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欲取出存了55年的26元“定期”存款, 銀行: 你還得倒貼錢,這樣好嗎?

情感語句文字控



金錢社會的悲哀
猛於虎啊😱!55年前的存摺是不可多見的,那個時候只有利息,沒有管理費用,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

銀行的商業化導致了銀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利益最大化是它們的追求,賬戶管理費用也提上了日程。但是用現在的規定去處理55年前的業務是胡扯的,沒有道理的,也是人民所鄙視的👎。

溫馴的兔子急了也踹鷹!不要把儲戶逼上梁山呀!


銀行的霸王條款傷透了儲戶的心,顧客就是上帝成了一句虛話。

一個平民百姓拿著存單取款無門,還要倒貼!心涼透了了呀!銀行在透支著自己的信譽,透支著自己的誠信,終有一天報應會來的!


自由飛翔YouGuKe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銀行這樣做肯定不好。

1955年的26元定期存款雖然金額不大,存到現在怎麼會倒貼錢,這肯定讓儲戶會想不通。銀行這麼說,雖然並不是指存款利息沒了,而是指管理費可能會超過銀行存款利息。因為當時按照銀行規定,當時的存單上面是有管理費的。即便是要交管理費也說不過去,別人的錢存在銀行60多年了,銀行既不負擔利率,而且把別人的錢用來放貸不知多少錢了。如果真的算管理費的話,那位男子其實可與銀行算算貸款利息,26元複利率放貸,銀行該賺了多少錢,銀行能勇敢地承認嗎?顯然,銀行這麼說,這麼做的原因,還是依然憑著自己強勢的話語權,只認贏不認輸,哪一頭有利就認哪一頭,這顯然是一種霸王經營意識在作崇。

同時,銀行這麼做其實可能佔了一點儲戶的小便宜,但失去的卻是社會大聲譽、大形象,對銀行整個經濟形象不利。近年不斷髮生的儲戶與銀行在存款上面的糾紛案件、還有存款變保單的案件,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尤其銀行一些顯失公正的做法廣受全社會詬病。如果長此以往,銀行若不從這些事情上吸取教訓,久而久之,可能會流失大量客戶。比如餘額寶的出現對銀行存款帶來的巨大沖擊,就是最好的說明。“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話正在慢慢變成現實,銀行始終不應忘記這話的警醒作用和意義。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銀行應按相關規定,要麼分年按利率給26元的利息全部分段計息算出來給儲戶,要麼乾脆給儲戶一筆獎勵,然後將老百姓的26歲存單收回放在銀行的陳列館裡作為重要史料可能會更有意義,也有利增強民眾對銀行的信任感,樹立銀行良好的社會形象。


財經深思


我也有幾張二十多年前的舊存摺,上面都有幾十元錢。但是,我不會再到銀行去兌換,且不說到底應當找哪家金融機構合適,就算找到了,也是自尋煩惱。

我的做法是,把這些存摺留著,當紀念。紀念的價值,顯然比兌現好出很多很多。那些挖空心思收藏過去的舊物品的人,如果看到這樣的舊存摺,說不定會出比存款高出多少被的價格的。

但是,我是不會賣給他們的,這難道不是國家金融業變化、家庭財富變遷、個人習慣變動的一種代表。我們為什麼要學會紀念和記憶,難道這不是一種重要形式嗎?

銀行很強勢,個人根本無法抗衡。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不採用一種新的方式,把銀行過去的歷史存下來,讓他們知道,他們以前也是很破爛的,那些存摺,不都是手工寫上去的,有的字還寫得那麼醜,能夠收藏到今天,夠給他們面子了。


譚浩俊


1958年存入的26元錢,不管錢幣如何改進,它都是共產黨發行的,只能兌換而不能作廢。

在1958年能有多少人存錢呢?那時的26元可以說太值錢了。

用事實說話:聽農村的老人講到1970年前後,原來的人民公社,大隊,到生產隊,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一天掙工分十分,一天一個十分勞動力就是8分錢,婦女一天7分×0.08=0.056元,就是5分6釐錢,幹一天可以買一盒火🔥柴,26元÷0.08=325天。就是一年一個人的全部收入。現在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一天按普工150元算 ,150÷0.08=1875倍。26元×1875=48750元,按照現在銀行要給付本金加利息就是48750元,現在也沒有按最高日工資算。

中國銀行真的要學習瑞士銀行,瑞士銀行承諾:只要地球還在,你的錢就在。瑞士吸收了全世界75%的存款,瑞士犧牲了不準在他國投資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美譽。瑞士銀行的稅收佔國家稅收的20%,這是多麼大的財政收入啊!中國銀行不要寒了存款人的心❤。


東方幸


這是不可能的!

存款有息,取款自願,這是銀行的儲蓄原則。無論利息多少?在銀行的存款取出的時候,只有大於本金,不會小於本金或者是倒貼錢的。

55年存的26元定期存款,不知道當時的存款定期利息是多少?但是不論多少?利息肯定會有的。就是再不值錢,到現在至少也得翻兩倍以上了吧。



那種認為不僅取不回本金,還應當倒貼錢的說法,不知道依據什麼?

公民存款與銀行是一種儲蓄合同關係,不是一種保管合同關係。如果是一種保管合同關係,那麼銀行收取保管費也未嘗不可,但是公民明明是存的定期存款,所以這就是一種儲蓄合同關係。

既然是儲蓄合同關係,那麼銀行就應當還本付息,這也是天經地義的。

如果說銀行拒不履行義務,那麼可以持存單到人民法院起訴。當然,相信銀行也不會賴賬的,一定是誤會了。


法重情深


九幾年在農業銀行開卡存了50元錢,在外打工幾年後回家,到農業銀行去取錢,銀行的職員拿我的銀行卡一刷說:你這卡里的5O元錢己經取不出來了。扣除年費,你還要倒貼錢給我們。我當時就怒了,把銀行卡狠狠地摔進銀行櫃檯內說:草泥馬的,這錢老子不要了,給你們拿去買藥吃罷!然後摔袖而去。留下那小職員在櫃檯凌亂。從此我發誓:從此以後再也不相信農業銀行。


祥之桂


曾經網絡有個很火的帖子(經查證應該是假的),就是美國老太太有一張瑞士銀行存款100美元單據,而且是祖上傳下來的手寫存款單,後來銀行上報總部,行長親自上門對付100萬美元,其中50萬是本金加利息,50萬作為信任獎勵。這個故事之所以會被人們津津樂道,主要因為行長說過:“錢在我們銀行,只要宇宙在,你的錢就在”。



人們通過幾次銀行存摺、銀行卡被盜失最後處理草草了事的列子,主要對銀行的信譽有了一些懷凝,其實從心理上有些陰影,都怕這種事情萬一發生在自己身上那該怎麼辦?這也是公信力逐漸丟失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期望這次事件能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可以留言討論,歡迎關注柒0年代,我們共同看頭條。


柒0年代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錢可以存銀行,但不可以幾十年存銀行!

幾十年來,物價以穩定的、可控的速度上漲。談價值,58年的26元可能是一個普通職員一個月的薪水。在農村,這26元,當時是個什麼概念呢。

聽爸爸媽媽說,1963年的時候,我們那裡開河給了200元拆遷費,足夠一戶大小老少6-8口人的房屋安置費用。

當時大集體一個成年男人強勞動力一天10分工才0.2-0.3毛錢。那個年代,我們家年年超資80塊。爸爸媽媽兩個勞動力一年下來,掙的錢(大約也就200不到)加上80塊可以養活一家7個半人口。我們兄妹4還在讀小學的讀小學讀初中的讀初中。

假如摺合到今天,當年的26塊不算利息,也抵得上萬把塊了罷。

這段日子,有位女士也是存了44年的幾千塊錢連本帶息拿到手不夠買臺稍微好點的電腦,在當年可以不貸一分錢辦所學校。

所以呢,錢財的管理一定要合理。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尤其一股腦放在銀行,不說有的被暗箱轉移了自己不知道,就是知道,切記!您的利息永遠跑不過上漲的物價。

表面看數字比存進去大多了,實際購買力卻遠遠不如。

賺錢是能力,管理錢財卻要大智慧。


陸也嘉


這是紅網的報道:

1958年在農村信用合作社存了26元錢,時隔55年後,這錢還取得出來麼?

長沙縣春華鎮松元村的龍孟雄覺得,自己叔父留下的這筆跨越半個世紀的存款,應該要兌現,而且是本息一起;而已經“改頭換面”的信用社———湖南星沙農村商業銀行春華分行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這存款無法兌付。

 糾結:想取存款卻屢屢遭拒

  上週五,記者來到春華鎮松元村,見到了龍孟雄。傳說中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存款單,被他小心翼翼地折在煙盒裡,隨身攜帶著。

  記者看到,三張存款單上的戶名均為龍漢湘。“他是我叔父,以前也住這個村,後來搬到株洲去了。”龍孟雄告訴記者,叔父前兩年過世後,嬸嬸在清理其遺物時,意外地發現了這三張1958年的存款單,便將單子給了仍居住在松元村的龍孟雄。

  這三張存款有兩張的字跡清晰,且為繁體字,可以看到存款日期分別是1958年的4月20日、5月14日和8月16日,金額為13元、7元和6元,有兩張單據上寫著存款為3個月定期。單子上還印有“長沙縣九木鄉天河信用合作社”的公章。

  “去年我拿到單子後,就去找了信用社,現在已改成銀行。”龍孟雄稱,他第一次去取錢時,是一位蔣姓大堂經理接待了他。然而該經理表示,存款無法兌付。不甘心的龍孟雄隨後又找到了該分行的周行長。“他跟我說,這些錢是當時的土糞錢(當時老百姓可以將自家飼養家禽所產生的糞便,送去生產隊當肥料,換取一定收益),只能給我退個本金,也就是那26元。”龍孟雄告訴記者。

答覆:得先查了歷史賬再說

  龍孟雄的叔父,在1958年存錢的那家農村合作信用社,如今已改為湖南星沙農村商業銀行春華分行。該銀行的周行長表示,已經跟龍孟雄解釋過這26元存款無法兌現的相關政策,龍孟雄還去找過他們總行,而總行也曾答覆過。他還表示,其他的具體問題,要諮詢總行。

  該行總行的工作人員則表示,因為年代久遠,且他們經歷了多次改制,如果龍孟雄一定要取出這26元錢,還得先查歷史賬戶再說。

  記者瞭解到,龍孟雄這55年存款難兌現的事情,上週經市裡媒體報道後,分行的這位周行長曾再次找到他,稱存款肯定取不出。“我覺得這錢是應該算數的,就算取不出,也應該給我一個說法。”龍孟雄說道。

 算賬:存單本息合計約為31.5元?

  其實,龍孟雄看中的,並不是這26元存款,而是55年來,利滾利的利息,“我算了一下,大概有2萬多天,利息應該有七八萬元。”

  然而,這存了55年的26元錢,真的有這麼多利息麼?星沙某銀行的工作人表示,那時的定期存款是不計複利的,也不自動轉存的,按存期及存單標明利率計算定期利息,超期部分至取款日一律按取款日活期掛牌利率計息。所以,這三張存單隻能按3個月的定期利率計利息,其餘54年左右的時間,是現在活期利率計息。

  該工作人員幫記者算了一下,以現在的利率來計算,目前這三張存單本息合計約為31.5元。“如果銀行找他收取小額不動戶管理費的話,他還要倒給銀行不少錢。”

 相關新聞

  1958年存的80元,信用社“不予兌付”2011年時曾有媒體報道,株洲有一位叫倪樹松的老人在1958年將80元存入信用合作社。2009年,倪樹松發現存摺後,去信用社兌付,不料遭到拒絕。

  當時,該信用聯社曾向老人給出的一份答覆函稱,根據湖南省信用合作管理辦公室《關於我省農村信用社一九六一年以前社員老存單(折)能否兌付問題的函》(湘信管辦函【2003】006號)和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關於信用社原投資轉存款問題的批覆》((68)人銀信合便字第15號)文件精神,不能兌付。

  延伸閱讀

  1958年的26元,在當時是個什麼水平呢?據《揚子晚報》去年10月1日的一篇報道《無錫老人記錄50餘年開銷:

油條比1958年漲32倍》中的賀星允老人介紹,1958年,無錫的一副大餅油條只要4分錢,肉是5毛多一斤……當年,她家全年收入為971.2元,支出為798.26元。另據瞭解,50年代實行的工資制度有兩種:一是行政事業單位的24級工資制度;二是企業的8級工資制度。以1959年福建省屬煤炭企業工人工資標準為例,當時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資水平最低為31元(井下33元),最高為八級的93元(井下105.6元)。


90後行長


這是一個很老很老的新聞了,作為一個幹了十幾年銀行的老員工,我不說這個事情的對錯,趁著這個機會給大家科普幾個知識點:

1.銀行不等於國家,國家是貨幣發行機構,銀行是儲蓄和融資機構。

2.不存在絕對的儲蓄安全。銀行理論上只是一個企業,雖然相對於XX寶之類的理財方式,銀行儲蓄的安全性很高,但也不是萬無一失的。感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海南銀行破產案。國外類似的案例更多。

3.貨幣的貶值和更新。儲蓄了貨幣就必然會面臨貨幣貶值的損失,說什麼50年前存在銀行的錢,現在能值多少隻能是美好夢想。你在家存一麻袋50年前的人民幣,現在拿出來也不可能給你換成幾十倍,甚至連一根兒菜都買不了——因為早就停止流通了。

4.貨幣不等於財富。流通的才是財富,儲蓄是資本聚集。這個概念說起來有點複雜,感興趣的可以讀點經濟學的入門書籍。

5.信用社嚴格來說不是銀行。信用社是農村合作儲蓄機構,這麼多年曆史變革下來早就天翻地覆了,XX信用社就是60年前的XX信用社這種話,很難說是不是靠譜。

6.順便說一下,美國老人一百年前的存單如何如何那個故事,我記得早就證明是謠言了。美國的銀行也不是一個人開的菜攤子,銀行賬目是不可能那麼胡來的。

7.順便吐槽:看了評論我有點想跳槽去億隆之類的理財平臺工作了,感覺潛在客戶真是巨大啊…

8.以上看不懂的請無視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