線較長,精度較高,子彈傷害力極大基本與達姆彈相同,無防護人員被擊中,通常非死即殘。但這種子彈穿透力很弱,用5層棉被就能擋住,此外該槍採用的設計結構,必需嚴格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否則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導致射擊停頓,需要手動上膛,變成了一把“手動手槍”。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大佐,外形似乎模仿德國魯格P08式手槍。但設計得比較失敗,比如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美國大兵語)。卡殼頻繁,由於彈匣卡筍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好可怕),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這實在一款設計得糟糕的手槍。

2.產量最小的衝鋒槍:百式衝鋒槍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在二戰中都注重衝鋒槍的生產,但唯獨日本不以為然,在當局者看來,手槍子彈威力不夠,作用也太小,自動槍的子彈一般都選用步槍彈,因此,衝鋒槍是日軍裡的稀有品。

3.最坑爹的輕機槍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採用氣動式設計,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使用與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 x 50毫米步槍子彈以及標準5發彈夾,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槍彈威力不大。它最為獨特的是彈鬥供彈原理,這個彈鬥又被稱為“壓彈機”。開放的供彈彈鬥容量為30發,彈鬥位於機槍槍身左側,可以容納6個水平放置的5發彈夾,彈鬥上方的蓋子向下施加壓力使最底層彈夾打完後疊在上面彈夾會進入輸彈位置。彈鬥底部的推彈裝置將彈夾中的槍彈推向給彈口推彈入膛,依次反覆。

機槍上配有油壺,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否則容易做成退殼不暢。理論上只要不斷向彈鬥中裝填彈夾即可持續射擊,但是由於彈藥裝填繁瑣,實際射速不能達到理論射速,很難達到每500分鐘發。在實戰中亦存在槍管過熱(槍管固定,不能更換)、結構複雜易出故障,槍托歪使得射擊時會偏向等問題。它的最大優點是精度高,90米上射出的30發子彈的八成都集中在30公釐邊長的範圍內。

4.威力最大的半自動步槍:西蒙諾夫反坦克槍ptrs-41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PTRS-41是前蘇聯在二戰期間研製並列裝的一支反坦克槍。前蘇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試驗了各種反坦克穿甲彈藥,發現12.7x108mm 彈無法滿足要求之後開始研製新的14.5x114mm 穿甲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和謝爾蓋·西蒙諾夫等著名武器設計師為這種彈藥設計了新槍。1938年,西蒙諾夫設計出PTRS-41型反坦克步槍,該槍採用彈倉供彈,它的縮比版本後來演變成SKS步槍。

該槍於1941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在二戰東部戰線得到廣泛使用,在攻擊德軍早期型號的坦克時表現出良好的性能。隨著戰事的進行,德國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但它在攻擊卡車和其他輕裝甲目標時依然十分有效。為了抵擋這些反坦克槍的火力,德國坦克常常在薄弱的側面掛上裙板。PTRS-41的用途非常廣泛,除了坦克和裝甲車輛之外,迫擊炮和機槍陣地也常常成為它們的目標。

5.最受好評的半自動以及最著名的半自動:M1加蘭德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把這兩項稱號賜予這把神槍並不意味著SVT,SKS等半自動遜色於它,而是在二戰中,加蘭德是第一種大規模裝備部隊的半自動步槍,如果沒有它的出現,二戰的勝利就會遲來好幾年,也會讓很多米國大兵獻出生命。

M1加蘭德步槍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是美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越戰初期,美軍及南越部隊仍有小量裝備的M1加蘭德。一直到1957年,M14自動步槍列裝後,M1加蘭德步槍才退出現役。作為替代的M14自動步槍還保留了很多M1加蘭德步槍的特色。M1加蘭德亦是很多國家的軍隊裝備,直至今天仍可發現M1加蘭德的蹤影。

M1加蘭德步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則使用迴轉閉鎖方式。相對於同時代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手動進行單發裝填動作),射擊速度大為提高。在戰場上其火力優勢可以有效壓制手動步槍。容量8發子彈的漏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當子彈打光時,漏夾會被退夾系統自動彈離彈倉,並會發出“乒”的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

然而,一次壓入彈倉的漏夾在子彈打光之前並不容易再裝填子彈,造成極大的不方便,而在潮溼的環境時,漏夾也有卡死的可能性,即使加入了特殊的潤滑劑也沒什作用。退夾時所發出的“乒”一聲,雖然可以提醒士兵需要重新裝填子彈,但同樣的敵人也會知道美軍沒子彈,這造成美軍在巷戰時許多傷亡。同時,美軍也很快的學會先裝填子彈,後丟空漏夾。當敵軍聽到空漏夾發出“乒”的聲響則會受騙而攻擊並且使美軍埋伏成功。在二戰中美軍單兵攜帶的標準彈藥袋可以裝10個8發漏夾。

6.最著名的機槍以及射速最快的機槍:mg42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MG42平均射速為每分鐘1,200發,比英國的維克斯機槍以及美國的勃朗寧M1919中型機槍射速多一倍(兩者僅有600發/每分鐘);可以聽到“啪”或者是“碰”的冷槍,甚至是“咑咑咑咑……”的連貫機槍聲,但是你會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在戰場上一直把衣服撕開?”MG42的高射速使的槍聲以非常密集的波頻傳遞出去,過於連貫的音源使得個別的槍聲無法被區隔,因此在人類的耳中至少聽起來像是布匹被撕破的聲音,如果德軍的射手只扣了一下,哪怕只是一下,就是20發子彈上路飛奔而去。

盟軍對於熟悉的布匹撕破聲也有自己的定義與看法,因此給予MG42各種混號,例如“希特勒的電鋸”;也有的官兵惡毒粗鄙地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鍊”(意思指希特勒在拉拉鍊掏生殖器但是掏不出……);蘇聯大兵比較樸實,算是文雅地稱MG42為“亞麻布剪刀”);連德國大兵也稱它為“希特勒的鋸子”或者“骨鋸”。英國大兵就以MG42材料的製造產地史潘朵為名稱之。

德軍在1940年發行的手冊中明令禁止將標準250 發彈鏈一次打完,如果是50發彈鏈,一分鐘之內不得超過七條的射擊,以免槍管壽命大幅簡短,以及減少槍管過熱卡彈的問題。由於MG42如此地特殊而駭人,美國陸軍不得不拍攝製作一段訓練影片協助官兵跨越巨大的心理障礙來面對上陣之後終究還是躲不掉的MG42。

拜MG42的優良設計所賜,除了本身一直到上個世紀的東南歐還能看見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之外,其後的各款衍生型的開發並未因納粹德國的戰敗而停滯;例如從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時代的變遷與型號的改變之外,MG42的身影與精髓依舊跨越時代。

7.最精緻的衝鋒槍:湯姆森M1A1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湯普森衝鋒槍第一型量產時為M1921。因一戰結束軍方需求消失,這個版本推廣民用市場中平民亦可購買,但其極高昂的價格使銷售情況極差(M1921售價200美元,當時一輛福特汽車只售賣400美元)。M1921有小批量銷售到美國郵政檢查部門。

1938年,湯普森衝鋒槍轉而服役於美國軍隊,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區及歐洲戰區以後的一些戰役。繁瑣的生產工藝對於大規模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是很大的缺點,薩維奇武器的工作人員希望能找到方式來簡化M1928A1,最後,在1942年2月出產的原型於1942年3月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了測試;得到的結論是:簡化型湯姆森衝鋒槍與原M1928A1相比,生產性提高,單價也降低了,其命中精度並不遜色,1942年4月,陸軍軍械局批准了生產並命名為M1。

第二次世界大戰湯普森衝鋒槍編排給盟軍偵察兵、士官(下士、中士或更高)和巡邏隊隊長手中。其極高的近戰火力,使得在歐洲戰場中的湯普森衝鋒槍被廣泛利用於英國突擊隊、美國傘兵及遊騎兵營。在太平洋戰區中,澳大利亞陸軍與其它英聯邦部隊最初在叢林巡邏及埋伏中大量使用湯普森衝鋒槍,因為其強大的火力可極快完成戰鬥。

然而,其達10磅的重量及困難的補給,使其被其他衝鋒槍,如歐文衝鋒槍及奧斯丁衝鋒槍所替代。後來美軍於1943年配備了M3衝鋒槍,並計劃生產至足以取消未來的湯普森衝鋒槍訂單,而使得後者逐漸退出前線。然而,由於一些不可預見的生產延誤和修改要求,M3衝鋒槍從來沒有取代湯普森衝鋒槍,而湯普森衝鋒槍的購買繼續進行直到1944年2月。

中國也因為租案法案而得到湯普森衝鋒槍,供應中國的湯普森衝鋒槍會首先被運到印度再用運輸機經駝峰航線送到國軍士兵手上,後來因為緬甸戰場的戰局好轉而重開滇緬公路,湯普森衝鋒槍等援華物資得以直接經陸路運往中國戰場。

8.最便宜的衝鋒槍:STEN斯登型衝鋒槍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英國在二戰初期是相當悲催的,不僅戰場節節敗退,就連軍事裝備也出了問題,等開戰時,居然沒有可裝配部隊的衝鋒槍。很快,英國人得來了來自美國援助的M1A1,但是天生傲骨的英國人根本不能容忍拿著別國的衝鋒槍去戰鬥,於是在內憂外患的巨大壓力下,便催生了這一奇葩之作。誰知這種粗製濫造的衝鋒槍英軍一直採用至1960年代。斯登衝鋒槍是一種低成本、易於生產的武器,而STEN一詞是一個首字母縮略字,分別指設計師Reginald Shepherd、HaroldTurpin及生產商Enfield(恩菲爾德)。斯登衝鋒槍在1940年代共製造了超過4百萬。

估計便宜的價格是讓英國政府眼前一亮的特點,在工廠化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成本只有10美元左右,甚至還要低於AK4715美元一把的價格。

然而,此槍雖然便宜,從無子彈短缺的問題,卻極易因供彈可靠性差劣而出現嚴重卡彈問題,命中率也不佳,而且保險區可靠性太差也經常出現走火問題。許多前線士兵替它取了很多如“水管工人的傑作”、“伍爾沃思玩具槍”和“臭氣槍”等惡毒的綽號,如果有得選擇,他們寧可使用從敵軍奪來的衝鋒槍,或是當時數量不多的湯姆森衝鋒槍,後者雖然較重、後作力也很大,而且子彈穿透能力很弱,但可靠度較高。因此,STEN曾被美國仿製,也就是後來的M3系列衝鋒槍,不過最近M3在某些抗日神劇裡很受導演歡迎。

斯登衝鋒槍發射9 × 19毫米手槍子彈,採用簡單的內部設計,橫置式彈匣、開放式槍機、後座作用原理,彈匣裝上後可充當前握把,但保險裝置過於簡單,只是把拉機柄掛在一個槽內,致使很多士兵未上戰場就被自己的槍所誤傷。使用9毫米口徑彈藥的斯登衝鋒槍在室內與壕溝戰可以發揮持久火力,它的緊緻外型與輕量讓它具備絕佳的靈活性。

斯登衝鋒槍的後座力低使它在戰場中移動攻擊時非常有利。在近戰中是一把優秀的武器,它是戰爭中許多突擊隊員的選擇,另外,它在法國抵抗組織及其他地下部隊中亦十分流行,消聲型版本更是成為二戰時期英國的特種空勤團(SAS)用來滲透敵方時所裝備的特種武器。

斯登衝鋒槍在抗戰時國軍只有駐印軍裝備並用於緬甸戰場,直至國共內戰時才大量用於中國戰場,其中有些被解放軍擄獲的斯登繼續用於韓戰和被改造成拍戲用道具槍。

9.衝鋒槍中射速之王以及產量最多的衝鋒槍:PPSh衝鋒槍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與英國遭遇相仿,蘇聯在面對德國人進攻時也是奇缺衝鋒槍,而且因為蘇聯的肅反運動,很多有才華的槍械設計師都慘遭屠戮。蘇聯開發PPSh-41的部分原因是在與芬蘭進行的蘇芬戰爭之中,芬蘭部隊的索米衝鋒槍給裝備有莫辛-納甘步槍與少量PPD-40衝鋒槍的蘇聯紅軍造成了巨大傷亡,蘇軍意識到在衝鋒槍當在城市或叢林中進行展開近戰時極為有效。

1939年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什帕金開始研製新的衝鋒槍,在參考索米衝鋒槍的工藝與結構之後,在1940年定型研製成功,命名為PPSh-41,並於1941年在莫斯科附近建成了一批生產線。截止到1941年11月,該武器的總產量還僅有數百支,在接下來的五個月內,這個數字攀升到了155,000支,而到了1942年春天,生產廠一天就能生產出約3,000支PPSh-41。

戰爭期間,由於紅軍部隊大量需求,蘇軍統帥部決定啟用更多的非軍工廠加入生產廠的行列,PPSh堪稱適應大規模生產的設計典範(類似的還有戰時設計的M3,MP40和斯登)。在二戰結束以前,這些武器共生產了超過6,000,000 支。甚至1942年曾提供圖紙與製造工具授權伊朗生產,紅軍也得到過數萬支伊朗製造的PPSh-41。

在老喬的督促下,再加之工藝及其簡單生產一把PPSh-41僅需7.3 個工時,後來更是登峰造極的僅需5個工時。為了可以簡化生產,PPSh-41的槍管更可以使用M1891莫辛-納甘步槍7.62 毫米手動步槍的槍管生產,只要把莫辛-納甘步槍槍管削為一半,並且進行適合裝填7.62 毫米口徑蘇聯衝鋒槍子彈膛室的加工後,就製成的兩枝PPSh的槍管。

10.最長的步槍:38式

從手槍到衝鋒槍:“二戰”中的輕武器排行榜

在冷兵器時代,大刀長矛素有一寸長,一寸強之說,後來,刺刀的出現很好的將冷兵器與熱兵器有機的結合了起來。不得不說,日本在二戰中將刺刀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光步槍能裝刺刀,甚至衝鋒槍,輕機槍都可以,對於日本軍隊,飯可以一日不吃,刺刀不能一日不帶。

三八式步槍重3.73kg,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kg。槍身全長127.6cm,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cm。一戰後,各國軍事專家發現,雙方步兵戰鬥距離在600米以內,而槍的射程卻達到了1000米,因此紛紛縮短槍的長度,但日本因受白刃戰戰術的影響,不但沒有縮短,反而加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