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如果将皇位传给恭亲王,清朝命运将会变得如何?

擎子yeerum


恭亲王鬼子六

结局肯定不一样。

鬼子六之所以是鬼子六,这个“雅号”不是平白无故能得来的。奕訢是个很聪明的人,鬼精鬼精的。当年道光帝为了立太子的事情,也是费了一番脑筋。从雍正开始,清朝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帝把立储的诏书写好,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等老皇帝死了,大家拿出诏书宣布新君。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写了立储诏书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这时道光帝64岁了,有四、五、六、七、八、九共6个儿子活着。

咸丰皇帝

四、五、六年龄相仿,老四咸丰和老五同龄,都15岁,老六13岁,七、八、九都还在吃奶。老五是个粗人,道光将其过继给自己的弟弟了,所以只有四、六可选。本来,老四奕詝、老六奕訢高下之间大家都心中有数,人尽皆知。但是老四有两个优势,一是活着的嫡长子,二是有个好老师,叫杜受田。老六奕訢也不是完全处于劣势,虽为庶出,但清朝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要是换做康熙帝,那肯定选老六。

回到老四的老师杜受田,老杜深知老四奕詝的才智平平,就告诉对奕詝取胜之道在“仁孝”之心。一天,道光帝领诸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道光帝问,你怎么不放箭?老四按照老师的教导回答说:现在是春天,鸟兽都要生娃,不忍心。道光很高兴:此真帝者之言!老四最终胜出。

咸丰帝奕訢驾崩后,顾命八大臣被处死3位,杜受田的儿子杜翰也是八大臣之一,没有被杀,但遭革职流放新疆。老杜啊老杜,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立储这事事关国家民族,又生逢乱世,岂可投机取巧,出于私心?!当然了,也只有道光帝这个一辈子认为一个鸡蛋值30两银子的庸主才会上杜受田的当。

道光帝驾崩后,大家打开遗诏,老四奕詝继位,老六奕訢封亲王。要知道,清朝不像明朝,皇子一步到位封亲王是及其罕见的,一般是先封个贝子、贝勒,再根据德能勤绩廉,封郡王,最后才是亲王。由此也可看出,老六奕訢深得道光帝宠爱。咸丰帝登基后,给了鬼子六奕訢一些不痛不痒的差事,此时鬼子六虽然不算吃肉,也算是在看猪跑,对于增长见识还是很有帮助的。

但机会还是来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来到北京城下,咸丰帝跑的比崇祯帝快多了,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了,拉都拉不住。鬼子六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打进北京,鬼子六之前可能见过洋人,但面对打进北京、荷枪实弹的洋人还是头一回,这年他27岁。但是,他主持的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列强对他的好感,在鬼子六的主持下,清廷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当然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你要知道总的有人签。这次主持议和,让鬼子六心惊胆战,也让鬼子六迅速成长。

在鬼子六之前,洋人见过的大清官员基本是无法沟通的,鸡同鸭讲。议和结束后,鬼子六给咸丰上报了个工作总结。说了很多内容,但精华内容就是,这些洋鬼子不是来要命的,是来要求交往、做生意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声音,不亚于邓小平同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判断。议和结束后,咸丰看了鬼子六的工作总结,还是不敢相信,不敢回京,这就是道光选定的真命天子。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死在承德。6岁的儿子同治帝继位,顾命八大臣中没有亲弟弟鬼子六,这个咸丰,真是个混球。后来,慈禧联合鬼子六发的辛酉政变,鬼子六当上议政王,不是多尔衮那样的摄政王。议政王也很大了。相当于总理。鬼子六这下可以施展拳脚了,多的不说,限于篇幅。就简要说三件事:

第一件,镇压太平天国。我们知道太平天国是曾国藩为主镇压的,但你知道是谁重用曾国藩吗?对,鬼子六。要知道,曾国藩是汉人,清朝定鼎中原消灭三藩之后,曾国藩之前,汉人(汉八旗除外)无人像曾国藩那样掌握过重要军权。鬼子六就是曾国藩的最大靠山,曾国藩的能力,老六清楚;曾国藩的人品,清楚。那就好好干吧,老曾,有事我鬼子六顶着,这就是老板的眼光、老板的做派。1864年,天京城破,历经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宣告失败。

第二件,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那么好办吗?不好办,顽固派把一切洋货都被视为 “奇巧而无用者”,把一切洋货都拒之门外。修个铁路担心会破会皇陵风水。搞洋务无异于伤风败俗,在这样的形势下办洋务,何其艰难。人家都坚船利炮了,你还叫人家夷,仁人志士苦苦思索,“师夷长技”,还不行,还要加上“以制夷”,说明“师夷长技”的目的不为别的,只为“以制夷”。

在鬼子六的艰辛努力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口号是高大上的,一是自强,二是求富,口号很简洁,目的很明确,像鬼子六的风格。鬼子六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办洋务,对,都是汉人,也都是一等一的高人。不几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先后问世,大量西方技术引进了中国。短短几年中,清朝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我们经常听说的“汉阳造”步枪就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就有启蒙意义。

恭亲王府

第三件,办新式外交。1861年,鬼子六凑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国第一次有了外交部。这样就有了专门机关、专门人员管理外交事务。从1861年到1884年中法战争,大清和列强和平相处了20多年,其实1884年的中法战争只是很局部的战争,史称中国不败而败。1884年中法战争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也导致主和的鬼子六倒台。

洋务运动自1861年到1894甲午战争爆发,历时三十多年,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政通人和,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史称“同光中兴”(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甲午战争,让中国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不是鬼子六的错,错在慈禧。1898年,鬼子六临死前,慈禧几番前来探望老战友鬼子六,对这个在她手下办事37年的小叔子表现出了极高的关爱。鬼子六死后,慈禧给其谥号“忠”,这是亲王能得到的最高谥号。病榻上的鬼子六给慈禧遗言就是要好好与列强打交道,以和为贵,不要轻言开战,要发展壮大自己。

慈溪太后


慈禧这老娘们没有听进去,鬼子六死后第二年,爆发义和团运动,慈禧错误估计了形势,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痛定思痛的慈禧开始反省对外政策,然而矫枉过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李鸿章去世,去世前,这位鬼子六的老部下告诉慈禧,我们和列强斗了这么多年,不管打胜、打败,又有哪次是占了便宜,最后不是割地就是赔款,还是要和为贵,强大自己。

鬼子六鬼精鬼精的,但他心地好,精明用在正途。他的精明一部分源于天生,一部分来自清末风云变幻的锤炼。作为亲王,他已经做了他最大努力。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恭亲王鬼子六就是近代中国着手研究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军事、工业的启蒙者,近代外交的奠基人。眼界宽,心胸阔,人格魅力非凡,并赢得对手尊重,很多地方可以和周总理媲美。

想改、想变通,国家才有出路。

国运因人事,也有天命。鬼子六没有当上皇帝是他个人的遗憾,也是国家的遗憾。


坐看东南了


就个人资质而言,道光的四皇子奕詝(咸丰皇帝)不如六儿子奕訢(恭亲王),这应该也没有什么争议了。

如果道光传位恭亲王,大清朝真的会变得更好么?我个人的意见是,会好一些,但远不足以改变大清朝逐步走衰的历史大势。

茅海建先生有本书的名字叫《苦命皇帝》,主角就是咸丰。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咸丰时代朝政如此不堪,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原因当然不能说和咸丰个人的统治能力无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天下大势吧。

洪秀全是在咸丰即位一年后就发动金田起义的,和咸丰时代的朝政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洪秀全他们在道光末年就已经开始为起义做准备了。即使是恭亲王做了皇帝,太平天国照样会起义,基本也会在短时间内震动天下,这和谁做皇帝没有啥关系,更和咸丰能力如何没有啥关系。

尽管你可以说咸丰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初期清廷的应对不力除了咸丰个人的原因之外,更多和清廷地方政府的无能与清军自身的不堪一击有关,这属于清廷结构性的长期问题,哪里是咸丰短时间可以改变的,恭亲王当皇帝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更别说,咸丰对曾国藩虽然猜忌很多,也不无掣肘,但曾国藩终究是咸丰提拔的,湘军也是在咸丰时期成立的。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湘军在,恭亲王当皇帝也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太平天国,更别说,太平军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威胁。

再说英法联军。就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保守的咸丰自然有一些责任,但对外无知和保守是整个大清朝廷的共同特质,换成恭亲王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恭亲王后来自然是以洋务和擅于和外国人打交道闻名天下,但恭亲王的这些能力和眼光部分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不是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清军一败涂地,恭亲王也未必会变得身段如此柔和。简单说就是,恭亲王的洋务能力是在惨败之后才培养出来的,恭亲王固然天资不粗,但你指望他超越时代,一开始就对洋人和洋务有超前的认识,也是不现实的。

更直接的证据是,咸丰驾崩后,除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外,大清朝的朝政,特别是日常事务,事实上就是控制在恭亲王手中,恭亲王已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华。恭亲王固然与一众晚清名臣一起打造出所谓的“同治中兴”,但终究在甲午战争中被雨打风吹去。

也就是说,恭亲王如果做皇帝,我相信他应该仍然可以打造出一次属于他自己年号的中兴,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张明扬不说话


恭亲王有三大特点,如果道光把皇位传给他,这三大特点会改变大清历史走向。

一是有眼光。恭亲王是大清朝睁眼看世界,而且把看世界的结果加一分析,运用到治国理政上的第一个王公贵族,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创始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国新式教育,中国新式外交。

二是有能力。恭亲王果敢灵活,和慈禧太后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了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的权利。他支持汉族大臣,出谋划策平定太平天国起义。



三是有意志。恭亲王因为光芒盖过慈禧,受到慈禧打压,两次被一撸到底,虽然有过消极情绪,但都能挺过来。他活了66岁。

恭亲王能力强,意志坚定,会带来和咸丰不同的结果。他不会像咸丰皇帝那样轻易被打倒,破罐子破摔,自己找死。他会顶住压力,渡过内外交困的时期。道光驾崩时,恭亲王18岁,到66岁去世,可以在位48年。这48年中,会实现大清朝中兴,可以拉近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最大的好处是,恭亲王要是能当皇帝,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恭亲王奕忻时的大清朝,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世界,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大方向是没有错的。慈禧以个人利益为重,以家族利益为重,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她的存在只能阻止历史的进步。恭亲王的道德境界要比慈禧高很多。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之上,站在国家民众利益之上,恭亲王的存在要比慈禧的存在强很多。



道光把皇位传给恭亲王,一定比现实历史强很多。但是,大清朝到了恭亲王时期,已经积重难返,王朝的覆灭将是必然,只是时间问题,恭亲王作用有限,恭亲王的儿子个个不争气,恭亲王的中兴,会很快被他的儿子败坏掉,大清朝是不会长久的

如果恭亲王能实现君主立宪,王室还能存绪。


豫有得


这个题目问的好。有探讨历史的价值。

假如道光帝不任性,坚持将皇位传给第六子奕訢,清朝的命运肯定是不一样的走向:

第一,不可能再有慈禧太后专权50年。

原因很简单,慈禧太后之所以能从27岁开始参与政事乃至真正统治大清近半个世纪,根源还在咸丰皇帝身上——身体太差,靠喝鹿血养着,最后短命而亡,将国家大事托付于两宫大后与八大臣(授权),所以慈禧的权力来源是合法的;假如奕訢继承皇位,最少能执政40年,这40年其码不会皇位更迭,不会有朝局迭荡,不会有太后垂帘听政,更不会有人乘机而入,再不会有同治、光绪、傳仪等等傀傀儡儡出现,慈禧太后只能在枯燥乏味的后宫中度过余生。其码清廷在皇权政治上是相对稳定的。

第二,在执政上肯定比咸丰帝有作为。

这是指体制上积极的作为。奕訢的师傅是著名的三朝老臣祁隽喿——是一个为天地立命怀揣理想的忠臣,受其影响,青年时代的奕訢确有救国济民的理想报负与情怀,如果他继位,朝局会相对稳定,会让祁隽喿辅助,整顿朝纲,调整国策。尤其会对外国列强肯定是会强硬,不会象道光一样没主见认怂,也不会象咸丰一样好色、酗酒、吸食鸦片,可能有人会说,两次鸦片战争大清不是输惨了割地赔款了吗?鸦片战争本可不输(或不至于那般惨),主因是道光帝缺乏抗敌信心,信任主和派,是严重用人不当。假如道光道坚定任用林则徐等主战派,境况绝对不一样。如果鬼子六奕訢继位,定会图强图存进行自我革新,在处理列强的事务上,会是强硬中务实灵活。在对内上,会坚定支持洋务运动,这一点应是肯定的,肯定做的比慈禧更坚决更彻底。

第三,可能有些社会大变革不会发生。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呢?两点,一是外国列强侵我中华,清廷软弱无能割地赔款,激起民愤;二是皇权弱势掌控于慈禧之手在外人看来孤儿寡母好欺,于是谁人都想钻空子乘虚而入捞一把。如果奕訢继位,皇权坚挺,对外强势,可能列强不至于歁人太甚,如果有中央坚定地组织抵抗,大清不至于输的那般惨。太平天国这动可能不发生或迟发生。那大清的命运会是另外一种走向——可能会象历朝历代一样气数殆尽最终被历史淘汰,但不至于论为半殖民地被外国列强任意宰割地那么惨。


书中有毒


如果奕訢能够成为皇帝,或许会为晚清衰弱的国势注入一股强心针。

恭亲王奕訢第一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是《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当时他27岁。在外国人眼中,他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在晚清众多的官员中,外国人对恭亲王奕訢的评价最高。素来蔑视清王朝的额尔金勋爵对他充满敬意。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格兰特的私人助理,后驻华公使杨约翰描述恭亲王奕訢与任何一位东方的王子或者政治家都不同。由此可见,恭亲王奕訢在外国人眼中,是最具备西方礼仪的大清官员。

在晚清的改革舞台上,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人都是改革的桨手,而奕訢才是舵手。但他由于位置特殊,又备受排挤,无法大力发展改革。

如果奕訢即位,势必为晚清的衰弱注入一股强心针。但他终究会带领大清驶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后来的“女人干政”必然不会出现,因为奕訢子嗣众多,而咸丰仅一儿一女,如此单薄的生育,直接导致日后慈禧的上台。


五味社


真正的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任何一个小小的事情都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走向,正所谓蝴蝶效应。

但是,我们权当游戏,假设一下历史,还是可以的。

道光皇帝当然是个昏聩之君。当年选择储君时,他在咸丰和恭亲王之间长期犹豫不决。最终下了决心,选了咸丰。

事实证明,他选错了。做一个好皇帝,是需要基本素质的。好皇帝不一定是一个好人,因为他必须具备很多坏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坏人干掉。

严格来说,咸丰和恭亲王都会成为最好的皇帝,但恭亲王至少比咸丰要强。

恭亲王更果断。二十几岁就能联合慈禧干掉肃顺等八大臣,可谓有勇有谋。

恭亲王更有见识。他长期作为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后支持者,为他们的平定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保驾护航。

如果恭亲王当皇帝,首先没有慈禧什么事儿了。恭亲王会大力支持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会克扣他的军饷,如此一来,甲午就不会战败;然后,恭亲王肯定会放手大搞洋务运动,与洋人的关系就不会那么僵。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当然也不会有义和团运动了,以及此后的戊戌变法。

最后面对天下大势,恭亲王可能会顺应潮流,顺利完成转型,最终实现君主立宪,走入现代社会。那么,中国近代史会少了很多灾难。

总之,整个历史走向会完全改变。可这仅仅是个游戏。真实的历史没有如果。


趣谈秘史


不邀自答。

我的答案很简单:你想多了。

清末的那个局面,并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改变的,而是东方传统文明落后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就是道光选奕訢接班那也是白搭。

奕訢和咸丰一样,接受的都是传统儒家教育,而不是西方近代化教育,所以在文化功底上,他并不比当时人有多少前瞻性。即便是他当皇帝,他能做的得也不过是和他在历史上的作为一样,就是推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其本质就是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和产品,并积极融入当时列强制定的游戏规则当中。虽然中国当时已经有了铁路、火车、轮船、电报等工业文明的成果,但是本质上,中国仍然是没有改变旧制度的老大帝国。这就注定了这个老大帝国可能会因为引进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回光返照,但是绝不会有大国崛起。

中国当时要想要崛起,想要复兴,只有一条道可走,就是换血,建立一套近代化的社会、教育、经济、军事制度,并逐步对政治进行近代化改造,但是清朝没有。

如果奕訢没意识到,那只能说明他的思维仍然是洋务派的思维模式。就算他意识到了,他也不可能一个人去对抗这个庞大的帝国如此厚重的传统文化。

说到底,文化积淀越深厚,就越容易抱守残缺。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如果由奕䜣继承皇位的话,清朝的政局可能会好一点,但也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因为:

一、奕䜣毕竟比咸丰皇帝聪明、身体健康、更有能力,他至少会在一些方面采取与咸丰不一样的政策和方针,清朝的衰败和灭亡不会来得这么快。

二、清朝腐朽落后、闭关锁国的政策是康熙和乾隆留下的基因,奕䜣绝对不可能做出重大改变,如此,他也不可能带领国家走向复兴。


洞庭一苇1188


恭亲王是直接与洋人交往长知识、能力的,如果他做皇帝还能与洋人直接交往吗?

咸丰同理。


一片叶儿飞


连一个女人慈禧太后都斗不过的恭亲王,也是一样完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