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芒果
与清朝合作,是吴三桂当时可选择的最佳方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独守着山海关。南边面对李自成的威逼利诱,北边面对清朝的军事压力,吴三桂进退两难。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论是清军南下还是中原政权御敌国门之外,山海关都是一定要拿下的关口。吴三桂若处理不好,容易腹背受敌。
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供吴三桂选择的方案无非就三种。
方案一: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率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攻陷紫禁城后劝降过吴三桂。吴三桂是地主阶级,双方立场不一致。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如同土匪进城,到处烧杀抢掠,对待明朝旧臣毫不留情,这就足矣让吴三桂感到忧虑。在劝降的过程中,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父亲,纵容手下夺取陈圆圆。吴三桂面对亡国之痛、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注定难以与李自成合作。
两边都不投降,依旧奉明朝为正统。
如果吴三桂实行方案,拒不投降,与明朝共存亡。那会面对南北夹击,最后以身殉国。
明朝末年,文臣武将大多已经斯文扫地,难有忠义的气节。
此方案,可留名千古,但吴三桂是机会主义分子,没有精忠报国的决心和勇气。
方案三:投降清军
清朝已经基本完成封建化,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吴三桂是统一立场。
大树底下好乘凉,相比李自成的部队,无疑清军更为强大。清军如同团队,李自成如同团伙。清军进入中原,势必横扫千军,发展前景更好。
权衡利弊得失后,吴三国选择了投降清朝。
陈陈秋媚
当时,后金有战斗力的军队大约十万左右,如果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那么他所统领的士兵最少不下二十万。这个数量显然是夸张了,那样的话吴三桂就用不着投降后金了,甚至李自成都不放眼里,完全可以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1644年正月,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直指北京。情急之下,崇贞皇帝和众臣商议打算召山海关总兵吴三进京勤王。由于是崇祯皇帝命内阁首辅陈演起草圣旨调吴三桂回京,但是陈演对崇祯的“金口玉言”推三阻四,甚至置若罔闻,原因是担不起无故放弃300里国土的责任,因为崇祯皇帝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许多大臣因为崇祯的不担当而丢了性命。
当陈演的圣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吴三桂接到圣旨率关外军民回撤到关内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十六日,当时的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的大顺军围的水泄不通。而当时回撤的军民加起来有二十万之多,其实真正的关宁铁骑的数量不足五万。所以,吴三桂无论和李自成、还是多尔衮的兵力相比都存在很大的悬殊,吴三桂于清军两倍之说自然就是无稽之谈。于是,吴三桂只能选择暂时的观望,同时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投机取舍。
那么,为什么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清军呢?原因有三点:
一、为了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驻守关宁锦防线,军中不允许带妻妾,所以吴三桂只能将陈圆圆留在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部将刘宗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得知消息后大怒,于是转向清军乞兵,使六军披麻戴孝,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站在了李自成的对立面。后来,吴三桂俨然成了清军进攻中原的开路先锋。吴伟业在《圆圆曲》中写到:“恸哭六军皆素缟,冲关一怒为红颜”。这两句诗深刻的提示了吴三桂投降清军的心态,这个原因几乎也成为定论。
二,为父亲报仇
李自成进入北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拷饷,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捉拿拷打,强逼交银“止凑银五千两”。吴三桂得知父亲差点被打死,怒不可遏,于是放弃了投降李自成的计划,转而投降清军,决心攻灭大顺军,为父亲雪耻。但是最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李自成兵败逃回北京,起义军以他全家性命相威胁的时候,吴三桂态度冷漠,选择了置之不理,结果全家三十多口被杀。所以,为父报仇,也许只是吴三桂的一块遮羞布。
三、阶级本性使然
李自成所率的农民起义进入北京后,基本保持着农民起义军的本色。吴三桂曾经有过投靠李自成的想法,但那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利益的政治投机。尤其是当他知道李自成在京城拷掠明朝降臣后,他对李自成的幻想就全部破灭了。因为吴三桂觉得李自成鼠目寸光,成不了大气候,跟了他没有前途和希望。而清朝对他则是高官厚禄的许诺,出于大地主阶级的本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必然会做出投降清朝的选择。
总结,无论吴三桂投降清朝的理由有多的充分,但历史证明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利益面前左右投机的小人。我们也把吴三桂骂作汉奸,因为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既无底线也无操守,他的眼里看到只是日后的荣华富贵。
国史春秋
两个问题。
第一,清军入关的兵力有10万人。是吴三桂军的两倍还多!
很多印象中,以为清军人数很少,其实不然。早在1592年,明军抗倭援朝的时候,努尔哈赤就给明朝皇帝写信,要求抗击日寇。他说到,有马步军共计六七万!
其后的几十年,清军收服蒙古诸部,组建了蒙古八旗,又招降很多汉人,组建了汉八旗。
1644年,清军主力部队达到10多万人入关。
此时,山海关的明军,只有四万多人将近五万人。清军不但在战斗力上超过了辽东的明军,在数量上也占压倒性优势。
第二,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清军?
据说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吴三桂原本要投降大顺朝廷。而且已经从山海关出发,但是走到半路,突然跑回了山海关。究竟是为什么,世人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因为李自成军队在北京城催饷,榨取明朝官员财富。吴三桂的老爹吴襄也被打了,吴家的钱也被抢了。消息越传越歪,吴三桂以为全家被杀。气愤难当,决心投靠清兵。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硕士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霸占,吴三桂气愤难当,投靠清兵。
我们分析,吴三桂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绝不会因为一点琐碎的小事,就轻率的决定他自己和几万将士的命运。
吴三桂应该是在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多关于李自成起义军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他认为这些人军纪败坏,难成大事,终究不会是清兵的对手。与其跟着李自成,最后一起失败。不如趁早投靠清兵。
上将嗳福斯
你想多了,一片石大战前,吴三桂有四万多部队,而清军投入战斗的数据是八万多,分明是清军的数量是吴三桂的两倍。
至于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多尔衮,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自保。因为他没有李自成那么多的炮灰,而且李自成也有自己的精锐骑兵,其主力也是因为待遇问题反水的明朝西北边军,吴三桂的部队很难能顶住李自成部的几次攻击,所以降清就成了吴三桂的救命稻草。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的处境,所以一直在吊吴三桂的胃口。因为吴三桂最开始联络多尔衮不是降清,而是借师助剿,并许以金帛土地这种空头支票。但是多尔衮可不吃这套,他要的不是割让的土地,而是天下,所以他一边下令八旗大军改变原定路线,星夜前往山海关,一边和吴三桂打太极。最后撑不住的吴三桂只能跑去向多尔衮投降,并剃头以示归顺。
但是多尔衮仍然不放心,在一片石大战初期,多尔衮按兵不动让吴三桂去和李自成血拼,目的有二,第一就是看看吴三桂纳不纳投名状,第二就是八旗毕竟人不多,通过吴三桂看看李自成的真实水平。当多尔衮看到吴三桂纳了投名状,以及了解了李自成的实际水平之后,八旗大军才最终出场,战斗毫无悬念的结束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准确来说清军兵力是吴三桂兵力的两倍才对。
李自成灭明以后,吴三桂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共只有五万人马。清军当时拥兵十万之众,入关时留下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满蒙八旗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守沈阳一带,多尔衮所统领满蒙汉八旗军队约为七八万人。
以总兵力对比,吴三桂拥有五万兵马,清军拥有十万,达到了1比2的比例。
就是以山海关一片石吴三桂对战李自成之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也有七八万,也对吴三桂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最关键的不是在于兵力,像很多乱世枭雄起兵还不是从无到有吗,更何况吴三桂拥兵五万,战斗力还很不错。
主要因为吴三桂的势力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权或者说自立门户自给自足,他的兵饷和后勤都来源于明朝。明朝灭亡以后,先不说兵饷问题,毕竟可以通过以战养战。但是后勤呢,总不能一直以战养战饥一顿饱一顿吧。(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更何况李自成从西安一路势如破竹的攻进明帝国的帝都,大有取代明朝一统天下之势,这时候吴三桂北有关外新兴战斗力强悍的满清,南有大有一统天下之意的李自成之大顺政权,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
所以吴三桂面对的局势就是,只有五万人马,无论是对于满清还是李自成都是不够看,更要命的是还夹在两大新兴势力中间,没有从容发展的时间与机会,山海关一隅之地难以筹备粮饷,一时之间是“
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至于南明,当时弘光小朝廷还没有建立,江南温柔乡里的军阀们和东林党并没有第一时间组织兵马北伐报君父之仇,而是一方支持福王一方支持潞王,一时之间还没有定出胜负。就算弘光小朝廷建立了,当时北方已经是李自成的天下了,吴三桂同淮河以南的南明相距太远,音讯不通是指望不上的。
所以吴三桂要么为大明尽忠到底,战死山海关。要么选择降李自成或者降清。
毫无疑问吴三桂是三姓家奴不是尽忠到底的忠臣,最终选择了降清,开始了自己遗臭万年之路。
宋安之
1644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就已包围了北京城。满清辅政大臣、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曾尝试和李自成部协同作战,共同砍伐明朝这棵大树,但李自成没有回应,此事终告无果,直到大明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率骁勇善战的关宁铁骑回师勤王,多尔衮这才明白一块肥肉已落入李自成之口。
根据史料记载,多尔衮率领来到山海关下的清军势力大概有十万之众。而吴三桂的山海关实际兵力只有五万左右,所谓的两倍之多即二十万其实是山海关的军民数量,其中还包括为吴三桂部队运送粮草的徭役兵。
李自成、刘宗敏等人愚不可及的行为,暴露了农民军领导层目光短浅与素质低下,致使几乎已唾手可得的万里江山白白拱手送人了。吴三桂率关宁军杀了个回马枪,打跑了唐通,一举重夺山海关,李自成这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再次派人招抚吴三桂。为表诚意,他亲自将吴襄释放出狱,还设宴替他压惊,以笼络、安抚三桂,但机会稍纵即逝,为时晚矣。
吴三桂有一个爱妾名为陈圆圆,竟然被大顺将军刘宗敏掠去并霸占。爱妾被人霸占成为吴三桂倒向清朝的最后导火索。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吴三桂倒向清朝,与多尔衮一起大败李自成的军队,取得了山海关战役的最终胜利。满清也因此最终入主中原。
厚黑历史
这数据是错的!吴三桂的真实兵力不会超过4万人,累计10万人跟着投降是包含山海关的其他军户居民。当时的山海关是军事重镇,朝廷除了派重兵之外还会派后勤补给人员给山海关输送粮草,这部分大约有20000多人;明军是卫所制度,也就是建设兵团。明朝为了保证前线军队的给养还迁入了8000户军户,大约有40000多人,这些人平时负责粮食生产,战时则负责搬送巨石滚木等等城防武器。
吴三桂的军队组成大约是一个骑兵卫,也就是一个战斗旅,按着当时的兵力推算大约是4800~5800人之间;步兵5个卫,总兵力大致在27000左右;山海关城防兵3千户,也就是大约3600人,这是山海关的固定驻军;吴三桂自己的亲兵大约有两个千人队,当时的每个千人队大约是1200人,合计2400人。所以叠加起来山海关军力在37000~39000多人之间。
清朝在入关以前总兵力大约是123000人左右,这是纯战斗部队,大约是吴三桂的三倍。其中包含满八旗骑兵8个旗,总兵力在59000人左右;蒙古旗兵4个旗,总兵力19000人左右;汉军旗8个旗,总兵力39000~40000左右;朝鲜高丽军5000~8000人左右。
优己
不知道题主这个数据哪里来的?松锦之战吴三桂和王仆两人半夜不遵事先约定先行拔营脱逃,先逃杏山后奔宁远,中途被清军伏击几乎都是只身而脱。事后王仆被朝廷斩首,而吴三桂由于在宁远收拢了松锦之战逃脱的溃兵阻挡了清军攻破宁远而被革职留任戴罪立功。李自成进京后写信要求吴三桂投降,吴再三写信给闯王虚与委蛇,答应投降后又中途反悔,回师山海关击败了前来接收山海关的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前明总兵唐通的三千兵马并收编了这支人马。此时吴三桂总兵力加上新收编的唐通人马不足五万,面对的是李自成进军山海关的精锐六万。吴三桂连夜写信给多尔衮请求援助,而这时多尔衮得知北京被闯军攻破正打破原先三丁抽一的规矩八旗几乎倾巢而出进军密云,企图再次破关而入。得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多尔衮改变行军路线急行军向山海关开拔,前锋到达一片石战场时至少有先锋七万人马。在李自成大军和吴三桂血拼一天后,吴三桂逐渐不能支撑,吴于是亲自赶到多尔衮大营答应了阵前剃发归顺。和吴三桂达成约定后,第二天乘着浓雾多尔衮全军出击瞬间击垮了疲劳的闯军。这就是一片石之战的前后大约经过。所以题主所问的前提不存在,吴三桂没几倍于多尔衮的兵力,反之是清军远多于吴三桂。
远处吹来阵风
抛开问题本身不谈,在那么一个错综复杂、风云际会的年代,吴三桂大致有四种选择:
1、继续扛起明朝大旗。尽管吴三桂也知道大明朝气数已尽,但毕竟还有人心在(反清复明可以说持续到了民国时期),从头收拾旧河山也未为可知,应该是最佳选择。可惜此公缺次大志,甚为可惜可叹!
2、投靠李自成。这个就不多说了,冲冠一怒为红颜,不管是不是事实,李自成及其起义军本身也确实是酒囊饭袋,吴三桂也知道此人成不了气候吧。所以是绝对不可能做出的选择。
3、投靠多尔衮。这个选择最大问题,是会背上汉奸、卖国贼的罪名,估计吴三桂也反复考虑过吧?现在看来吴三桂投靠多尔衮,我们宁愿信其也是权宜之计,否则也不会在康熙朝时又行反叛。
4、自立为王。这个可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优点:搞好了,可以开创一个新朝代。缺点:自身能力不足,时势不济。关键是关宁铁骑再骁勇,也必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兵家大忌中,北有大清,南有大顺,尤其是还缺乏第一种选择的人心向背,所以必然是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第一和第四选择,在本质上,结果是一样的,死路一条!第二选择,也是没有出路的,从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荒淫无度就可以看出其难成气候。
因此,只剩第三选择了。或许是先虚以委之,以图后事吧?!
锹扬春史
因为清兵太狠,没人性,到处屠城。没进关的时候就开始屠城。
进了关,到了江南接着屠城,屠扬州,屠嘉定,屠江阴。
有个铁岭老贼,叫赵尔巽,是个遗老,民国时任清史馆的总裁,《清史稿》主编。此老贼为了给满清入关遮丑,不敢把所有屠城的事都写到《清史稿》里。
即便老贼赵尔巽对满清入关做的事有所隐瞒,可是翻开《清史稿》,满清屠城屠兵的记录仍然屡见不鲜。
《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皇太极继位后,多次跟大明大战,侵占明朝城池,卷走明朝国库金银钱粮。
明朝派监军张春、锦州总兵祖大寿等人合兵一处,去收复被满清占领的滦州,此时占领永平四州的满清将领阿敏和硕讬二人不敢去救援滦州,后又听说明军炮轰了滦州满清军,此二人吓得杀掉他们攻占的永平州明朝降将白养粹,并尽屠城中军民。然后弃城逃往关外。
群僚连平民老百姓都屠杀。如果说战场上的互杀在所难免,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下毒手,则骂他们是畜生都不为过。
屠城屠民还不够呢,阿敏此贼还将永州的妇女留下没杀,把他们分给满清的贼兵为妻为奴。虽然《清史稿》说,后来被皇太极制止了。
不仅如此,阿敏此贼不但自己屠城,还让别人也屠城。阿敏逃回关外时,还下令让遵化守将固山额真察哈喇也屠城。这帮畜生杀掉明朝的降兵降将以后,将遵化屠城,然后卷走遵化城里的金银珠宝和国库钱粮,从冷口关逃窜回关外。
以上《清史稿》都有明确记载,不服的自己去查。
此贼犯下如此无人性的滔天罪恶,皇太极竟然仅仅只是幽禁了他,还给此贼留下庄园八所,奴仆二十,羊五百,牛二十。
包庇罪恶如此。
皇太极天聪六年正月,满清将领岳讬上奏说:“前克辽东、广宁,汉人拒命者诛之,后复屠滦州、永平,是以人怀疑惧。今天与我大凌河,正欲使天下知我善抚民也。臣愚以为善抚此众,归顺者必多。”
什么意思啊?在此之前满清的政策就是你汉人不投降,不归顺,那好吧,满清就屠城,看你们投不投降,归顺不归顺!
通过屠城来威慑明朝守军和百姓。
《清史稿·列传五》有一段话,“王宣谕当建都燕京,戒民毋信流言摇惑。又讹言八月屠民;未几,又讹言上至京师,将纵兵肆掠,尽杀老壮,止存孩赤。”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王”是指多尔衮,“上”是指小皇帝顺治。整段话大概意思是,清兵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还没定都北京呢,北京的老百姓就开始流传清军要屠城的流言了。
清军屠城的恶名不可谓不大,清军屠城的威势也不可谓不强,把老百姓吓得屁滚尿流。
以上都是《清史稿》里的明文记载,老贼赵尔巽都不敢否认。他能否认江南屠城,可是江北屠城他不敢。
何况,野史笔记里关于满清在江南屠城的记载非常多,稍微捡拾,满清入关时的罪恶就罄竹难书。
面对如此真正没人性的“虎狼之师”,吴三桂这种大汉奸,别说两倍兵力,就算十倍兵力,说不定也吓得两腿发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