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晋灭蜀后没有马上灭掉吴国,而是打了八年?

独霸蓝星的兔子


蜀汉灭亡之后,又过了十七年,晋才灭的东吴。这其中经过曹魏到晋的过渡,东吴从孙休过渡到孙皓时期。其实,东吴方面是恐慌的,蜀汉灭亡危急之时,孙休安排了三路救援,结果刘禅投降了。于是,东吴从支援转向进攻,却被永安原蜀汉的守将罗宪抵挡住了。所以,蜀汉的灭亡,对东吴来说是双重损失,东吴失去一个盟友,敌人得到一大片土地人口。不但如此,东吴寸土未得,后院交址反叛了,这都足以让东吴恐慌了。可是,为什么东吴能再支撑十七年呢?因为东吴实力比曹魏(晋)弱小很多,但是比蜀汉强大不少。



(东吴江东世家代表之一,陆逊)

东吴的政治,是执政时期最长的孙权确定下来的。由于当时东吴对比曹魏,蜀汉没有政治优势,所以孙权的统治基础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孙权初期,主要依靠和重用江北的士人,比如周瑜,张昭,吕蒙等等。第二个阶段孙权的中期,开始启用陆逊,顾雍,朱然,朱恒,全琮等一大批江东豪族的士人。第三个阶段,本土豪族士人开始壮大,进而让孙权感受到威胁,所以才有“吕壹事件”和“二宫之争”中,对大臣,老臣的打压,东吴也开始衰弱下去。但是,本土氏族和孙氏宗族的利益已经绑定,打压只是一时的,不会彻底。所以,相对益州从刘焉时期,对本土集团连根拔起的打压,以及蜀汉时期外来集团主政来说,东吴政体比较稳固。当然,这里的分水岭取决于三国君主称帝,东吴政体格局才能发挥。



军事方面,长江天堑自从吕蒙偷袭荆州后,就形成了一条线的防务。这个防务体系的缺点就是,进攻上变得实力不济,原因是要分兵在长江各个重要的城市防守,就难于集中优势兵力,攻破曹魏的一点。所以蜀汉从汉中北伐都要比东吴有力得多,也让曹魏头疼不已。那么,反过来防守,就是巨大的优势了。因为无论曹魏(晋)从长江防卫线的哪一个点突破,都要面临另外几路东吴水军的支援,走水路又比陆路快很多。比如,曹丕三路攻打东吴,因为天气影响了东吴水军,东路军一度攻入东吴的腹地徐陵(京口)。但是,随后东吴贺齐等援军很快就抵达了,曹魏无功而返。而且,东吴后期有名将陆抗在撑着,他充分利用了长江一线的防务,抵御住了西晋的进攻,比如西陵之战。



陆抗去世后,东吴还撑了六年。到了西晋灭吴之战,一下子发出六路大军,进攻长江的几个重镇,就是让东吴水军首尾不能相顾,才能一举灭了东吴。其中,杜预军围攻江陵,掐住长江上流,再下荆南,广交。胡奋一路进攻长江的咽喉地带夏口,王戎进攻东吴的重镇武昌,这两路是控制中游的。王浑从寿春直下长江渡口横江津,司马伷从途中方向进军,这两路从下流直逼牛渚(采石矶),建邺。这样,长江上中下游重镇都受到进攻,再由第六路王濬,唐彬率领水军,从巴蜀顺流直达建邺。最终,东吴军被各个击破,东吴灭亡。

虽然晋灭东吴之战看起来简单,其实经过了多年的准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贾允,杨济坐镇指挥调度,又有张华负责粮草运输,还有多年在巴蜀的水军准备,总兵力也达到了二十万,声势浩大。因此,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灭东吴都要比蜀汉要有难度得多。


大飞熊ヽ骑士


先纠正一下题目的史实错误,有两点:第一,蜀汉不是晋灭的,而是曹魏灭的。第二,蜀汉灭亡到吴国灭亡之间隔了17年,而非8年。

简要叙述一下那段史实,免得谬种流传:

1.公元263年,“入西川二士争功”,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大将邓艾、钟会分别统帅大军进攻蜀汉,蜀汉灭亡。

2.公元265年,“再受禅依样画葫芦”,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于他,西晋建立,他就是晋武帝。

3.公元280年,“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王濬楼船下益州”,吴国灭亡。

之所以隔了这么久,有客观原因,也有内部矛盾的原因:

1.灭蜀汉后,需要巩固被占领地区,收拢人心。此外,司马氏正准备篡位,无暇他顾,代魏后,也需要稳定一段时间。

2.军事上的准备,主要是水战工具,特别是战船的准备,这些都需要时间。

3.内部的掣肘。实际上,西晋经过几年准备,已经具备了进攻东吴的准备,而东吴当时在暴君孙皓统治下,国力越来越差,的确早有了统一的条件。而当时的朝内大臣张华,以及荆州前线的羊祜、杜预等统帅也早都建议攻吴。而晋武帝的儿女亲家、第一红人贾充(贾南风的爸爸),不愿意看到他们立功,极力阻止,理由就是不具备统一条件。晋武帝也只好给了他面子。直到280年这次出兵,他还极力反对,并进谗言说杀掉主张攻吴的人。直到晋武帝说:这是我滴主意。才作罢。

综合上述原因,蜀汉灭亡17年,曹魏灭亡15年之后,东吴才灭亡,实现了统一。



磨史作镜


需要更正一下,灭蜀的是魏而非晋,发生在公元263年,而直到两年后的265年魏元帝曹奂才让贤禅位,西晋王朝始立。西晋王朝建于265年,直到15年后的280年西晋才灭吴统一全国,这是为什么?



主要还是忌惮东吴水军,在魏蜀吴三国时期,东吴的水军他国不能敌。晋灭吴之战实际发生时间在279年11月至次年3月,打了四个月的战却足足准备了十年,因为西晋上下实在是太忌惮东吴的水军了,为此,自泰始五年起(269年)晋武帝就开始筹划灭吴之战,针对晋军不习水战的状况,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使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同时晋朝为了能一战定鼎江东,还在前线屯田垦荒、囤积粮草,解决了粮草不济的后顾之忧。



东吴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幼主孙亮继位起,至此拉开了吴宫干戈不断、政变迭出的帷幕、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兄弟等权臣的专擅朝纲、擅自废立。至吴主孙皓继位,吴国早已是元气大伤、不复当年。孙皓在位期间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加之主将陆抗(陆逊之子)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这种局势对晋灭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西晋不急于灭吴,也是在等待吴国自乱,对于西晋来说,消灭偏安一隅的东吴那就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西晋原定于咸宁二年(276年)大军开拔大举伐吴,此时伐吴也正当时候,因为经过长达七年的厉兵秣马,晋朝水陆大军已经完全具备了灭吴的条件,作为伐吴发起人的征南大将军羊祜也提出了“应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的可行战略方针,司马炎尽管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但恰在此时发生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叛乱起兵反晋的大事,晋军此时伐吴恐不利于后方安定,加之太尉贾充等人的反对,伐吴大事再一次被搁置延后。



直到三年后的咸宁五年(279年)西晋才开始以杜预为统帅(羊祜等不到伐吴即病逝,杜预为他生前所推荐)继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率领水陆大军二十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次年三月吴主孙皓出城投降,晋灭吴之战仅花了四个月时间就结束,但从筹划到准备到正式南征,前后共计花了十年时间。


大国布衣


东吴多门阀士族,虽然统治者比蜀汉来说就是暴君昏君,可是不影响基础统治,糜而不烂,再说西晋灭蜀后还要恢复运行,操练水军,备足粮草才能南征,还有一个就是魏国屡征不胜,给篡魏的西晋统治者留有阴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