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是所有人的困境,但機會卻不是所有人的機會!
昨天和萬科系的朋友聊天,他說萬科的那一嗓子,基本上加速了行業冬的到來,尤其十月之後各大房地產商和行業從業者明顯的感覺到了“寒意”。他說,目前比較難做的還沒有傳導到住宅項目,今年10月之後做寫字樓的就比較難了,一方面和淡季有關,另外一方面和行業的下行也是最直接的因素。
他認為,今年還不是地產最難的一年,明年或許比今年更難一些。最後他反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是做新聞的,你有多久沒有聽到“地王”整個詞了?聽到了他的提問,回顧了一下,還真的有大概一年時間沒有聽到“地王”這個詞了。
今年以來,“流拍”一直是土地市場的高頻詞彙,從2014年那一輪搶“地王”開始,樓市也經歷了一輪比較大的漲價潮,尤其是很多三四線城市,在這一輪上漲中,均價過萬的比比皆是。與上一輪搶“地王”的現象不同的是,今年樓市還非常熱鬧的時候,各大地產商就已經開始收緊了錢袋子,並且有些地產商已經明確的表示,不會從公開市場拿地,以後拿地的方式只能是企業間的併購。
據中原地產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11月20日,今年一二線城市住宅土地流標高達267宗,創最近6年來最高紀錄,同比上漲152%。易居克而瑞的數據也顯示,僅在今年10月,重點監測的336個城市就流拍156幅地塊。
相比土地市場的流拍,今年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去地產化。也是從萬科開始,各房企開始去名字上和地產相關的字樣。有數據統計顯示,截止今年10月底,幾乎大部分知名的房地產企業都已經完成了企業名稱的去“地產”。也就是說可能是頭部房企已經預料到未來房地產的走勢,所以進行了提前化佈局。當然去地產化不是去地產,未來這些房企主業應該不會變更,但是在業務上應該會進行多元化嘗試。
有分析師認為,目前房企處於洗牌階段,中小型房企生存艱難,不斷出售股權、地塊,而大型房企則趁機低價拿地,擁地過冬。而且隨著銷售市場的不斷下滑,迫使房企更快推進多元業務,以尋求新的增長空間。
其實從今年年初開始,頭部房企其實已經開始了相關的佈局。從萬科的萬科泊寓到深圳的“萬村計劃”,佈局長租公寓就成了萬科多元化戰略中一步最重要的棋,雖然近期傳出了深圳萬科的“萬村計劃”已經停止拿房了,但萬科對於長租公寓仍未來佈局未來仍然不會變。
10月19日,融創也完成了對原萬達文旅項目的收購,也就是說除了主業之外,融創也在多元化的佈局上邁出了一大步。有分析指出,目前從“單一開發”向“開發+運營”轉型已成為房企轉型的核心。
相較於萬科和融創,恆大的多元化更加徹底,今年8月16日,恆大就與中科院就簽署了協議,內容涉及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石墨烯、無人機、手術機器人以及“大健康海雲工程”等六個項目,總投資額約16.47億元。後恆大又通過子公司佈局了FF項目,雖然最近和FF官司一直在繼續,但是關於汽車產業的佈局依舊沒有停止,並且恆大已經在汽車產業上的投入超過了百億資金。
當頭部房企已經收縮了市場拿地的空間,中小型房企如今就更是困難了,當華夏幸福打包賣地給萬科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說明了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頹勢,隨後華夏幸福開啟了新的一輪裁員,收縮過冬的意味就更加明顯了。
前幾天,中國企業家雜誌的一篇《昔日“全國地王”走下神壇!128億賣身,誰接盤?》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我好幾個做地產的朋友不禁都在感嘆,連上海外灘這麼有名的地王項目都在轉售,可能地產躺著賺錢的時代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我們應該明白,當風來時,站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當行業處於上升期的時候那些底子薄弱的房企,只要膽子大就可以做大做強。但是當風口轉向時,若沒有及時變現,那麼地王可能會將自己的企業拖向末日的深淵……
對於行業的冬天來講,困境是所有人的困境,但機會卻不是所有人的機會!面對逐漸消失的地王,你怎麼看?
閱讀更多 侃見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