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翼用户58944
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里涌现了无数令日本人闻风丧胆的名将,汤恩伯就是其中一个。可是,到了国共对战,昔日屡战屡胜的常胜将军,变成了动辄就被全歼整支部队的常败将军。
也是因为此,他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仕途开始走下坡路。56岁那年,汤恩伯因病逝于日本东京,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那么,如何评价他呢?
一、前半生是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深受日军所忌惮的“中原王”,后半生是“躺着都中枪”的“倒霉蛋”
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在于他人生前后两个阶段的巨大差异。
一句话描述,就是前半生是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深受日军所忌惮的“中原王”,后半生是“躺着都中枪”的“倒霉蛋”。
先说骁勇善战。
汤恩伯在战场上初次崭露头角,是在1936的绥远抗战,也叫百灵庙战役。
在那场全面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战役中,汤恩伯率部增援绥远地方军傅作义将军部,并成功收复了百灵庙,粉碎了日寇侵吞绥远的阴谋。
两年后,汤恩伯参加台儿庄战役。他神兵奇出,成功击退日军,且一路反攻,将日军包围在枣庄、峄县等地,来了招“关门打狗”,日军损失惨重。
一代名将就此正式诞生,指挥官之一的汤恩伯也因此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
此后,他又凭着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战役的战功,获得了全权指挥河南驻军的权力。当时,汤恩伯的手下有5个集团军,近乎40万人。
后来,他开始长期驻守河南,与日本人打起了拉锯战,被世人称之为“中原王”。
汤恩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过,还是黄埔系骨干,他治军有方,主张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屠夫手段”,可谓刚柔并济。
对待下属,他遵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部队军纪十分严整。在用人方面,更是不论亲疏,只论才干,延揽了许多有才干的兵士。
因此,汤恩伯率领的部队,一直是陆军中的佼佼者。与日军多次对战后,更是被日寇奉为“宿敌”,数次试图围歼,都没有得逞,恨得是牙痒痒得不行1941年豫南会战,日军再次寻歼在豫南的汤恩伯集团军,结果却腹背受敌,伤亡惨重。
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寇当做“天字第一号大敌”的汤恩伯,仍安然无恙,还出席主持了京沪地区的日军受降仪式,也是狠狠打了日本人的脸。
也许是因为积怨颇深的缘故,后来汤恩伯因病死在日本,也一度被揣测是有人做了手脚,这里暂时按下不表。
可是,再把日本人赶回老家后,汤恩伯的运气好像一下子用光了,动辄“躺着都中枪”,活脱脱一个“倒霉蛋”。
当时,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挑起了内战。作为蒋氏门下不可多得的良将,汤恩伯自然备受重用,成为国共战争中的主力。
1947年,汤恩伯奉命率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围攻,可因汤指挥不力,使得张灵甫部孤军深入沂蒙山区,在孟良崮遭到解放军全歼。
蒋介石痛失爱将,当着众人将汤恩伯一通好打。“屋漏偏逢连夜雨”,1947年,本就遭人议论的汤恩伯又奉命出征上海战役。
虽装备精良,可面对解放军的虎狼之势,汤恩伯也只苦苦抵抗了十几天就全线崩溃。
这下,本对汤恩伯诸多庇护的蒋介石也寒了心,指示陈诚召开了专门针对汤恩伯的检讨会。
当时,国民党内本就人心惶惶,各方势力互相倾轧,得此良机,怎会轻易放过。于是,大家矛头一致指向汤恩伯,似要将其彻底踩入泥里。
最后,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倒还记得带走汤恩伯,但也始终没有再重用,大多时候赋闲在家,最后更是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日本。
所以说,人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没法一辈子顺风顺水。是做令日寇闻风丧胆的“中原王”,还是做动辄被人侮辱打骂的倒霉蛋,全看你如何选择。
二、虽因“卖师求荣”“汤灾”无辜受难,落一世骂名,但其实有情有义、心怀大爱
汤恩伯一生波澜壮阔,杀日寇无数,却也极大地干扰了解放军解放全国的进程。
不过,抛开这些国家道义而言,汤恩伯此人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有情有义、心怀大爱的人。
起初,他能受蒋介石看重,“能文能武”为他加了不少分。
据说,在战场指挥作战时,汤恩伯习惯亲自拟稿,然后交由无线电员翻译好再发出去。
蒋介石也是因为看了他的拟文,觉得此人学问颇深,才对他另眼相待。
汤恩伯能有如此高的文化造诣,是因为他有个好老师陈仪。
当年他能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也是多亏了陈仪的保荐和资助。
后来,为了感念恩师的提携之恩,他特意将名字改为了“恩伯”。
国共内战时期,陈仪一心向共,且被蒋介石察觉。
为了安全救下老师,汤恩伯主动“告状”,条件就一个——留陈仪一命。
但是,当时局势紧张,蒋介石急需杀鸡儆猴,再加上陈仪态度强硬,一气之下就将其杀了。
这下,汤恩伯便又背了一条大罪——卖师求荣。加上之前驻守河南时,落下的“汤灾”骂名,汤恩伯可谓气数全尽。
其实,汤恩伯“卖师”的初衷是为了“救师”,只不过形势所逼,他自己根本无力扭转。至于“汤灾”,据史料记载。
当时河南“水旱蝗汤,河南四荒”时,汤恩伯不但以个人名义捐钱捐物,还发动部队节约军粮,无偿救济春荒灾民,光军粮就发放了700多万斤。
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还鼓励军官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当时的河南驻军,几乎每个军都收养了100到200名儿童不只。
如此心中有大爱的人,会是卖师求荣的小人?何况还根本没有“荣”,只有“连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书君不信。
前半生是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深受日军所忌惮的“中原王”,后半生是“躺着都中枪”的“倒霉蛋”。
虽因“卖师求荣”“汤灾”无辜受难,落一世骂名,可却有情有义、心怀大爱。有书君觉得,这样的汤恩伯,也是千年难遇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汤恩伯实力崛起
南口战役后,汤恩伯的十三军和一起北上的关麟征五十二军组成第二十军团,汤恩伯担任军团长。1938年初,十三军把老家底第四师和八十九师全部调归新组建的八十五军,后来东北军冯占海的九十一师加入该军序列,这三个师构成了汤恩伯扩编的第一个军。
五十二军徐州会战后就离开了汤集团,剩下的两个军中,特别是王劲哉的一二八师,因为怕被汤恩伯吞并,直接找机会带部队跑湖北了,在仙桃一带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谁的帐都不卖。新成立的一一零师,在随后的整训中,战斗力和装备都得到改善和提高,并在很快时间内实现了中央化。汤集团扩编的第二个军九十八军。但是这个军存在的时间很短,他的193师成为汤集团后来的主力师之一。着98军的裁撤而并入13军。在豫中会战中汤集团的六个主力师都是在抗战中身经百炼的老部队。除了这六个主力师,每个军还有一个预备师。
而期间李宗仁对于汤军“逡巡不进”之说,随着近年来一些史料的展开被揭开部分端倪,很多学者认为汤恩伯是历史上被长期严重边缘化的将领。白崇禧也曾承认汤军团长扫清外围之敌后增援台儿庄,内外夹击是取胜之本。而且事实上也派出了援军增援川军王铭章部,可是孙震的22集团军败的太快,抛下5000多人两个师的残部归王铭章指挥防守藤县更是丢车保帅之举,还谎报军情说车站在手里,结果汤部一个团在车站没展开被日军吃掉,从南口战役到漳河阻击,再到台儿庄,无不是及其惨烈的恶仗。汤恩伯就不止一次的说,谁觉得这个仗不好打,让他来打;谁觉得这个苦吃不了,让他的13军来吃。
随枣会战爆发,汤恩伯担任31集团军总司令作为战区机动部队,已经成为日军眼中的国军劲旅。此时这个集团军有两个军四个师约四万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以身殉国。然而即便如此,汤恩伯指挥三十一集团军将日军四十师团一个联队在湖阳镇团团包围,几乎将其全歼,枣宜会战,三十一集团军共伤亡14892人,毙伤日军不下5000人。
汤恩伯大力收编杂牌,队伍迅速膨胀,成为中原名副其实的大实力派
1942年初,卫立煌被撤职,汤恩伯担任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该年夏天,汤部发动了夏季攻势以及策应浙赣会战。汤恩伯经营苏鲁豫皖边区四年之久,切断鲁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的联系也达四年之久。给陕北延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汤恩伯大力对边区的各种武装的收编,番号七七八八最多时竟然达到58个纵队,然后每个纵队最多不过是三四千人,甚至有的纵队只有一千人和几百人。这些收编的杂牌中的杂牌多数没有组织,纪律相当涣散。如果生存受到挑战要么投敌要么一哄而散,汤恩伯的收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些人投向日军,对于中共也起到防范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问题在于,一战区是最大的战区,供养的兵力是各战区最多的。这也在侧面加剧了黄泛区的民众负担。
河南的灾荒使得原本供应不足的问题被放大,水旱蝗汤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作为重庆直接掌控的一支战略机动力量,数十万大军就地补给也成为必须,给河南省政府带来了很大负担。恰逢赶上花园口决堤后导致的河南蝗灾旱灾,再加上部分国军将领中饱私囊,横征暴敛早不是什么稀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负担。汤部虽然发动救灾,汤部放粮268万斤,提倡官兵节约粮食700多万斤,并为春荒贷麦,共贷出500多万斤。另外还从皖北运粮千石,师团以上收养灾童,每军达100-200名。但是灾民数量庞大,连国民政府也无心顾及,虽然无法根本上解决灾情,但事实上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然而,在经过1944年的豫中大溃败以及“水旱蝗汤”的劣名之后,这些杂牌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在日军进攻下纷纷解体,汤恩伯的名声从1942年开始走向反面,他的兵权则在1944年遭到了一次致命性的打击。1944年日军调动中国战场上的所有军事力量发动了“一号作战”。在这场贯穿中国南北战场的会战中,河南驻军首当其冲。在这关键时刻,第1战区却对敌情判断作出了致命的错误指示,导致日军大迂回成功,先是攻占许昌,重创暂编第15军,随后以机械化部队一路西进包抄河南守军后路。
此时正打算在嵩山地区伺机反击的汤恩伯自乱阵脚,为免被围,他不得不下令后撤。大军未战就撤,一时军心涣散,纷纷争抢着向伏牛山区转移。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本想依靠汤恩伯兵团阻挡日军,不想汤兵团却率先后撤,蒋氏见无法续战,在与日军稍事接触后也下令撤退。就这样,整个第1战区各路部队呈现出“兵败如山倒”的一幕。汤恩伯和蒋鼎文的部队在退往豫西途中,遭到当地乡民、土匪以及民团的截击,损失相当惨重。豫中会战惨败后,蒋介石大为震怒,当即下令撤了蒋鼎文和汤恩伯的职。汤恩伯就此落马,汤恩伯兵团从此一分为三,再也不复当年风采。
客观的说汤恩伯部能长期占据河南这个历史上的中原逐鹿之地,手握重兵还是打了一系列仗,尤其是如惨烈的豫中战役的舞南阻击战等一些硬仗和苦仗,南口会战后被日军称为抗日铁汉。1941年1-2月间,参加的豫南会战,重创日军。华北日军对汤恩伯衔恨甚深,以汤恩伯部为天字第一号大敌。因此还是有实力和抗日功劳的,到了今天我们要功过客观看待。
寻木之旅
汤恩伯的22集团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下,参加了台儿庄和徐州战役。由于汤恩伯部是蒋糸主力部队,装备很好,战斗力又很强。在台儿庄战役中,为保存自已的实力,他在对日作战中,不作正面的抵抗,而是转移到后方山地。待台儿庄大局已定,他又从山中杀出,给了日军致命的一击。他的这种作战风格,颇为日军忌弹。1939移驻河南以后,汤恩伯部由于大肆收编地方土匪扩充实力,河南又地瘠民贫,军费开支就十分困难。这些部队就大肆抢劫当地百姓解决给养,以致民怨沸腾有“水旱蝗汤,河南四荒"之说。1944年,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河南竟发生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葩现象:河南当地百姓不协助国民党政府军抵抗日本侵略军,而是大批农民拿起农具和武器,到处袭扰汤恩伯的部队。汤恩伯几十万军队在河南战场一触即溃,既有战场指挥原因,更有多年害民失民心的因素。
弈海飘流
国民党中派系众多,有中央军、西北军、东北军、桂军等等,但蒋介石的中央军里面也有三大派系,这三大派系分别是陈诚系、汤恩伯系、胡宗南系,其中汤恩伯更是被誉为“中原王”,和“西北王”胡宗南齐名。
而汤恩伯能盘踞中原,统治麾下几十万人马,这离不开他抗战初期的表现。在台儿庄大捷中,汤恩伯率领第20军团英勇出击,使日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蒋介石为其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后来汤恩伯也因为在台儿庄中的表现被升为第1战区上将副司令官。
就这样,汤恩伯逐渐成了盘踞中原的一大势力,手下拥有5个集团军,近四十万人马,成为了河南的军政要员。在这种情况下,汤恩伯积极发展党羽,笼络手下,势力在河南一带可谓是第一人,所以“中原王”的名号便由此而来。
而汤恩伯在主政河南期间,有着中原王之称的他却没有造福一方百姓,反而让当地人充满厌恶,流出了“水旱汤蝗,河南四荒”的恶名。做为国民党中的老资格将领,这位中原王唯一值得回忆的大概就是血战台儿庄那段岁月了。
历史之绝唱
汤恩伯在少年时期离开家乡外出闯荡时对家人决然说道:“大丈夫如不能纵横天下,光耀门楣,就绝不再回家门!”
他成功了,成了国府独裁者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曾经红得发紫!
汤恩伯是“中原王”,但更是中原的毒瘤,被中原百姓痛骂为“水旱蝗汤”,对于他们而言汤恩伯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好将军,是荼毒百姓的“汤灾”。
1940年汤恩伯升任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与边区党政军分会主任,汤部驻守河南,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汤恩伯戴上了“中原王”的头衔。
一
汤恩伯身上流露着不少痞性,我们知道地痞流氓惯会察言观色,很会溜须拍马,说话尽拣好听的说,汤恩伯也是如此。陈仪资助他去日本留学,他留学归来后又给他安排工作,他当时便腆着脸感激涕零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老也。”让陈仪也误以为汤恩伯是真的在感激自己。
汤恩伯更喜欢拍的是蒋介石的马屁,想方设法讨好蒋介石。1928年汤恩伯调到中央军校任职,当时的蒋也常住在学校,为了引起蒋的注意,他专门写了本《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通过张治中交给了蒋介石,然后获得了蒋的青睐。从此以后可谓是步步高升,很奇怪的是汤恩伯似乎很少打胜仗,可是官职却是不停地往上窜,如果没有孟良崮战役,汤到了台湾后日子估计不会这么难。
二
汤恩伯作为蒋介石的心腹,主政四省,到底是好是坏呢?
汤恩伯的司令部在河南的叶县,为了拍蒋的马屁,讨得蒋的欢心,抬高自己在蒋心中的位置,汤决定在叶县创办“中正学院”和“政治学院”,但是当时的河南正处于灾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很难提供支持,汤司令怎么做呢?他让人拆了叶县周围县区的寺庙、名胜古迹,急眼了甚至连百姓的房屋和祠堂也要给你拆了。《大公报》记者张高峰为此痛心疾首地写到:“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人民,直到今天还忙着纳粮。”汤恩伯借着抗战的旗号,纵容手下人在河南大肆搜刮,惹得民怨沸腾。
从1941年开始到1943年,河南出现了灾荒,百姓几乎颗粒无收,但是河南官员包括汤恩伯都对蒋介石隐瞒了这场灾荒,甚至在《大公报》刊载了河南灾荒的事后蒋也还在装傻充愣,仍然继续征收军粮。直到美国记者白修德将河南灾荒的照片摔在蒋介石的面前,这帮人才红着脸开始赈灾。但是,可笑的是他们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从别的地方调粮,等赈灾开始没多久,河南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的手里。更可笑的是,日本人从汤恩伯手里缴获了大量的物资,仅仅面粉便有100万袋,可是汤恩伯宁愿送给日本人也不愿拿出来救济灾民,活脱脱像当年慈禧说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汤恩伯被日本人视为劲敌,是因为曾经的“南口战役”,更是因为汤恩伯“善跑”,他只用了36天的时间便丢掉了37座县城,30万集团军被人数远低于己方的日军打得七零八落,汤恩伯从“中原王”变成“中原亡”。
你能想象得到在抗日战场上,我们自己国家的百姓拿起锄头、铁锹“帮助”敌人打自己国家的军队吗?但是,在河南却发生了这可笑却又可悲至极的一幕。
因为这时的河南人民对汤恩伯已经恨到了骨子里。
汤恩伯在从豫中撤退的路上,据说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攻打国军,并缴了5万国军的械,这说法也许并不准确,但是百姓参与了地方武装以及其他势力对国军的堵截与缴械却是事实存在的,为什么?汤恩伯在河南的所作所为已经天怒人怨,如果没有蒋介石的纵容甚至是授意,汤恩伯又怎敢如此?
汤恩伯在河南经营多年,结果到最后却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丢掉了河南,还让日本人追着屁股打,这不是废物是什么?
当时河南更是流传着一句话:不怕日本军来烧杀,只怕汤恩伯来驻扎。
汤恩伯失人心至此,还“中原王”?呸,是“中原亡”吧!
吾与吾国
汤恩伯在国民党将领中非常有名,抗战中曾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随枣会战、武汉会战、豫南会战和豫湘桂战役,是有名的抗日名将;国共内战期间,汤恩伯曾任第一兵团司令,进攻山东解放区,第74师师长张灵甫就是他的部下;1949年初调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负责长江下游及上海防务,失败后退往台湾,1954年死于日本。
大家都知道汤恩伯是蒋介石亲信,其实他并不是黄埔出身,而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蒋介石的校友;另外汤恩伯是浙江金华人,属于蒋介石的浙江同乡,汤恩伯与蒋介石的私人关系大体如此。
1940年代初,汤恩伯以31集团军总司令身份驻军湖北、河南一带,先是归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指挥,后划归蒋鼎文的第一战区,汤还兼任了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和党政分会主任等职,其司令部设在豫中叶县。因汤恩伯长期在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驻扎,掌握党政军实权,所以后世将其称为“中原王”,这个称呼流行于大陆的书籍报刊,目前在台湾及海外还未发现有此说法。
关于汤恩伯在河南的情况,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一、肯定说。
据当地地方史料记载,汤恩伯驻军叶县期间,修公路、建农场、开工厂、建公园、办报纸,将叶县建设成当地的一座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汤恩伯还设立了一所鲁苏豫皖边区学院并自兼院长,学院分大学部和附中部,学员全部免除食宿和学习费用,收容了数千名沦陷区失学学生在此深造,许多当年的学生对汤心怀感恩,念念不忘。
二、否定说。
持此说者认为汤恩伯军纪败坏,在中原大地横征暴敛,无恶不作,以至于老百姓将“水旱蝗汤”并称为河南“四害”。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河南人所说的“汤”并非指汤恩伯,而是土匪,据《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一书考证:“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不知是什么意思,他们提起了‘老汤’,就谈虎色变。”
曾任汤恩伯上司的李宗仁对其在河南的所作所为也颇有微言,他在《李宗仁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他在河南时,除办大学之外,还圈定民地数千亩,创办什么“伤残将士农场”。……他又不恤民时,征用民工,大兴土木,修建其大学,建筑材料则就地征集,人民住宅、祠庙,甚至祖茔上的砖石都被挖掉,弄得民怨四起。
其实,人都是多面的,汤恩伯当然也不除外。
民国年间那些事
国民党二级上将汤恩伯,是一位颇具争议的抗日名将。有人说他是军事天才,是“抗日铁汉”,却又有人骂他不过是一庸才,给他取名“长腿将军”。
七七事变后,汤恩伯在南口战役中重创日军,被誉为“抗日铁汉”。台儿庄战役是汤恩伯的得意之作。在战役中汤恩伯与友军第二集团军配合,成功击退日军,是取得台儿庄大捷的关键战斗。随后的随枣会战、冬季攻势和枣宜会战,汤恩伯连战连捷。被日军视为大敌。1939年在随枣会战中,汤恩伯重创日军,冈村宁次称使日军受到“歼灭性打击”。1941年的豫南战役,汤恩伯再次重创日军,日军称之为“天字号第一大敌”。1945年参加桂柳会战,收复桂林。日本人称他所率第31集团军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在豫南战役后,汤恩伯打败我党彭雪枫的所率队伍,得意之下他自号“中原王”。这就是他“中原王”的来历。
然而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名声却并不光彩。原因何在?1947年,汤恩伯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5月,他所部国民党第一王牌部队整编74师被粟裕全歼。蒋介石气急败坏,把他一脚踹到在地,一边骂他蠢猪一边用手杖打。这是汤恩伯军事生涯最大污点。1949年的上海战役,汤恩伯所率主力再次被歼,从此他就被蒋介石弃用。
一个军人的战绩会反差如此之大。原因一定不在将领。国民党腐朽堕落,已经是昨日黄花,早已回天乏术,那里又是一个汤恩伯能挽回的呢。其实国民党出现这种情况也并非汤恩伯一人,还有一些抗日名将在和解放军战斗中一溃千里。不过是历史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啊。
汤恩伯最后结局也很悲惨。1948年上海战役前,他的恩师陈仪劝他投向人民。汤恩伯几经犹豫后向蒋介石举报。虽然汤恩伯到处求情,陈仪还是在台湾牺牲。汤恩伯因出卖恩师,顿时众叛亲离。1954年,早已失意的汤恩伯因无钱到美国治病,无奈到日本任台湾驻日代表,病发后死在日本医院手术台上。一代名将、“中原王”就此悲剧性谢幕。
沧海历史春秋
汤恩伯,浙江金华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黄埔系骨干将领。汤恩伯的一生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历经东征,北伐,剿共,抗日,内战。如果单单只看抗日的战绩,汤恩伯还是挺不错的,日军就称他是“中国最可怕的男人”,也正是因为抗日时期的表现,他才得以封疆河南,被称为“中原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汤恩伯率领自己的部下参加了南口会战,枣宜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随枣会战,豫南会战等一系列抗日会战,在这些战役中汤恩伯尽了一个军人的职责,他被日本军方视为“天字第一号敌人”,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
由于他在抗日战场的优秀表现,蒋介石曾调他镇守河南,因为河南在中国地理位置上是中间位置,所以别人称他“中原王”。汤恩伯也不傻,他趁着这个机会大力扩充自己的部队,征收军粮,使得河南的老百姓根本生活不下去,当时河南又天灾频发,百姓就把汤恩伯和天灾并列称为“汤蝗水旱”,可见汤恩伯部毒害之深。
汤恩伯的一生进入河南算得上是一处败笔,因为河南使他名声有亏,但他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他的大力抗日,奋勇杀敌给日军带来了重创,我个人认为这位“中原王”还是功大于过的。
不知道各位怎么认为汤恩伯的,你们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能点个赞并关注一下我,谢谢各位啦!
历史十二郎
因为汤恩伯晚年连战连败的经历,导致了很多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常败将军,很多人都以为汤恩伯只是靠蒋介石的宠信才爬到了高位的,其实只是一个绣花枕头而已,但是实际上是如此吗?我们来看一下汤恩伯在抗日时期的战绩就知道是不是如此了。
汤恩伯在抗日战争中的真实战绩
汤恩伯因为台儿庄大战而被李宗仁大骂,但实际上当时的汤恩伯带领着士兵们游走在台儿庄外围,为台儿庄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日本人进行了重创,所做出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在后来几年的作战里面,汤恩伯成为了国军中日本人的头号大敌,当时日本人给所有的中国军队做了一份清单,排列部队等级,其中最为日本人所头疼、级别最高的是甲级师,当时中国军队中能入日本的法眼排列到甲级的师寥寥无几。
其中汤恩伯所带领的部队,手下的师全都被日本人评为了甲级,由此可见汤恩伯所带领部队的强大战力,甚至汤恩伯还一度成为了日本军队的头号大敌,对其咬牙切齿无比。
汤恩伯军队的恶劣军纪
但是汤恩伯的军队战力强大却并不意味着汤恩伯部队的军纪是好的,当时国民党内部有着不少人都亲眼看到了汤恩伯部队对后勤物资吃拿卡要、以此倒卖钱粮的情况,这种行为在汤恩伯的部队里面,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但是在行军的过程中,汤恩伯的部队却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因为在行军打仗过程中,汤恩伯是靠着杀来维持部队的整肃的,部队犯了小错,直接杀军官,小错再犯的话就会直接杀了士兵,正是靠着这种铁血的手段,汤恩伯的部队才有这么强大的战力,但是在不打仗的时候,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
汤恩伯在战争后期驻扎河南的时候,从对百姓们的骚扰来说就可见一斑,当时凡是汤恩伯部队沿途的村庄基本都会受到汤恩伯的扫荡,粮食是要搬走的,为了解决手下士兵们的生理问题,汤恩伯的部队还会把村庄里面的男人都赶出村外,留下村里面年轻的女人,然后就开始了他们形同日本人的恶劣行为。
从这一点上来看,汤恩伯的部队对百姓们的伤害和日本人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汤恩伯的部队们看来就不一样了,他们觉得我们是来帮你们打日本人的,占用一下你们的女人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因为汤恩伯而饿死的河南百姓
在河南大灾荒的时候,百姓们的口粮严重不足,能不能活过明年都不知道,但是这个时候汤恩伯的部队也面临了严重的口粮问题,他派出手下的部队们,到河南的各个村庄里面大肆扫荡,拿着枪进入村庄里面抢百姓的粮食。
最终导致了河南无数的百姓因此饿死,其中直接被饿死的百姓就有300万人,还有流亡中因为各种原因死亡的百姓又有200多万人。
虽然并不都是汤恩伯的所作所为导致的,但是汤恩伯抢夺百姓们的口粮却是这场大灾难的罪魁祸首,当时汤恩伯仓库里面所积存的粮食堆积如山,这些都是从百姓的手中抢夺来的。
因为吃不完,所以汤恩伯又派手下们把大部分粮食都倒卖了出去,由此收获到了巨量的金钱,后来河南灾荒的严重性惊动了全国百姓和蒋介石,蒋介石当即派汤恩伯用粮食赈济百姓们的时候,汤恩伯拿出了从百姓们手中抢夺而来的粮食发给百姓们,但是这个时候的百姓已经饿死的差不多了,再拿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当时河南的老百姓们痛恨汤恩伯不亚于日本人,因为汤恩伯而死的人比死在日本人手中的人还要多得多,所以他们当时把汤恩伯称之为了河南的四害,水旱蝗汤,最后一个说的就是汤恩伯。
汤恩伯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原王,原因就是当时他主掌河南的军政大权,在当时的河南是真正说一不二的人物,河南在古时又被称之为中原,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了中原王这个称号,其中不乏汤恩伯自己个人的自誉,当时在重庆的蒋介石听完了汤恩伯这个称号后,是极为不开心的,觉得汤恩伯太过于的高调。
所以说这就是汤恩伯中原王名称的由来,汤恩伯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一个抗日的英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却并不值得我们的尊敬,因为英雄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是为百姓们抗击外敌支撑起半边天的人,而汤恩伯呢?他有着这样的能力,但是他在抗击外辱的时候,却选择了祸害一地的百姓,在打日本人的同时不忘压榨百姓们的血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抗日还有什么样的意义?难道抗日就是为了打跑一个敌人,然后把自己陷入血深火热的地狱吗?从这方面来说,我个人认为汤恩伯是不值得我们敬佩的,甚至还应该受到我们的唾弃。
孤客生
汤恩伯1900年9月出生于浙江武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8期步兵科。抗战初期作为第13军军长、第20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南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被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称为“不要命的铁汉子”。
1940年冬,汤恩伯调升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进入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历来被视为“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1942年1月,汤恩伯再升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统一指挥第15、第19、第31集团军等部,另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游击武装,最高峰时合起来足有40万大军。
名义上汤恩伯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的“副手”,实际上很强势,几乎独挡一面,比如补给作业就由后方勤务部门直接拨付,不经洛阳长官部转发。河南境内的中央军基本上全由汤恩伯掌握,蒋鼎文只能拉拢一些地方军系。时间一久,两人水火不容,蒋鼎文曾向李宗仁抱怨说:“汤恩伯眼睛长在头顶上,这个位子,我早就不想干了,但是我辞职,委员长又不准。”
据军统华北办事处处长、北方区区长文强回忆,汤恩伯很喜欢《三国演义》,非常崇拜曹操,联想到曹操兴起即在河南许昌,自己如今掌握40万大军,不免有些自鸣得意。文强还说汤恩伯是自封"中原王"。所谓"树大招风",汤恩伯为什么要这样高调?有必要吗?对此我是存疑的。
1944年春,戴笠曾在汤恩伯辖区界首、叶县等地盘桓半个月,汤恩伯透露一个想法,打算在亳州或许昌为曹操建立一座永久纪念塔。戴笠后来对文强说:"胡宗南在关中要学左宗棠做西北王,没有料到汤恩伯做了中原王还不满足,竟想学起曹操来了,我劝他英雄本色是应该有大志的,但功高盖主决无善终。"
这或许就是汤恩伯"中原王"的来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